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痛风急性期应该如何选择药物

痛风急性期应该如何选择药物

急性期暂缓用抑制尿酸生成以及促排泄药物,因为使用上述药物可延长痛风发 作或引起持续性痛风发作。一般使用秋水仙碱、非留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

痛风的误区

误区1.血尿酸高就一定得痛风性关节炎

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血尿酸偏高,也就是所谓的高尿酸血症,就觉得自己一定会得痛风性关节炎,其实不然。高尿酸血症是指在正常嘌呤饮食下,血清中尿酸水平在男性高于420mmol/L,女性高于360mmol/L。根据近年各地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报道,目前我国约有高尿酸血症者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发病率有年轻化的趋势。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基础和最直接的病因,当尿酸盐在机体关节滑液中沉积下来造成关节的红肿热痛即考虑痛风性关节炎的产生,不过只有约10%左右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成痛风性关节炎;不过血尿酸水平越高,未来5年发生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不一定都高。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需要将血尿酸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般在360umol/l以下,合并痛风石的患者则需要降得更低,在300umol/l之下,才能有利于痛风石的溶解排出。

误区2.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要降尿酸治疗

许多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迫切的想把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即是体内尿酸水平的剧烈波动。尿酸在体液中的溶解性较低。高浓度时会形成过饱和状态,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滑膜和其他组织,主要因为这些组织中血管较少,组织液pH较低,基质中含粘多糖和结缔组织较丰富,使尿酸盐容易沉积,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造成关节软骨的溶解和软组织的损伤。当体内嘌呤摄入过多时,可引起尿酸的升高,尿酸盐沉积在关节的表面触发了炎症反应,引起痛风急性发作。而应用降尿酸药物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急剧下降,这样会使沉积在关节软骨及其他组织中的尿酸盐溶解,重新释放入血,刺激炎性细胞的吞噬及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导致关节炎的加剧。因此,一般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一般不主张降尿酸治疗,待关节疼痛症状消失2周以上才考虑加用降尿酸药物,且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足量。需要注意的是,在降尿酸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监测关节症状的变化,必要时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抑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大发作。

误区3.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过后就不需要治疗了

临床中可见很多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在病起发作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严重影响到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比较重视,经抗炎止痛等治疗后,就认为不痛了病就好了,不需要继续治疗。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其实痛风性关节炎同糖尿病一样,也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经过急性期的抗炎止痛、碱化尿液等治疗后,关节的炎症可慢慢吸收,关节疼痛好转痊愈,但是体内的尿酸还处在较高的水平,这如同“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再次发作。且高水平的尿酸在关节、软骨、软组织等处不断地沉积,可引起痛风石的产生。因此,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过后,关节疼痛消失后继续控制饮食的同事仍需要服药治疗,这时候发挥效力的就是降尿酸药物了。对于降尿酸药物的选择也不是随便服用就可以,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来选择。药物有两种,一种是促进尿酸排泄的,如苯溴马隆片,另一种为抑制尿酸生成的,如别嘌醇。若病人B超显示有尿路结石,则不能应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防止进一步增大尿路结石;轻中度肾功能异常及泌尿系结石的可选择抑制尿酸生成药物,但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

误区4.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可使用抗生素

有些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认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因细菌感染引起,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其实抗生素对于血尿酸的代谢是不起作用的。若出现症状的缓解,也可能是初期痛风性关节炎可自愈造成的。一般来说,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疼痛,可考虑加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依托考昔等,也可选择秋水仙碱,但因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及中毒剂量相差不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然后加用碳酸氢钠片来碱化尿液,以有利于尿酸盐结晶的排出。

痛风冷敷还是热敷 痛风急性期的饮食调理

痛风急性期一定要多饮水,这样可以增加尿酸溶解,利于尿酸排泄,建议每天的饮水量保证在2000ml左右。

痛风急性期可以多喝牛奶,因为牛奶有诸多的营养成分,但不会加重痛风的症状。不过痛风患者要避免浓茶水、咖啡、可乐、酒等多种容易加重痛风的食物。

痛风急性期一定要禁止吃嘌呤食物,例如:动物内脏(尤其是胰腺、肝、肾、脑等)、海产品(尤其是鱼干、沙丁鱼、凤尾鱼、带鱼、贝壳类等)和肉类(肉糜、肉汤等)等,患者可以多吃新鲜蔬菜、蛋类等低嘌呤类食物。

