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产前焦虑 准爸爸的坚实臂膀
如何缓解产前焦虑 准爸爸的坚实臂膀
在妊娠的最后阶段里,孕妈妈通常会表现出非常强的依赖心理,希望可能得到丈夫的保护与关爱,引起丈夫的重视,孕妇可能会变得喋喋不休,脾气变差等,这是很正常的孕妇心理反应,准爸爸们应该承担起被依赖的重任,给妻子一个坚实臂膀,一个心理依靠。
准爸爸也有产前焦虑怎么办
1、把宝贝的到来看作一种乐趣,而不光是看成
2、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克服焦虑。
3、如果对于妻子生产过于担心,不妨抽出半天时间去医院实地查看一下。种责任和压力。
4、把去医院的路线写在纸上,而且一定要事先走一遍。
5、为自己和妻子买保险。
6、控制情绪,这对于应对焦虑很重要。
7、建立适合自己的支持系统。
8、如有条件可尝试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去国外旅游一次。
焦虑症的调适与综合疗法
Step1:焦虑辨别要细心
焦虑是每个人,特别是儿童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反应,然而当孩子的焦虑程度过高或者泛化,就容易进入异常状态,将严重影响孩子身体、情感、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严重的焦虑状态其影响还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焦虑问题因其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内隐性,极易为父母和老师所忽视,从而加剧以致恶化。因此父母应当细心辨别孩子的情绪状态,做一个敏锐的父母。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或与他自己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时,爸爸妈妈可以从孩子的生理、认知、行为这三个方面来仔细观察一下他是否有焦虑障碍:
1、孩子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心跳加快、头晕、出汗、脸红、口干、四肢发冷、便秘、尿急、尿频等。
2、孩子总是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做傻事,觉得自己不行。
3、孩子总是有关于鬼怪和野兽的想象,经常表现出非常害怕和担心。
4、孩子总是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或者自己所爱的人受到伤害。
5、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健忘。
6、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污染”,觉得要发疯了。
7、孩子总为一些事情担心或苦恼,而且没有办法使自己停止担心或苦恼,并且经常由于担心而紧张、不安、发脾气。
8、孩子总是哭泣或者尖叫,回避父母的目光。
9、孩子总是拼命地咬指甲或者吸吮手指,不咬出血不罢手。
10、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很沮丧,害怕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话、表演。
11、孩子必须把东西准确地放在合适的位置,否则就焦虑不安。
Step2:对症下药要耐心
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爸爸妈妈要仔细排查孩子焦虑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缓解他的焦虑。
原因一:不良的家庭环境、氛围
嘈杂、拥挤不堪的环境,家庭不和、邻里关系紧张,孩子天天生活在“战火”之下,长期战战兢兢,极易感觉烦躁、恐惧和紧张。其实成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同样会觉得疲倦和厌烦,何况是心理还未成熟的孩子。许多研究同时发现,矛盾激烈的家庭氛围或家庭成员间亲密度低、凝聚力差,同样会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导致焦虑。
对策:
1、也许爸爸妈妈面对的是不良的环境和氛围,总是觉得自己很疲惫。但要记得在处理这些“火爆”的家庭问题或邻里关系之前,先给自己一个停顿,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良药是有理有节。
2、在责备对方或孩子之前,先责备一下自己,学会给家人(包括孩子)道歉。
3、如果爸爸妈妈觉得忍无可忍,迫切地需要吵架的时候,请记得先把孩子送回他的房间,或者请记得关上房间的门,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
4、切记“家和万事兴”,只要一家人团结、亲密,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原因二:父母本身的心理状况与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爸爸妈妈本身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妈妈的焦虑程度、恐惧状况、强迫症状都对孩子的焦虑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同时,爸爸妈妈过分严厉或者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也会造成孩子过于敏感,有焦虑症状。最后,爸爸妈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经常采取吵架、打骂等破坏性方式,同样易造成孩子的焦虑症状。
对策:
1、爸爸妈妈的健康是孩子健康的重要前提,如果爸爸妈妈自己很焦虑或者具有其他情绪障碍,需及时找医生咨询。
2、给孩子提合适的要求,给他慢慢长大的时间,对孩子不要太严厉或者一味纵容溺爱。
