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亲密接触”
如何与孩子“亲密接触”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那就是好的亲子关系,能与孩子之间彼此“亲密接触”。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那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的,你的教育就没有办法成功。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在幸福和谐的家庭里,孩子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快乐、彼此尊重的亲子关系,态度也比较乐观积极。
4岁的许亮每次听到或看到妈妈搞卫生时,都会跑过来“帮忙”。当然,这种帮忙多数是在帮倒忙,不是踢翻了垃圾桶,就是擦桌子打了杯子。不过,每次亮亮来“帮忙”时,妈妈都会大声表扬他:“亮亮干得真不错,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妈妈要亲亲亮亮的小脸蛋!”然后妈妈就真的亲亲亮亮,亮亮也会特别兴奋,“干活”也更卖力。
每次妈妈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时,亮亮也会要求和爷爷奶奶说话,并问爷爷奶奶好。做完这些后,妈妈会再次表扬他:“亮亮真乖,是个孝顺的宝宝,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非常喜欢亮亮!妈妈要抱抱亮亮。”然后就轻轻地抱抱孩子,亮亮也很高兴。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亮亮变得很懂事,做事也认真,还很会关心别人,妈妈觉得很欣慰。
在家长的鼓励、爱抚、亲密接触之下,孩子的性格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他们会变得快乐、听话,也愿意和家人一起玩。家长的亲密接触,有时候比那些好玩的玩具更具有威力呢!3——7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容易犯错误的时候,打破杯子、弄脏衣服、撕碎图画、不愿意上幼儿园、和小伙伴打架等,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家长不要动不动就骂孩子,更不要打孩子,应该把这些当成孩子成长中一定会犯的错误来对待。对于孩子的错误也不要强化,要经常鼓励孩子好的行为,有意忽略坏的行为。比如孩子吃饭慢,不要吼“你怎么这么慢”,而是在他吃得快的时候狠狠地表扬他——用积极的办法来建立规则,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坏毛病也更容易改变。
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正确地爱你的孩子
也许有的家长会奇怪,难道父母还有不爱孩子的吗?家长绝大多数都是爱孩子的,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方面,父母爱孩子是一回事,而孩子能否感受父母的爱是另一回事;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积极的关注是否一贯如此或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比如,父母过于情绪化,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动手打骂。这就容易给孩子一种父母的感情很不可靠的感觉。
再比如,父母脸上的“天气”随着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而急剧变化:在幼儿园表现好,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表现不好,就冷若冰霜,孩子想干什么都不成。这也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喜欢自己,而是喜欢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其实,表现不好的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接纳和引导。
父母爱孩子,就应当让孩子感到爱。在孩子表现好时,要表扬他;当孩子表现不好时,要引导他改正错误;做孩子某项活动的玩伴;和孩子在一起愉快地闲聊、游戏……这样,才是更为和谐的爱。
关注并支持孩子
通常情况下,家长一般都比较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发育和道德品质等。这些方面比较明显,也很重要,但如果家长只关注这些,视野就过于狭窄了。除了这些,家长还应该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情绪给予关注。比如孩子的意志是否坚强,孩子把握情绪的能力怎样,孩子是否善于与别人相处等,这些同样是影响孩子人生质量的重要方面。
另外,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同样值得家长重视。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玩是无用的,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玩往往比学业更重要,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反映了孩子的天赋和特长。无视孩子的天赋,只关注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关注孩子的兴趣走向,为孩子的爱好提供支持,也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事情。
用心聆听孩子说话
家长往往都习惯自己说话,让孩子认真听话,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在幼儿园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孩子,主要是教师说,善于发言的孩子可能会多说几次,对于特别内向的孩子来说,说话的机会就很少。下课的时候,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会自己默默地坐在座位上,说话的机会就更少了。因此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
因此家长要注意,尽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这不仅是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也是了解孩子的关键。
妈妈带着3岁半的小丁坐车出去玩。乘车时,小丁盯着车外的一条小河说:“妈妈,你快看,河里有条鲸鱼!”
听了儿子的话,妈妈觉得儿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认真地回答他:“嗯,好像鲸鱼是生活在海里的,河里生活的都是些小鱼。”
儿子似懂非懂地说:“我知道。”
“妈妈,我讲故事给你听。”
“好呀,说吧。”
“从前呀,有一只羊……”
虽然儿子讲得不好,但妈妈还是装作非常感兴趣似的耐心听下去,直到他讲完,妈妈才对他说:“你是不是想讲放羊的孩子撒谎的故事呀?”