痛风可以吃鱼吗

痛风患者能不能吃鱼要具体来看。痛风急性期不建议吃鱼,会引起尿酸升高,加重关节症状。痛风缓解期要根据鱼的种类选择,鳝鱼、鲤鱼、三文鱼这些中嘌呤含量的可以适当吃,每次量不能太多;草鱼、带鱼、沙丁鱼这些高嘌呤含量的尽量避免吃。

痛风不严重还需要降尿酸吗

痛风患者不痛也要降尿酸

急性痛风发作快,恰当治疗后缓解得也快,再加上30岁~40岁的年龄正是不少人的事业搏杀期,导致不少人“痛的时候就治,不痛的时候就不管”。但这种“看似有效率的治疗策略”,实际上是痛风治疗的误区。

这是因为,痛风急性期和缓解期的治疗重点不同,用药也完全不一样。对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治疗目的是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医生此时一般不会让病人服用降尿酸药物,倒是一些患者平时不注意,到发作了才吃几粒降尿酸药,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控制症状,反而会使关节疼得更厉害,因为短时间内尿酸水平大幅度波动会诱发、加剧痛风的急性发作。

而对于疼痛“暂歇”的患者,治疗的重点就转到了降尿酸。如果以为痛风发作时治疗就等于治了高尿酸,那就错了,只在痛风急性发作时看病,其实根本没有起到降尿酸的效果,这样一来,尿酸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会导致痛风发作从每年一次到一年几次,疼痛越演越烈,急性痛风会转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引起关节软骨和骨质被侵蚀破坏。

降尿酸遵循缓慢渐进的原则。预防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控制。对发现高尿酸血症或有家族病史者应通过调节饮食,严格戒酒及使用降尿酸药物,保证血尿酸正常。

痛风病患者用药指南

痛风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功能减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并在关节腔内沉积形成尿酸结晶,引起关节红肿,疼痛反复发作,导致痛风结石、关节畸形等。急性痛风关节炎缓解后,仍然需要重视预防以防再次发作。由于痛风的预防性药物服用时间一般比较长,因此对此类药的选择和使用就十分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别嘌呤醇和丙磺舒是痛风缓解期和慢性期的主要药物。别嘌呤醇可阻断黄嘌呤转化为尿酸,丙磺舒可促进尿酸排泄增加,两者都能改变潜在的痛风发作趋势,适用于缓解期和慢性期的控制,并可联合应用,以减小剂量,减轻不良反应。但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药物都不能在痛风急性发作的3周之内使用,否则可加重痛风发作,或使已减轻的关节肿痛症状复发。在痛风急性发作后的4~8周若需使用别嘌呤醇,必须与小剂量吲哚美辛或秋水仙碱联合应用,以防止引发痛风复发。

2.口服别嘌呤醇或/和丙磺舒时,必须要多喝水,以促进药物排泄。另外,这两种药使用时间不可太短,需要达到1~1.5年左右,直至尿酸平稳为止。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使用时要减少一半剂量,并注意对肝肾功能的定期监测。

痛风如何快速缓解 药物快速缓解痛风

痛风急性发作时,在药物的选择上,首选秋水仙碱类药物,此类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痛风急性发作引起的疼痛,通常在治疗后12小时内开始缓解,2天左右症状完全消失。

非类固醇抗炎药也对痛风有效,这类药物可以与食物一起服用,连续服用2-5天,即可缓解。但这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高钾血症和体液潴留等并发症在。

抽取关节积液后,注射皮质类固醇脂也能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特别适用于术后不能服药的痛风发作患者。

痛风漏诊如何避免

痛风漏诊如何避免

要想避免漏诊痛风,首先就要熟悉痛风的临床表现特点。痛风急性发作前或发作时,绝大多数病人血尿酸升高。但在间歇期或慢性期,则血尿酸含量往往正常,故不应以血尿酸是否正常来诊断痛风。