3、不要过高估计某些危险,爸爸妈妈给孩子过多的劝告、威胁、禁令,常常会使孩子更加害怕和焦虑。
4、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慎用批评和体罚。尤其是女孩子,她们比男孩子更加担心会受到躯体上的伤害。
5、教导孩子是一个长期自然的过程,不需要一直过于小心翼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焦虑会慢慢降低。
原因三:孩子属于难养型气质类型
许多研究者认为,节律性低、适应度弱且反应性强的具有负向情绪本质的难养型儿童,易出现内隐性问题,当这些怯懦、胆小,本身具有比较多的负向情绪的儿童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或与其环境不相协调时,就易导致焦虑,进而发生行为问题。
对策:
1、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让他感觉很“安全”,知道家里人都很爱他。
2、给孩子制定一些适当可行的“小步子”目标,经常让孩子做一些他觉得安全、把握较大的事情,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3、耐心听孩子说自己的“心事”,经常带孩子出去“吼一吼”、“打一打”、“动一动”来发泄他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倾诉和调节情绪。
4、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活泼、思想积极的好朋友,经常带孩子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
原因四:重大挫折事件
许多临床的案例发现,意外事故、失去亲人等让孩子(尤其是小年龄儿童)无法接受、理解或者难以忘记的事件,会给孩子带来过强的刺激,导致他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焦虑障碍。
1、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游戏和纪念活动,让孩子正确面对亲人的去世和其他挫折事件。
2、可以通过让孩子画画、游戏等形式,仔细观察他的心理状况,了解他的情绪状态,一旦发现一些突发事件确实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障碍,爸爸妈妈应及时送他去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
正确认识消除产前焦虑症
1、孕妈咪缺乏经验,从媒体上又耳闻目睹过其他人生产时的痛苦经历,因此心生畏惧。
2、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孕妈咪仍然害怕宝贝畸形,担心生出不健康的宝贝。
3、由于自身健康存在问题,准妈妈害怕殃及胎宝贝,因此会非常焦虑。另外,由于到孕晚期各种不适症状加重,也容易加重孕妈咪心里的焦虑。
5、担心妊娠、分娩会影响自己的容颜和体型美观,丈夫就不爱自己了;担心宝贝出生后,自己的职业受到影响,担心家庭的经济压力加大,因而产生焦虑。
6、临近预产期,孕妈咪由于行动不便,整天闭门在家里胡思乱想,自己吓唬自己,结果加重焦虑情绪。
二、如何正确对待产前焦虑症
1、学习正确的分娩知识
畏惧的心理主要是孕妈咪缺乏分娩知识,对分娩有不正确的认识。生育能力是女性与生俱来的能力,分娩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绝大多数女性都能顺利自然地完成,如存在一些胎位不正,骨盆狭窄等问题,现代的医疗技术能够采取剖腹产方式,顺利地将婴儿取出,最大限度地保证母婴安全。因此,孕期应学习有关知识,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增强生育健康宝贝的自信心。
2、准爸爸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妊娠最后阶段,孕妈咪常表现为心理依赖性强,希望寻求保护,引起丈夫重视。这种反应并非娇气,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腹壁紧绷等不适也会使孕妈咪情绪烦躁,孕妈咪可能会喋喋不休,这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合理渠道。准爸爸可在晚间为妻子轻抚腹部,一方面是与尚未谋面的宝贝交流,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妻子的不适,使妻子依赖心理得到满足,焦虑情绪得到改善。总之,准爸爸应该及时承担起被依赖的重任,给妻子一个坚实的臂膀,让她心里有所依托。
3、做好生育之前的心理准备
生育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在孕育宝贝之前,夫妻俩就应做好遇到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并愿意为此负责。有很多畸形和先天性疾病都是可以治疗和纠正的,为此担心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用一颗宽容的心来迎接宝贝是你唯一正确的选择。准妈要多与亲朋好友或其他妈咪们交流,请教一些经验,做一些有利健康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慢慢解除了紧张情绪,千万不要自己在家胡思乱想。
如何预防孩子患上焦虑症
1、爸爸妈妈有焦虑症,孩子进行模仿。
2、爸爸妈妈对某些危险估计太高,因此,常常会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使孩子整天焦虑不安。
3、爸爸妈妈视子女为自己的“知心人”,并向他诉说许多家中的经济问题、婚姻问题等,而一个年幼的孩子是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的,在这种矛盾重重的处境下,孩子容易产生焦虑。
