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血吸虫病患者有哪些表现

血吸虫病患者有哪些表现

(一)侵袭期

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二)急性期

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粘液。

3.肝脾肿大。

4.肺部症状 :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三)慢性期: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四)晚期: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注意什么

吡喹酮是广谱抗蠕虫药,它杀灭血吸虫的作用较呋喃丙胺强30倍,较硝硫氰胺强100倍以上,又无酒石酸锑钾的严重不良反应,因而是临床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近些年来,各地血防医院普遍将它用于治疗各型血吸虫病和血吸虫病夹杂症,特别是用于疫区农村家庭治疗血吸虫病,深受血吸虫病患者的欢迎。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虽然有着剂量小、疗程短、毒副作用轻的优点,但并非没有毒副作用。2日疗法虽然不良反应较少,但用药后仍会有头昏、乏力、出汗、头痛、失眠、肌肉颤动、多梦、眼球震颤、肢端麻木和轻度腹泻等副反应,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中毒性肝炎或诱发精神失常。

因此,在使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时,特别是在应用6日疗法时,无论是住院还是家庭治疗,都要特别注意加强护理。

对无夹杂症的慢性血吸虫病人应做三级护理;对急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和有一两种夹杂症的血吸虫病人,原则上做二级护理;对个别较严重的血吸虫病人可做一级护理。定时做好体温、脉搏、呼吸的观察。服药前测3天,服药结束继续测3~5天,每天测两次,服药期间每天测3次。同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其它症状和药物反应。对较重的病人应做好护送和解释工作,防止因紧张而出现反应。

给病人发吡喹酮片剂时,特别是在家庭治疗中,要严格坚持“三查七对”,发药到手,看服到口。服药时间安排在饭后半小时或餐间吃一碗饭服药,服完药再吃一碗饭)为好,以减少消化道反应。

服药后要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对急性血吸虫病人和夹杂症病人每小时观察一次;对一般慢性病人每3~4小时观察一次。

病人出现头痛、咳嗽、乏力等一般反应时,也应给予对症处理,不能认为吡喹酮的副作用轻而不予理睬,任其发展。病人有较重的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多汗等,应及时给予输液和口服维生素B6。

对有思想顾的病人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农村医院安排床位时,应将用吡喹酮治疗的病人安排在同一个病房,勿与其它病人特别是传染病人同住,便于观察反应。

肉芽肿性肝病的常见病症

1.结节病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肉芽肿疾患。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临床上以发热、肺部渗出、淋巴结病、皮疹和葡萄膜炎为特征,其组织学特点为侵犯多种脏器的广泛分布的肉样肿性病变。对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进行诊断时,常常考虑结节病的可能。该病在北欧地区、美国及日本发病率较高,亚洲及南美则少见。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是结节病的标志。

2.结核病

肉芽肿可见于几乎所有播散型结核患者。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肝活核,发现94%的播散型结核病患者可检出肝脏肉芽肿,而侵犯肺脏和其他组织的占71%,结核病变局限与肺脏的患者中仅有25%可检出肝脏肉芽肿。

3.麻风病

麻风杆菌感染者常可见到肝脏肉芽肿,尤其是结节型麻风病患者。麻风病患者的肉芽肿中含有麻风杆菌,然而,麻风杆菌极少能从肝脏组织中成功地培养出来。

4.Q热

Q热是由伯纳特立克次体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立克次体病,通过飞沫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脏受累和肝脾增大,与病牛接触的个体易经吸入而导致感染。偶尔也可由于接触感染的绵羊和山羊而感染,Q热临床表现常与病毒性肺炎相似。肝脏受累而形成肉芽肿是其常见特点。

5.血吸虫病

受曼氏裂体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血吸虫病患通常可见肝脏肉芽肿。流行于我国的血吸虫病系因日本血吸虫所致。成熟雌性血吸虫将虫卵释放入肠系膜静脉,然后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当肝脏广泛受累时,可引起门脉高压,有肝脾肿大,早期病灶以细胞反应为主。

血吸虫病会传染吗

一、感染血吸虫病的症状:

血吸虫病是由寄生在血液中的血吸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突出症状,病人绝大多数会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感染较重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肿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二、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哪些特点?

