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腋下长肉,可能是大病在靠近 腋下淋巴结的重要性
警惕!腋下长肉,可能是大病在靠近 腋下淋巴结的重要性
后天性副乳是由腋下淋巴管阻塞,乳房代谢物堆积而成。乳房每天都会产生大量代谢物,并通过腋下淋巴管向上排出。
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由于人是直立的,加上腋下淋巴缺乏向上推力,乳房代谢物和毒素向上排出困难,很容易在腋下局部雍肿凸起而形成副乳。
如果女性出现怀孕、生育、人流等情况,随着体内激素升高,乳房产生的代谢物和毒素迅速增多,就更容易有副乳。
淋巴是人体的防御站和回收垃圾站,防止外界的细菌感染与回收体内的垃圾与毒素;
当腋下淋巴堵塞时,胸部会出现小叶增生,乳腺增生等一系列乳腺疾病,淋巴管是癌细胞的输送点,所以得乳腺癌症时要把腋下淋巴一起去除,癌细胞就不会扩散到全身。
得癌症、乳腺纤维瘤时,大家可以观察腋下淋巴一定是突出来的,所以预防乳腺疾病必须做腋下淋巴疏通。疏通后淋巴结就会变软,腋下毒素才会慢慢散开,建议大家一个星期至少做一次淋巴疏通,让我们的毒素更好的代谢排出!
经常做腋下和乳房按摩能清除滞留的代谢产物,净化腋下内部环境,从而消除腋窝副乳,改善肩颈、背部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
疏通乳房代谢产物的必经之路—腋下淋巴群,有利于乳房排毒,改善乳房胀痛、增生、肿块,有效预防乳腺癌等乳腺疾病。
半年内体重下降10% 警惕淋巴瘤
近日,“最美癌症女孩”小宁在网络上引起了普遍关注,她在自己18岁时不幸被查出患上淋巴癌,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坚持用微博记录自己的病情寻求帮助。解放军第202医院血液科张晓东主任介绍,淋巴瘤就是老百姓熟称的淋巴癌。它的发生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人体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射线辐射、化学品污染、自身免疫能力的降低等等都可能诱发患病。
“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的”张晓东说,像小宁最初的症状一样,恶性淋巴瘤最典型和突出的临床症状就是淋巴结无痛性快速肿大。一般来说,体表淋巴结发病最常见部位也是首发位置多在颈部,其次是腋窝和腹股沟。部分人在短期内还会出现体重迅速下降的现象,如果半年内,没有人为减重,但体重下降10%以上,就要警惕。
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的原因
颈部还有一些少见病如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CSD),诊断标准为: 淋巴结肿大;猫接触史或抓伤史;猫抓病巴尔通抗原皮试( + );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上述4 项中有3 项诊断即成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猫、狗等宠物的人越来越多,猫抓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临床医生对此应有所警惕。结节病是一种发生于全身多个系统及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为其发病机制,单发于颈部者常不伴发全身系统及器官表现,且有类似结核病的某些表现,所以临床上容易误诊,因此,临床上对于颈部病程长的无痛性肿物难以确诊时,应考虑到淋巴结结节病的可能。单发者单纯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综上所述, 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复杂,临床医生应根据颈部肿大淋巴结的临床特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对辅助检查难以确诊者应行淋巴结切取活检,以明确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淋巴结肿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恶性肿瘤
如果颈部出现淋巴结,还要警惕淋巴瘤。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者淋巴组织的肿瘤。白血病的淋巴结肿大是全身性的,但颈部、腋下、腹股沟部最为明显,除淋巴结肿大症状外,还会伴有贫血、持续发热等症状。
淋巴结应警惕
淋巴组织是网状内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身各处,一般在儿童期便开始发育。正常淋巴结质地软、光滑,无压痛,能活动,在新生儿时期多数不会出现肿大现象。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受到外界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刺激后,淋巴组织便有可能增生肿大,症状表现为颈部、耳后、腋下或腹股沟处出现如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红肿压痛。
儿童时期淋巴结直径若超过0.5厘米,可判断为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局部病菌感染,导致感染区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例如罹患呼吸道感染使扁桃腺肿大,口腔卫生不佳造成牙龈细菌感染,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等。这类情况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只要及时送医院就诊,感染得到控制后,淋巴结肿块大多会逐渐缩小及消失。
