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七大障碍
沟通的七大障碍
沟通的七大障碍
NO.1感受不同
不同年龄、国籍、文化、教育、职业、性别、地位、个性的人,对于同样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往往是许多沟通障碍的根源。
比如你爱吃甜粽子他却爱吃咸粽子……“天呐,这完全无法理解!!!”
NO.2缺乏兴趣
沟通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对方对你不感兴趣,或者对你说的话不感兴趣。因为一些人所关心的事情,另一些人并不一定关心,为了能更好沟通,这时就需要调整话题。
比如:
A:“天呐富坚老贼又休刊了!”
B:“这次C罗表现不太出色哦,但我觉得意大利还是让人期待的。”
这要怎么聊下去……
NO.3表达困难
表达困难俗称“语死早”,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词汇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这样的人通常说话没什么恶意,甚至是好意,但是表达出来意思就不太对了……
比如在表白时:
A:“你愿意死后住进我家的祖坟吗?”
B:“……你这是在咒我?”
NO.4缺乏知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拓宽眼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能够让人更有思想,语言更有深度。如果让一个博士后和一个高中没毕业的人聊天,场面可能就会有点惨不忍睹。
比如:
A:“你是传媒大学毕业的?”
B:“是啊。”
A:“学的都是传销方法吧,改天教教我?”
NO.5工具选择
随着我们越来越忙碌,平日里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时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沟通工具,那么以后的相处可能就会愈发困难了。
比如:
A:“我上个月给你写了一封信你看到了吗?”
B:“我觉得那封信可能寄丢了,你写了什么吗?”
A:“我忘了……”
NO.6刻板印象
俗话说经验是把双刃剑,有经验的人是好的,但那些经验也容易让人形成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刻板印象,与别人沟通起来就容易妄下结论不欢而散。
比如“什么?XX路又出车祸了?肯定是女司机!”如果这时候和你谈话的是个妹子……那么就有缘没缘都不要再见了吧……
NO.7情绪失调
应避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跟他人沟通,以免语无伦次或口无遮拦。但反过来说,适当的情绪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如果你的声音里没有一点情绪,对方大概也不会想听你说话。
情绪失调的情况下聊天可能变成这样:
A:“你今天真漂亮。”
B:“你什么意思你是说我平时就不好看是吗我早就知道你看不惯我了爱咋咋地不行就分!”
A:“?????
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一、设计固定沟通渠道,形成沟通常规
这种方法的形式很多,如采取定期会议、报表、情况报告,互相交换信息的内容等等。
二、沟通的内容要确切
沟通内容要言之有物,有针对性,语意确切,尽量通俗化、具体化和数量化;要避免含糊的语言,更不要讲空话、套话和废话
三、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四、提倡平行沟通
所谓平行沟通是指车间与车间、科室与科室、科室与车间等在组织系统中同一个层次之间的相互沟通。有些领导者整天忙于当仲裁者的角色而且乐于此事,想以此说明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不明智的。领导的重要职能是协调,但是这里的协调主要是目标的协调、计划的协调,而不是日常活动的协调。日常的协调应尽量鼓励平级之间进行。
五、诚心诚意的倾听
有人对经理人员的沟通做过分析,一天用于沟通的时间约占70%左右,其中撰写占9%,阅读占16%,言谈占30%,用于倾听占45%。但一般经理都不是一个好听众,效率只有25%。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诚意。缺乏诚意大多发生在自下而上的沟通中。所以,要提高沟通效率,必须诚心诚意地去倾听对方的意见,这样对方也才能把真实想法说出来。
六、沟通要有认真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性
沟通者自己首先要对沟通的内容有正确、清晰的理解。重要的沟通最好事先征求他人意见,每次沟通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不仅沟通者清楚,要尽量使被沟通者也清楚,此外,沟通不仅是下达命令、宣布政策和规定,而且是为了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所以沟通之前应对问题的背景,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其依据和资料,决策的理由和对组织成员的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
七、相容原则
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谦虚和宽容。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只要干事业、团结有力,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的。
八、提倡直接沟通、双向沟通、口头沟通
美国曾有人找经理们调查,请他们选择良好的沟通方式,55%的经理认为直接听口头汇报最好,37%喜欢下去检查,18%喜欢定期会议,25%喜欢下面给写汇报。另外一项调查是部门经理们在传达重要政策时认为哪种沟通最有效,共51人可多项选则、,选择召开会议做口头说明的有44人,亲自接见重要工作人员的有27人,在管理公报上宣布政策的有16人,在内部备忘录上说明政策的有14人,通过电话系统说明政策的仅有1人。这些都说明倾向于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口头沟通和双向沟通者后多。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每天应到车间科室转转,主动问问有些什么情况和问题,多和当事者商量。日本不主张领导者单独办公,主张大屋集体办公,这些都是为了及时、充分、直接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不仅了解生产动态,而且也能了解职工的土气和愿望,还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某些工厂工人连车间主任和厂长都见不到,这不是成功领导者的形象。