“是。”
“嗯,你已经讲完了是吧,下面妈妈和你一起再说一遍好不好?”
“好!”小丁开始认真地听妈妈讲故事了。
当孩子和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要认为他是小孩就不在意他,甚至敷衍他,要专心听孩子说话。只有孩子感觉到你愿意听,他才会更有兴趣说下去。
在谈话中,我们才可以了解到孩子最近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等。虽然这需要耐心,但也表示孩子正在和家长分享他的快乐,这也是给成长的孩子最好的教育。
总之,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平等、理解.信任、关怀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这会使家长和孩子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样会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产后多久能亲密接触
产后多长时间可以同房
因为女性在分娩之后身体器官,以及生殖器官都还不会及时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好好休养才能愈合伤口,女性在分娩时子宫内膜会因受到创伤而脱落,而一般会在产后56天左右才可能愈合,而对于阴道粘膜一般在月经来潮之后才会恢复,而外阴水肿和充血则在产后10天左右时恢复正常。
因此产后六周之前不建议同房,一旦过早的进行夫妻生活,反而不利于产妇的身体健康,对于分娩顺利的产妇,可以在产后6周至8周之后可以开始进行夫妻生活,而对于剖腹产的产妇则建议产后三个月之后方可同房;如果是产钳术的产妇则需要等伤口彻底愈合,也就是70天之后才能考虑同房。
过早的同房容易因为阴道壁脆弱,而导致疾病趁虚而入,从而出现宫内感染、产褥期等产后疾病;一般医院会建议产妇在产后六周去医院检查伤口是否愈合,以及子宫和缝线情况,如果医生表示一切都恢复正常那么产妇则可以开始夫妻生活。
不过很多产妇表示,自己在产后第一次“亲密接触”时,私密处十分干燥,一点都不湿润,并且常常欲望也不强烈,接下来就一块来看看产后如何快速提高“性趣”,如何让产妇快速恢复“感觉”。
阴道炎久治不愈脚气是根源
原因一:用手挠痒
有脚气必然会痒,大部分人喜欢用手直接挠痒,若不小心用手接触了阴部,残留在手上的真菌就会跑到阴部,造成阴道炎。
原因二:裤袜同洗
多数女性喜欢内裤和袜子一同清洗,内裤和袜子“亲密”接触,真菌自然跑到的内裤上,使得感染阴道炎。
原因三:生活用品
脚气上的真菌可以感染到生活的所接触的很多地方,如:浴缸、浴巾、床单和被子。当洗澡和睡觉时,便容易将真菌带到阴部。
经常亲吻宝宝好不好
①婴儿的抵抗力很低,宝贝们的免疫系统还有待完善,亲吻很容易将大人身上的细菌传染给宝宝,甚至可能导致亲吻病,即由EB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EB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为多,发病时可出现类似咽炎、腺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②嘴对嘴的亲密接触很容易将大人身上的细菌传递给宝宝,可能把自己口腔里带有的病菌、病毒,尤其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病毒、病菌传给他,使他染病上身。如口腔中的微生菌就会通过这样的途径被传染到宝宝身上,导致宝宝生病。尤其是感冒的高发季节,父母一旦患了感冒或是流感等,通过飞沫就能把致病菌传给宝宝,更别说口对口地亲吻宝宝了。
③患有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以及扁桃体炎的患者,其口腔和咽喉部的致病菌,也能通过亲吻传给孩子。乙肝、肺结核、丙肝等传染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唾液。一般的患者知道自己有病,就会避免和孩子亲密接触,但是,有些人表面健康,但却是病毒携带者,他们在“不知”的情况下亲吻孩子,就可能将病毒传给孩子。
④宝宝小嘴由于经常受到亲吻,还会使流口水增多,影响消化功能。
⑤宝宝娇嫩的皮肤可能因为大人的口水,更易发生湿疹等皮肤病。特别是妈妈、阿姨的脸上如果涂抹了含有汞、铅或激素成分的护肤品。
抚触与宝宝“亲密接触”
抚触的过程并不复杂,医护人员把室温稳定在25摄氏度,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预备好毛巾尿片及替换的衣服。十几位父母在医护人员的示范下,开始与自己的小宝宝“亲密接触”,年轻妈妈们虽然初为人母,却一学就会,有的轻轻抚摸宝宝的胳膊,有的拍拍宝宝的小屁股,还有的不时翻转宝宝的身体……只见手中的孩子一个个眉开眼笑,看起来甭提有多舒服了,有的甚至闭上眼睛,美滋滋地享受这种乐趣。但有些年轻爸爸们不是手法生硬,就是忘了擦 润肤 油,弄得宝宝又哭又闹,匆忙之下还得请护士帮忙。约二十分钟后,抚触结束,小宝宝们在一番尽情享受之后心满意足地笑了。