除病菌感染外,淋巴结还有过滤微生物的功能,细菌在其中也会导致其发炎而肿大,甚至化脓,这是淋巴结肿大常见的另一个原因,医学上诊断为急性淋巴结发炎。通常这种发炎感染后病变时间快,在短时间内(约1周至2周)就可增大到1公分以上,同时局部肿大处伴有肿痛,常合并发烧现象。这类淋巴结发炎需配合医生治疗,一段时间内服用适量抗生素。
家长不必对孩子的淋巴结肿块突出而过度紧张,一般的淋巴组织变化属于正常发育的一部分,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颈部、腋下或鼠蹊部摸到肿大的淋巴结,经有效诊治后,在孩子青春期前,这类肿大的淋巴结就会自行减小、消失。
但如果是因为恶性肿瘤入侵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即当孩子出现持续发烧、体重减轻、食欲不佳、精神差、肝脾肿大等上述症状时,家长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早送孩子入院就医,接受医师的诊治,以免恶化。
口腔内常出血警惕口腔癌
1、溃疡不愈
口腔溃疡是比较常见的病状,病程一般不超过两个星期。如果发生烧灼感、疼痛等症状迁延不愈超过两周仍不见好转者,则应格外警惕。因为口腔癌常表现为溃疡的形式,四周边缘隆起,中央凹凸不平,并有坏死组织覆盖,疼痛明显。
2、口腔不明出血
出血是口腔癌一大危险信号。因为生长在口腔内的肿瘤稍微碰触就会流血。肿瘤还可能侵犯张闭口肌肉和下颌关节,导致开闭口运动受限,造成张闭口困难。
3、淋巴结肿大
口腔癌经常会向附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时原发病灶很小,甚至症状还不明显,但颈部淋巴结却出现了转移的癌细胞。因此,颈部淋巴结如突然肿大,需检查口腔。
4、牙齿症状
突然出现牙齿松动、脱落,咀嚼食物时牙齿咬合不良,有假牙者自觉假牙不适,口腔与咽部麻木、疼痛,经一般对症治疗不见好转者,需警惕口腔癌。
淋巴结无痛肿大需警惕或是淋巴癌
淋巴癌的早期症状“很会伪装”,与常见的感冒相似,患者多会出现发热、扁桃体肿大等“感冒”症状,此外,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出现淋巴核无痛肿胀。专家提醒,如果在一个月内出现淋巴结无疼痛肿大、体温增高(尤其是夜间)、体重下降、皮肤发痒、扁桃体肿大、盗汗等,需要特别警惕。尤其是中青年人,出现无痛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
两类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不完全相同。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青年,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占60%-80%)。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神经及邻近器官而引起相应症状。30%-50%霍奇金患者以原因不明、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发热可伴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
非霍奇金淋巴瘤大多也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但一般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以累及胃肠道、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为多,并出现相应器官受累表现。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需要对疑似病变部位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淋巴瘤的最可靠手段。
淋巴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环境污染加重,生活节奏加快,上班族工作压力加大,以及长时间处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辐射环境,频繁染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庭使用非环保装潢材料等因素有关。防护、避免、控制这些因素,注意适当锻炼身体,生活、饮食要有规律,不饮酒、不吸烟,对预防恶性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淋巴结肿大却不痛要警惕了
最会“伪装”的疾病
淋巴瘤由于初期发病症状很隐匿,因此,被形容为“最会伪装的疾病”。怎样才能及早发现这个“最会伪装的疾病”呢?赵新汉教授提醒说,淋巴瘤最明显的症状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如腹股沟、锁骨、颈部、腋窝是最常见的部位。如果出现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又没有疼痛等感觉,经过抗炎治疗后,淋巴结没有消失反而继续肿大,这时就要警惕淋巴瘤了。因此,如一个月内出现两次以上发烧、出汗、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首先,应自己触摸一下浅表淋巴结,包括颈、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一旦发现淋巴结出现无明确原因的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应及时到医院接受筛查淋巴瘤。
50%的早期淋巴瘤可治愈
