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直肠管状腺瘤如何确诊

直肠管状腺瘤如何确诊

一、直肠指诊:直肠指诊颇重要,可发现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腺瘤。如摸到肿瘤光滑、活动、圆形、质软、有弹性,多提示为管状腺瘤,若摸到的肿瘤不光滑、分叶、扁平或广基状、质地柔软,往往提示绒毛状腺瘤。如肿瘤质地不均、固定、局部有结节感、表面伴有溃疡,则提示有恶变可能。

二、大便潜血检查(FOB):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或有大便习惯改变者应作大便潜血试验进行初筛,若阳性应深入进行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内窥镜捡查,以除外结直肠腺瘤及其它消化道病变。

三、放射学检查:口服钡剂检查在服钡后3~6h造影剂到达结肠后观察。该检查方法有局限性,直径1cm以下的结直肠腺瘤,普通钡灌肠检查漏诊率可达80%以上,而对直径1cm以上者,其漏诊率在20%~50%。既使采用气钡双对比造影,对直径>1cm的腺瘤漏诊率亦在10%~30%,仅能显示70%左右的较大病灶。最易遗漏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盲肠。钡灌肠对腺瘤的大小、表面形态及其与结直肠粘膜的关糸显示差,其检出率还受检查者的经验、技术水平的影响。但钡灌肠可作为结肠镜未能完成结直肠全程检查者的补充,有时甚至可以检出结肠镜检查也无法检出的病灶。在年龄较大,一般状态欠佳,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病人,不能忽视X线气钡双重造影的价值。钡灌肠与结肠镜联合应用,可提高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

四、内窥镜检查:过去常用的硬乙状结肠镜检查设备简单、价格低廉、易于掌握,但由于不易充气,且有对肠管推进作用而使实际观察到的肠腔距离比镜管的长度为短,所以渐被淘汰。纤维结肠镜可检查整个结肠直肠,有助于结直肠腺瘤的部位、组织学诊断以及一定程度的治疗,所以应用广泛。此种捡查法虽然也偶有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若技术熟练,还是安全的。

技术熟练者应用纤维结肠镜,结直肠全程窥视成功率在90%以上。对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直视及咬取组织学检查,可使易被钡灌肠检查漏诊的1cm以下的肿瘤得以检出。对结直肠腺瘤的活组织检查应强调几点:①活检部位要典型:在不同的区域肿瘤绒毛样结构的成分不一致,故应强调多点取材,对大的腺瘤,一般要求必须包括肿瘤中心及3、6、9、12点5处。对腺瘤的硬结、溃疡等有癌变倾向的区域应重点取材,最好能切除活检。对于直肠腺瘤直径超过2cm,尤其是无蒂者,均宜行经肛或经骶肿瘤切除检查,以免对局部恶变的漏诊。②钳取活检或部分切取活检对腺瘤癌变的漏诊率可达30%以上。对内窥镜作为治疗措施所切除咬取的全部组织均应送病理检查。对腺瘤大、有恶变可能者,在活检组织学与临床诊断矛盾时,应行术中快速冰冻病检。③组织学检查方法上,除多点取材、多切片以及最好作连续切片病检外,还应从治疗角度出发,为临床诊疗提供全面信息。一份合格的病检报告应包括:①腺瘤的类型、绒毛成份的比例。②伴不典型增生的程度。③如已有癌变,应注明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部位、与切缘的距离等。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横结肠管状腺瘤怎么治疗

结肠腺瘤泛指结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其他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 区分结肠直肠腺瘤的性质,应该选择手术治疗方案,以及患者中药预后好坏的重要保证。

腹腔镜下结直肠手术现在已是非常成熟的手术方式了,在做结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术时,从远期效果看,是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期效果是优于开腹手术的,应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结肠息肉,对于确认无恶变的病例,只需要切除一段肠管即可,不存在切不切得净的问题。针对治疗的方法还是要客观地评估一下肠镜下切除的难度风险,以及蒂部肿瘤情况,如果是宽基无蒂息肉,建议按肿瘤做腹腔镜下手术。

另外横结肠管状腺瘤还是和很多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有关系的,如果患有家族性的遗传性疾病就要进行防护,平时要改变大便的习惯,如果经常腹泻就要减少吃造成腹泻的食物,经常运动,如果是胃肠的遗传疾病,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吃些容易吸收消化的食物。如果出现横结肠管状腺瘤的早期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不要大意贻误的病情。

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临床特点

一般胎盘是位于子宫前壁的,胎盘低置是指胎盘位置比较接近宫颈口,这样在宫口扩张的时候,容易导致胎盘胎盘剥落,出现大出血,胎儿缺氧指导意见:有可能会随着子宫增大,而是胎盘位置上升,建议继续完善检查,及时了解胎儿发育情况。

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壁怎么回事

前置胎盘确诊是在孕28周之后,28周之前检查胎盘位置较低的,还不能确诊!因为随着子宫增大,胎盘边缘可以上移的,直到28周!现在胎盘位置正常,说明胎盘边缘位置已经上移了!