1、传播途径

血吸虫的无性繁殖阶段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完成。血吸虫的分布与钉螺的分布严格一致,凡有血吸虫病流行的地方,必有钉螺孳生。没有钉螺的地方,虽然可以有患者(转入型患者)但不能在本地传开来。因此钉螺生态学研究对于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有重大的意义。

血吸虫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为粪-口传播,但其传播必须有三个条件:1)是带虫卵的粪便进入水中;2)钉螺的存在(因为钉螺是血吸虫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即必需的中间环节);3)人接触了被感染的水,如因生产生活而接触疫水(捕鱼、种田、游泳、洗漱等)。

血吸虫病传染常见的感染方式有两大类:

1-1、血吸虫病传染生产性接触疫水:疫区群众常因生产活动接触疫水,如打湖草、捞猪草、防洪抢险、抢收庄稼、捕捞洪水鱼、打藜蒿等。有时清晨进湖草场,沾到草上的露水,也能感染到血吸虫病。

1-2、血吸虫病传染非生产性接触疫水:主要有青少年游玩、玩水。其次还有吃用疫水,如淘米、洗衣、洗菜等。

2、流行特征:

2-1、地方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与钉螺分布相吻合。因为钉螺的活动范围及扩散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钉螺的地理分布有严格的地方性。血吸虫病流行取决于钉螺的分布特征。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人畜共患:迄今有人畜共患的流行区及只有动物感染的疫源地,而不存在仅有人群病例而无动物感染的地区,因而认为血吸虫原系动物寄生虫,随其进化而成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目前,我国江湖洲滩地区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起着越来越显着的作用。

血吸虫病治疗

(一)抗虫治疗

1.吡喹酮

目前,吡喹酮是治疗人畜血吸虫病的最好药物。因为它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个理想的抗血吸虫药。

(1)剂量与疗程: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主张用下列方案:

急性血吸虫病:总剂量成人为120mg/kg,于2~3天内分次服完,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儿童的总剂量为140mg/kg,服法参照成人。

慢性血吸虫病:成人按总量60mg/kg,2大内分4次服完;儿童体重在30kg以内者,总量按70mg/kg,30kg以E者与成人相同剂量。服法参照成人。

晚期血吸虫病:一般总量可按40-60mg/kg,2天内服完,每日量分2~3次服。年老、体弱、有其他并发症者,可按总量60mg/kg,3天内分次服用完。感染严重者可按总量90mg/kg,分6天内服完。儿童总旨为70mg/kg,于2日内分6次服用。

预防性治疗: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有明显疫水接触史的人群于接触疫水后25~30天,不作粪榆或血清学筛查,即给予吡喹酮。成人:40mg/kg,儿童:50mg/kg,1天内1次顿服或分2次服完。作为预防性治疗,证明能防止血吸虫病发病,对人群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2)治疗效果: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疗效十分肯定。表现为:

粪检阴转:在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用吡喹酮治疗结束后,逐日对其粪便行毛蚴孵化观察,阴转率近100%。最迟阴转时间为开始服药后第17-19天。但须提出,粪检阴转率与用药剂量及疗程有关,在有效剂量内,并非均能100%阴转。因此,对不再接触疫水的患者应考虑择期复治的问题。

症状控制:一般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在吡喹酮给药后4~5天开始退热,10天左右体温降至正常。此时,肝区疼痛消失,食欲增加,全身情况显著好转。多数患者肿大的肝脾回缩。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治疗后,其腹泻、黏液血便及乏力等症状大多消失,体力增强,但肝脾回缩较慢,复常需要更长一些时间。

指标复常:治疗前血象、肝功能及细胞免痉功能异常者在随访时显著好转,恢复正常。

(3)影响因素:不同虫种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不一样,不同地理品系日本血吸虫对该药的敏感性也有差异;该药对不同成熟度及不同虫龄的日本血吸虫疗效不一。如对23日以前的童虫疗效较差,固此,治疗急性感染者需用较大剂量;宿主的免症状态(包括特异性免疫)、年龄、药物代谢速率亦会影响吡喹酮效果。

(4)不良反应: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是相当安全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昏、乏力、四肢酸痛、腹痛、腹泻,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便血、心悸、皮疹等。便血是一种较严重的反应,多伴腹部绞痛,见于1%左右的病人。近半数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于服药当天有畏寒、发热,体温较用药前上升约1℃,可能为药物杀虫所引起的异性蛋白反应。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见有吡喹酮治疗直接引起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报道。