各种有机酸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泰松等药物,即可使痛风急性炎症缓解,也可使非痛风性关节炎症状缓解,故不应作为痛风的诊断依据。

多发性或复发性的尿路结石,可能为痛风的首发症状,注意复查血尿酸。

痛风病人有的骨关节X成像呈缺损性改变,关节滑囊液或痛风结节内容物作尿酸检查的阳性率极高,可以作为区分关节病的一个依据。做好这些,才哦能避免漏诊痛风的现象出现。

八种有效降尿酸食物 芹菜

芹菜具有清热、消肿利尿、净血、降血压、镇静、通便等功效,且基本不含嘌呤。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局部发热、疼痛、红肿,芹菜的上述功效正好派上用场,因此芹菜很适合痛风急性期食用。

痛风急性期处理怎么做

痛风急性发作多集中在夜间,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表现为剧痛、肿胀、皮肤暗红,由于主要是由于尿酸升高所致,所以在此时期,有些患者急于使用降尿酸的药物,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关节炎急性发作时,体内促肾上腺皮质素骤然增加、肾脏排尿酸量增多,血尿酸下降,此时再用降尿酸药,血尿酸水平会迅速降低,以致关节内外尿酸水平悬殊,关节炎反而加重,所以在痛风的急性期不宜给予降尿酸的药物处理。

痛风急性期处理的正确方式应该是:首先,急性痛风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以减轻疼痛。其次,由于肿胀部位发热剧烈疼痛,你可用冰袋冷敷到皮肤上,有助于减轻痛风症状,缓解疼痛。最后,应用秋水仙素和消炎痛或布洛芬等消炎止痛类的药物进行止痛。痛风急性期处理得当可以迅速的缓解痛风的症状,稳定病情,专家指出:痛风的发病根源为尿酸高,所以痛风急性病情稳定之后患者还要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纠正尿酸的排泄异常现象。

痛风反复发作是什么原因呢

误区1:激素猛于虎,选用需谨慎

1)很多人谈激素色变,激素的副作用很多,比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白内障、胃出血等。因此很多人认为“激素猛于虎”,能不用就不用。

值得注意的是激素的这些副作用都是长期使用所致。痛风急性期,若需要使用激素时,在风湿科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同时配合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一般而言对我们的身体是影响不大的,所以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2)激素并不是痛风急性期抗炎止痛的常规武器,而是作为终极武器使用,就像原子弹一样。那么什么样的痛风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呢?

一般而言,当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无效或不能耐受时,或是严重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或是晚期、已经出现机体功能损害比如肾功能受损(此时已无法使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这类患者短期使用激素是可以的。

误区2:关于秋水仙碱的用法

1)目前认为痛风急性期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与大剂量秋水仙碱相比同样有效而且副作用明显减少(国内外痛风诊治指南推荐急性期使用秋水仙碱 0.5 mg,每日 3 次),过去吃到拉肚子的中毒剂量的用法犹如“饮鸩止渴”,已被淘汰。

2)非急性期需要用秋水仙碱吗?

痛风缓解期的首要任务是降尿酸治疗没错,但痛风缓解期是需要同时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性抗炎。所谓的预防性抗炎,就是在服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每天吃0.5mg(1片)的秋水仙碱,指南推荐疗程不少于半年。

因为,服用降尿酸药物以后,血尿酸水平骤降,容易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加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不但可以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还可以减少尿酸的反复波动,更有利于持续平稳降尿酸达标。

误区3:痛则治不痛不治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 “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积极配合治疗,但在缓解期的时候立马停药,早把医生交代的医嘱忘到“九霄云外”,继续海吃海喝。

殊不知痛风治疗除了急性发作期治疗,痛风治疗的关键在于慢性维持期治疗,只有把血尿酸控制达标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再次发作及防止由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相关疾病。

若只是“痛治、不痛不治”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尿酸水平,以后的痛风发作将会越来越频繁,由此带来的远期危害往往十分严重,如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病、脑卒中、心肌梗塞等,所以治疗痛风是个长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误区4:降尿酸过程中痛风发作

