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妈让宝宝养成错误的吃饭顺序
笨妈让宝宝养成错误的吃饭顺序
宝宝的生长发育是妈妈最关心的问题。为了保证发育中的宝宝能够摄取到足够的营养,巧手的妈妈总会发挥出自己的所有才智为宝宝准备各款各式丰盛的菜肴。但是妈妈们要注意了,宝宝吃饭不能只关注营养问题,进餐的顺序也能决定宝宝这一顿饭下来能吸收到多少营养。受到一些传统进食习惯的影响,许多妈妈都没有注意到宝宝进餐顺序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了解了这些误区后,妈妈们要及时纠正宝宝的进餐习惯,保护宝宝的肠胃,让宝宝吸收到最多的营养哦。
宝宝进餐三误区千万别闯!
误区一:先喝杯酸酸甜甜的饮料开开胃
宝宝都爱喝酸酸甜甜的饮料,例如果汁啦碳酸饮料什么的,有些妈妈为了让宝宝乖乖吃饭,都会在饭前给宝宝来上一杯甜饮料。有时候宝宝到小朋友家做客或者到餐馆吃饭,都要先捧上一杯饮料喝得津津有味,这仿佛已经成为了宝宝进餐约定俗成的前奏。其实还没吃饭就先喝饮料的习惯非常不好。
给妈妈的提醒:别以为果汁饮料营养价值高,其实餐馆和外售的果汁大多是味素调和成的,营养价值极低。如果宝宝先喝了饮料填饱了小胃袋,之后正餐的进食量就会显著减少,容易造成宝宝营养不良,得不偿失呢。
误区二:品尝完鲜美的肉类再吃点蔬菜消消食
先吃肉再吃菜也是许多家庭进餐的“选菜顺序”。一方面,由于肉类的烹调较费时间妈妈都会把蔬菜放到最后烹饪;另一方面,青菜素素寡寡的外貌似乎也不如肉类肥美多汁吸引。加之由于因为觉得肉类营养丰富,妈妈都喜欢把大块的肉往宝宝碗里夹,饥饿的宝宝进食速度快,一下子就用肉肉把肚子填饱了,剩下的青菜都吃不下了。
给妈妈的提醒:先吃肉类会将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体内,当宝宝小小的胃被大鱼大肉塞满,就再也容纳不下青菜了。其实青菜富含的纤维素和各类维生素是各种肉类无法提供给宝宝的,如果先吃肉类填饱肚子会很容易造成宝宝营养摄入不均衡。
误区三: 吃饱了,喝口汤
吃完饭菜后口里干干的,妈妈都会赶紧装碗汤让宝宝喝,下下食的同时汤也比普通白开水有营养。宝宝也喜欢在饭后喝碗浓浓的汤,放下碗,打个饱嗝,多美妙的一顿饭啊。
给妈妈的提醒:饭后喝汤,当心养出小胖墩!想想看,宝宝吃饭已经很饱了,还要再喝一碗汤,这样只会加重宝宝肠胃的负担,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导致宝宝肥胖。另外,汤水还会稀释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宝宝午睡最佳时间
宝宝的睡眠周期由大脑控制,午睡是自然睡觉周期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午睡时间会发生变化,时间逐渐缩短。宝宝午睡时间多长好呢?
实际上,并不是睡得越多宝宝精力越旺盛,智力发育越好。宝宝午睡时间不宜太长,因为太长夜间会难以入眠。妈妈们要注意控制宝宝的睡眠时间,让宝宝充分休息,健康成长。比如,在宝宝2-3个月时,妈妈让宝宝午睡5个小时;4-6个月时,妈妈让宝宝午睡3个小时;1岁时,妈妈让宝宝午睡2个小时;2-3岁时,妈妈让宝宝午睡1个小时;3以上,宝宝午睡时间和大人一样,3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即可。
宝宝午睡时,妈妈要注意室内的温度,在适宜的温度下宝宝才容易入睡。24-25度的室温最好,宝宝会感到清爽。相反,燥热的环境会让宝宝不适,经常出汗,不断热醒。除了注意室内温度外,妈妈还要保证室内安静。妈妈走动时动作要轻,说话声音要小,最好调小电视的音量或电脑的音量,避免干扰到宝宝。宝宝睡觉安稳,自然睡眠时间长。待宝宝充分休息后,妈妈在恰当时间叫醒宝宝,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破坏孩子食欲的4种做法
错误一:让孩子感觉吃饭是一种负担
孩子吃了几口饭就不吃了,很多妈妈就会忍不住说教,“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你看隔壁小弟弟吃饭多好”,“吃饭的时候专心点,别东摸摸西摸摸”。“不吃是吧,饿你几天看看”……
儿童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家长是夸奖还是批评心理都很清楚,如果每次吃饭都备家长一阵说教,那么他打心底就会感觉吃饭是一件很有负担的事情,心里有负担食欲自然不会好。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护士长李文认为应该从小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饮食氛围,让孩子感觉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对吃饭有抵触情绪。
错误二:每天提供千篇一律的食物
有些父母其实是非常讲究营养的,每天的饮食也都有一张规定好的菜谱,比如早餐吃稀粥配蒸水蛋,中午米饭配蒸鱼和蔬菜,晚上吃骨头汤面条,乍一看这是一份非常合理的食谱,有鱼有肉有鸡蛋,有米饭有苗条……不过,你慢慢就会发现,宝宝的食欲越来越差。
食谱再有营养,吃的时间长了也会觉得不好吃,家长可以将心比心,我们是不是还埋怨过来来去去就几样菜的单位食堂呢。如果孩子不爱吃饭,考虑一下是不是食物不合胃口,最好能学习一些新的菜式,让孩子也能不时改善一下伙食。
错误三: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
细心地家长会发现,一岁以后的宝宝会用手握住勺子舀饭往自己嘴里面送,不过孩子的双手是笨拙的,经常会将饭菜撒了一地,家长们一开始可能会比较宽容,因为明白这是宝宝在学习呢,但是时间长了可能就不会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一来是觉得搞清洁卫生太麻烦,二来是觉得宝宝自己动手玩心大,不好好吃饭。
