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的针灸方法
胆囊炎的针灸方法
对于胆囊炎的出现让大家不知该如何处理,面对形形色色的治疗医院和方式,患者更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控制自身的疾病,其实从治疗的方式来说最常见的就是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两种,那么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到底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治疗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胆囊炎的针灸治疗。
1 体针:取胆俞、肝俞、日月、阳陵泉、胆囊穴、期门、太冲。气郁证加行间;湿热证加足三里、阴陵泉;毒热证加人中、大椎、内关;绞痛者加合谷、郄门;黄疸者加至阴穴;呕吐者加内关;发热者加大椎、曲池。根据病情每次可取3~5穴。用毫针强刺激,均用泻法。每穴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20~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2穴。胆俞、肝俞均向椎体斜刺2.6~3.3cm,阳陵泉直刺5.0~6.6cm,期门、日月均斜刺1.7cm,太冲向足心斜刺 5.0~6.6cm,胆囊穴直刺5.0~6.6cm。
2耳针:取耳部胰、胆、肝、十二指肠、神门、交感、三焦等穴。黄疸者加肾上腺、内分泌;腹胀者加脾、胃、贲门;恶心呕吐者加食道、枕。每次选反应敏感穴3~5个,用短毫针强刺激,持续捻转,以病人能忍受为度;留针30~5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次。
3电针:取右胆俞接阴极、胆囊穴或日月,或中脘,或梁门,或太冲接阳极,进针得气后连接针麻仪,用可调波,刺激由弱渐强,以能耐受为度;每日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以上三种就是胆囊炎的针灸治疗方式,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在生活中不幸出现了胆囊炎疾病那么就需要及时接受治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就会使得后期的治疗更加难以开展。
胆囊炎的自然疗法
1、胆囊炎的中医食疗方法
1.1、陈皮10克,佛手或拧檬(鲜品)、山楂、金钱草各15克。将其中的一种中药代茶饮,每日换一味。用法为:先将中药洗净,加入沸水中一杯或冷水煮服15分钟, 随时喝,随时加入开水。
1.2、大黄牡丹汤加味 生大黄、牡丹皮、元明粉(冲)、川楝子,炒玄胡各10g,瓜蒌仁20g,桃仁6g,乌梅5枚,黄连5g。水煎服,每日1剂。
2、胆囊炎的针灸治疗方法
除了中药外,针灸治疗也是胆囊炎自然疗法中的一种。下面给介绍两种针灸疗法:
2.1、体针:取胆囊穴、阳陵泉、胆俞、太冲、内关、中脘、足三里。每次2~3穴,用毫针行中强刺激,每穴运针3~5分钟,留针10~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用电针亦可。
2.2、头针:取头部胃区(以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作平行于正中线长2cm直线)。用毫针中度刺激,每次运针5分钟,留针20~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快速捻转,每日针刺1次。
3、胆囊炎的食疗偏方推荐
3.1、猕猴桃治胆囊炎。先准备称猴桃2个,红茶5克,红枣20克。猕猴桃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将枣去核备用。将称猴桃与大枣加水煮沸,等汤汁变浓时加入红茶,煮一分钟即可。功效:健脾益胆,解毒抗癌。
3.2、偏方治胆囊炎。准备乌梅15克,黄连12克,细辛3克,干姜6克,当归10克,黄柏12克,桂枝3克,红参6克,附子3克,花椒3克,枳实10克,白芍12克,山楂24克,醋20毫升。分为6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3服。
3.3、金钱草治胆囊炎。金钱草30克,茵陈、郁金各15克,枳壳、木香各9克,生大黄9克。按照传统中草药的煎煮方法,将上述药材洗净处理好,大火30分钟后再小火煎煮20分钟,全部做好之后再如法煎煮第二次,将两次煎煮的药汤合并在一起。为了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最好在每日饭后服用,每日1剂。
胰腺炎针灸
针刺治疗急性胰腺炎,最早也见于50年代末,报道例数不多但效果显着。70年中,针灸救治本病受到了一些单位的重视,除了采用体针、耳针、电针和穴位注射外,发现毫针腹部深刺、穴位按摩等也有满意的效果。临床证明,针灸对本病有较好的止痛消炎,解痉止呕的作用。近来还有动物实验证实,电针可以显着抑制大鼠胰酶的分泌,有利于促进发炎胰腺的恢复,认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机理之一。
应该指出的是,鉴于急性胰腺炎各型轻重程度不一,应用针灸疗法宜慎重考虑。一般地说,病变早期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可以针灸为主(或单独应用针灸)治疗,其余两种类型,针灸只能作配合之用。另外,近几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少,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积累,下面所提的治疗方法仅供参考。
【治疗】
(一) 体针(或电针)
1.取穴
主穴:足三里、下巨虚、地机、内关、支沟、天枢。
配穴:中脘、梁门、府舍、脾俞、胃俞、内庭、期门、上脘。
2.治法
每次选主穴2~3穴,配穴1~2穴。除针背输穴外,病人均取仰卧位。针下巨虚、地机时,尽可能先在其周围找到压痛明显的点。针体垂直刺入,大幅度捻转提插以加强刺激,均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隔5分钟~10分钟运针一次。去针后,可加用艾卷行雀啄灸10分钟~15分钟,至局部皮肤起红晕。上述穴位,亦可以用电针治疗,疏密波,强度以耐受为宜,刺激30分钟~1小时。无论体针或电针,急性期日针2~4次。另外行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抑酸,抗感染,补液支持疗法。