罹患淋巴瘤,是不是就与绝症画上等号呢?专家指出,虽然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早期淋巴瘤患者若能及时就诊,通过放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规范化治疗,50%以上的是可以治愈的。此外,日常生活中,市民也要做到如下的预防控制:1、注意气候变化,预防和积极治疗病毒感染;2、密切注意浅表肿大的淋巴结的变化,对于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患者,应高度警惕;3、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4、积极治疗与本病可能相关的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结炎、自体免疫性疾病等;5、对于浅表的淋巴结病变,应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损伤或刺激。
其实主要是长期熬夜工作压力过大,免疫力下降,就可能诱发此疾病。尤其是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呈现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原因也与以下有关联:一是病毒感染。二是房屋装修中,如一些苯类化学涂料的扩散和淋巴血液系统的疾病相关;三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好咸、喜吃海鲜制品、腌熏制品,与胃部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系;四是人长期处在电离辐射环境,也可能诱发恶性淋巴瘤。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要警惕
青壮年已成为高发人群
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而且这是青壮年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5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为0.02%。,每年新增患者约2.5万人,死亡2万人。
40至50岁已成为淋巴瘤的高发年龄段。因患淋巴瘤死亡者的平均年龄不到50岁,而患其他肿瘤死亡者的平均年龄则在58岁左右。
不了解淋巴瘤的早期症状而忽视自身健康状况,是造成死于淋巴瘤患者的主要原因。当然,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因为淋巴系统是人体很重要的免疫组织,但青壮年时期,淋巴系统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出现肿瘤的病人相对多一些。
近年来淋巴瘤发病率以每年7.5%的速度迅猛递增,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值得关注的是,本市绝大多数淋巴瘤患者被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从而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期。
压力大导致免疫力下降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上班族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作息不规律以及长时间处于手机、电脑等造成电子辐射的环境中,甚至纯粹的外部环境污染影响等,都会造成人体免疫力的下降,给病毒入侵造成可乘之机,这些是导致淋巴癌高发的主要因素。“在咽炎、扁桃体发炎乃至口腔溃疡的时候,下颚、脖子上冒起的小包就说明我们体内的淋巴在和侵入身体的病菌打架,它们是一种病症的反映。”
“当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失去平衡时,生病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可以这样来比喻人体的免疫系统:每秒钟可以生成800万个血球细胞的骨髓就像是制造参与战斗的士兵的工厂;而负责训练细胞的胸腺(同时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是士兵训练场;那么,淋巴结就是人的身体内环境与外来细菌以及异物作战的决战场。
战斗通常是这样进行的,具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意识到细菌、异物进入体内时,它会有一个警报,马上调动身体的免疫细胞,通过淋巴管集合到淋巴结中,和外来入侵者在这儿展开生死搏斗。人员突然增多,淋巴结就肿大了。
淋巴肿大是身体受感染
“淋巴肿大说明身体已经受到了感染,而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抵御外敌入侵。”当战斗结束的时候,淋巴结又变成了排水管,把淋巴液过滤后,病菌、异物会被运走。
然而,淋巴系统也会有扛不住的时候,此时就会发生病变。淋巴的病变在医学上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病变指的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也就是淋巴在作战时,因为损伤和病菌、异物的刺激引起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进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这种肿大不需要过于紧张,可以通过简单的治疗来消肿。
“恶性病变的淋巴癌的表现比较隐匿,不易被察觉。”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与很多常见的“小毛病”非常类似,除了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的淋巴核无痛肿胀外,还表现为发热、皮疹、盗汗、消瘦和疲劳以及全身瘙痒等症状,个人甚至医生都容易被蒙蔽,因此错过治疗良机。
早期发现治愈率较大
