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家畜、家禽和鸟类均可以感染乙脑病毒。在乙脑流行区,家畜的感染率很高,猪感染率最高,可达100%,其次是马和牛。猪发生感染后引起病毒血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最多,持续时间长,对乙脑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人感染乙脑后,不论是隐性感染的人还是病人,在他们的血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持续时间也短,大约只有1周左右。所以,病人在本病的传播上不起重要作用。总之,猪是乙脑的重要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重要传染源。

乙脑病毒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大部分地区,是传播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家畜的圈里,这种蚊虫最多,当它们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特别是猪时,病毒进入蚊体内。病毒在蚊体内迅速繁殖,其数量可增加到原来的5~10万倍,然后它进入蚊的唾液,在蚊子叮咬人时,将病毒注入人体,引起感染。

如何预防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乙脑疫苗有必要打吗

现在医学的进步令我们在对付疾病上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我们都是有病再治疗疾病,而我们现在都是用来预防疾病的,因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容易得多。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中国是世界上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全国每年乙脑发病人效占全世界当年总发病人数的肌%以上。1950年以来,先后暴发3次大的乙脑流行(l957、1966和1971年),每次流行均持续3~4年。自1971年以来,全国除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外,大部分省区的乙脑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5/10万)。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经多年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宿主。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马和猪后可引起马脑炎和猪流产。

做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的流行强度取决于主要传播媒介的密度、主要扩散宿主的数量和人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均因自然界诸多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乙脑流行期和流行期前一个月内自然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地震等)的发生对乙脑的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什么是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乙脑疫苗根据对病毒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好但免疫原性较减毒疫苗差,乙脑减毒活疫苗安全性较差但免疫源性好。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
动物和人,其中猪和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他老鼠、鸡鸭、鸟类、羊、兔子也可作为传染源。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是乙型脑炎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通过吸食处于病毒感染的动物,使得口器感染病毒,再经由口器叮咬其他动物时,传播开来。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较多,成人多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患者,感染后可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抵抗病毒。10岁以下的幼儿,免疫力较弱,感染后容易爆发病症。
该病病发后痊愈,患者对该病的免疫力会变强并且持久,通常不会有再次病发的可能。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都有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家畜、家禽和鸟类均可以感染乙脑病毒。在乙脑流行区,家畜的感染率很高,猪感染率最高,可达100%,其次是马和牛。猪发生感染后引起病毒血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最多,持续时间长,对乙脑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人感染乙脑后,不论是隐性感染的人还是病人,在他们的血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持续时间也短,大约只有1周左右。所以,病人在本病的传播上不起重要作用。总之,猪是乙脑的重要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重要传染源。

乙脑病毒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大部分地区,是传播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家畜的圈里,这种蚊虫最多,当它们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特别是猪时,病毒进入蚊体内。病毒在蚊体内迅速繁殖,其数量可增加到原来的5~10万倍,然后它进入蚊的唾液,在蚊子叮咬人时,将病毒注入人体,引起感染。

在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认识后,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上,都是要全面的进行,这样疾病对身体损害很大,而且人体患有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夏季的时候对蚊虫叮咬都是要预防,避免引发这样疾病,这点夏季要注意的。

蚊子可以传播哪些传染病

蚊子可以传播的疾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黄热病、西尼罗河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马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塞孔肯雅热、斑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和帝纹丝虫病等等疾病。
根据资料显示可通过蚊子传播的病多大80多种,上面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现在很多孩子会遇到的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影响孩子健康的症状,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也是应知道的,下面就介绍一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一、智能锻炼。度过急性发病期后,在本病的后遗症期,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进行后期治疗,并应加强其功能训练,对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家长要反复启发诱导,从患儿所熟悉的人或物以及简单的文字或词句开始,锻炼患儿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恢复智力的目的。

二、运动锻炼。对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孩子,要每天为患儿做数次肢体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弹性,以减轻肢体的萎缩,并教育患儿要主动进行锻炼,可以逐渐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恢复吞咽功能。对有吞咽障碍的患儿,应哺喂流质饮食,从一滴一滴地喂,到一口一口地喂,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逐渐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喂食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和适宜的光线。

以上就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一定不要忽视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蚊子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在地球上,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

疟疾又称瘴气。全世界疟疾属的成员有400种,其中85种能传播疟疾。疟原虫造成的疟疾是全球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疟疾的感染而死亡。疟疾每年约造成3百万人死亡,会传染疟疾的疟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亚,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蚊子传带