然而事实上,吃饭也算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动手怎么能感受到吃饭的乐趣。建议妈妈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可以准备两套餐具,一套给宝宝,一套妈妈用,在宝宝自己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见缝插针地喂饭。
错误四:没有合理供应零食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经过加工的零食属于垃圾食品,是禁止食用的。然而也有家长认为,孩子吃零食只要适量没有任何不妥。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完全对,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罐头食品等确实不应给孩子使用,但是小饼干、坚果仁、面包等零食对补充体力也是有好处的。
宝宝如何预防龋齿
保持口腔清洁
宝宝要注意保持口腔内的卫生,妈妈要养成宝宝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良好习惯,尤其是睡前刷牙的习惯。因为夜间时间间隔长,最适宜细菌繁殖,发酵产酸量较多,很容易腐蚀宝宝牙齿。
良好饮食习惯
妈妈要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餐前洗手、饭后漱口……平时少吃各种零食,尤其是少吃糖果,睡前绝对禁止宝宝吃任何东西。
定期检查
妈妈要定期检查宝宝牙齿,如果发现龋齿要及时带宝宝进行治疗,防止龋洞变深变大。同时妈妈要消除宝宝换恒牙就能消除龋齿的错误认识,否则会给宝宝恒牙带来严重伤害。妈妈最好每半年带宝宝检查一下口腔。
正确刷牙方法
宝宝正确刷牙方法是竖刷法,首先将牙刷放在牙齿的牙龈部位,再按照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顺序刷牙,接着按照从后向前,从左到右,刷完牙齿外侧,刷内侧顺序刷牙,最后刷牙齿的咀嚼面。宝宝每个面的牙齿需要刷8~10次,刷好全部牙齿需要3分钟左右。宝宝在3岁时就可以练习刷牙,妈妈要为宝宝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牙膏和牙刷。
宝宝晚餐的喂食误区
误区1:晚餐大鱼大肉,以给宝宝补充营养
解析:晚餐大鱼大肉并不意味着就能全面补充营养。过于丰盛的晚餐会让宝宝摄取的营养物质超出生长发育所需,再加上晚间活动量较白天少,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会合成脂肪,逐渐使宝宝发胖。
误区2:汤泡饭,宝宝好下咽
解析:很多宝宝不爱吃饭的时候,妈妈会在食物中加点汤水,这样宝宝就更容易下咽。但实际上,这是错误做法,会导致食物还未被牙齿嚼烂就咽下去了,这对宝宝的营养吸收是极为不利的。
误区3:晚餐要少量
解析:“晚餐要少吃”是妈妈们的普遍观念,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不论身体生长还是大脑发育均需大量的营养物质加以补充。所以,宝宝的晚餐不仅不能少吃,还应吃饱吃好。若宝宝的体重已经超重甚至发胖,则应坚持“晚餐吃少”的原则,但这个“少”指的是热量要少,而不是减少数量。
误区4:晚餐只吃蔬果,拒绝主食、荤菜
解析:宝宝体重超重的时候,有些妈妈就会帮宝宝“减肥”,晚餐只让宝宝吃蔬果,拒绝主食、荤菜。其实这是严重错误的做法。宝宝正在发育阶段,水果虽富含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但营养成分较为单一,尤其缺少必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若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会引起宝宝低蛋白水肿。不吃主食还会导致宝宝得不到足够糖原供能,影响宝宝身体健康。
宝宝喂养五个健康小贴士
帮助适应副食品的小秘诀
当宝宝成长至4~6个月时,原本母奶或婴儿配方奶已经不足以提供宝宝所需的营养素,此时爹地妈咪就可以开始给予宝宝吃副食品。此时宝宝产生不适应及排斥是正常的现象,爹地妈咪可以不用太过担心,如何让宝宝爱上副食品。
由稀渐浓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爹地妈咪对于宝宝摄取副食品要有循序渐进的计画,不要一下子就希望宝宝可以完全接受,必须视宝宝发育状况慢慢调整,可从稀释一半的果汁、菜汤开始,一开始即使宝宝只吃一汤匙也算是成功的尝试,接下来才慢慢依序从流质(汤汁)→半流质(糊状)→半固体(泥状)→固体逐渐增加。
一次尝试一样新的东西
爹地妈咪可一次尝试一个新的东西,尝试2~3天以后再加入新的,比较不会造成双方的挫折感。如果宝宝不喜欢这个食物,爹地妈咪不用强迫喂食,可以考虑宝宝是否不喜欢这个味道,或者副食品太硬、太稀、太稠,如果强迫喂食可能造成宝宝日后排斥这项食物,不妨先换一道新的料理,过一段时间,调整食物烹调方式,再让宝宝重新尝试。
宝实专用餐具、用汤匙喂食
爹地妈咪可为宝宝准备可爱的专用餐具,提高宝宝进食的兴趣,及让宝宝养成固定的习惯,并且一定要让宝宝习惯用汤匙进食,以渐渐取代奶瓶。
先吃副食品、再喝奶
许多爹地妈咪会将副食品,例如:米、麦精加入配方奶中,这是错误的方式,可能因此错失了让宝宝适应新的食物及用汤匙进食的机会。而喂食顺序建议可让宝宝先吃副食品,再喝奶,避免宝宝喝完奶就不愿意尝试副食品。
老人喂养宝宝11个误区
现在的年轻父母工作比较忙碌,喂养宝宝的任务就交给了老人们,但是家长要注意,在喂养宝宝的过程中,老年人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应该加以纠正,否则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终身遗憾。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 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就会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由少量到多量;由单一到多种;由粗到细;由软到硬。