(二)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足三里、下巨虚。
配穴:腹痛加地机、日月,呕吐加内关、中脘。
2.治法
药液:10%葡萄糖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
每次仅取一主穴,据症加一配穴。一般每穴注入5ml~10ml10%葡萄糖注射液。均于注射针头深刺得气后,加速推入药液,务使感应强烈。如腹痛剧烈,则于地机或日月,注射0.25mg阿托品。每日治疗2次。
阳陵泉的准确位置视频 阳陵泉主治疾病
1.按摩阳陵泉对抽筋,筋骨僵硬,酸痛有特效;长期按压,对胃溃疡,肝炎,胆石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痛,膝关节痛,下肢麻木,胆绞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耳鸣,耳聋等症有很好的改善,医治和保健作用。
2.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3.阳陵泉坐位筋之会穴,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艾灸阳陵泉可以用来治疗下肢筋病,改善下肢肿痛,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胆囊发炎严重吗?怎么治?
1、穴位注射:取穴:胆俞、足三里、中脘、胆囊穴。操作:所用药物为红当川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每次选取2~3对穴,针刺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3~5毫升,以上治疗主要用于急性胆囊炎,每日1~2次,7~10次为一疗程。
2、基本治疗:主要是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为治则。取穴:胆囊穴、三阴交、肝俞、胆俞、至阳。加减:气郁加行间;湿热内盛加足三里、阴陵泉;发热大椎、曲池、合谷;胆绞痛加期门、章门、阴陵泉;胸满加膈俞、内关。操作:急性胆囊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每次选取3~5对穴位,针刺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行强刺激,或加电针,以加强刺激,频率120~240次/分,强度宜由弱而强,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40分钟,间歇行针,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2次,7次为一疗程。慢性胆囊炎,一般先针远道穴位,再针腹部穴位,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手法宜轻,隔日针灸一次,15次为一疗程。
这两种中医保守疗法都可以在不造成其他伤害的基础上,达到治愈胆囊炎的目的。只是小编要格外告诉患者的是,使用该方法也有疗程漫长的缺点,所以一旦确定治疗就要耐心的坚持下去,千万不要在中途放弃,以免耽误治疗。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针刺中脘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前壁成90°。
深度:针0.8-1.5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5-3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深部(腹后壁)。
功能:和胃,健脾,温中化湿。
配穴:配上脘,下脘,建里治疗胃病;配肝郁,胆俞治疗黄疸。
临床应用:用于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膈肌痉挛,胆囊炎,慢性肝炎,便秘,支气管哮喘,心脏病,中暑,晕厥,惊风,癫痫症。
针灸哪些穴位可以治疗头痛
针灸治头痛穴
头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头痛穴局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头痛穴原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头痛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组三里,阳陵泉。
以上就是头痛时可以通过针灸来治疗头痛的穴位,针灸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治病方法,并且也得到了国际的医学机构的认可和追捧。针灸对人体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没有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大。对于上述关于头痛时针灸哪些穴位可以治疗头痛,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进行锻炼,减少疾病的侵袭。
胆囊炎用艾灸怎么调理 胆囊炎艾灸操作手法
常规灸法,胸胁部和背部适合用艾灸盒施灸,下肢适合用艾条灸和温针灸法,每处或每穴5-10分钟,急性期每日2次,慢性期每日或隔日1次。
具体操作手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有发红现象为宜,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灸后多喝水,稍事休息,同时注意保暖。
针刺阳陵泉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阳陵泉操作方法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腓骨小头最突点前下方,胫腓关节处。
简易取法: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与小腿侧面成90°。
深度: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1-3寸,有酸胀感向下扩散;直刺,沿胫骨后缘处水平刺入, 透阴陵泉,深3寸,有整个膝部酸胀;斜刺,向后下方,进针1-2寸,可有麻电感向足背部放射。留针20分钟。