4、爸爸妈妈太苛求,对孩子做的任何事情,总是表示不够满意,反复提出要求做得更好一些,而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常常超过孩子的实际能力,孩子逐渐对自己也觉得不满意,对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要求出现焦虑反应。
5、爸爸妈妈对孩子过度地放纵,也可导致焦虑症。没有一定的限制,孩子常常不知道他们活动自由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外界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没有什么要求,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努力去提高,也会出现焦虑情绪。
6、经常或强烈地遭到惩罚。
因为惩罚常常是受到其他人的否定或排斥,使孩子感到害怕。当他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时,对将要受到的惩罚会感到十分焦虑。
总之,不良的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或加重孩子焦虑的重要原因。
防治孩子焦虑症
应改变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循循善诱,以孩子的朋友的姿态出现,根据不同的年龄、智力水平,给予恰当的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
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不要用斥责或滥用惩罚来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而应经常对孩子说“大胆些”、“不要怕”、“再试一次”、“不要丧失信心”之类的话,帮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培养顽强的意志及开朗乐观的性格。
防治孩子焦虑症的首要问题是改善环境及教育方式。家长要努力创建温暖、和谐、愉快、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不要整日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以免使孩子经常处于焦虚和不安之中。
孕晚期爸爸做些什么 细心观察孕妈妈的变化
临近分娩,孕妈妈难免会有些紧张,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牢骚,抱怨等,此时准爸爸要尽量转移妻子的不安和焦虑,帮助妻子分散注意力,以缓解不安情绪。
准爸爸也有产前焦虑
准爸爸作为家庭的支柱,他们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焦虑是负面的情绪,对我们正确处理事情和健康都不利,所以一定要及时控制它的程度,尽量让自己在短期内克服,充满自信地完成角色的转变。
1、把宝贝的到来看作一种乐趣,而不光是看成一种责任和压力。
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做准爸爸这件事,把宝贝界定为一个普通人,也尽量不设计很多高标准的期待,这样压力自然就会小了。
2、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克服焦虑。
妻子在孕期时会很注意调整饮食。调节生活方式。不妨和妻子一起做,不抽烟喝酒。经常散步和做运动。不经常熬夜。没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精力更加充沛。体力也好很多,这是最根本的基础。有了健康,对自己驾驭生活的能力就会更多把握。
3、如果对于妻子生产过于担心,不妨抽出半天时间去医院实地查看一下。
你会发现你所担心的各种场景。在孕妈咪们生产时都绝少出现。而你看到的。是一个个健康的宝贝放在已宣告平安的妈咪床边,被医生推出产房,然后是家人的欢呼。这是生命的节日,你会被感动而期盼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4、把去医院的路线写在纸上,而且一定要事先走一遍。
因为妻子一旦破水。你得马上送她去医院,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应该预演一遍。而且你还要想到。在那种情况下大脑往往会“短路”,所以可以将路线写在一张纸上。放在车上或者钱包里。
产前焦虑怎么缓解
产前焦虑关键词1:畏惧
孕妈咪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又耳闻目睹过其他人生产时的痛苦经历,因此心生畏惧。
专家支招:
1、纠正对分娩的不正确认识
畏惧的心理主要是孕妈咪缺乏分娩知识,对分娩有不正确的认识。生育能力是女性与生俱来的能力,分娩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绝大多数女性都能顺利自然地完成,如存在一些胎位不正,骨盆狭窄等问题,现代的医疗技术能够采取剖腹产方式,顺利地将婴儿取出,最大限度地保证母婴安全。因此,孕期应学习有关知识,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增强生育健康宝贝的自信心。
2、准爸爸给妻子一个坚实的臂膀
在妊娠最后阶段,孕妈咪常表现为心理依赖性强,希望寻求保护,引起丈夫重视。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准爸爸应该及时承担起被依赖的重任,给妻子一个坚实的臂膀,让她心里有所依托。
产前焦虑关键词2:畸形
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孕妈咪仍然害怕宝贝畸形,担心生出不健康的宝贝。
专家支招:
1、生育之前做好心理准备
生育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在孕育宝贝之前,夫妻俩就应做好遇到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并愿意为此负责。
2、用一颗宽容的心来迎接宝贝