据 专家 介绍,在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受到了母亲产道收缩所带来的特殊按摩,当婴儿出生后,他们会感到原先所熟悉的那个温暖而有限的空间突然消失,十分陌生的环境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这时如果能给予婴儿抚触,就会使婴儿感到无比幸福和安全。美国的一项 研究 表明,对 早产 儿出生后连续10天进行按摩,8—12个月后这些婴儿的体重增长及精神发育等都有明显优势。国内的研究也证实,抚触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增强免疫力,增进 食物 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促进婴儿健康成长,而且能增进父母与宝宝的情感交流。
实践证明,每天给新生婴儿进行科学而又系统的抚触,可以有效地促进婴儿生理和情感发育,而且较未经抚触的孩子更有能力应付环境压力。
与礼仪教育亲密接触
“礼仪不用花钱购买,却能透露一个人的身份。”礼仪是什么?有人把礼仪理解为繁文缛节,觉得那都是虚伪的客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有的人认为学习礼仪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礼仪,幼小的孩子又不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学习那些繁琐的礼仪很不现实。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礼仪的误解。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长期以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起点要低,训练要实,方法要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因为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讲究文明礼仪的环境中,使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幼儿时期正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礼仪又分为用餐礼仪、仪容仪表、交往礼仪三个方面。用餐礼仪主要要求幼儿学会正确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仪容仪表要求幼儿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保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交往礼仪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他人的年龄情况与他们打招呼。
日常的咳嗽竟这么可怕
咳嗽传染吗
咳嗽本质上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咳嗽只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而已,如果不是传染性疾病就不会传染。比方慢性气管炎,感冒等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的。
如果不是由传染病引起的咳嗽,不必太担心,但是也要注意。成人的免疫力和婴儿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成人没病,咳嗽的飞沫和痰液对婴儿也是有感染力的,其中,可存在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以及它们的特异性IgE。所以,必要的保护措施还是要有的。
意见建议
还是需要大家保证合理的生活作息,不要太过劳累,不要受凉感冒,这些都是很必要的。减少咳嗽的复发可以使用一点定喘止咳片,消炎止咳片都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预防上平时多让孩子进行户外体育运动,强健身体,要多晒太阳吸收一些钙。室内要经常的开窗通风,保持新鲜空气,根据天气变化来增减衣服。
既不能让孩子受凉受冻,又不能捂得满头大汗。家里可以熬点醋,最好不要让孩子亲密接触家里咳嗽严重的人。
如何让宝宝与爸爸更亲密
1、打造“父子空间”
人们往往认为女人比男人更懂得如何照顾婴儿,其实,男人在照顾婴儿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婴儿会喜欢这种不同的感觉。
专家建议年轻妈妈们,别怕把宝宝交给丈夫照顾,不必整天看着他们,也不必担心宝宝会不舒服,自己准备随时去“救火”。如果落入了这个模式,很可能会打击初为人父者的信心,令宝宝很难习惯与父亲相处。多给他们父子一些相处的机会,你会惊奇地发现,丈夫可能不需要任何帮助也能照顾好宝宝。
2、父子“亲密接触”
买一个悬挂式婴儿背带,鼓励丈夫经常把宝宝放在里面带着,这能加强他与宝宝的亲密关系。
这种空间上的接近是加强父子联系的最自然方法,而且,它还能帮男人解放双手,在照顾宝宝的时候干点别的。尤其是当一天快结束时,宝宝往往烦躁不安,这时让丈夫把宝宝放在背带里,出去转转,妻子就能打个盹或做些自己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