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怎么做好吃 黑豆小麦粥
小麦怎么做好吃 黑豆小麦粥
材料:黑豆,小麦各30克,粳米100克,大枣5枚。
做法:
1.将黑豆,小麦洗净后加水煮熟。
2.捞出黑豆,小麦,取汁液。
3.将粳米大枣清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倒入黑豆小麦汁,熬煮成粥。
4.亦可将小麦,黑豆和大枣,粳米同煮成粥食用。
好处:滋阴止汗,适宜于阴虚盗汗,气阴不足,神经性心悸,怔忡不安,失眠等症调理。
鲍鱼小麦粥
鲍鱼小麦粥
鲍鱼小麦粥的功效一
1. 鲍鱼能养阴、平肝、固肾,可调整肾上腺分泌,具有双向性调节血压的作用;
2. 鲍鱼有调经、润燥利肠之效,可治月经不调、大便秘结等疾患;
3. 鲍鱼具有滋阴补养功效,并是一种补而不燥的海产,吃后没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无妨。
鲍鱼小麦粥的功效二
浮小麦是小麦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性味甘、凉,入心经,有益气除热,养心生津,止虚汗、盗汗,骨蒸虚热的作用,可治疗虚热多汗、盗汗、口干舌燥、心烦失眠;
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用。《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有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小麦不仅是供人营养的食物,也是供人治病的药物。《本草再新》把它的功能归纳为四种:养心,益肾,和血,健脾。《医林纂要》又概括了它的四大用途: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
进食全麦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预防乳腺癌的目的。
小麦粉(面粉)还有很好的嫩肤、除皱、祛斑的功效,法国一家面包厂的工人发现:无论我们年纪有多大,手上皮肤也不松驰,甚至还娇嫩柔软,其原因就是他们每天都要揉小麦粉。
所有人都适合食用。
每餐100克。
存放时间适当长些的面粉比新磨的面粉的品质好,民间有“麦吃陈,米吃新”的说法。
面粉与大米搭配着吃最好。法国一家面包厂的工人发现:无论他们年纪多大,手上的皮肤都既不松弛,也没有老人斑,原因是他们每天都糅小麦粉。
小麦粥怎么煮好吃
小麦红枣粥
材料:小麦50克,粳米100克,红枣5枚,桂圆肉15克,白糖20克。
做法:
1.将小麦淘洗干净,加热水浸泡至膨胀。
2.粳米,红枣洗净;桂圆肉切成细粒。
3.将小麦,粳米,红枣,桂圆肉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共煮成粥。
4.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好处:养心益肾,补益脾胃,清热止汗,除烦安神。适宜于调理心气不足,怔忡不安,烦热失眠,自汗盗汗,脾虚泄泻等症。
小麦粟米粥
材料:小麦100克,粟米150克。
做法:
1.将小麦,粟米分别洗净,一起放入锅中。
2.加清水1000毫升,先开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粥熟即可。
3.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白糖或食盐调味。
好处:滋养养心益脾,除烦利小便,适宜于阴虚烦热不安,口渴咽干,小便不利等内热之症调理。
小麦茯苓粥
材料:小麦30克,茯苓30克,粳米100克,大枣20枚。
做法
1.将小麦,茯苓用清水洗净。
2.砂锅中加清水,放入小麦,茯苓熬煮成汁,滤掉渣。
3.加入粳米,红枣开大火煮滚,转小火熬煮成粥。
好处:养心神,补脾胃。小麦入心经,养血安神;茯苓健脾利湿,亦养心安神;粳米阳痿;大枣补气血,合而服之,适宜于调理心悸气短,心胸痞满等症。
甘草小麦莲子大枣粥
材料:小麦100克,莲子20克,大枣30克,甘草30克。
做法:
1.将甘草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放入砂锅中,加清水1500毫升,煮沸10分钟。
2.将大枣,小麦,莲子清洗干净,一起放入锅中。
3.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炖至小麦烂熟即可食用。
好处:补气补血,宁心安神,适宜于调理更年期综合征,精神烦躁,郁闷,心悸失眠或盗汗等症。
小麦可以做什么
小麦是人们膳食中的主食原料之一,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谷甾醇,卵磷脂,精氨酸,B族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元素,除了可以用来磨粉做成面点,也可以直接用于熬粥,煮饭,或入菜中做药膳食用,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黑豆小麦粥
材料:黑豆,小麦各30克,粳米100克,大枣5枚。
做法:
1.将黑豆,小麦洗净后加水煮熟。
2.捞出黑豆,小麦,取汁液。
3.将粳米大枣清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倒入黑豆小麦汁,熬煮成粥。
4.亦可将小麦,黑豆和大枣,粳米同煮成粥食用。
好处:滋阴止汗,适宜于阴虚盗汗,气阴不足,神经性心悸,怔忡不安,失眠等症调理。
桂圆小麦红枣汤
材料:桂圆肉30克,小麦50克,红枣5枚。
做法:
1.小麦淘洗干净,浸泡半小时。
2.桂圆肉,红枣洗净,红枣去核。
3.将小麦,桂圆肉和红枣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小麦熟即可食用。
好处:养心安神,适宜于调理失眠,焦虑等症。
小麦粥怎么煮好吃 小麦鸡血粥
材料:小麦150克,新鲜鸡血1碗,米酒100毫升。
做法:
1.将小麦洗净,浸泡片刻。
2.泡好的小麦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文火煮成粥。