1)存在这样一种常见现象:降尿酸过程中痛风患者吃完降尿酸药后反而痛风发作,此时很多患者会认为是降尿酸药“惹的祸”,便“气愤”地把降尿酸药给停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后果是痛风继续长期发作而无法治愈。

2)降尿酸治疗过程痛风复发或加重,这是降尿酸药有效的反应。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之后尿酸降得很快,患者体内的尿酸盐结晶会溶解成尿酸盐颗粒,如同“雪人溶化”。

尿酸盐结晶上掉下来的尿酸盐颗粒沉积到身体别的关节上,产生疼痛,这也正是药物起效的一个过程。

这时我们应该做的则是联合使用秋水仙碱或抗炎止痛等药物预防痛风复发。缓解疼痛的同时平稳降低尿酸,如果能使血尿酸水平维持360umol/L以下(存在明显痛风石的患者建议控制血尿酸水平维持300umol/L以下),体内沉积的痛风石才能逐步溶解消失,就不再发作了,从而达到治愈痛风的可能。

误区5:痛风急性发作使用抗生素

1)很多痛风患者,甚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选择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静脉滴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依据是认为关节有红肿热痛,那就一定有细菌感染。

最关键是使用抗生素后一段时间痛风患者关节肿痛也能缓解。Why?!

2)言归正传,痛风急性发作需要使用抗生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痛风急性发作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除非痛风患者继发了感染或者合并了其他部位感染,有明显的感染证据及实验室指标支持。

泡脚对痛风有帮助吗

痛风急性发作的时候不能泡脚,稳定期可以适当配合泡脚。痛风急性期关节疼痛严重,红肿发热,这个时候如果泡脚无异于火上浇油,加重痛风症状。

痛风稳定期可以泡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已经沉积的尿酸盐结晶的溶解,但是泡脚的水温不宜太高,以免尿酸因为排泄原因波动太大,诱发痛风的发作。

艾灸对痛风有效果吗

痛风一般不建议艾灸治疗。急性期患者关节红肿疼痛,活动不利,这个时候做艾灸无异于火上浇油,会加重痛风症状;缓解期患者可以做艾灸,但是相对于熏蒸或者泡脚等方法,艾灸效果非常有限,并且容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所以不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不建议做艾灸治疗。

相关推荐

中风急性期的护理

首先,家人要做的是给老人建立信心,建立康复的信心是做好护理的第一步,很多人在病后都不能接受中风的事实,往往出现脾气暴躁、不配合治疗和理疗的情况,这时候家人要多鼓励病人,多陪陪病人,让病人不要觉得是家人的负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其次,调整饮食结构,良好的饮食可以为病人提供所需的营养,中风患者饮食应松软、清淡,平时可以给老人熬米粥、做蛋花汤、或是蒸蛋、蒸肉末,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在喂食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慢慢喂食。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为老人翻身、拍背、按摩,并勤换洗衣物、床单被褥,平时帮助老人做力所能

得了痛风该吃些什么

鼓励选食碱性食品,增加碱性食品摄取,可以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甚至使尿液呈碱性,从而增加尿酸在尿中的可溶性,促进尿酸的排出。 限制嘌呤类食物的摄取,以减少外源性的核蛋白,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于防止或减轻痛风急性发作,减轻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形成以及痛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期与缓解期膳食的选择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含嘌呤高的食物,以免外源性嘌呤的过多摄入。缓解期要给予正常平衡膳食,以维持理想体重和正常血尿酸水平。 鼓励病人多饮水,由于尿pH 6.0以下时,需服碱性药物,以碱化尿液,利于尿酸的离子

痛风吃鹅蛋有什么好处 痛风最好吃什么

痛风急性期,患者的每日嘌呤摄入量应该控制在100-150mg之间;稳定期每日嘌呤摄入量应控制在300mg左右。 尿酸高的人群在平时的饮食中需要注意尽量选择低嘌呤的食物,减少肉类、鱼类、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喝水来促进尿酸的排泄,戒烟戒酒,规律作息,定期检查尿酸浓度,必要时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长期吃花生浸醋有何危害 诱发痛风