误区3: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任何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吃下去更健康。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而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因为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会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误区4: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误区5:宝宝就应该吃百家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的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的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误区6: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没什么不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减低消化功能,十分容易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误区7:宝宝想吃就给吃,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其实宝宝不是越胖越健康,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是应该适量,家长要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同时还要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一定要记住,一个肥胖儿绝对不是健康的。
误区8:要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这样不容易感冒
专家观点:给孩子穿衣服要讲究一个季节性,不能一年四季都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严实容易出汗反倒容易感冒。所以说,把孩子穿得越多就越不会生病,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在此提醒老年人,给孩子穿衣服,一定要科学合理,根据环境温度,天气冷就多穿点,天气热就少穿点。
误区9:孩子一哭就是饿了,就该喂奶了
专家观点:孩子一哭就是饿了,母乳喂养儿我们主张“按需哺乳”,孩子想吃就吃,孩子说了算!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儿我们主张定时喂养, 孩子一哭就是饿了,这可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
误区10:宝宝胃口小就是缺乏食欲
专家观点:宝宝食量大和食量小是有差异的,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妈妈不要以宝宝食量大小来衡量宝宝是否吃得好,有些宝宝虽然胃口小,但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宝宝就是健康的。
误区11:既然宝宝不爱吃饭,就让宝宝多吃零食
专家观点:导致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应该与医生好好沟通,尽可能寻找原因,而不要强迫吃饭,追着吃饭,边吃边玩,更不要给宝宝多吃一些零食,其实这种做法会更加抑制食欲,导致宝宝更加厌食和喂养困难,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肥胖都是你的错
错误1:认为吃得多才健康许多妈妈担心宝宝吃不饱,所以喂食的奶量一次比一次多,或是怕宝宝营养不足,不断地鼓励宝宝多吃一点,如此一来,很容易把宝宝的胃口撑大,当然和成为小胖子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
错误2:放任宝宝吃零食有些父母经常会把零食当成奖品,而这些奖励宝宝的零食多是属于精制食品的糖果、饼干、布丁、蛋糕、巧克力、果汁、发酵乳等,这些精制食品都添加了糖,热量高,实在不宜多吃。胖宝宝应重点限制糖果、奶油蛋糕、肥肉、巧克力、甜饮料、冷饮和米、面等食物。
错误3:宝宝饮食太油腻有些妈妈为了让宝宝吃饭更香,会为宝宝提供一些油腻腻的饭菜。实际上,食用油过量也是造成宝宝肥胖的原因之一。建议妈妈,烹煮食物时应尽量清淡;烹调时,宜减少烧烤、腌、熏、油炸等方式,最好采用清蒸、煮、炖、炒的方式。
错误4:宝宝肚子饿就吃米面或零食有些宝宝胃口好,经常肚子饿,于是父母会无限量给宝宝供应食物,导致宝宝过度肥胖。这类宝宝尤其要注意控制饮食,尤其是要少提供高热量的食物,为了不使宝宝发生饥饿的痛苦,可选择热量少而体积大的食物,如芹菜、黄瓜、冬瓜、番茄等各种新鲜的蔬菜和苹果、梨等水果。
错误5:没有鼓励宝宝细嚼慢咽狼吞虎咽通常会让宝宝吃得过多,而细嚼慢咽则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品味食物,并使宝宝能够产生饱腹感,可避免摄食过量。因此妈妈要尽量做些耐嚼的食物,如煮玉米、全麦馒头、玉米饼等,少吃精致的面包、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