克服沟通障碍不只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根本的是管理理念问题。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流行的“开门政策”、“走动管理”,是基于尊重个人、了解实情、组成团队等现代管理理念,沟通只是这种理念的实现途径。因此,如何克服沟通障碍,以及如何建立高效、通畅的沟通渠道,都不应就事论事地解决,而应站在管理理念和价值观的高度,妥善地加以处理。
自闭症的主要症状表现是什么
一、人际关系障碍
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 “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
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 〖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二、沟通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三、刻板行为
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
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
自我刺激: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四、对外界反应异常
反应过弱: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
反应过强:也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象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
怎么与自闭症儿童沟通 自闭症儿童能沟通吗
自闭症儿童可以沟通。
自闭症儿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大脑语言中枢的功能失调,所以自闭症儿童具有一定沟通障碍,但其若患儿他神经中枢发育正常,并不会影响其理解能力,自闭症儿童都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自闭症能上学吗 自闭症孩子上学有哪些障碍
1.具有沟通障碍,难以与正常孩子进行正常的游戏与玩耍。
2.情绪不稳定,自闭症孩子容易出现恐惧与不适应,时常需要他人的帮助。
3.其他学生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自闭症孩子在学校中不可避免的会给他人造成一定的麻烦,对于自闭症没有足够了解的人容易对他们产生反感或者恐惧。
4.自闭症孩子一般来说缺少集体生活的经验,难以融入集体。
听不见怎么办
突然耳朵听不见:
突发性耳聋在发病前没有任何征兆,一般发病时间不超过24小时,是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是发生在一瞬间的重度感音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常常是单耳发病,偶见双耳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后大多能准确地说出发病时间、地点及当时的情况。多数病人发生在感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之后。如果突发性耳聋的症状较轻,可以在医生检查后,经医生同意,在家治疗;若症状显着,耳聋严重,甚至伴有眩晕者,则需尽早住院治疗。
此外,熬夜的人会消耗大量氧,体内会释放血管收缩素,血管收缩素会升高血压,造成耳蜗供血不足,听毛细胞功能会因此低下,尤其是听毛细胞供氧不好的情况下,听力马上就会下降。尤其是身体素质差的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更高。
一个耳朵听不见会有什么后果呢?来听听耳鼻喉医院专家的介绍。
突发性耳聋的危害有以下三种:
第一:听力障碍。听不见汽车鸣笛,很难避免交通事故;听不见敲门声,不知有客人来,听不见电话铃声就很难与亲朋交换信息。还有更重要是听不见声音会使我们失去安全感。
第二:沟通障碍。耳聋的问题更多的是沟通的问题,耳聋的危害更多的是由沟通障碍派生出来的危害。沟通需要“听”、“说”两部分组成,一旦耳聋就会导致沟通障碍,使患者逐渐被隔离于社会之外。就像被罩在玻璃瓶里,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却很难与外界交流。
第三:心理障碍。一个人在心情愉快情绪状态良好时不容易受疾病的侵袭,反之则容易得病或使原有疾病加重。从另一个角度讲,耳聋可使患者由于长时间缺乏沟通,导致性格怪癖、多疑、偏持、自闭非常不利于健康及家庭和睦。
在对突然耳朵听不见怎么回事认识后,如果是患有突发性耳聋,治疗上都是要配合医生做法,这样对缓解耳朵听不见有很好帮助,突发性耳聋对身体影响很大,以上也有详细说明,因此对这样疾病患者也是要多加了解的,使得治疗疾病时候能够解决进行。
自闭症怎样形成的 自闭症是什么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展障碍,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
自闭症常见的病因以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主要表现为社交和语言沟通障碍,以及兴趣和行为异常。
自闭症长大后会改善吗 自闭症长大后会怎样
1.沟通障碍:沟通能力有缺陷,在日常的生活中与他人沟通困难,从而导致正常的生活有困难。
2.自卑心理增强:由于长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及接受来自外界的异样的眼光,自闭症患者长大后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加剧自闭症状。