胎盘和胎动是两回事!胎盘在左侧,只能说明胎盘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胎动现在右边,说明胎儿的足在右侧,胎动位置是可以随时改变的!7个月零1周后,胎儿胎位才刚刚开始固定,一般到8个月左右才能基本固定!与女孩、男孩无关!同时指出,胎盘可位于子宫任何一壁,大致有以下几种:宫底、前壁、后壁、左侧壁、右侧壁。

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壁怎么回事?正常吗?相信很多的怀孕母亲,已经通过以上详细的介绍,充分了解了出现这种情况是怎么一回事?正常吗?你通过了解以后,也已经了解了出现这种情况,对身体不会造成危害,但是要在平时做好好方面的检查,才能确保母子平安。

直肠癌诱发病因有哪些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

2、维生素和矿物质: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有几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3、遗传因素: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素,临床上有两类病人遗传因素表现较为突出,一类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另一类则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又包括部位特异的结直肠癌和癌家族综合征。

4、结肠炎性疾病:在结肠炎性疾病中有3个疾病与结直肠癌关系最密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公认癌变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但其癌变危险性与病期长短以及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

5、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息肉样病变,约有2/3结直肠息肉系腺瘤。组织形态学上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3种,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纯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腺瘤的百分之五。

横结肠管状腺瘤的诱因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在2006年消化疾病周上报告副作用,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Jill E Elwing博士治疗及其同事对进行结肠镜筛查的100例2型糖尿病女性和500名非糖尿病女性进行了研究。糖尿病组努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41%为白种人,10%与结直肠癌有一级亲缘关系不见。平均体重指数为34.4,29%使用胰岛素。非糖尿病对照组的激素状态相当。平均年龄是59岁,68%是白种人,平均BMI 是28.5,7%与结有一级亲缘妙手关系。

任何反而绒毛状或管绒毛状很好并且直径大于1cm的腺瘤或晚期腺瘤或指导任何高度增生不良都符合这项研究腺瘤的定义。女性的腺瘤发生率为37%,非糖尿病女性为24%。所以几率为1.80。糖尿病女性的晚期腺瘤发生率为14%,非糖尿病女性为6%,几率为2.4.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炎症比较,肥胖糖尿病女性发生任何心情腺瘤和晚期腺瘤的几率分别为2.6和3.5.

连接糖尿病和结直肠腺瘤的可能原因,高胰岛素血症作用可能是穷人原因。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它一年可能具有直接为人的促瘤形成搭理作用,或者通过生长因子-1间接发挥作用。

什么是直肠管状腺瘤

腺瘤是腺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体积小,直径多在2cm以内,界限多清楚,可活动。

病理改变中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

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多见于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处。粘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则多呈结节状,且常有被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腺瘤的腺体与相应正常组织腺体结构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又可将之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等类型。

(一)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多见于结肠、直肠粘膜。呈息肉状,故常称为腺瘤性息肉。两种成分都有时,称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可有蒂(与粘膜相连,但也可以是比较平坦的。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

(二)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肉眼上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腔。常发生于卵巢等部位。

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危害有哪些?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直肠管状腺瘤如何治疗好

平息逆转疗法是采用开发出的治疗胆囊息肉的特效纯中药系列方剂内服、外用,组合用药,针对局部着眼全身,通过局部治疗(息肉、瘤体脱落)和整体病态因素调整,(逆转病态受损易感致息因素)为治疗胆囊息肉这一癌前病变的顽固性疾病开创了一条新路。十几年来,已为万余例胆囊息肉患者治愈了疾病,免除了手术痛苦,并有效防止了胆囊息肉的移位复发、癌变。

