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哪些人不能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
麻辣烫哪些人不能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
麻辣烫本身就比较辣,而有些人在食用麻辣烫时还会额外加辣椒。吃过之后心跳变快,血液循环的速度也会加快,从而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这种做法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大忌,因此患有此疾病的人最好不要食用麻辣烫。
心血管疾病患者该如何用药
我们出门旅游时候,由于旅游相关因素,如旅游地点、气候、压力、疲倦等,加上飞机在高空时导致缺氧等原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机会;旅游造成死亡的原因中,高达50%与心血方面疾病有关。而预防强过治疗,事前充分准备及留意,其实多数疾病与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需要长期治疗服药,于是,有些患者便自以为久病成医,无视医生的指导,凭老经验自行用药,以致加重病情,甚至酿成一些悲剧。迷信药价贵就是好,有一患者老张患高血压三年了,一直服用一种价格较低的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最近,老张听说药价贵的药副作用小、疗效好,尤其是进口药,于是,老张自行寻来一些进口药服用,结果血压反而不正常了。殊不知,所谓好药,应该是一种适合自己使用、疗效好且副作用小的药物。的确,有不少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都比较贵,而且贵的药在许多方面都比同类型的便宜药好一些,但贵的药不一定是好药。要知道,有些药的价格贵,可能是因为该药是一种新药,前期投入较多而产量较少之故,但有些药的价格贵,仅仅是因为换了更加花哨的包装而已,或是将原来就有的几种药重组,改头换面而提高了价格。所以,在药物的选择上,患者应该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而不是以药的价格高低来取舍。
间断治疗自行停药。忙碌的李某患有高血压,平时症状明显了,就买回一堆药吃上几天,症状轻了,就把药扔在一边。一天,他突然中风,医生一量血压高达200/120毫米汞柱。像这种服药吃吃停停的高血压患者,生活中并不鲜见。有的患者认为高血压症状控制了,血压量了几次都不高,就是疾病治愈,可以停药了。实际上,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以根治原发性高血压,而只能将血压控制好,保护靶器官不受损害。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
还有些患者因为害怕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而停药,其实毫无必要。因为任何一种药物在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检测,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药品说明书止列出的种种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物实验和应用中曾出现过的反应,一般比例都很小,并不是说每个服用该药的患者都会发生。只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仍然是利大于弊。
道听途说盲目用药李大伯得了高血压,听邻居老马说,用某药治疗效果很好,他就自行服用这种药。服药后,血压是降下来了,可他却出现了乏力、头晕、眼花等症状。到医院一查,脉搏只有50次/分钟左右。原来,老李以往心率就很慢,而该药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有使心率减慢的作用,对他来说并不适用。因此,用药忌生搬硬套,由于个体差异,适合他人的药物不一定适合你。况且,降压药是一种处方药,应该在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身体状况、患病时间等因素都有所不同,那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选择药物,唯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各种误区千万不可踏入。
有益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
(1)吃富钾食物可降压