3.治疗难度增加:随着自闭症患者年龄的增长,患者大脑以及行为的可塑性进一步减弱,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
脑血栓的症状有哪些 生活提示
脑血栓患者因行动不便,语言沟通障碍,常常使患者烦躁不安、爱发脾气、多疑。这种心理不尽快排除,会加重病情。因发脾气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导致脑血栓的罪魁祸首。
智力障碍等级如何划分
1、轻度智力障碍。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
2、中度智力障碍。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完成部分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基本生活方面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3、重度智力障碍。智商40~25分,同时具有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常在出生后不久被确诊,应当对其积极进行早期干预与训练。对他们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生活自理、简单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方面。
4、极重度智力障碍。智商在25分以下,同时存在极为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常常伴随着多重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日常生活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等,需要得到长期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耳聋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第一、听力障碍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听力能区分出几十万种声音细微差别。一旦出现了障碍,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听不见汽车鸣笛容易出交通事故;听不见敲门声不知道有客人来访;听不见电话铃声就无法与亲朋交换信息;看电视听不清对话就搞不明白前因后果。还有更重要得一点,听不到声音会使我们失去安全感。举个例子说,在夜间行走,稍大得声音就会引起我们的警觉,但过于寂静,会使我们极度紧张,不安全的感觉加重。
第二、沟通障碍
耳聋的问题更多地是沟通的问题;耳聋的危害也更多地是由沟通障碍派生出来的危害。非常现实的一个例子是,听力障碍使得幼儿无法正常地感知和学习语言。而没有语言的支持,他们就无法和周围社会正常地沟通,更终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第三、心理障碍
沟通障碍更终会引起心理障碍,或者说影响心理健康,这是多数耳聋患者的必然。
亲子沟通障碍易致孩子品行不良
儿子离家至今未归。近日,多方寻儿未获的荣女士致电广州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希望参加该中心举办的亲子沟通冬令营活动,以便发现自己与孩子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找到儿子后更好地与儿子相处。
为上网,孩子离家出走
荣女士的儿子小钧今年15岁,如果不是离家出走,现在应该上初一了。小钧四年级之前学习都很好,人也很乖巧懂事,可上了五年级迷上电脑后,整个人就变了。为了上网他经常逃课,后来就慢慢地开始偷家里的东西去卖了换钱,还跟几个朋友在网吧拿走别人的手机去卖。
小钧离家出走的那天是3月27日,荣女士发现店里的货款又少了200元,她怀疑是儿子拿了,质问之下,小钧强硬顶嘴说:“拿了怎么样,不就几百元钱吗?”荣女士一气之下顺手打了一下儿子,没想到,小钧竟然跟妈妈对打起来。
“如果你不好好去上学的话,你就给我滚!”荣女士对儿子说,没想到小钧抓起一件校服夺门而出,至今再也没有回家。
特训冬令营帮助改善亲子关系
儿子出走后,荣女士与丈夫王先生终日奔波劳碌苦苦找寻,九个月来依然一无所获。“我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也知道跟儿子之间沟通不好,存在很多问题,如果那天我没有打他,或许他就不会离家出走了……”荣女士表示,她和家人还在尽一切办法寻找儿子,同时她希望参加亲子沟通训练营活动能学到很多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后可以更好地与儿子相处沟通。
健康热线数据显示,过去的两年全市发生的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多达30余例,有出走的孩子来电倾诉苦恼的,更多的是家长来电咨询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解决孩子的不良品行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叛逆、厌学、网络成瘾、离家出走等突出问题,广州市学生联合会、广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将于本月17日到20日联合举办一次公益性的亲子特训冬令营活动。
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沈家宏主任表示,孩子的问题绝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家庭共同的问题,这次活动要求父母参与,以家庭团体的方式进行各项活动,目的就是让父母跟孩子一起发现问题,共同面对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吃苦受累”的户外拓展活动和力量无穷的感恩教育会让父母和孩子对自身潜能和情感有惊人的发现,而亲子沟通工作坊会从根本源头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少年”和“问题父母”的问题,改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