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关节扭伤的四大原因
引起关节扭伤的四大原因
1、关节损伤
如膝关节韧带损伤、脂肪垫损伤、半月板损伤、创伤性滑膜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都会引起膝关节疼痛。
2、退行性病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关节腔粘液分泌减少,关节软骨干燥,逐渐磨损、变薄,关节骨质增生加之关节周围肌肉生理性萎缩,韧带弹性减弱,膝关节活动能力逐渐减退。年龄增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单位面积上承载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的退变。
如何预防脚关节扭伤
1.引起踝关节扭伤原因和原理。根据解剖特点,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的关节面与距骨上部的关节面(距骨滑车)构成。足的屈肌力比伸肌大,内翻肌力比外翻肌力大;加之外踝比内踝长,内踝三角韧带比外侧的三个韧带坚固。因此,内翻比外翻的活动幅度大。此外,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足背伸时,距骨完全进入踝穴,踝关节稳定,不易扭伤,而当跖屈时,距骨后面窄的部分进入踝穴前面宽的部分,踝关节相对不稳定,容易发生扭伤。球类运动技术复杂,在练习中技术运动的转换比较频繁,要求不断改变方向、急停急起等,尤其是篮球运动中的抢篮板球,排球运动中的跳起扣球,学生离开地面在腾空阶段,足就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落地时身体重心不稳,向一侧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学生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使足内翻,导致损伤。
2.症状。伤后踝关节内侧或外侧有明显的压痛;内、外踝有明显肿胀,局部有皮下淤斑,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3.踝关节扭伤的现场处理。伤后立刻给予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
4.按摩治疗。3天后,可进行轻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腱之间)1min;(2)按摩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1min;(3)按摩悬钟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腓骨后缘)1min;(4)按摩阳陵泉穴(腓骨小头下方凹陷中)1min。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
5.伤后练习。肿痛减轻后,即应在粘膏支持带固定下着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后可进行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练习,沙地上慢跑或在凹凸的斜面上行走或跳跃练习,并逐步进入正规练习。
6.加强预防措施。造成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重视预防措施。因此,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踝关节的肌肉力量,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练习时应戴好保护支持带。
关节炎引发关节扭伤的鉴别诊断
关节支撑着整个身体,如果受到了疾病的影响,那么对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多了解关节扭伤肿痛如何诊断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疾病发生的时候,及时发现病情,关节扭伤疼痛常见于关节炎,以下是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引发关节扭伤的鉴别诊断:
1、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不仅会引起的关节扭伤疼痛,肩部、肘部、膝关节都会受到影响,呈现出游走性疼痛,但是疼痛的时间一般不是很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
2、骨关节炎
患者如果患上了骨性关节炎后,患者的手指近端关节、膝关节、肩关节就会受累,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关节扭伤造成影响,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还可能会引起关节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痉挛和收缩、关节囊收缩以及骨刺等引起机械性闭锁,可发生功能障碍。
3、痛风性关节炎
针对关节扭伤肿痛如何诊断这个问题,专家指出痛风发病时就是以患者的关节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可伴有发热、寒战、疲倦、厌食、头痛等症状。
扭伤脚症状与病因
扭伤脚症状
中医
扭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损伤,如皮肤、肌腱、韧带、血管等,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损伤证候。
主要表现为受伤部肿胀疼痛,局部肿胀青紫,疼痛难忍,关节活动障碍等。
西医
扭伤,病名。指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的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关节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的活动时。
引起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组织产生撕裂、断裂或移位等。
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色紫青为主要表现的损伤性疾病。扭伤常见于人体诸大关节部位,如肩、腕、膝、踝,以及髋、肘等关节部位。
多因突发之外力旋转度超过各自关节所能承受的范围而致。
预防扭伤脚
多吃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健走时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如在不平的路面健走时,应该选择高帮的鞋子或靴子;
扭伤的病因
1、多由剧烈运动或负重不当,或不慎跌仆、外伤、牵拉和过度扭转等原因,引起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软组织痉挛、撕裂、瘀血肿胀,以致气血壅滞局部而成。
2、多因搬运重物用力过度或体位不正引起。