虽然淋巴早期病变不易察觉,但重视一些早期信号可以防患于未然。据介绍,不少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无痛性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并不断增大,以后其他部位如颌下、腋窝淋巴结也会陆续被发现。淋巴结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而丰满,通常没有触痛和压痛。到疾病后期,淋巴结会长到很大,并互相融合成块。
浅表淋巴结肿大会痒吗 警惕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分为疼痛性和无痛性两种,其中疼痛性肿大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感染处在得到正确处理后即可消除。
无痛性肿大的疾病往往比较顽固且难以发现,危害较大,一般多见于结核杆菌感染、淋巴瘤、肿瘤转移至淋巴结、血液病等。
癌症的早期信号有哪些可提前防治
医学上表明,目前三分二的癌症其实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警惕自己身体是否出现以下病症表现,尽早发现癌症,如:
1、咳嗽不停,痰中带血:警惕是否是肺癌
肺癌典型征兆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等,约2/3有顽固刺激性咳嗽。这种刺激性咳嗽用抗生素无法减轻,通常是间断性咳血痰或痰中带血丝,或咳嗽有大量泡沫痰,伴随喉部哮鸣音、胸闷、气促等表现。
若上述症状持续2~3周不缓解,建议就医。
2、长期口腔溃疡,舌头白斑:警惕口腔癌
口腔溃疡通常10天内会自行愈合,长时间不愈合的溃疡可能是结核性溃疡或者癌症。若溃疡伴有反复出血及不明原因的麻木、灼热、干燥感,且超过两周不愈合,就要警惕。
口腔白斑是一种上皮异常增生的癌前损害特征,也需要留意。
3、消化不良、吞咽困难:警惕食道癌、胃癌、喉癌
如果出现长时间不明原因的持续消化不良,需考虑胃癌的可能。
长期吞咽困难,进食时出现胸骨后疼痛、食管异物感,不进食也会感到食管壁有菜叶、碎片或米粒贴附,吞咽下食物后会感到食物下行缓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内,应尽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镜检查。
4、淋巴结肿块:警惕淋巴瘤
淋巴结是免疫器官,出现肿大一般与各类炎症有关。但若出现肿块,则可能是淋巴瘤、艾滋病、淋巴结核等严重疾病的征兆。
若淋巴结肿大时间较短,摸起来比较柔软,自觉疼痛或压痛,一般属于良性。
若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长时间不消,坚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无疼痛或压痛,且逐渐增大,则要警惕肿瘤的可能。
5、嗓音嘶哑:警惕喉癌、甲状腺癌
喉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和咽炎有许多相似之处。若出现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刺激性干咳等症状,或有痰中带血、咽部异物感等,对症治疗不见好转,或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应进行详细的喉镜检查。
甲状腺癌早期也少有典型症状,声音变嘶哑是甲状腺癌的一个信号,应及时做颈部B超排查。
6、突然体重骤降:警惕胰腺癌、胃癌、食道癌、肺癌
体重是健康“风向标”,如果饮食运动均未改变,但体重在一两个月内下降10%左右,伴有厌食、腹泻、便秘等,要警惕上述几种癌症。不过,导致体重骤降的疾病很多,最好请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7、便秘、腹泻、便血:警惕结肠癌、直肠癌
大便形态、颜色以及排便规律的变化,是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早期表现。
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稀便、黏液便、脓血便,或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或果酱色,长期下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腹鸣或隐隐作痛,且有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无力,腹部可触摸到肿块,需及时就诊。
不过便血是临床上较复杂的一种症状,痔疮、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能导致,若只发现便中带血不必过于恐慌,及时就医即可。
8、莫名疼痛:警惕骨癌、睾丸癌
疼痛是多种癌症的症状,多见于中晚期,骨癌和睾丸癌早期就可能出现疼痛。
骨癌早期疼痛具有固定性、持续性特点,夜间尤甚,且日益加重。当感到腰背、四肢、关节等处疼痛、肿胀,找不到创伤、炎症、风寒等诱因,就要提高警惕。
睾丸癌疼痛常是局部隐痛、胀痛,痛感不是很强烈,手摸睾丸能发现不对称,患侧体积增大,有下坠感。
9、乳腺肿块、溢液:警惕乳腺癌
80%的初诊乳腺癌患者,是因无意中摸到乳腺肿块而就诊。
乳房肿块多为单发,以无痛性肿块居多,少数伴有隐痛或刺痛,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若还伴有乳腺皮肤的“酒窝样”或“橘皮样”改变,建议就医。
非妊娠期女性乳头流出脓液、浆液、血液等,可能是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或乳腺癌表现,需请医生进一步判断。
10、阴道莫名出血: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
有些女性在性交、妇科检查,或用力排便后有少量阴道出血,呈淡红色或褐色,属“接触性出血”,可能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信号。