有很多畸形和先天性疾病都是可以治疗和纠正的,为此担心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用一颗宽容的心来迎接宝贝是你唯一正确的选择。
准妈妈心理压力大危害婴儿
心理因素或比身体因素更可怕
近日,沈阳市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开展准爸妈心理健康指导项目”的意见,旨在通过建立准爸妈心理健康工作站等多方面工作,对准爸妈的心理状态进行指导与调节,从而降低心理原因导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
不可否认,目前在准爸妈中,像某女士一样心理比较紧张、焦虑的人很多。“很多人觉得,只有父母身体因素以及一些外在的因素,才对孩子的健康有影响。”沈阳市人口计生委项目办负责人表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其实,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对孩子健康的影响,不比准爸妈身体健康因素带来的影响小。”
沈阳市人口计生委重视准爸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专门出台意见。在对准爸妈的健康指导中,将兼顾孕前风险评估和准爸妈心理健康体检相结合,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来确保准爸妈的健康。不过,考虑到大家目前的实际状况,工作的重点内容是“大力普及准爸妈心理健康知识”。
5月份,心理健康工作站将开放
沈阳市人口计生系统将设立准爸妈心理健康工作站,对准爸妈开展咨询指导、培训服务。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来确保准爸妈的健康。
目前,沈阳市已经开始筹建首个设在沈河区家庭健康指导中心的准爸妈心理健康工作站。“预计今年5月份,可以正式对准爸妈们开放。”相关负责人说。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覆盖。届时,每个区将至少确保一个服务站为准爸妈服务。
在准爸妈心理健康工作站内,准爸妈可免费接受七方面指导:优生优育咨询、生殖健康促进、孕前风险评估、孕前健康检查、高危人群筛查、均衡营养(增补叶酸)、准爸妈心理健康指导。
沈阳市建立的准爸妈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站,将全市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布置、统一内容、统一挂牌。工作站还将设立咨询热线,为准爸妈电话解答问题。
专家分析
胎儿感受母亲情绪最敏锐
昨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胎儿可以敏锐感受到母亲的情绪,而且在人生的所有阶段中,胎儿时期感受妈妈情绪的能力最强。
专家经常接触一些心理紧张、焦虑的准爸爸、准妈妈,“他们主要是因为还没有适应准妈妈、准爸爸的生活,角色的转换没有做好,总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有问题等等。”
“这样的心理状态已经在影响胎儿的情绪。”专家认为,有这样状况的准爸妈应该首先让自己放松下来,要相信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不会有问题,然后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专家建议准妈妈、准爸爸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接触、吸收正面性的东西,也就是美好的事物,从而让宝宝有良好的情绪、健康的身体。
克服焦虑远离焦虑症
许多妈妈总是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没事的时候,总是啃咬自己的手指或者指甲,不啃得流血肉疼“誓不罢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天一黑,孩子就攥着妈妈的衣角不肯离开半步;半夜,孩子总是很容易惊醒,告诉妈妈“他是如何如何地害怕鬼怪或者野兽”;当孩子看到一条没有栓住的狗在他面前奔跑时,会“脸色苍白、出汗、发冷,身体轻微地发抖”……
其实此时孩子正在体验着某种情绪,孩子在生长过程中,都有过恐惧、担忧、焦虑或者羞辱的情绪体验,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当这些情绪发展为过度的、削弱身体机能状态的不良情绪时,则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产生情绪障碍。
Step1:焦虑辨别要细心
焦虑是每个人,特别是儿童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反应,然而当孩子的焦虑程度过高或者泛化,就容易进入异常状态,将严重影响孩子身体、情感、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严重的焦虑状态其影响还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焦虑问题因其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内隐性,极易为父母和老师所忽视,从而加剧以致恶化。因此父母应当细心辨别孩子的情绪状态,做一个敏锐的父母。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或与他自己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时,爸爸妈妈可以从孩子的生理、认知、行为这三个方面来仔细观察一下他是否有焦虑障碍:
1.孩子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心跳加快、头晕、出汗、脸红、口干、四肢发冷、便秘、尿急、尿频等。
2.孩子总是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做傻事,觉得自己不行。
3.孩子总是有关于鬼怪和野兽的想象,经常表现出非常害怕和担心。