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蚊子咬吸了含有本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后,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没有免疫力的人时可以使被咬者发病。传染这种病的蚊子叫库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传染外,必须大力进行灭蚊,消灭传播者。

小儿脑炎是怎么引起的

可由病毒、细菌、霉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病毒性脑炎可分为流行性脑炎和散发性脑炎。流行性脑炎有明确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以流行性乙型脑炎多见,在东北森林地区还有森林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虫媒脑炎,多发生在7、8、9月份蚊虫孽生期;森林脑炎多发生在5、6、7月份,脑炎的病因由蜱传播;散发性脑炎可全年散在发病,没有突出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其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最为多见;病毒性脑炎还可以由腺病毒、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慢病毒等引起。

其他细菌引起的脑膜脑炎,包括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真菌等。

相关推荐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并发症以什么最常见 并发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对于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消失、昏迷的患者最容易发生支气管肺炎。人体感染乙型病毒正是引发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病毒之一。

宝宝脑炎对身体严重吗

流行性乙型脑炎(大脑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特别是7、8、9三个月发病最多。这种病,大人、小孩都会得,十岁以内的儿童更容易被传染。 乙型脑炎是由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是侵犯脑组织。得病以后,病人开始时发高热、头痛、寒战、呕吐,接着就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烦躁、爱睡、昏迷不醒,有的还会抽搐,以及脖子发硬等大脑受损的现象。有些病人病后还会有四肢瘫痪、失语、变傻等后遗症。

乙型脑炎 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者还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食管、胃、食指长、胰胆等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血、黑粪等。

如何预防小儿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大脑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特别是7、8、9三个月发病最多。这种病,大人、小孩都会得,十岁以内的儿童更容易被传染。 乙型脑炎是由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是侵犯脑组织。得病以后,病人开始时发高热、头痛、寒战、呕吐,接着就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烦躁、爱睡、昏迷不醒,有的还会抽搐,以及脖子发硬等大脑受损的现象。有些病人病后还会有四肢瘫痪、失语、变傻等后遗症。 乙型脑炎虽然是一种很凶恶的传染病,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作好预防工作,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引起乙型脑炎的病毒有一种特性,

病毒性脑膜炎如何预防呢

1、一般措施 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 2、疫苗接种 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孩子出生后按时接种计划免疫,这些预防疫苗能防止因感染某些病毒(如麻疹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而造成的脑炎。 接种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孩子要远离家中的小动物,如猫、狗、松鼠等。因这些小动物身上可能带有不同种类的病毒,一旦被其咬伤,就可能有病毒进入体内。 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所感染的病原密切相关。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预后较差,不少存活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除注意体格锻炼外,注射各种抗病毒疫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1.病程 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下列4期。 (1)初期:病初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有发热,神萎,食欲不振,轻度嗜睡,大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 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误为上感,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轻度抵抗感。 (2)极期:病程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医治则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人或动物受感染后,病毒进入人体,在单核噬细胞内繁殖,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处于该期的病人或动物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的潜伏期10-15天,临床以突然发热、头痛、惊厥、脑膜刺激和意识障碍为特点。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系感受暑热之邪而致,类似温病学中暑温、暑厥、暑痛一类的病症,属中医脑病中外感性脑病范畴。 由于本病传染性强,发病急骤,有严格季节性,治疗应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原则,采取清热、解毒、熄风、镇痉等法,降低颅内压、降温除热、抗感染。 中医治乙脑,多以温病立论,以

流行性乙型脑炎食疗方

1,香蕉根蜜糖汁: [原料]鲜香蕉根1 000 g,蜜糖适量。 [制法]将新鲜香蕉根去皮,清洗干净,捣烂后绞成汁,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后,加入蜜糖适量,即可。 [功效]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的功效。用于乙脑初起。 [服法]500~l 000 mL/d,温服。 2,二叶豆豉翠农汤: [原料]大青叶、鲜荷叶、淡豆豉各9 g,西瓜翠衣15 g,白糖、清水适量。 [制作]将前4味药清洗干净,一起放入沙锅煎汁,调入白糖即可。 [功效]辛凉透表解毒。用于乙脑轻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精神不佳、微有呕吐、口渴不甚、舌苔薄白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怎么回事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

口角炎接吻会传染吗 接吻还会传染什么病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 消化道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 血液传染病: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体表传染病:急性结膜炎、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