养生健康

乙肝中医辨治要点

乙肝中医辨治要点

辨虚实:中医认为, 本病多由感受湿热疫毒之邪, 迁延日久, 致五脏阴阳气血亏虚, 尤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 标实者, 又有湿热、痰浊、瘀毒等。由于标本虚实是一对阴阳矛盾,实际上, 临证中单纯的虚证和实证是短暂而相对少之又少的,更多情况下是虚实标本的错综复杂。因此, 治疗上一方面正虚宜扶正, 标实宜攻邪;另一方面重点应是如何判断邪正力量的对比以及灵活应用扶正与祛邪的先后侧重上, 因而可以说整个疾病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围绕邪正虚实治疗矛盾所进行的辨证思考。作为本病治疗的一般原则可遵循《丹溪心法》提出的:“ 壮实初病宜下, 虚弱衰老久病宜升” 的法则, 凡病程短, 或患者年轻力壮正气未亏者, 可先行攻伐;而病久或患者年高体弱者又宜扶正为先, 兼顾祛邪, 总以攻邪不伤正, 扶正不留邪为终极目的和最高境界。凡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者以逍遥散、一贯煎、肾气丸、五苓散等加减, 临证以黄芪、白术、茯苓、党参、青皮、陈皮、柴胡、郁金、白芍等健脾行气, 柔肝疏肝;淫羊藿、肉桂、冬虫夏草、川芎、丹参、虎杖等温肾暖肝活血, 注意补而不滋腻留邪, 使正虚得补而气血得调, 泻实宜中病即止, 勿伤正气。

辨气血:辨治慢性乙肝, 辨气血很关键。刘渡舟教授将慢性乙肝分为“气分肝炎” 和“ 血分肝炎” 。气分肝炎基本症状是肝区胀或疼痛、胸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厌油、烦躁、身体困重、不耐劳作、睡眠多、尿黄, 舌体大, 舌质红, 舌苔黄厚腻,脉弦滑, 或脉大、脉数:望诊尚可见面生粉刺、面如蒙油垢或面潮红, 或白睛黄赤等征象, 以柴胡解毒汤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通络, 用于气分肝炎。血分肝炎基本症状是肝区胀或疼痛、身体疲乏、不耐劳作、烦躁、饮食基本正常, 舌苔薄腻、舌体不大或见瘦小, 脉弦细, 有时血分肝炎可以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这是毒邪深伏血分, 而不明显地表现于外的缘故, 以柴胡活络汤治疗 。

辨湿热:慢性乙肝系疫毒之邪入侵, 疫毒多为湿热之性。疫毒内侵, 化湿生热, 壅阻中焦, 清热除湿既可清除病邪, 有利于正气的恢复, 又可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但是在运用清热除湿法时, 必须掌握好辨证要点, 辨明湿与热的偏胜和消长变化, 辨兼夹的各种病理因素。如热重于湿, 当清热解毒兼以祛湿, 湿重于热者当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湿热并重者又当两顾,兼有寒象者可配合温化。

辨痰瘀:本病是一个慢性过程, 日久必有瘀血, 所谓“ 久病必瘀”, 瘀血停留, 阻滞脉道, 阻碍津液入脉化血之路, 聚为痰浊。《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云:“ 诸痰者, 此由血脉壅塞, 饮水积聚而不消, 故成痰也。” 痰浊既成内阻脉络, 又可致瘀, 最后造成痰瘀同病, 痰阻血瘀的复杂局面, 痰瘀互结, 如油入面,胶着难除。临床可见蜘蛛痣、肝掌、面黯甲错, 腹筋暴露等痰瘀夹杂之证。治疗上要分消痰瘀, 辨别痰瘀的偏胜, 治疗上有所侧重, 痰浊明显者, 如患者表现为神疲纳差、自觉腹胀、恶心、便溏, 舌苔白腻, 脉细弦滑者, 以化痰为主, 可用二陈汤, 酌加桃仁、红花, 丹参饮、失笑散等活血化瘀之品。若面色黧黑,胸壁血痣, 手掌赤痕, 舌暗瘀斑, 脉弦或涩, 以活血化瘀为主,可用血府逐瘀汤酌加瓜蒌、陈皮、半夏等化痰之品。此外, 临床上痰瘀两邪未必同时兼见, 但根据“ 痰瘀同源” 、“ 痰瘀同病”的原理, 可先行加入少量针对未病之邪的药物以阻断之。治疗应突出重点、分清主次、谨守病机, 随证施治, 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肛周瘙痒中医辨治