4.孩子总是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或者自己所爱的人受到伤害。
5.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健忘。
6.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污染”,觉得要发疯了。
7.孩子总为一些事情担心或苦恼,而且没有办法使自己停止担心或苦恼,并且经常由于担心而紧张、不安、发脾气。
8.孩子总是哭泣或者尖叫,回避父母的目光。
9.孩子总是拼命地咬指甲或者吸吮手指,不咬出血不罢手。
10.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很沮丧,害怕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话、表演。
11.孩子必须把东西准确地放在合适的位置,否则就焦虑不安。
Step2:对症下药要耐心
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爸爸妈妈要仔细排查孩子焦虑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缓解他的焦虑。
原因一:不良的家庭环境、氛围
嘈杂、拥挤不堪的环境,家庭不和、邻里关系紧张,孩子天天生活在“战火”之下,长期战战兢兢,极易感觉烦躁、恐惧和紧张。其实成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同样会觉得疲倦和厌烦,何况是心理还未成熟的孩子。许多研究同时发现,矛盾激烈的家庭氛围或家庭成员间亲密度低、凝聚力差,同样会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导致焦虑。
对策:
1.也许爸爸妈妈面对的是不良的环境和氛围,总是觉得自己很疲惫。但要记得在处理这些“火爆”的家庭问题或邻里关系之前,先给自己一个停顿,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良药是有理有节。
2.在责备对方或孩子之前,先责备一下自己,学会给家人(包括孩子)道歉。
3.如果爸爸妈妈觉得忍无可忍,迫切地需要吵架的时候,请记得先把孩子送回他的房间,或者请记得关上房间的门,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
4.切记“家和万事兴”,只要一家人团结、亲密,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原因二:父母本身的心理状况与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爸爸妈妈本身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妈妈的焦虑程度、恐惧状况、强迫症状都对孩子的焦虑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同时,爸爸妈妈过分严厉或者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也会造成孩子过于敏感,有焦虑症状。最后,爸爸妈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经常采取吵架、打骂等破坏性方式,同样易造成孩子的焦虑症状。
对策:
1.爸爸妈妈的健康是孩子健康的重要前提,如果爸爸妈妈自己很焦虑或者具有其他情绪障碍,需及时找医生咨询。
2.给孩子提合适的要求,给他慢慢长大的时间,对孩子不要太严厉或者一味纵容溺爱。
3.不要过高估计某些危险,爸爸妈妈给孩子过多的劝告、威胁、禁令,常常会使孩子更加害怕和焦虑。
4.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慎用批评和体罚。尤其是女孩子,她们比男孩子更加担心会受到躯体上的伤害。
5.教导孩子是一个长期自然的过程,不需要一直过于小心翼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焦虑会慢慢降低。
原因三:孩子属于难养型气质类型
许多研究者认为,节律性低、适应度弱且反应性强的具有负向情绪本质的难养型儿童,易出现内隐性问题,当这些怯懦、胆小,本身具有比较多的负向情绪的儿童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或与其环境不相协调时,就易导致焦虑,进而发生行为问题。
对策:
1.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让他感觉很“安全”,知道家里人都很爱他。
2.给孩子制定一些适当可行的“小步子”目标,经常让孩子做一些他觉得安全、把握较大的事情,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3.耐心听孩子说自己的“心事”,经常带孩子出去“吼一吼”、“打一打”、“动一动”来发泄他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倾诉和调节情绪。
4.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活泼、思想积极的好朋友,经常带孩子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
原因四:重大挫折事件
许多临床的案例发现,意外事故、失去亲人等让孩子(尤其是小年龄儿童)无法接受、理解或者难以忘记的事件,会给孩子带来过强的刺激,导致他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焦虑障碍。
对策:
1.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游戏和纪念活动,让孩子正确面对亲人的去世和其他挫折事件。
2.可以通过让孩子画画、游戏等形式,仔细观察他的心理状况,了解他的情绪状态,一旦发现一些突发事件确实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障碍,爸爸妈妈应及时送他去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