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诊断鉴别
肌肉萎缩诊断鉴别
对于肌肉萎缩的诊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
一、病史
对于肌肉萎缩应注意年龄、发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长短等;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是逐渐进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感觉障碍、尿便障碍,萎缩是局限性还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的关系,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后是加重还是减轻。既往史应注意有无伴发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
二、体格检查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
肌肉萎缩检查诊断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性硬化、视觉皮层病变、眼外伤、癔病等疾病;在内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视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四、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检查听神经损伤、发作性眩晕、听神经瘤、多发神经硬化、耳毒饕及外周损伤后的听力学检查;可客观评价听觉检查不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功能障碍。
五、体感诱发电位:主要用于检测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应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神经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等。
六、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可用于痴呆病、脑损伤、慢性脑病如肝性脑病、精神疾病等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以及评价儿童大脑发育。
萎缩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1、年龄:
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长,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
2、症状体征:
长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胀满不适,纳差、乏力、消瘦、贫血等。
3、纤维胃镜检查:
胃粘膜有颜色改变、变薄、血管透见及增生性改变。正常胃粘膜为橘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或灰绿色,同一部位的粘膜颜色也不一样,红色强的部位也带灰白色,而灰白、灰黄的部位也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粘膜的范围也不一致,可以以弥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状,境界常不明显。因腺体萎缩而使胃粘膜变薄,血管隐约可见,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粘膜下大血管,呈暗红色树枝状。腺体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粘膜层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有僵硬感,光泽也有变化。
4、病理检查:
表现为固有腺体萎缩、粘膜肌层增厚,以及固有膜炎症、淋巴滤泡形成、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可有可无)等。
5、X线钡餐检查:
可见粘膜皱襞减少、平坦,胃窦胃炎可见胃窦轮廓呈钝锯齿状,窦部痉挛,也可有粘膜紊乱、充盈缺损、向心性狭窄等改变。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缺乏。
鉴别方法:
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
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怎么诊断肌肉萎缩
一、肌纤维颤动
一般可用拇指轻轻叩患者萎缩的肌肉,进而诱发患者肌纤维颤动的大小还有病损的范围,肌纤维的长短一般是成正比的,肌纤维颤动的出现经常会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二、其他伴随症状
萎缩性肌强直症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脱发秃顶性腺萎缩,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同时会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而患者糖尿病性肌病时肌萎缩也是很突出的。这也是肌肉萎缩的诊断方法之一。
三、肌强直
当患者的肌肉收缩之后是不会立即弛缓的,但是仍会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而且在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动作后才能够弛缓,而称肌强直鱼际肌盼肠肌舌肌,就会引出可见于萎缩性肌强直症。
四、肌肉肥大
如果患者肌肉肥大,但是如果弹力肌力位反射都出现减弱一般被称假性肥大,患者假性肥多说都位于萎缩肌肉的邻近部位常见于肌源性肌萎缩。
肌肉萎缩诊断方法有哪几种
一、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检查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二、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这也是肌肉萎缩的检查。
三、肌萎缩的伴发症: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这就是肌肉萎缩的检查。
肌肉萎缩通过哪些检查可以看出来
一、对病史的检查是肌肉萎缩诊断的第一步骤:对于肌肉萎缩应注意年龄、发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长短等;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是逐渐进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感觉障碍、尿便障碍,萎缩是局限性还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的关系,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后是加重还是减轻。
既往史应注意有无伴发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尿毒症、外伤、饮酒、椎间盘脱出、脊髓炎、视神经炎,药物应用史及中毒史等。有无特殊的遗传性家族病史等。注意感染史和预防接种史,这些都会是肌肉萎缩诊断标准。
二、体格检查
1、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
2、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3、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
如何鉴别诊断腓骨肌萎缩症
1、远端型脊肌萎缩症:肌萎缩分布和病程与cmt2颇为相似,但emg可证实前角损害。
2、遗传性共济失调伴肌萎缩:又称roussy-lévy综合征,儿童期起病,缓慢进展,表现腓骨肌萎缩、弓形足、脊柱侧凸、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运动ncv减慢,但有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手震颤等共济失调表现。
3、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进展相对较快,csf蛋白含量增多,泼尼松治疗有效。
4、远端型肌营养不良:四肢远端逐渐向上发展的肌无力、肌萎缩,该病成年起病、肌源性损害肌电图、运动ncv正常等可资鉴别。
本病常有肿胀、紫绀、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偶见视神经萎缩,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及三叉神经痛。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猿手畸形。但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腿部的损伤先从腓肠肌开始,后逐渐扩展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萎缩肌肉可有肌束震颤。跟腱反射早期减弱或消失。因足背屈无力常呈马蹄内翻畸形。
肌肉萎缩诊断依据有哪些
1、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
2、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3、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
4、肌肉萎缩的伴发症: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也是肌肉萎缩诊断重要的依据。
肌肉萎缩诊断的方法是什么
肌肉萎缩诊断的方法是什么?肌肉萎缩的发生主要与横纹肌的营养不良有关。大多数人因为不清楚肌肉萎缩在发生时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了病情的加重。所以人们应了解肌肉萎缩诊断的方法,及早确定病情,及早治疗。
一、肌力低下
当人们出现肌力或者是肌张力的肌肉萎缩时,通常就会出现肌力低下的情况,所以人们应注意肌力的比较,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或者是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
二、肌肉体积
人们应注意自身的肌肉体积,包括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以及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要注意观察有无肌束颤动的情况。这也是肌肉萎缩诊断的方法之一。
三、其它症状
通常患者在发生肌肉萎缩时会有一些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情况的出现。患者还应注意是否会有感觉障碍以及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性质等,还有就是患者有无自发性疼痛或压痛等。
四、全身性疾病
如果怀疑肌肉萎缩是由于一些全身性疾病而导致的,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诊断,如呼吸系统诊断、血和尿糖诊断、消化系统诊断、自身免疫系统诊断等。这也是肌肉萎缩诊断的方法之一。
人们在了解了肌肉萎缩诊断的方法后,应及时注意自身的情况,如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应及去医院就诊,这有助于人们及早治疗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