肛周皮肤瘙痒是一种顽固性病症,本病在《诸病源候念论》中称“风痒”,在《五十二病方》中称“痒”,后世中医学中统称“肛门瘙痒”。它的病因不外乎湿、风、毒、痔、瘘、肛裂、肛周疮毒、癣、疣、寄生虫、药物过敏、神经精神因素等,其他五脏六腑的湿热下注均为其致病因素。

肛周皮肤瘙痒按照症状特点可分为四型:风热郁结型、风湿夹热型、血虚生风型及寄生虫引起的肛周瘙痒。

1.风热郁结型

肛门周围瘙痒难忍,灼热坠胀,如火焚虫嘶,甚至皮肤抓破出血,心烦难寐,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精神焦躁易怒。舌边尖红赤,脉弦数或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便泻火,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药:桑叶、苦参、乌梢蛇、大黄、泽泻、黄芩、上茯苓、栀子、生地、当归、龙胆草、黄柏、苍术、荆芥、防风、甘草。

2.风湿夹热型

此型肛门瘙痒患者痛苦不堪,有渗出性黏液,活动磨擦疼痛更甚,肛门自感下坠不适,体倦身重,夜寐难安。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此型多有风邪夹湿热郁于肛门皮肤而成。

治法:疏风清热、健脾除湿解毒。

方药:土茯苓、苍术、黄柏、生苡仁、野菊花、生地、当归、防风、牛蒡子、蝉衣、苦参、荆芥、胡麻仁、生甘草。

3.血虚生风型

此型表现为肛周皮肤奇痒,肌肤干燥,失去光泽及弹性,皱裂如蛛网,甚或累及阴囊及阴唇,伴有口苦舌干燥,夜寐难安,舌质红,脉细数。此型多由血虚生风化燥,肛周皮肤失养而成。

治法:养血熄风,滋阴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方药:首乌、当归、阿胶、白芍、生地、川芎、黄芪、麦冬、僵蚕、荆芥、防风、浮萍、白蒺藜、甘草。

4.寄生虫引起

此型患者症状夜间尤甚,皮肤奇痒难忍,引起此型多见于蛔虫、蛲虫、绦虫、阴虱等。

治法:杀虫止痒,常用方剂为乌梅丸加减。

方药:乌梅、槟榔、使君子、川椒、枳实、干姜、南瓜子、川连、黄芩、百部、地肤子、甘草。中药外洗:百部苦参汤外洗配合治疗。方药:蛇床子、苦参、白矾、川椒、百部、蒲公英、白头翁。

方中蛇床子、苦参、白矾燥湿杀虫,川椒、百部杀虫止痒,蒲公英、白头翁清热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效。

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燥腻之品,对引起肛周皮肤瘙痒症的全身性疾病和局部疾病要及时治疗。

肛周皮肤瘙痒是一种顽固性病症,本病在《诸病源候念论》中称“风痒”,在《五十二病方》中称“痒”,后世中医学中统称“肛门瘙痒”。它的病因不外乎湿、风、毒、痔、瘘、肛裂、肛周疮毒、癣、疣、寄生虫、药物过敏、神经精神因素等,其他五脏六腑的湿热下注均为其致病因素。其病机不外乎湿毒下注、蕴积魄门肛周酿成,采用疏风清热、通便泻火、健脾除湿、凉血解毒、养血熄风、滋阴润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治疗原则,内服外洗相结合,辨证治疗肛周皮肤瘙痒,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夏季汗出异常中医辨治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

临床表现

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

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治宜补脾益气固表。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多为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

夜间汗出,醒后即止。有人即使开着空调睡觉,也是汗水淋漓,湿透睡衣,伴有浑身燥热、面部烘热发红、手心脚心发热、口干咽痛、尿少且黄等症状。这皆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

治疗

中医认为,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治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若是盗汗,又有头晕心慌,失眠,多为心血不足,以归脾汤加减。