3、多因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导致踝关节扭伤。
4、常在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负重过大及上下台阶不慎,足处于跖内屈内翻,引起踝部扭伤。
5、多因突然外力或过度劳累引起筋肉损伤者比较多见。
6、不要穿变形或者鞋底不平的鞋子健走。健走时要留意路况,尽可能避开凹凸不平的或光滑的或有积水的路面。 在光线不充足的地方,要减慢速度,加倍小心路面情况。
易引起踝关节扭伤的几大原因
思想麻痹大意
青少年的神经系统不同于成人,大脑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加上生活缺乏经验,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冒失地进行体育活动,或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往往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准备活动不当
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常见于球类比赛。假期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打打球,踢踢足球,不乏一件乐事。但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同学在没有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就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此时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较低,对较大的刺激反应迟钝。这使肌肉、韧带的力量较小,伸展性不够,关节活动的幅度不大,身体协调性差。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而且想象中的动作与实际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差距,求大于供,损伤的出现再所难免。
运动量过大
当进行长时间的大运动量比赛后,没有进行适当的休息,而是接着再进行剧烈的运动,此时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已经很大地下降。由于长时间的运动,身体出汗较多,水分丢失很大,汗中散发的累计盐浓度也不少。失水使运动能力降低,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Na+、K+等电解质,将导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肌肉兴奋性增加而发生肌肉痉挛。同时还会引起低血糖症。
身体状态不佳
在睡眠、休息不佳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显著性下降的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或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就有可能发生损伤。所以运动前一定要对白己的身体情况有所了解。据称,海曼就是因为比赛而耽误了两次例行的年度体检,最终酿成恶果。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躁、急于求成等,都可能成为运动损伤的发生的原因。某些青少年,缺乏锻炼知识和经验,好奇心强。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参加运动,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违反规则
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在篮球、足球运动中是常见的。因为一时的玩笑或疏忽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2000年5月,在北京房山某中学组织的一场足球赛中,足球直飞球门,门将张彬扑上前抱住球倒地,但被随后赶到的对方前锋李黎补射的一脚踢中腹部,导致腹部损伤,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经有关部门鉴定,张彬为7级伤残。
气候恶劣
冬季的气温较低,伴有刺骨的寒风,在这样的条件下跑步或进行球类活动,如果呼吸方法不对,特别是青少年,很容易患上刺激气管炎。
此外运动场地及其设施不完善、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等都可能成为运动损伤的原因。
脚踝扭伤如何正确处理
什么是踝关节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关节扭伤日常最为常见,其中以踝关节最多,其次为膝关节和腕关节。
什么原因引起踝关节扭伤?
踝部包括踝关节和距骨下关节,是下肢承重关节。在过度的强力内翻或外翻活动时,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处跌下或跑跳时落地不稳,均可引起外侧或内侧韧带损伤,可以发生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甚至撕脱骨折。如早期治疗不当,韧带过度松弛,可造成踝关节不稳,易引起反复扭伤,甚至关节软骨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行走功能。
扭伤之后不要马上贴膏药
首先,伤后要避免继续负重或行走,切忌由同伴在伤痛局部手法按揉。
可以用绷带或宽胶布将患侧足踝背伸90后轻度外翻位包扎固定,限制行走,并送医院处理。
对于症状轻者,可在伤后即用冷水或冷毛巾外敷并抬高患肢。此时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起到止血、消肿、镇痛的作用。因此在急性扭伤后,应施行局部冷敷,并且越早越好。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至于使血液瘀积于血管损伤处。
冷敷方法:将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放于伤部,每3分钟左右更换一次,也可以用冰块装入塑料袋内进行外敷,每次20~30分钟。夏季则可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不宜太长。
如果踝部扭伤已超过24小时,则应改用热敷疗法。此时热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有利于伤处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
热敷方法:将热水或热醋浸泡过的毛巾放于伤处,5~10分钟后毛巾已无热感时进行更换。每天进行1~2次,每次热敷约30分钟即可。
春季锻炼要预防踝关节扭伤
春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在户外锻炼中时常会遇到踝关节扭伤的情况。虽然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关节扭伤中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对此要引起高度警惕。