施灸: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作用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且足少阳胆经循行“过季胁”,阳陵泉为治疗胁肋部疾病经验要穴,该穴有疏泄肝胆,和解少阳,清热除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注意事项
若向对侧透刺阴陵泉时,应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以防刺伤动脉,静脉和神经。
忌针刺手法过强,进针后会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改变针角度再行刺入,如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禁用瘢痕灸,本穴皮下肌肉浅薄,位于关节附近,一般不宜使用艾柱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气管炎针灸改善
(1)针灸:以宣肺利气化痰为法。取手太阴经、背俞穴为主,一般用泻法,慢性体弱者用补法。
处方:肺俞、风门、列缺、天突。
随证配穴:外感咳嗽伴发热配合谷、大椎。内伤咳嗽痰多配丰隆、足三里;气急、喘、咯血配尺泽、孔最。
天突穴针从气管前、胸骨柄后刺入,反复捻转以加强针感,有降气、平喘作用,肺俞、风门、列缺均能宣肺降气,可随证选穴。针刺肺俞及其邻近穴,可使气道阻力减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外感咳嗽伴发热,取合谷、大椎以解表清热;兼有怕冷,背部FEEC痛者,可在上背部穴加拔火罐。丰隆为治痰之效穴,配足三里以健运脾胃而治痰湿。据报道,针刺足三里后可使通气量比针刺前增加。气急作喘,取定喘以利气平喘;热伤肺络,取尺泽、孔最以清泄肺热而止咯血。
(2)耳针:选穴:支气管、肺、神门。急性支气管炎加肾上腺、交感;慢性支气管炎加脾、肾。
(3)穴位注射:选穴:夹脊颈7~胸6。用维生素B1注射液或胎盘组织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取穴1对,由上而下交替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疗程。
(4)埋线:选穴:大椎、肺俞、心俞、膈俞,除大椎外均双侧。随证取穴:气喘加定喘,咳嗽加中府透云门。一般间隔1月埋线1次,总次数根据病情决定。
阳陵泉的定位在哪里
阳陵泉的准确位置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穴道,在人体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的腓骨小头稍前的凹陷中。
取穴技巧:正坐,垂足,约呈90°,上身稍前俯,用右手手掌轻握左脚膝盖前下方,四指向内,大拇指指腹所在位置即是该穴。
阳陵泉的功能作用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合穴,也是八会穴中之筋会,按摩这个穴位能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舒筋健膝。是治疗胆腑病症之要穴,而肝与胆相表里,故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极佳。阳陵泉主要用来治疗肝胆疾病,可以舒筋通络,逆气而泄,在中医中称肝主筋,主疏泄,因此,经常刺激阳陵泉又可以解除血管和肌肉痉挛,对头颈部的疼痛起到抑制作用,对颈部关节的活动起到改善作用。
主治疾病
1.按摩阳陵泉对抽筋,筋骨僵硬,酸痛有特效;长期按压,对胃溃疡,肝炎,胆石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痛,膝关节痛,下肢麻木,胆绞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耳鸣,耳聋等症有很好的改善,医治和保健作用。
2.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3.阳陵泉坐位筋之会穴,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艾灸阳陵泉可以用来治疗下肢筋病,改善下肢肿痛,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胰腺炎针灸方法
急性胰腺为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尤为凶险,发病急剧,死亡率高。有人问这种病可不可以预防,一般说来,要想能预防某种疾病就必须知道引起该种疾病的原因,再针对其发病原因进行预防。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引起急性胰腺为的原因还末完全弄清楚。但已知其发病主要由于胰液逆流和胰酶损害胰腺,有某些因素与发病有关,可以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1)胆道疾病,预防首先在于避免或消除胆道疾病。例如,预防肠道蛔虫,及时治疗胆道结石以及避免引起胆道疾病急性发作,都是避免引起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
(2)酗酒,平素酗酒的人由于慢性酒精中毒和营养不良而致肝﹑胰等器官受到损害,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可因一次酗酒而致急性胰腺炎,所以不要大量饮酒也是预防方法之一。
(3)暴食暴饮,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使肠道的正常活动及排空发生障碍,阻碍胆汁和胰液的正常引流,引起胰腺炎。所以,当在“打牙祭”赴燕会时要想到急性胰腺炎,不可暴食暴饮。
(4)上腹损害或手术,内窥镜逆行胰管造影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此时医生和病人都要引起警惕。
(5)其它,如感染、糖尿病、情绪及药物都可引起。还有一些不明原因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对于这些预防起来就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