另外,小儿皮肤幼嫩,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多,有利于散热,属于生理性盗汗。

特殊汗出种种

临床还见有一些特殊的汗出现象,须详加辨别。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内热退则汗自止;大病后或老人气喘等往往头部多汗,属于虚证;小儿睡时常常头部出汗,俗称“蒸笼头”,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

胸窝部多汗

胸部多汗,称为“心汗”,多为心气衰弱,可用生脉散加减。

痤疮的中医辨治

1、清泄肺胃治疗法:适用丘疹性痤疮或脓包性痤疮,痤疮彼此混杂而生,舌质红,苔黄、脉浮数,代表方剂为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糯米)合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化裁。如:石膏、知母、银花、赤勺、生地、白鲜皮等。

2、解毒散结法:适用于脓疱、结节痤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代表方剂为痤疮平(金银花、蒲公英、虎杖、山楂)。 如:白花舌草、公英、地丁、桃仁、黄芪等。

3、调理冲任法:这使用女性的经前痤疮,主要“症状”是经前加重,常伴有痛经或瘀块,舌淡红、苔少、脉细涩。方选益母胜金丹(益母草、茺蔚子、当归、熟 地、白芍、川芎、丹参、白术、香附)合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如:香附、知母、地黄、当归、银花、黄柏等。

4、舒肝清热法:适用脓疱或经前痤疮、伴乳胀不适,心烦易怒,脉弦数,舌红、苔黄。选代表方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加减-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肝郁化火:丹皮、栀子)。如:白花舌草、公英、山栀、山楂、当归、生地等。

5、活血散结法:适用与聚合性痤疮和痤疮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舌暗红、苔少、脉细数。代表方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 熟地)加减。如:桃仁、红花、公英、桔梗、归尾、蜈蚣等。

中医治疗乙肝

中医治乙肝,主要是从湿、郁、虚三个方面着手。中医认为,乙肝病毒属于一种湿热疫毒的邪气。中医还认为,湿性黏腻,缠绵难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长,形成慢性病。所以说湿邪不去,肝炎是无法痊愈的。虽然如此,但不是每个肝炎病人都要用溪黄草、茵陈蒿祛湿的。郁就是肝气郁结,也就是平时所讲的不开心。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其性刚暴,喜条达而恶抑郁。所以,肝炎病毒侵犯肝脏,首先会抑制肝气的疏泄。此类患者,饮食调理的作用不大,关键还是要解决如何客观看待乙肝治疗的问题。一般说来,虚证多见于久病、得不到很好治疗的患者;也有一部分是先天不足引起的。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病会损伤脾胃功能,而脾胃功能不好,营养吸收不良,反过来自然就会影响肝脏。mdash;mdash;补益脾胃。脾胃虚弱的患者常表现为没有胃口、精神疲倦。他们跟湿浊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点相似,但脾虚患者的主要感觉是虚弱,没有困重。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这类患者的舌苔一般都不厚腻。治疗方面,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是比较好的选择。中成药方面,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也是不错的。平时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等药物煲汤或煮粥,也可以起到饮食调理的作用。

中药治疗乙肝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主要以养为主期间的治疗还要配合我们保持健康与愉快的心情也是能够对我们的病情有所帮助的最主要的是乙肝患者切忌不要过度的劳累,烟酒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也是一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我们一定要做好长期治疗乙肝的准备,不能够半途而废。

中医如何治疗乙肝

1、保肝化湿法

保肝化湿法是肝病治疗过程中祛除温浊的一种方法,湿邪常为肝病之源,可贯穿于肝病治疗的始终。主要针对脾胃寒湿型,以温中化湿,理气行滞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出现脘腹胀满,得热稍舒,口淡不渴,纳呆食少,大便不实,小便短少。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面暗或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甚至烟熏,舌体淡胖,苔多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2、保肝降酶法

保肝降酶法用于肝热,肝火实证,以泄热利胆,解毒泻火为主,因肝火内燔,游行于三焦所致一身上下内外皆可患病。主要针对肝胆湿热型,以泄热利胆,解毒泻火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脘腹胀满,口苦口干,纳呆食少,厌油恶心,心烦不宁,两肋隐痛,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多腻,脉弦数。