香蕉和酸奶中钾的含量较高,有助于控制血压。国外对2600人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一周6天每天吃含1克钾的食物,如一个土豆、一只大香蕉和225克牛奶,5星期后血压可下降4毫米汞柱。还可多喝橙汁,橙汁含丰富的维生素C。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的人,其血压越低。研究认为,维生素C有助于血管扩张。每天服用60毫克维生素C片,或者多吃些蔬菜、柠檬和其他酸味水果,也可以起同样作用。
(2)多吃鱼胜于多吃药
长期吃富含长链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对于心血管病人所产生的保护效果,近年来已经由很多的学术研究所证明,特别是吃那些生活在寒带水域的深海鱼类,如鲑鱼、鲔鱼等,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达52%以上。而另一项研究也指出,常吃鱼的心脏病人,两年内的死亡率比起不吃鱼的人要减少30%。
(3)吃苹果可防血管硬化
研究显示,每天吃两个苹果能够减少人体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吃苹果还会增加血中维生素C的含量,平均可提升34%。每天吃苹果可以减少肠内的不良细菌数量而帮助有益菌繁殖,从而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也同样可以起到预防高血脂和血管硬化等与生活习惯有关的病症的作用。
山楂适合什么人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
山楂有活血化瘀、降血脂的作用,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适量吃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猪肉什么人不能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如果堵塞、硬化就更难通过脂肪,胆固醇含量高了,就更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果想要更好地控制病情,就该少吃排骨、三层肉、肥牛等,用鱼肉、豆制品来替代。
心血管疾病患者初春如何锻炼
1、不宜过早
初春晨练不宜过早,春天早晨雾气较重、温度较低,外出锻炼太早,易受寒风侵袭,且各种细菌处于活跃的繁殖期,很容易弥漫在空气中,加上如果是在粉尘较多的雾霾天,则更不适合锻炼。
2、准备充分
初春,人的肌肉和韧带还比较僵硬,如果运动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很容易扭伤。准备活动可选择步行、跑步等全身运动,帮助打开全身肌肉。适量进食也很必须,空腹锻炼可能使人头晕目眩,建议适当喝些粥,补充点水分,增加身体热量较好。
3、强度适中
在运动中,还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节奏比较慢且运动量不大的运动方式比较合适,比如:慢跑、散步、太极、爬山、放风筝等,注意调节好自身节奏,科学运动。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做鼓劲憋气、蹲下起立、剧烈用力的动作。
4、谨防感冒
运动后要注意预防感冒。如果身上出了汗,要随时擦干,不要穿着湿衣服让冷风吹,以免着凉引起疾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
笑
现代人心目中标本式的笑容,当属微启双唇,露出八颗白牙的职业化微笑。其实,“笑”对人类来说,最初并不是这样一种社会交往工具,而是一种特殊的天然保健品。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结合多项科学研究指出,看喜剧、听笑话时最自然、最舒畅的“傻笑”,对下列五类人的健康大有裨益。
癌症患者
正常人体内每天都会产生一定数目的癌细胞,所幸我们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正是癌细胞的天敌,这些免疫杀手能够摧毁肿瘤细胞。而研究表明,由衷地笑至少能让14基因得到更好的表达,从而调节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动。因此,对癌症患者来说,笑确实是既不花钱又很安全的良药,当然,它对普通人预防癌症也大有好处。
心血管疾病患者
“大笑能使血管舒张,从而增加内脏血流的供应。”为多家医院提供“大笑康复训练”的美国心理学家史蒂夫?威尔森说,这种效果与有氧运动类似,不仅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发作,对于大多数心脏病人的康复,也是十分有益的。
哺乳期妇女
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处在哺乳期的妈妈更有理由开怀大笑。有研究指出,观看一部喜剧电影后,母亲乳汁中褪黑激素的水平会得到提高,皮肤过敏的婴儿喝了这种奶,过敏反应会大大降低。
糖尿病患者
得了糖尿病愁眉不展?小心会错过康复的良机。通过多项科学研究,科学家发现糖尿病患者饭后实在应该笑一笑,因为发笑带来的肌肉运动和神经内分泌水平的改变,能防止血糖水平升高!