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大量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多种衍生物(如青蒿素琥酯、蒿甲醚等)具有抗日本血吸虫作用。近年来,青蒿素琥酯或蒿甲醚的现场试验与研究证实,它是目前有推广价值的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药物。

(1)药理作用:青蒿素类药物抗血吸虫恬性基团是过氧桥。青蒿素对虫体的作用机制是影响其糖代谢。青蒿素琥酯是还原青蒿素的琥珀酸单酯,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能量代谢和晒壁对红细胞的消化有抑制作用,对童虫的皮层、肌层及肠上皮均有直接损害作用,其杀虫作用优于吡喹酮。蒿甲醚是通过影响虫体皮层对葡萄糖的摄入,干扰虫体的能量代谢,影响其肠管消化功能,肝期童虫的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变化,精原减少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抑制,蒿甲醚对7天龄童虫敏感性较大,对短期接触疫水人群也能起预防保护作用。

(2)给药方法:一般于接触疫水后7~10天开始口服青蒿素琥酯,剂量为6mg/kg,顿服;体重超过50kg者,按50kg计算。以后每周1次,离开疫区后再加服1次。

(3)不良反应:口服青蒿素琥酯后一般反应轻微,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痛、皮疹及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在1%以下。

(二)其他治疗

1.腹水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常有腹水。治疗应包括支持治疗、改善肝功能、控制感染与并发症、纠正水、钠潴留以及门脉减压手术等。

2.巨脾

脾肿大达到Ⅱ级,并有明显脾功能亢进者,或合并有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均应作脾脏切除手术。

3.侏儒症

尽早和足量的吡喹酮治疗,可用总剂量70mg/kg,1日或2 日疗法,常可使血吸虫病性侏儒症患者生长、发育得到改善。必要时辅以生长激素注射和小剂量甲状腺素片口服。

4.上消化道出血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在10%左右,是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急诊手术病死率高,故应在出血时先采用支持疗法,止血后再择期进行门脉减压手术。但如内科精疗无效,反复大量呕血,也应考虑急诊手术。近年有采用食管下段或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的报道,据认为有较肯定疗效。

血吸虫性肝病发病机制

1、体液免疫急性及早期血吸虫病患者有可溶性虫卵抗原的lgE及lgM抗体,急、慢性期有血吸虫特异性抗可溶性虫卵抗原的IgG;抗体。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IgG、lgM均可明显增高,尤以晚期患者为景。循环免疫复合物也可增加,因此病情常迁延不愈,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肾小球基底膜有IgG、lgA、lgM及IgE沉积者,同时可见补体C3及纤维蛋白,即免疫复合物性肾病,可引起蛋白尿、肾炎,补体C3的减低是免疫复合物消耗补体所致。此外,还有抗核抗体及抗补体抗体阳性,两者各占1/3。

2、细胞免疫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花环形成率在晚期血吸虫病均降低,皮肤超敏试验亦有2/3阴性,细胞免疫功能水平与病情平行。更有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 (3H-TdR)和14C尿嘧啶核苷掺入试验,发现晚期血吸虫病患者DNA及RNA合成能力减退。我们还见严重血吸虫感染可以发生与慢性肉芽肿免疫缺陷综合征相似之细胞免疫及粒细胞吞噬功能低下,轻微感染即引起持续高热(39℃--40℃),常因感染死亡。

以上免疫功能改变显然是免疫调节紊乱所致,抑制性了细胞功能低下,B细胞机能活跃,免疫球蛋白增高,免疫复合物及自身免疫现象出现,补体减低,随疾病进入慢性期及晚期,细胞免疫功能更趋低下。

在对血吸虫性肝病发病机制认识后,治疗血吸虫性肝病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病因、症状、表现进行,这样使得疾病可以得到很好控制,治疗血吸虫性肝病时间比较长,因此治疗的时候患者也是要耐心进行,这点患者也是要注意的。