3、保肝转阴法

保肝转阴法是一种扶正祛邪的方法,也是调整肝脾功能的常用大法,因脾胃功能失调常导致肝病发生。主要针对脾胃气虚型,以健脾益气,和胃祛邪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出现精神疲惫,面色白或虚肿,口淡无味、食后腹胀,大便软成稀溏,舌淡苔薄、脉沉或弱。

4、保肝抗纤法

保肝抗纤法也是一种扶正祛邪的方法,治标与固本同治。不论祛除标实之后,或在邪实伴有正虚时均应重视培本。主要针对阴虚血瘀型,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两肋隐痛或刺痛或遗精早泄,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弦而涩。

中医如何治疗乙肝

1、保肝化湿法

保肝化湿法是肝病治疗过程中祛除温浊的一种方法,湿邪常为肝病之源,可贯穿于肝病治疗的始终。主要针对脾胃寒湿型,以温中化湿,理气行滞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出现脘腹胀满,得热稍舒,口淡不渴,纳呆食少,大便不实,小便短少。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面暗或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甚至烟熏,舌体淡胖,苔多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2、保肝转阴法

保肝转阴法是一种扶正祛邪的方法,也是调整肝脾功能的常用大法,因脾胃功能失调常导致肝病发生。主要针对脾胃气虚型,以健脾益气,和胃祛邪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出现精神疲惫,面色白或虚肿,口淡无味、食后腹胀,大便软成稀溏,舌淡苔薄、脉沉或弱。

3、保肝降酶法

保肝降酶法用于肝热,肝火实证,以泄热利胆,解毒泻火为主,因肝火内燔,游行于三焦所致一身上下内外皆可患病。主要针对肝胆湿热型,以泄热利胆,解毒泻火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脘腹胀满,口苦口干,纳呆食少,厌油恶心,心烦不宁,两肋隐痛,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多腻,脉弦数。

4、保肝抗纤法

保肝抗纤法也是一种扶正祛邪的方法,治标与固本同治。不论祛除标实之后,或在邪实伴有正虚时均应重视培本。主要针对阴虚血瘀型,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两肋隐痛或刺痛或遗精早泄,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弦而涩。

丘疹性荨麻疹的中医辨治

临床主要表现

1.皮损为黄豆粒至花生米大、略呈菱形的红色水肿性斑丘疹,似风团样,中心可有水疱,部分高度敏感者可出现紧张性大疱。皮疹多分批出现,群集而较少融合。皮损以四肢、腰背、臀部为多见。

2.春夏季发病多。

3.自觉瘙痒剧烈,因搔抓可继发感染。皮疹3~7天消退,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

中医分型

1.风热 风团色红,中心有小丘疹或水疱,昆虫刺咬者常可见刺伤,部分糜烂结痂,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略数。

2.食滞 皮疹为小丘疹及风团、红斑,偶见水疱及糜烂结痂,伴见腹胀,纳呆,咽干,便秘,尿黄,舌质稍红,舌苔白或厚,脉象滑。

3.湿热 皮疹以水疱为主,围以红色水肿性斑丘疹,痒甚,舌质稍红,舌苔白或厚,脉象滑。

治疗方法

1.汤药

(1)风热: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白蒺藜10克,薄荷6克,蝉衣6克,丹皮10克,银花6克,连翘10克,荆芥6克。

(2)食滞:小儿香橘丹加减。连翘10克,山楂10克,木香6克,莱菔子10 克,厚朴10克,橘皮6克,神曲10克,蝉衣6克。

(3)湿热: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野菊花6克,赤芍10克,六一散10克。

2.中成药 化毒丸3克,每日2次;导赤丸1~2丸,每日2次;复方青黛胶囊2~4粒,每日3次;小儿香橘丹3克,每日2次;湿毒清胶囊3~4粒,每日2~3次,或一清胶囊2粒,每日2~3次。

3.非药物治疗 有大疱者,先用消毒注射器抽吸疱液后外用药。

4.外用药 炉甘石洗剂、百部酊用于水疱不明显及未破处皮损。

日常养护

1.因搔抓引起感染者,应到医院及时就诊。

2.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晒衣被,开窗通风。

3.消灭蚊、臭虫、蚤、虱等。

4.患病时不要吃冷饮冷食,以免助食滞及生湿热。

5.易感季节适当多食清热利湿的瓜果、蔬菜。

中医能治愈乙肝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多靶位的作用,包括改善症状、肝功能,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以及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等。因此中医药治疗可收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2。西医认为不宜或治疗失败的乙肝患者,如免疫耐受期的病毒携带者,抗病毒药治疗失败者或严重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等,采用中医药治疗能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3。 副作用相对很少如果用药得当可以忽略不计,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较好。

4.医疗费用比起西药来很低。

哪些慢性乙肝患者适合中医治疗呢?