体质差的人
令人惊讶的是,在绽放笑容之前,人们对欢笑的期待也会收到奇迹般的效果。喜剧开幕前,研究人员抽取了观众的血样,结果发现其内啡肽的含量已经增加了27%,生长激素的含量增加了87%。内啡肽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生长激素对肌肉、骨骼和内脏有益,这种健身效果可以算得上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开怀大笑好处
在不同的国度和文化里,语言文字可能不相通,握手、拥抱、鞠躬等动作的含义也千差万别,但真诚的笑容,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代表着友好与快乐。对保健也有良好功效。
中国人常说“笑一笑,十年少”,西方谚语则认为:“开怀大笑是剂良药”。笑对健康的益处,得到了中西方医学专家的普遍认可。美国《观点碰撞》杂志又最新刊文向大家介绍笑的趣闻与好处,本报记者也就此采访了专家,教大家正确认识“笑”,学会“笑”。
笑是人天生的本领
“笑很简单,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笑也很复杂,蕴含着许多人们可能从来没听说过的学问。”美国心理学家史蒂夫·威尔逊是“世界欢笑旅行”组织的创始人,他对笑进行了多年研究,号召人们大笑。同时,他还与同事一起发现了许多关于“笑”的科学趣闻。
笑能调动53块肌肉。人的面部表情肌共有44块,通过与血管、骨骼的配合,一共能做出5000多个表情。其中各种不同的笑就有19种,每一种笑都会动用不同的面部肌肉组合,有时可以调用53块肌肉,有时则只用到5块肌肉。
人一生下来就会笑。芬兰科学家通过多项实验和调查发现,人不需要学习就能发出笑声,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在睡梦里微笑。但悲伤、烦恼等负面情绪,以及表达负面情绪的哭泣,则是通过亲身体验,在成长中慢慢学习来的。
女人比男人更爱笑。女人通常比男人更容易大笑,女婴也比男婴爱笑。这是因为女人的感情容易外露。调查还发现,69%的人认为微笑的女人比涂一脸化妆品的女人更迷人。
笑分为两类。笑虽然有19种,但只归为两类,一种是社交类的礼貌性笑容,调动的肌肉较少;另一种是发自肺腑由衷的笑,牵涉两颊的肌肉比较多。
笑比皱眉更容易。相对于皱眉来说,脸部露出笑容所调动的肌肉数量更少、用力也要小一些。既然绽放笑容如此简单,何不少一些愁眉苦脸,多一些开心的笑呢?
开怀大笑有六大好处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教授迈克尔·米勒称,大笑可以提高内啡肽水平、强化免疫系统、增加血管中的氧气含量。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认为,笑对抑郁症患者有很大帮助。研究显示,笑主要有以下六大好处。 笑是特效止痛剂。研究证明,笑是最自然、最没有副作用的止痛剂。当你笑时,脑中的快乐激素便会释出,快乐激素是最有效的止痛化学物质,能缓和体内各种疼痛,因此一些罹患风湿、关节炎的人,也要经常笑笑,以减轻病情。
燃烧卡路里,帮助减肥。大笑是保持身材苗条的最佳方法。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大笑10—15分钟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使人心跳加速,燃烧一定能量的卡路里。
增强免疫力。笑能令体内的白血球增加,促进体内的抗体循环,这都能增强免疫能力,对抗病菌。另外笑也有助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给人很有活力的感觉。
使心脏更强壮。研究显示,风趣幽默、喜欢与人谈笑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低。由于笑能使血液循环更好,血液流通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积聚,因而减少对血管的威胁,减少心脏病发生的机会。
笑助人升职。微笑让一个人看起来有魅力、善社交、充满自信,还能促进自我价值感上升,帮助人们有勇气克服难关。爱笑的人最容易得到晋升。
赶走压力。一个人大笑的时候,身体立即释放内啡肽,驱走负面情绪,释放压力。强迫自己笑也能有同样效果。
小习惯让你笑口常开
奥地利科学家的一项调查显示,现代人笑得越来越少了。其实,要想做到笑口常开,就要有意识地做一些努力。专家们建议可以培养以下一些习惯:每天早晨起来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笑容,遇到朋友、同事或者匆匆行走的路人,要尽量对他们微笑;多结交乐观的朋友,遇到快乐的事情一定要与周围的人分享,也耐心聆听他人快乐的事情,因为笑能传染;如果你性格内向不爱笑,可以尝试看些喜剧片或笑话,并尝试讲给别人听;有颗豁达的心,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着想;强迫自己笑,慢慢地笑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笑一笑,十年少。