踝关节扭伤又叫“脚脖子扭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意外伤害。春季锻炼,当人们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登山、下山、下坡或跑步、跳跃时,一旦失足登空,容易引起踝关节突然过度内翻或向外翻转着地,踝外侧或内侧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而引起踝关节扭伤。其临床表现为踝部发红、灼热、肿胀、疼痛、局部压痛,伴皮肤瘀斑、活动受限为特征。
踝关节扭伤经治疗后,多数病人可获痊愈,但也有一些踝关节扭伤患者由于治疗不科学、扭伤后应急处理不恰当等原因,会遗留下踝部疼痛等后遗症,长期不愈,甚至可达数十年,影响行走和劳动,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对此不可小视之,踝关节扭伤后要正确而及时处理。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加重扭伤,给治疗带来更多的不便。
先冷敷后热敷:一般说来,大多数踝关节扭伤后,局部可用湿毛巾或冰块冷敷,具体方法是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这样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肿胀,但注意扭伤后应避免热敷或乱揉乱按,以免加重出血与肿胀。扭伤24小时后方可局部热敷,有利于伤处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受伤部位血液循环,有助于加快恢复。
抬高患肢:可把患肢放在枕头、沙发的扶手等物体上,且使脚略高于心脏,并把身体尽量伸直。通过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至于使血液瘀积于血管损伤处,减轻肿胀。
外搽内服药物相结合:必要时可服一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等,还可外搽红花油、跌打酒等。
踝关节扭伤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4周。轻度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在经过自行处理,2~4周后可痊愈。较重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借助X光摄片检查,以排除骨折的发生,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脚踝关节扭伤需要如何处理
自我判断是扭伤还是骨折
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关节扭伤最为常见,其中以踝关节最多。
据介绍,踝关节损伤通常分为外侧韧带损伤(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常见)和内侧韧带损伤(由足部强力外翻引起,发生机会较少)。踝关节损伤后,首先应自我判断是软组织扭伤还是骨折?如果是扭伤的,受伤后马上感觉疼痛,且活动受限,不能行走或可勉强走路,随之踝关节肿胀;如果伤后踝部淤肿疼痛,内外踝部一压疼痛明显,还能听到骨擦音,出现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畸形,则是踝关节骨折。
要提醒的是,如果只是轻度扭伤,可自行处理;如属较严重的扭伤,则应马上去医院治疗。
用热水敷或酒精揉都不对
一旦扭伤后,受伤病人习惯用热水敷、用酒精搓揉患部。王昆表示,这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先用弹性绷带将踝关节固定,于伤处外敷冰块,再用绷带固定冰袋和踝关节。建议醒着时每4小时敷盖在受伤部位20分钟。在不需要活动时,就把受伤的踝关节抬高,至少要比腰部更高才有效。固定的绷带不可太松或太紧,太松无效易脱落,太紧脚趾会肿麻,妨碍血液循环。
扭伤的脚下地活动,最好拿拐杖帮忙走路。让受伤的脚完全不着地,或在不痛的范围内略着地以支撑体重,但不可以脚趾先着地,因为这样脚板朝下时容易再发生内翻性扭伤。必须像正常走路一样,让脚踵(即脚跟部)先着地,然后才整个脚掌着地。只有注意每个细节,扭伤的脚才能好得快。
脚踝关节扭伤如何处理
1、冰敷
用碎冰或冰水装在塑胶袋里,醒着时每4小时敷盖在受伤部位20分钟。扭伤当场如有条件应立即冰敷,视情况轻重送医院或回家自行处理。如果没有来得及冰敷,如果严重的,当日或第二天肯定会出现水肿,建议采用中药敷药的方式治疗并抬高受伤腿。
2、抬高
不需活动它时,就把受伤的踝关节抬高,至少要比腰部更高才有效。在没有明显消肿前尽量不要让受伤脚着地,有条件就保持受伤脚抬高(一般高于心脏)。同时辅助以理疗,那种红外烤灯就可以了,烤完以后马上可以敷上中药,这样更利于药效的吸收,有助于散淤。
3、压迫
用弹性绷带包住受伤部位,不可太松或太紧,太松无效易脱落,太紧脚趾会肿麻,妨害血液循环。
4、拐杖
拿拐杖帮忙走路,受伤的脚可完全不着地,或在不痛的范围内略着地支撑体重。但不可以脚趾先着地,因为这样脚板朝下时容易再发生内翻性扭伤,必须像正常走路一样,让脚踵(即脚跟部)先着地,然后才整个脚掌着地。
踝关节扭伤的症状分析
踝关节扭伤是运动性损伤的多发病之一。踝关节的内侧有比较坚韧的内侧韧带加强,外侧有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这三条韧带起于外踝,前两条止于距骨,后一条止于跟骨,因此它们相对来说是比较独立,比较薄弱的,运动中常因猛力使足内翻过度,而造成外侧韧带损伤。另外,当踝关节跖屈时关节比较松动,稳定性较差,容易扭伤,尤以内翻扭伤较多见。由于该关节在运动中担负的特殊角色,常常是经久难愈,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加注意保护,及时地治疗。 踝关节扭伤后,初期的正确处理是相当重要的。
如早期治疗不当,韧带过度松弛,可造成踝关节不稳,易引起反复扭伤,甚至关节软骨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行走功能。
踝关节扭伤防治不当所致的后遗症大体有如下几种:
1、肌力不足,运动能力下降。
2、踝关节活动区域降低。
3、足踝部长期出现原因不明的疼痛和肿胀。
4、踝关节不稳定,行走感到不稳,容易出现习惯性踝部损伤。
怎样预防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因何易扭伤这是由踝关节的功能和它的解剖结构决定的。踝关节在跖屈(也就是我们做踮脚这个动作)时,往往脚会向内翻,即脚心翻向内。由于踝关节特有的解剖结构,这时踝关节不能很好地匹配,处于“灵活有余,稳重不足”的不稳定状态。
所以,我们在踝关节跖屈(比如下楼梯、下山、起跳后落地等)活动时,如果失去平衡,就容易引起关节的内翻,导致踝关节的内翻损伤,即踝外侧扭伤。统计表明,踝外侧扭伤约占踝扭伤总数的85%。这时,踝关节内的软组织受到挤压撞击出现软骨面损伤、滑膜肿胀,使踝关节周围出现肿胀、淤血。
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正确治疗,就会出现踝关节外侧支撑强度下降,关节本体感觉减退。这样,踝关节的不稳定状态就会加重,踝关节容易再次扭伤,出现疼痛、肿胀、行走不稳等慢性期症状,并可引起其他关节损伤,出现连锁反应。
怎样预防踝关节扭伤?