血吸虫肠病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流行于我国以及日本、菲律宾等地。所解放初期调查,此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13个省、市、区,其发布之广,几乎波及江南产粮区的大部分土地。估计患者约1000万人,受威胁者1亿人口以上。血吸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常和政府动员和组织大批专业人员到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据1989年报道,过去有373个县血吸血病流行,现已有263个县达到卫生部颁发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患者总数的94%已被治愈,原有钉螺面积减少了80%。上海市和广东省、福建省已达到部颁布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目前我国血吸虫患者仍有150万,其中晚期患者5.5万。

血吸虫病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

㈠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血吸虫病患者及其保虫宿主的动物,如黄牛、水牛、猪、狗、猫、羊、兔、鹿、鼠类、猴等,可因粪便中排出的虫卵而成为传染源。在保虫宿主中以水牛及黄牛感染血吸虫病者较为普遍。

㈡传播途径:传染源含卵的粪便落入水体,而水全中有钉螺孳生及人们有机会接触疫水,这三点构成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㈢易感者:不论何种年龄、性别和种族,对日本血吸早皆有易感性。但以15~44岁感染率为最高。体内已有血吸虫寄生的人,对再感染可有部分获得性免疫力,是为伴随免疫。

㈠消灭传染源:治疗患者病畜,加强粪便管理,避免新鲜粪便污染水源。如建造无害化粪池;或粪尿混合加盖贮存,使尿素分解为氨,可以杀死虫卵。粪便中加生石灰或碳酸氢胺也可杀死虫卵。

㈡消灭中间宿主钉螺:灭螺应根据钉螺生态特点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改变钉镙孳生环境,结合物理和化学药物灭螺方法。物理灭螺方法有铲草、火烧、土埋等。化学灭螺药物有氯硝柳胺、五氯酚钠、烟酰苯胺等。

㈢个体防护: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如必须在疫水中作业时则须采取防护措施,皮肤涂抹防护药物,如氯硝柳胺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乳剂,或穿防水胶鞋、塑料防护裤等。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 血吸虫病

在血吸虫病比较流行的地区,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的汇管区就会出现大量的血吸虫卵,就会刺激胶原纤维过量合成,最后就会发展成肝硬化。

血吸虫病将引起的其他疾病

并发症多见于慢性和晚期病例,以阑尾炎较多见。

血吸虫病患者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炎时易引起穿孔、阑尾炎脓肿、阑尾炎组织内虫卵沉积,阑尾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

血吸虫病患者的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以及其它肠梗阻症状。

在血吸虫病肠道增殖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癌变者并不少见。重流行区普查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非流行区高。发病年龄以30~40岁最多,20~30岁者也不少。血吸虫病合并结肠癌多为分化性腺癌和粘液腺癌。临床表现主要是结肠梗阻、便血和腹部包块。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充盈缺损,乙状结肠镜检与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相关推荐

南瓜子什么营养价值

南瓜子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中富含脂肪酸,可使列腺保持良好的功能,所含的活性成分可消除前列腺炎初期的肿胀,同时还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南瓜子对于男性朋友来说还一项非常重要的功效,可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炎,营养学家还认为,南瓜子中所含的锌和磷元素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很大的帮助,可以提高性欲。 南瓜子中还含丰富的泛酸,该物质可以缓解静止性心绞痛,并降压的作用;南瓜子还具很好的杀灭血吸虫的作用,对于血吸虫病非常好的治疗功效,它也是效的驱绦虫剂,而且没毒性和任何副作用的,因此适宜老人、儿童绦虫病和腹痛胀满等

血吸虫病预防

一、消灭传染源。病人的确诊需要粪检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粪检虫卵的难度日增,因而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提出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效。在现场大规模普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查病方法。耕牛是重要的保虫宿主,在防治中切不可忽视。查出的病人、病牛要及时治疗。70年代我国合成了吡喹酮,是一种安全、效、使用方便的治疗药物。对晚期患者常在接受中药调理后,再作杀虫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等。 平原水网区及部分丘陵地区主要是结合生产与兴修水利来螺,局部配合应用杀螺药。湖沼地区主要是控制

