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不仅是孩子的事
预防手足口病不仅是孩子的事
家长注意个人卫生
成人的活动范围广,接触病毒的可能性远大于孩子,所以家长尤为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换洗衣服、晒被褥。
高发期间少出入公共场所
传染病在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下都极易传播,手足口病也不另外,在手足口病高发期间,家长尽量不要带宝宝去人多的地方,自己也尽量不要经常出去公共场所,即便到了公共场所也尽量注意不要触摸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以免携带会病毒,传染给宝宝。
吃饭不要混用餐具、不要相互夹菜
呼吸道分泌物传染是手足口病毒的一个传染渠道,家长在不知自己已是隐性传染者的情况下,与孩子混用餐具很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宝宝。家长更不要在餐桌上,用自己使用过的筷子给孩子夹菜,自己使用过的筷子,肯定是有了自己呼吸道分泌物,如果自己是隐性传染者,这种情况下必然是会传染给宝宝。
孩子用品专人清洗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间,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经常清洗消毒,这是很多家长都知道的,但是很多时候是谁有时间谁就顺手做了,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将病毒传染给宝宝了。因为越多人接触宝宝的物品,宝宝越有可能被感染。
不随意抱别的小孩
因为抱的这个小孩可能已经感染了手足口病,只是还没有发现,成人了抱了这个孩子,在与嬉戏逗乐过程很有可能将病毒感染到自己身上,这样自己成隐性传染全然不知,回家后,还如往常一样照顾自己的宝宝,与宝宝亲密接触,这样一来就会将手足口病传染给自己的宝宝。
当然,也尽量不让其他人抱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有亲密接触,以免将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宝宝。
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小儿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
很多家长认为手足口病就是孩子身上出疹子。其实不然,出疹子的疾病还有麻疹、荨麻疹、湿疹、口蹄疫、水痘等,还有一些由真菌引起的皮癣也会在手足部位出疹。家长辨认手足口病的疱疹时要注意,这些疱疹呈红色或灰白色,周围有红晕包围,疱疹内有液体,一般只发生在孩子的口腔、手、足和臀部。
很多传染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起到免疫效果,所以不少家长就带孩子到医院要求注射疫苗。其实,目前并没有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有的家长以为只要孩子曾患过一次手足口病就不会再得病,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孩子患病一次之后,只对该次患病的致病病毒产生免疫功能,如以后感染了其他肠道病毒,还是有可能患上手足口病的。
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在手足口病高峰期患病,在此期间不带孩子到公众场所,但是孩子还是患上了手足口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并不仅限于和患者接触,致病的肠道病毒还会在水源、食物中滋生,接触患者曾使用的物品也可能受到残留病毒的感染。还有的孩子患病是因为大人感染手足口病后成为病毒携带者却不自知,病毒通过大人的手或口传染给孩子。所以大人在每次回家时,都要先认真洗手消毒,再接触家中的孩子,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孩子患病的几率。
另外,酒精和苏打水是无法杀灭手足口病病毒的,家中消毒应使用含氯消毒剂、碘酒、甲醇等进行,才能产生效果。
小孩手足口病应该怎么预防
手足口病主要是小孩子不注意卫生,感染病毒引起的,所以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个人卫生。首先在吃饭前以及上厕所以后,或者是外出玩耍之后都要用洗手液洗手,而且孩子最好不要吃生的食物和自来水。孩子经常使用的碗和勺子以及奶嘴、奶瓶等,都要定时的消毒。小孩子使用的玩具也要进行消毒。室内要注意通风,衣物要经常的暴晒消毒,给孩子换尿布或者纸尿裤以后,也要洗手。
手足口病,这是严重比较严重的传染病,病情的前期一般都是患者的伴有发烧发热的症状发生的,这个病情主要的发病人群是婴幼儿,一般成年人是不会患有该病的,尤其是免疫力低的孩子患有该病的几率是更大的。病情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甚至是口腔唾沫传播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现在早孕反应的时候口腔溃烂,这都是缺少维生素的表现,平时多吃一些西红柿就会改善的。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一般婴幼儿都会有这个症状,是正常的排毒现象,不用太担心,手足口病会出现发热,口腔有疱疹,会有疼痛的感觉,手脚会出现一些小疙瘩,有些患者是会出现咳嗽,流鼻涕,呕吐,恶心等等的现象,手足口病是不会出现发痒的现象,不用担心,手足口病通过治疗是能够治好的,可以用西瓜霜涂抹口腔患处,平常要注意婴儿的卫生,经常清洗患处,是能够加快恢复的,平常要让孩子多喝水,多吃一些清淡的东西,母乳的话,母亲要吃清淡一些,防止上火。
手足口疫苗什么时候打最好 手足口疫苗有必要打吗
多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症状近似,但致病力、危害程度大不相同,接种疫苗是目前唯一针对病因的预防手段。即使仍有手足口病发病的可能,但可预见接种后孩子患病及引发重症的风险会大幅降低。其中EV71病毒是危害最大的手足口病病原体之一,而且有致死病例。因此,手足口疫苗是建议接种的。
如何避免手足口病传染给他人
1、尽快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2、做好消毒工作
患者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若是幼儿的话,还需做好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的工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另外患者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
3、室内通风
患者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阳光照射消毒。减少人员进出患者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4、避免出门
如患者被诊断出患有手足口病的,要禁止外出,不要着急上学,等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
5、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手足口病是通过病毒感染的,因此我们要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在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尤其是孩子,更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才能很好的预防手足口病。
中医预防手足口病方药
在西医尚未有治疗和预防手足口病的药物之时,中医根据对症施治的原理,提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方药,从清热、化湿两个方面进行。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目前西医尚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据参与《广东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制定工作的一位专家介绍,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理论里“温病”的范畴,被称为湿热疫毒,而中医对温病治疗素有成效。这次讨论的方案初稿将手足口病分为“常证”和“变证”两大类六个证型,主张分别对症施治。其中,目前因引发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病例出现的EV71感染,大致可被归入“变证”一类。
中医儿科专家介绍,对手足口病采用清热、解毒、化湿为主的防治办法。预防手足口病,除了强调清热,更要注意化湿,因此,不主张一味地让孩子喝板蓝根冲剂清热。
中医推荐,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喝三五天就可以,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面预防手足口病的方子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
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复发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复发手足口病目前主要是以接触传播为主,尚没有针对性的疫苗预防。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与孩子日常接触的物品如:餐具、奶瓶、玩具等要定期消毒。在病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是什么
误区一、出疹子就应该是手足口病。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7天,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征。斑丘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家长经常把最先出现在颈部和躯干的婴儿急疹当成手足口病。
误区二、注射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目前没有预防手足口病有效疫苗。预防要靠平时的注意了。
误区三、感染一次就有抗体。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孩子曾经感染过一次手足口病,也只获得某一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并没有交叉免疫,仍有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误区四、孩子不出门就不得病。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手足口病很特殊,成年人能感染病毒,却不发病。据统计,成年人手上带肠道病毒的比例高达20%以上,肠道病毒在4℃下能存活1年。
有的人还认为,只要勤洗手,多通风就可以预防。但是这也是片面的认识。仅仅洗手、通风还不行,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玩具、食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