一是平时注意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二是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三是适当减少运动量;四是运动时选择鞋底柔软的高帮鞋、弹力绷带或半硬的支具。
急性扭伤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皮下淤血;严重的可有滑膜或软骨损伤,表现为踝关节周围的肿胀和压痛、踝关节活动受限。韧带撕裂或骨折发生时,踝关节损伤侧或骨折端疼痛、肿胀更为明显。反复多次损伤患者的关节囊往往松弛,易继发软骨损伤、滑膜炎、骨赘和其他关节面的损伤。
出现慢性损伤侧或关节内广泛的疼痛、压痛、肿胀,穿高跟鞋或在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时,有不安全感和腿打软的表现。许多患者为此深受困扰,不得不在踝关节外缠绕厚厚的绷带和护具以增加安全感。踝关节扭伤后,患者常需拍摄X线片,以排除骨折、发现增生的骨赘。
锻炼怎么预防裸关节扭伤
扭伤是一种关节扭伤中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对此要引起高度警惕。
踝关节扭伤又叫“脚脖子扭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意外伤害。春季锻炼,当人们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登山、下山、下坡或跑步、跳跃时,一旦失足登空,容易引起踝关节突然过度内翻或向外翻转着地,踝外侧或内侧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而引起踝关节扭伤。其临床表现为踝部发红、灼热、肿胀、疼痛、局部压痛,伴皮肤瘀斑、活动受限为特征。
踝关节扭伤经治疗后,多数病人可获痊愈,但也有一些踝关节扭伤患者由于治疗不科学、扭伤后应急处理不恰当等原因,会遗留下踝部疼痛等后遗症,长期不愈,甚至可达数十年,影响行走和劳动,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对此不可小视之,踝关节扭伤后要正确而及时处理。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加重扭伤,给治疗带来更多的不便。
先冷敷后热敷。一般说来,大多数踝关节扭伤后,局部可用湿毛巾或冰块冷敷,具体方法是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这样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肿胀,但注意扭伤后应避免热敷或乱揉乱按,以免加重出血与肿胀。扭伤24小时后方可局部热敷,有利于伤处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受伤部位血液循环,有助于加快恢复。
抬高患肢。可把患肢放在枕头、沙发的扶手等物体上,且使脚略高于心脏,并把身体尽量伸直。通过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至于使血液瘀积于血管损伤处,减轻肿胀。
踝关节扭伤的病因病理
一、什么是踝关节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关节扭伤日常最为常见,其中以踝关节最多,其次为膝关节和腕关节。
二、什么原因引起踝关节扭伤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三、踝关节扭伤的病理
踝关节的外侧韧带较为薄弱,外踝比内踝长,距骨的前宽后窄,踝关节跖屈时距骨最窄的部分位于踝穴内,致使骨性稳定性降低,且司踝关节内翻的肌肉力量大于外翻肌肉力量,上述解剖及生理因素决定了踝关节容易在跖屈内翻位发生扭伤,因而外侧韧带的受损最为常见。少数情况下踝关节于外翻位发生内踝三角韧带的损伤。严重情况下可合并下胫腓联合的损伤。
踝关节韧带损伤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度:I度,轻微韧带拉伤,轻微肿胀和压痛,无不稳定,几乎无功能丧失;II度,韧带部分撕裂,肿胀和压痛明显,轻到中度不稳定;III度,韧带完全断裂,严重肿胀和压痛,功能丧失,显著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