南瓜子如何吃

南瓜子种子扁椭圆形,一端较长,外表面黄白色,边缘稍棱,长约1.2~2.0cm,宽0.6~1.2cm,表面稍毛茸。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一端。除去种皮,可见绿色菲薄胚乳,内两枚黄色肥厚子叶。 南瓜子生吃、熟吃都可以,它杀虫的治疗前列腺疾病的食疗作用。 营养分析: 1. 南瓜子具很好的杀灭血吸虫幼虫的作用,对于已经成熟的成虫,也能使其变性和虫数减少.对于血吸虫病一定的治疗作用; 2. 南瓜子也是效的驱绦虫剂,且没毒性和任何 3. 美国研究发现,每天吃上50克左右的南瓜子,可效地防治前列腺疾

血吸虫肠病的临床表现

1.病史 与流行区疫水接触史应考虑到血吸虫病的可能,故患者的籍贯、职业与疫水接触史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无症状无体征的患者尤为重要。 2.症状及体征 虫吸虫病变多局限于痔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分布范围之内,以结肠,尤其是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最为显著,小肠病极少,仅见于重度感染者。 (1)急性发病 在流行区,发病前1个月左右明显疫水接触史的患者,长期发热,并伴下列特征者应考虑急性血吸虫病的可能:①尾蚴皮炎病史、肝肿大与压痛、腹泻等;②血中白血球总数与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③乙状结肠镜发现直肠

肠癌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疾病

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不足是主要发病原因。研究显示,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并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胆汁酸经细菌作用可生成3-甲基胆蒽等致癌物质,固醇环也可经细菌作用被芳香化而形成致癌物质。食物纤维包括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量,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能够缩短粪便通过大肠的时间而减少致癌物质与肠粘膜接触的时间,若膳食纤维不足时,已是结肠癌的发病因素之一。 慢性大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的肠癌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炎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常可形成息肉

血吸虫病的饮食和护理

一、血吸虫的饮食建议 建议多吃蛋白质,少吃脂肪类饮食,患者粪便应单独处理,防止污染水源,造成流行。 1.急性期血吸虫病 南瓜子50克,去壳留仁,研碎,加开水、蜂蜜或糖调为糊状,空腹服下。本方具解毒杀虫的功效。 2.急性期血吸虫病 属肝脾湿热者枣儿槟榔1500克,榧子肉100克,茜草根300克,红藤300克,制雄黄10克。除红藤外,其余四味共研细末,红藤浓煎取汁泛丸,如胡椒子大小,用蜂蜡为衣。每日20克,分2次服。本方具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 纳呆、腹泻者芡实米50克,山药30克,白扁豆。

肝硬化是什么引起的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时由于虫卵在汇管区刺激结缔组织增生成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可引起显著的门静脉高压,亦称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经期能吃南瓜子吗

平时磕磕瓜子是常的,但是瓜子是容易上火的食物,所以日常也是不宜多吃的,常吃瓜子可以增强记忆力,还可以缓解多种疾病,但是经期期间可以吃瓜子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南瓜子性平味甘,据《中国药植图鉴》纪录:炒后煎服,可治产背工足浮肿、糖尿病。 功效:防治前列腺疾病。 南瓜子很好的杀灭人体内寄生虫(如蛲虫、钩虫等)的作用。对血吸虫幼虫也具很好的杀灭作用,是血吸虫病的食疗佳品。 含丰富的泛酸,可以缓解静止性心绞痛,并降压的作用。南瓜子乙醇提取物驱虫作用。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蛔虫病,蛲虫病

哪些原因会导致结肠癌的发生

1)吸烟可能也是导致结肠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结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家族史:一级亲属得过结直肠癌的,其下一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 3)环境因素结肠癌的发病与生活习惯饮食关,特别是饮食。高脂肪饮食和食物纤维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4)血吸虫病血吸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结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区别,过去认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因肠壁血吸虫卵沉积与毒素刺激,导致大肠粘膜慢性溃疡,炎性息肉等,进而引起癌变。 5)息肉大部分结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发病的主要诱因是不良息肉。其中

什么原因可能导致大肠癌呢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饮食增加、纤维素饮食减少所致。我国近年来城市中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也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关。第二,环境和大肠癌的关系很密切。环境因素主要:土壤中缺硒;血吸虫病的影响,在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区同样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吸烟容易引起大肠癌。第三,就是遗传因素。约10%的大肠癌与遗传因素关,所以,对于确诊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及散发性遗传性大肠癌的患者的后代,要密切追踪随访。同时,也不能忽视大肠的一些称为息肉的良性肿瘤。长期患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也较大的机会患上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