阴道出血一般先少后多,或时多时少,病情发展到中期,出血会明显增多。此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并坚持4~6个月复查。
绝经期后有不规律阴道出血或血性白带,在排除宫颈癌和阴道炎后,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
11、尿痛、血尿、尿量变化:警惕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
血尿是膀胱癌发出的第一信号。75%~78%的膀胱癌患者有血尿症状,多呈无痛性或间歇性,有时会自行停止。血尿有些是肉眼不能察觉,需做尿常规检查;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都可能是膀胱癌早期症状。
前列腺癌的早期表现是尿流分叉、尿程延长、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等,血尿反倒不是主要症状。
性生活时出现射精疼痛,或射出血性精液也需警惕。
肾癌早期表现不典型,部分人会出现血尿,无痛性间歇发作。
注意:以上所有表现和对应的病因,因人而异,在确诊前都应请医生判断确诊。
淋巴癌关键在早期发现
癌症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治愈。专家认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淋巴瘤最早从淋巴结开始,表浅的淋巴结发病最多。如果出现表浅淋巴结肿大,就要提高警惕了。”
淋巴瘤早期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出现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有些人以为,这只是感冒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所以没有重视。还有的人随着淋巴结肿大反复出现或进行性增大,经一般抗炎治疗后无好转,被误诊为“淋巴结结核”和“慢性淋巴结炎”。结果当最终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所以,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出现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若同时伴有发热、盗汗、消瘦、乏力、食欲减退、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警惕患上淋巴瘤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上升加快。据最新全国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淋巴瘤患者发病率在男性十大高发肿瘤中已上升至第9位,女性则上升到第 11位,2011年全国淋巴瘤发病率已达到6.43/10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里,其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从儿童到老年人都可能发生淋巴系统肿瘤,因为淋巴系统是人体很重要的免疫组织。
淋巴结炎应警惕
儿科门诊中,常常见到家长因发现孩子颈部有肿块而前往医院咨询,这种症状的诊断结果通常为淋巴结肿大。
淋巴组织是网状内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身各处,一般在儿童期便开始发育。正常淋巴结质地软、光滑,无压痛,能活动,在新生儿时期多数不会出现肿大现象。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受到外界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刺激后,淋巴组织便有可能增生肿大,症状表现为颈部、耳后、腋下或腹股沟处出现如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红肿压痛。
儿童时期淋巴结直径若超过0.5厘米,可判断为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局部病菌感染,导致感染区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例如罹患呼吸道感染使扁桃腺肿大,口腔卫生不佳造成牙龈细菌感染,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等。这类情况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只要及时送医院就诊,感染得到控制后,淋巴结肿块大多会逐渐缩小及消失。
除病菌感染外,淋巴结还有过滤微生物的功能,细菌在其中也会导致其发炎而肿大,甚至化脓,这是淋巴结肿大常见的另一个原因,医学上诊断为急性淋巴结发炎。通常这种发炎感染后病变时间快,在短时间内(约1周至2周)就可增大到1公分以上,同时局部肿大处伴有肿痛,常合并发烧现象。这类淋巴结发炎需配合医生治疗,一段时间内服用适量抗生素。
家长不必对孩子的淋巴结肿块突出而过度紧张,一般的淋巴组织变化属于正常发育的一部分,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颈部、腋下或鼠蹊部摸到肿大的淋巴结,经有效诊治后,在孩子青春期前,这类肿大的淋巴结就会自行减小、消失。
但如果是因为恶性肿瘤入侵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即当孩子出现持续发烧、体重减轻、食欲不佳、精神差、肝脾肿大等上述症状时,家长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早送孩子入院就医,接受医师的诊治,以免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