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
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
青葙子清热燥湿,用于皮肤瘙痒、风疹、皮火,可与荆芥、防 风、蝉蜕等同用。医书《药性论》记载:青葙子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疮。
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祛民热;清肝火;明目退翳。主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高血压病;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疮癣。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1、《本经》:疗唇口青。
2、《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3、《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4、《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
5、《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6、《会约医镜》:去风热。
龙胆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
龙胆草性寒味苦,具有很好的泻火清热之效,能够帮助去除湿热,缓解因为湿热引起的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等等不适。
马尾连的功效和作用 清热燥湿
马尾连能去皮里膜外及筋络之邪热,起到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小儿伤风及痘科。 其叶、花还能治关节炎。马尾连配以吴茱萸,可治因湿热引起的呕吐之症。
椿皮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
椿皮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用于湿热带下,可与芡实、金樱子、苦参、黄柏、炮姜、车前子等同用。
炒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
炒黄连属于苦寒的药材,且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可以去除身体各处的湿热之气,所以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常用于湿热痞满、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湿疹、湿疮等湿热之症。
黄芩白芍一起服用的作用 清热燥湿
黄芩味苦、性寒,白芍味苦、酸,性微寒,两种中药材的性质都偏寒性,服用后能够有效地降低体内的热气,因此对于一些体内热气过重、容易上火的人群来说,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黄芩和白芍,可以起到清热燥湿的作用。
青葙子的形态
苋科中另一著名药材青葙子,系青葙的种子。该植物为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具分枝。花多数,密生,在茎和枝端形成塔状或圆柱状穗状花序。胞果卵状,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盖裂,上部作帽状脱落。种子肾状圆形,黑色,光亮,放大镜下可见矩形网状花纹,呈同心圆状排列。种子脂肪油为青葙子油(celosiaol),并含烟酸和硝酸钾。味苦,微寒。有清肝火、祛风热、明目、降血压之功效。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也可栽培。[2] 虫害有蚜虫等。
种子扁圆形,少数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无臭,无味。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淀粉、烟酸、硝酸钾。
叶片矩圆披针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条形, 少数卵状矩圆形,长5-8厘米,宽1-3厘米;绿色常带红色,顶端急尖或渐尖,具小芒尖,基部渐狭; 叶柄长2-15毫米,或无叶柄。
花多数,密生,在茎端或枝端成单一、无分枝的塔状或圆柱状穗状花序,长3-10厘米;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 长3-4毫米, 白色,光亮,顶端渐尖,延长成细芒,具1中脉,在背部隆起;花被片矩圆状披针形,长6-10毫米,初为白色顶端带红色,或全部粉红色,后成白色,顶端渐尖,具1中脉,在背面凸起;花丝长5-6毫米,分离部分长约2.5-3毫米,花药紫色;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长3-5毫米。
胞果卵形,长3-3.5毫米,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凸透镜状肾形,直径约1,.5毫米。花期5-8月,果期6-10月。
青葙子为苋科植物青葙成熟种子,7至9月种子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或摘取果穗晒干,搓出种子滤过或或簸净果壳等杂质即可。
青葙子种子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直径1~1.8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表面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网状纹理,种子易粘手,种皮薄而脆。气无,味淡。以粒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青葙子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青葙子、炒青葙子,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物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全草晒干备用。
头顶头发稀少怎么办 桑白皮洗发水
材料:桑白皮30克,五倍子15克,青葙子60克。
做法:将以上的药材洗净后加入大约2000毫升的水中煮沸15分钟,待水温合适后洗头半小时即可。
功效:桑白皮能够滋阴清热,养阴生发,而五倍子具有很好的固精效果,搭配能够帮助有效促进毛发生长,缓解头顶头发稀少。
清热泻火的中药有哪些
清热药有清热凉血,清热解毒,退虚热的,清热泻火,清热燥湿等功效分类。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通常用于热病邪人气分而见高热、烦渴、汗出、甚或者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清热泻火药主要包括青葙子、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1、青葙子
青葙子一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绿色或带红紫色,有纵条纹。味苦,微寒。有清肝火、祛风热、明目、降血压之功效。
配决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用,可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等。配生地黄、玄参、车前子,可治肝虚血热之视物昏花。配菟丝子、肉苁蓉、山药等药用,可治肝肾亏损,目昏干涩。
2、石膏
石膏,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是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
治表热未解,肺热咳嗽: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治阳明气分热盛: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寒水石
寒水石是一种矿石中药材,中药名,清热泻火药,又称凝水石、水石、鹊石,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用于热病烦渴,丹毒烫伤。
与石膏、滑石等同用,可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本品火煅与青黛等同用,可用于热毒疮肿者。
4、知母
知母,性苦寒,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利大小便之效。属清热下火药,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5、芦根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与麦门冬、天花粉等同用,可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等症。与黄芩、浙贝母、瓜蒌等同用,可用于肺热咳嗽等症。与薏苡仁、冬瓜仁等同用,可用于肺痈吐脓等症。
6、天花粉
天花粉是一种中药,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等功效。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等症。和芦根相似,芦根重点在排脓,天花粉主要是润肺祛痰。
对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它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7、鱼腥草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于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外感风寒,痰热喘咳:配桑白皮、黄芩等。肺痈吐脓,单用或配冬瓜子、桃仁、鲜芦根、桔梗、甘草等。痔疮坠痛,煎汤熏洗。
治疗婴儿湿疹最快的方法 地榆祛脂汤
组成:地榆、川黄柏、野菊花、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百部各等份(一般各15g)。
用法:上药加清水2000ml煎至1500ml,连渣倒人盆内,趁热熏洗患处(先熏后洗),每次熏洗15~30分钟。每日1剂,日熏洗3~5次。
功用: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主治脂溢性婴儿湿疹。本病多因湿热蕴于肌肤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疏风燥湿。方中地榆、地肤子清热凉血,祛湿止痒;蛇床子、白鲜皮、苦参、野菊花、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之功。故用之临床,每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