3.鸡血用米酒调匀,倒入小麦粥中,继续煮至鸡血熟,即可食用。
好处:养心益肾,除热止咳渴,健脾厚肠,祛风通络,活血。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
孕妇手心出汗食疗方推荐
孕妇手心出汗,可以多吃以下食物进行食疗,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泥鳅汤
材料:泥鳅90克,食油适量。
用法:用热水洗去泥鳅身上粘液,剖腹取内脏,再用清水洗净,滤去水份,用适量油煎至焦黄,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
2、黑豆小麦饮
材料:黑豆15克,浮小麦15克。
用法: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调味频服,每次服10毫升左右。
3、生地黄鸡
材料: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
用法:将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
4、小麦山药汤
材料: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宝宝睡觉出汗的中医治疗偏方
1、赤小豆
取赤小豆,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熟后加红糖,混匀后一天内一次或分次吃完,连服半个月,治疗小儿盗汗有较好疗效。
2、泥鳅汤
取泥鳅250g,洗净后去头及内脏,经油煎后再煮汤,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后,去骨刺而喝汤吃肉,隔日一次,直至盗汗消失。
3、桑叶散
取经霜的桑叶60g,干燥后研为细末,每晚睡前用米汤送服6g
4、黑豆小麦汤
取黑豆50g、小麦30g、莲子15g、红枣10个及冰糖适量。将黑豆、小麦分别淘洗干净,煮至黑豆熟透,然后取药汁再煮莲子和红枣至熟烂,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哪味中药治膀胱炎最好
大麦粥
原料:大麦米50克,红糖适量。
制法用法:研碎大麦米,用水煮成粥后,放入适量红糖搅匀食用。
竹叶粥
原料:鲜竹叶30-45克,石膏15-30克,粳米50-100克,砂糖少许。
制法用法:竹叶与石膏加水煎煮,取汁与粳米、砂糖少许共煮,先以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熬成稀粥即可食用。
青豆粥
原料:青豆未成熟的黄豆50克,小麦50克,通草5克,白糖少许。
制法用法:先以水煮通草去渣取汁,用汁煮青豆、小麦为粥,加白糖少许,搅匀即可食用。
中医治小儿盗汗方
1、赤小豆
取赤小豆,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熟后加红糖,混匀后一天内一次或分次吃完,连服半个月,治疗小儿盗汗有较好疗效。
2、泥鳅汤
取泥鳅250g,洗净后去头及内脏,经油煎后再煮汤,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后,去骨刺而喝汤吃肉,隔日一次,直至盗汗消失。
3、桑叶散
取经霜的桑叶60g,干燥后研为细末,每晚睡前用米汤送服6g
4、黑豆小麦汤
取黑豆50g、小麦30g、莲子15g、红枣10个及冰糖适量。将黑豆、小麦分别淘洗干净,煮至黑豆熟透,然后取药汁再煮莲子和红枣至熟烂,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对盗汗患儿,家长不能滥用补品。应调整饮食,要控制儿童的荤食、甜食,要让儿童多吃些蔬菜水果。这对治疗盗汗是有益处的。在笔者的观察中,盗汗患儿几乎全是偏食者:专吃鱼肉鸡之类荤腥,爱吃巧克力,而从不吃菜蔬,这些高梁厚味易生内热也。
小麦怎样吃最好
小麦大枣粥
材料:小麦60克,大枣7枚,糯米60克。
功用:养胃健脾、去皱美容。
做法:将小麦、大枣、糯米分别去除杂质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后改中火,最后用小火熬成粥。
黑豆小麦莲枣汤
材料:小麦50克,黑豆50克,莲子6枚,黑枣6枚,冰糖少许。
功用:养肤。
做法:将小麦和黑豆洗净,加水煮成汁后除去残渣;将黑枣、莲子放入汁内同煮至熟,加入冰糖,再略煮待冰糖溶化即可。
小技巧
1自制面膜
去皱功效的面膜:将小麦面粉与鸡蛋黄一起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水调匀,先在面部涂上层护肤膏,然后再敷上这层面膜,待半个小时后,再用温水洗净,美白功效的面膜:准备三茶匙小麦粉,然后往里面加入少许柠檬汁和清水,调匀,均匀的敷在脸部,15分钟后用水洗净即可。
小麦粥的做法 百合莲子小麦粥
材料:百合,莲子各10克,小麦30克,粳米50克。
做法:
1.小麦洗净,用水煎取浓汁。
2.粳米淘洗干净。
3.百合,莲子洗净,莲子去芯。
4.锅中加水,大火烧沸后放入粳米,百合,莲子,倒入小麦汁。
5.待粥煮沸后转小火,粥稠米烂即可关火。
小麦粥怎么煮好吃 小麦红枣粥
材料:小麦50克,粳米100克,红枣5枚,桂圆肉15克,白糖20克。
做法: 1.将小麦淘洗干净,加热水浸泡至膨胀。
2.粳米,红枣洗净;桂圆肉切成细粒。
3.将小麦,粳米,红枣,桂圆肉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共煮成粥。
4.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好处:养心益肾,补益脾胃,清热止汗,除烦安神。适宜于调理心气不足,怔忡不安,烦热失眠,自汗盗汗,脾虚泄泻等症。
小麦粥怎么煮好吃 小麦茯苓粥
材料:小麦30克,茯苓30克,粳米100克,大枣20枚。
做法
1.将小麦,茯苓用清水洗净。
2.砂锅中加清水,放入小麦,茯苓熬煮成汁,滤掉渣。
3.加入粳米,红枣开大火煮滚,转小火熬煮成粥。
好处:养心神,补脾胃。小麦入心经,养血安神;茯苓健脾利湿,亦养心安神;粳米阳痿;大枣补气血,合而服之,适宜于调理心悸气短,心胸痞满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