陕西关爱康复医院肿瘤癌症科(原西安博爱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曹主任、陈主任、曾教授等专家经十余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胆囊息肉病以发病率高、致癌率高、隐蔽性强为特点。胆囊息肉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内产生的致息因子,引起胆固醇的积聚,腺瘤突变,从而形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恶变为癌,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采用手术治疗。根据千余例患者临床观察,85%以上的患者,不需手术治疗,且手术易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癌变,同时手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专家组曹主任、陈主任、曾教授等以平息逆转疗法,采用开发、研制出的内服、外贴纯中药胆息平、胆息康、速效化息膏系列方剂,可迅速调整、逆转患者整体病态因素,激活淋巴免疫系统,消除致息因子,清理积聚的胆固醇,调理肝胆,软坚散结,萎缩消除胆囊息肉,胆囊炎抑制恶变倾向,从而有效的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免去患者手术痛苦,并有效防止了胆囊息肉的移位复发、癌变。该治疗方法具有费用低、治疗方便,不影响工作等特点。

平息逆转疗法,以现代医学科研成果理论为依据,以祖国中医药学为基础,以息肉发展、演变过程为对象,由此开发研制的专治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的纯中药肠息平、胆息康、速效化息膏系列方药;经数千例患者临床使用具有息肉脱落快、脏腑功能恢复快、症状解除快、愈后不复发、无毒副作用、药性稳定等优势。

相关推荐

直肠癌是哪些因素导致的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所谓西方饮食被认为与直肠癌发生有关。西方国家是大肠癌高发地区,直肠癌发生率高,与此对比是南非斑替氏族摄取的是低脂肪而富有纤维素的粗糙食物,直肠癌发病率低。这些居民如移民至直肠癌高发地区,饮食结构改变,则发病率随之增高。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能使粪便中甲基胆蒽物质增多,可引起胆酸分泌增加,被肠道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不烃,此两种物质均为致癌物质。纤维素量减少,又使粪便通过肠道速度减慢,使这些致癌物质与肠结膜接触时间增加,而导致癌变机会增多。 二、腺瘤癌变:瘤性息肉可癌变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肠息肉危害有哪些?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

得了直肠息肉都会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危害有哪些?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

肿瘤 性息肉与大肠腺瘤的区别是什么

腺瘤的组织学结构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而且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础。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并且可见有丰富的粘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复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理上根据腺瘤中绒毛或份所占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目前对这3种腺瘤的划分标准还不一致。1977年Appel的标准为绒毛状成分在5%以下者属管状腺瘤、绒毛状成份占5%~50%者属混合性腺瘤,占50%以上者则属绒毛状腺瘤。1

胃底腺瘤的判断标准

胃腺瘤癌变的因素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瘤的大小:直径2.0cm者约58.1%,因此凡是较大的腺瘤应注意癌变,应早期治疗;瘤的外形:Lane等报道127例无蒂腺瘤癌变率10.2%,728例有蒂腺瘤的4.5%为浸润癌;腺瘤的位置:有人认为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腺瘤易恶变,胃腺瘤较之稍好;腺瘤的组织类型:Motson的资料中,管状腺瘤恶变率5%,绒毛状腺瘤恶变所需时间很难测定,据Morson的研究平均为10a左右。临床指南据另有报告2~3a。因此胃腺瘤一旦确诊,及时切除是预防恶变最重要的方法。 胃腺瘤癌变判断标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

1.发病年龄,大多数病人在50岁以后发病。 2.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级亲属,比如说父母,得过结直肠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险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约四分之一的新发病人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3.结肠疾病史:某些结肠疾病如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机会。他们结肠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30倍。 4.息肉:大部分结直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它们被称为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恶变得机会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5.基因特征:一些家族性肿瘤综合症,如遗传性非

肠息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这是很多患者都想知道的,直肠息肉外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下面我们来看下肠息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

直肠癌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2.直肠腺瘤癌变:很多癌症都是由于病变导致的,瘤性息肉可癌变,腺瘤可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管状腺瘤发生率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腺瘤中有遗传性的家族性发性腺瘤,被视为癌前病变,一般在30岁以后发病,但也有在20岁以前发生癌变者。 3.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

肠癌出现的病因有哪些

最新的研究表现,大肠癌是有着遗传的,这就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大肠癌癌患者家族中,约有1/4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半数亦为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大肠癌患者的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肿瘤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性。因此,这是诱发大肠癌病因之一。 直肠癌的家属或癌症家族征候群等,得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当前虽然癌症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如肿瘤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但仍有不少癌化的机转不十分明了。总的

乙状结肠炎是怎么回事

如果肿瘤切除及时,癌变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小区腺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比较严重,不排除艾变可能绒毛管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 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乙状结肠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