痛风患者饮食音高限制嘌呤的摄入,根据2019年最新颁布的食物嘌呤含量表显示,100克花生嘌呤含量是96.3毫克,属于中等嘌呤,醋泡花生被痛风患者食用后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加剧尿酸的沉积,若是长期食用很可能会诱发痛风急性期发作,加重痛风的症状。

痛风尿酸降下来了为什么脚还会痛 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的三个误区

尿酸高只是痛风的发病基础,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并不会马上出现痛风的症状,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为痛风。因此,对于高尿酸无痛风症状患者不一定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因为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建议:一般认为,每年有两次以上的痛风发作,或有痛风石、肾结石、肾损害表现,或经饮食控制、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血尿酸仍显著升高的患者,才需要药物来控制。 如果痛风处于急性发作期时使用降尿酸药物,血尿酸水平会迅速降低,以至于关节内外尿酸差较大,反而加重关节疼痛的症状。 正确做法:在急性期

泡脚对痛风有好处吗 痛风日常保健注意

1.痛风急性期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泡脚和按摩治疗,以便减少痛苦,尽快缓解症状。 2.平时应该注意饮食,控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脏,鱼类,扁豆,酒类的进食量,增加蔬菜水果的进食量以碱化血液。 3.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疲劳,鞋袜不要过紧。

六点建议提高痛风用药效果

1. 痛风急性期和慢性期用药有别。在慢性期,一般用丙磺舒、痛风利仙等排尿酸药或降尿酸药,急性期则以对症治疗为主。急性发作要及时就诊,遵医嘱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 2. 用排(降)酸药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一开始就大剂量使用排(降)酸药,或会引起痛风急性发作,亦或因尿酸短时排出量过大而伤害肾脏。 3. 平时不可擅自增加排(降)酸药剂量。临床发现,有些病人认为痛风发作是平时药量不够控制不好,常擅加药量以减少发作。可是,这样做反而延长了痛风发作时间或引起痛风转移性发作。 4. 在医生指导下,治疗也可考虑西药

关于尿酸的七大误解

误解一 高尿酸等于痛风 痛风源自高尿酸,但并不是说有高尿酸就一定会有痛风,只有当血液中的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并引起滑膜炎症时才导致痛风的发生,事实上,只有约 10% 的高尿酸患者才会发生痛风。 反过来也一样,由于痛风的致病因素复杂,不少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可能还在正常范围之内,这时可不要迷信于检验结果而耽误了对痛风的及时治疗。 误解二 高尿酸只会引起痛风 尿酸是嘌呤在人体的代谢终产物,高尿酸对人体多个组织器官都具有危害作用。过高的尿酸沉积在骨骼、关节处,会引起痛风。沉积在肾脏会引起肾病、诱发肾

痛风药物治疗的三大误区

痛风是古老的疾病,过去多为帝王将相患此病,故称之为“富贵病”。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高嘌呤、高蛋白饮食大量摄入,普通老百姓患痛风的人数日益增多,所以有人将痛风列为“现代文明病”之一。得了痛风,除了饮食控制外,往往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以控制病情,这样做十分必要。现就痛风药物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几个误区介绍如下: 误区一: 急性发作时用大量抗生素 痛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多见于拇指、足背)常常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除此之外,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如不做详细的病史追问、

痛风患者的饮食指导 急性期的饮食指导

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时经常在午夜突然发病,疼痛难忍。此时患者更应该严格遵守以下饮食原则。 痛风急性期患者应禁食含嘌呤多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鲭鱼、虾、豆类、浓肉汤及菌藻类等。选用低嘌呤饮食,每天的嘌呤摄入量控制在100毫克以下。 遵循适量供给原则,标准体重时蛋白质可按0.8~ 1.0克/干克体重供给,全天摄入量为40~ 65克,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用牛奶、鸡蛋,因牛奶、鸡蛋无细胞结构,不含核蛋白,可在蛋白质供给量允许范围内选用。尽量不食肉类、禽类、鱼类等,一定要食用,可将少量的瘦肉、禽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