麻辣烫属于高热量食物吗 麻辣烫不适合什么人吃
麻辣烫制作时会加入许多辣椒、花椒等食材,也属于刺激性食物,对肠胃有一定刺激,因此不建议肠胃疾病患者过多食用麻辣烫,否则会加重肠胃不适症状。
麻辣烫中加入了大量的香辛料、口感也偏辛辣,食用后很容易导致上火,所以不建议已经有上火症状的人群食用,否则会加重上火症状。
胃病患者不可吃麻辣烫
“辣”—肠胃病不宜
不少人认为佐食辛辣可以开胃,诚然适量食辣有益健康,可促进人体排汗,还可助消化、增食欲、增加体内散热。然而过度吃辣可使消化液分泌过多,引起肠胃黏膜充血水肿、肠胃蠕动剧增,并且可能破坏神经末梢感觉,久之损胃,甚至出现呕吐、痉挛、腹泻等不适。麻辣烫的“辣”是其好味道的主要原因,但对胃肠道有很大的刺激,多吃容易上火,导致口疮或促进口疮复发,并可能导致或加重胃出血、胃溃疡、胃炎等消化道疾病,还可引起便秘。此外,同时合并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或消化性溃疡的肝病患者也不宜食用麻辣烫。
“烫”—癌症风险起
口腔、胃肠道黏膜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太烫的食物会损伤黏膜,导致急性口腔溃疡、口腔白斑、咽喉炎、食管炎、急性胃炎、胃溃疡,甚至导致口腔癌、食管癌。
“咸”—高血压要注意
高血压病、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均应注意盐量的摄入,而麻辣烫生产者通常倾向于添加较重的味道,以便吸引消费者,并掩盖原料不够优质带来的鲜味不足问题,但是多食可能因摄入钠盐过多,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起血压波动。此外,食用过多麻辣烫还会令人心跳加快、循环血量增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
“汤”—过煮不可取
麻辣烫的汤多是久沸不止、久涮不换,反复煮沸,会使其中的不挥发性物质如钙、镁等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增高;回锅油反复利用时,可使大量的过氧化物、饱和油脂等成分溶于汤中;可能有农药残存的蔬菜涮烫,也会使汤中的亚硝酸盐和草酸的含量不断升高;同时肉类、海鲜中所含嘌呤物质多溶于汤中,高浓度嘌呤经肝脏代谢,会产生大量尿酸,易引起痛风、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损伤肾功能。
此外,同其他多种形式的路边小吃一样,麻辣烫也存在着原料是否新鲜,制作是否安全、卫生的问题,综合前述,面对麻辣烫的美味诱惑时,我们建议您:
1. 有胃肠疾病、肝病、高血压病、心脏病、肾病、痛风等疾病的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2. 要煮熟再吃,不能过水即食。
3. 要晾凉再吃,不能出锅即食。
4. 少放一点盐和味精,辣椒也要适量。
5. 不要喝底汤。
6. 新鲜蔬菜和肉丸、肠片、蛋类等的比例达到2∶1,促进酸碱平衡。
7. 食用之后可以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或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以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可以选用豆腐、苦瓜、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食物;也可选用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帮助内清火毒。
8. 用芝麻酱替代红油或香油,增加钙的摄入量。
9. 放些有杀菌作用的蒜汁和醋,或者吃点生大蒜,帮助预防肠道感染。
10. 注意卫生状况,选择可靠的经营摊点或自己在家做。
粽子不适合什么人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
现在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其中有很多肉馅以及蛋黄馅的粽子,这些粽子的脂肪含量非常高,属于油腻食物,所以不建议心血管疾病人群食用,不然食用后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会增加心脏负担,使得心血管疾病加重。
西洋参适合什么人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
西洋参含有钙、钠、钾离子等微量元素,有抗心律失常的功效,西洋参含有的人参皂苷、黄铜、多糖等有效成分,可以增强血管弹性,预防血管堆积,能有效防止血栓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西洋参,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辅助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