1。使用干扰素及核苷类抗病毒药依从性差不能长期坚持者;

2。 有使用禁忌症或使用后毒副作用大不能继续者;

3。 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且主诉有肝区痛,纳差,腹胀便稀,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暗红,面色晦暗的肝郁、脾虚、阴虚、血淤证,均可用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补肾柔肝等。

在历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治肝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所说的治肝三大法(即甘缓、辛散、酸敛)、清代医家李冠仙的治肝十法,以及清代医家王旭高治肝三十法,都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

乙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药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首乌、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枝莲、苦参、乌梅、佛手、白芍、柴胡、丹参。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益气健脾,首乌、丹参、白芍、郁金养肝活血以调和阴阳气血,与参芪术苓共成扶正固本之功,以调节免疫功能;白花蛇草、虎杖、半枝莲、苦参清热解毒除湿,能抑制或清除乙肝病毒,促使相关抗体转阴;乌梅、佛手、柴胡、白芍共为佐使,其中乌梅性酸味平入肝脾二经,能养肝健脾,取酸生肝、补用酸之意,柴胡疏肝配白芍柔肝,一散一收,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消滞,能调和肝脾,促进机体代谢功能;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渗而不燥,清而不寒,使肝脾气血调和,机体阴平阳秘,乙肝得愈。

辩证加减:胁腹胀痛较甚选加香附、郁金、青皮;肝脏肿大、舌脉瘀象者选加归尾、赤芍、田七、牡蛎,口和苔腻、脘腹胀满者选加佩兰、泽泻、厚朴;口苦苔(黄)腻、尿黄者选加黄苓、栀仁、大黄、夏枯草以清利湿热;大便燥结或便溏不爽,加大黄,阴虚内热见舌红苔少、五心烦热者,选加鳖甲、知母、地骨皮、丹皮等。

煎服方法:1日1剂,每剂煎2次,以清洁新鲜淘米水煮,并纳鸡蛋1枚同煎,取汁后喝药食蛋。1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治乙肝的方法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是由比较多的种类,很多乙肝患者也尝试过不同的方子来治疗乙肝,颇费周折。也有一些患者尝试用西医治疗乙肝,但效果一般,连续服用了大量的抗病毒药,不仅花费了很多钱,而且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还很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治疗肝病首先就是要调理肝脏的各个部分的环境,中药材中的山药、茯苓、当归、黄芪、人参、刺五加、党参、山茱萸、何首乌、灵芝等中药材,则是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来帮助抗病毒的。对乙肝患者的康复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乙肝中药方子1 麦冬 20g、党参 30g、黄芪 30g、苦参 6g、甘草 3g。要注意的是,此方对有发热炎症、 舌苔厚腻、肝炎活动出现黄疸等情况,应该停用。或改方治疗。2 虎杖 15--30 克,蚤休 15 克,白花蛇舌草 30 克,苦味叶下珠 15 克,板蓝根 15 克,露蜂房 5 克,赤芍 15 克,丹参 30 克,生黄芪 30 克,制首乌 15 克,巴戟天 15 克.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退黄之功效。

看了上述关于中药治疗乙肝的一些内容,您会不会想要换个方式治疗乙肝呢?如果西医实在不能够解决您的肝病问题,不妨去找一个资深的老中医,听听他的意见吧。也许就会对您的病情有所帮助。或者说您也可以根据我们给出的方子,咨询医师之后自己熬制中药,也是可以尝试的。

相关推荐

乙肝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在治疗乙肝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乙肝病机复杂,病变波及多脏腑和全身阴阳气血,故辨证复杂,分型较多。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与观察总结出了治疗乙型肝炎的多种方法: 保肝化湿法 保肝化湿法是肝病治疗过程中祛除温浊的一种方法,湿邪常为肝病之源,可贯穿于肝病治疗的始终。主要针对脾胃寒湿型,以温中化湿,理气行滞为主。 适用于乙肝患者出现脘腹胀满,得热稍舒,口淡不渴,纳呆食少,大便不实,小便短少.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面暗或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甚至烟熏,舌体淡胖,苔多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治疗

1、气郁湿阻型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有疼痛,纳少嗳气,食后作胀,小便少。苔白腻,脉弦。 治则:疏肝利气,行温消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 2、寒湿困脾型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问,得热稍舒,形寒肢冷,精神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味。 3、湿热内蕴型 症状:腹大坚满,院腹急痛,烦热口苦,纳少身重,溲赤短涩,大便秘结或搪垢,或有面目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利水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合

乙肝小三阳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也是乙肝小三阳治疗的根本方法。乙肝的治疗最新方法就是治疗乙肝中西医结合最完美的方式,它既克服了西药治疗乙肝的副作用以及耐药性,又解决了中药治疗乙肝的低疗效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是乙肝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 2、传统保肝治疗。传统保肝治疗,只治标并不治本,保肝只能作为日常保健,如病毒不能抑制或者杀灭,导致肝脏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肝病恶化,转变为肝硬化、肝癌。 3、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同时,根据具体症状配合中医治疗,可大大缩短用药疗程,防止复发,对乙肝带来的一系列

肝癌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肝气郁结型肝癌:患者症见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少纳呆,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宜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为主。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芎、杭芍、陈皮、青皮、香附、郁金、八月扎、苡米、砂仁、玫瑰花、谷芽、甘草。 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症见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弦涩。 治则:宜行气活血、化瘀消积为主。 方药:复元活血汤化裁:柴胡、当归、桃仁、穿山甲、三棱、术、元胡、水蛭、土元、丹参、郁金、

治肝病到哪家治疗好

中医是治疗肝病的一种方法。肝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演变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患者存活时间短。中医治疗肝病能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慢性乙肝的终末结局,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中医治疗肝病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正确方法

中医认为,即使得了乙肝肝硬化的患者们,也不要过于担忧自己的病情,良好的心态以及积极应对的策略对于患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时刻去纠结自己能活多久,否则会因此而错过了最佳的医治时期,早期的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可以采用疏通化纤的方法来消除肝脏炎症,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控制住肝硬化病情。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一般有三个关键。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认为:首先,从病情病因展开,要辨析清楚病情的症状,其次,权衡正邪,适时扶正,使得患者的肝毒可以蒸腾外越,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最后,应该贯穿实行化痰祛瘀之法,改善生活质量

导致慢性乙肝病发的原因是什么

诱发缓慢乙肝的原因是,从小就感染了乙肝病毒,处于乙肝免疫耐受期。这时身体没有发育老练,机体免疫能力对比弱,不能辨认或许铲除乙肝病毒,使乙肝病毒与机体长期共存,成为了乙肝病毒携带者,随之年龄的添加,身体的各个免疫系统逐步完善,机体开端辨认并铲除乙肝病毒,发生免疫进犯,这时肝细胞遭到损坏,肝脏遭到损伤,构成缓慢乙肝。 有的病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直接构成急性乙肝。这些病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后不留意医治或许医治办法不合理,没有及时的操控乙肝病况,这时乙肝病人的病况加剧,病程加长,构成了缓慢乙肝乙肝病人过度劳累、酗酒、

肝火旺的中医辨证治疗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血证论》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 《医方考》)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有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组成:本方由姜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 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

中医治疗乙肝的三种方法

1、毒为实邪,解毒排毒 乙肝多因郁、瘀、毒形成,“郁”为气病,有木土之分。“瘀”为血病,在经在络。而毒为实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故贯肝病之始末。肝脏是一个强有力的解毒器官,能将人体代谢过程的有害废物进行解毒,排出体外。如肝功发生障碍,其解毒功能降低,有毒物质即对机体,尤其是特适性的肝脏产生损害,在治疗上“不离于肝、也不止于肝”——扶土抑木,佐金平木,滋水涵木,泻火疏木。重在利胆,因肝胆相照,胆为肝脏排泄胆汁,为肝排邪泄毒。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在胆者自当利之。 2、气滞血淤,活血化瘀 几乎所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