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高尿酸的分类

高尿酸的分类

原发性

(一)原因未明

1.尿尿酸排产生过多和/或肾清除减少多基因性

2.尿尿酸排出增多产生地多:有或无肾清除减少多基因性

(二)伴有酶及代谢缺陷

1.PRPP合成酶活性增加产生过多;PRPP合成增加X-伴性

2.HGPRT部分缺少产生过多;PRPP浓度增加X-伴性继发性

继发性

(一)伴有嘌呤合成增多

1.HGPRT完全缺乏产生过多;Lesch Nyhan综合征X-伴性

2.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产生过多和肾清除减少;糖原累积病Ⅰ型(Von Gierke病)常染色体隐性

(二)伴有核酸转换增加产生过多;如慢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疗时或放疗时

(三)伴有肾清除尿酸减少肾功能减退;由于药物、中毒、或内源性代谢产物抑制尿酸排泄和/或再吸收增加。

高尿酸是痛风疾病的前奏

据研究表明,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痛风石、尿路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等。

正确认识痛风,正确治疗痛风,不得不清晰理解“尿酸”与“痛风”的关系——

嘌呤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碱基,而尿酸是由嘌呤分解代谢最终生成的。体内尿酸的来源有两大途径: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指的是由富含嘌呤或核蛋白食物的核苷酸分解而来;内源性指的是由体内氨基酸、核酸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代谢分解而来。

一般来说,在检查血尿酸水平时,若发现男性超过416μmol/L、女性超过357μmol/L时,则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而这些人群大约5-12%会发生痛风。

那么,血清尿酸浓度与什么有关系呢?血清尿酸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排泄速度之间的平衡。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约1/3的尿酸通过肠道降解,约2/3的尿酸经肾脏原型排出;尿酸经肾的排泄,主要靠肾小管的再分泌。

因此,以下这些情况有可能造成体内尿酸的积聚——

1、外源性吸收增多:摄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增多;

2、内源性生成增多:嘌呤代谢过程中酶缺陷,核酸分解加速和嘌呤氧化产生尿酸增多;

3、排泄减少:由肾脏经尿排出减少和由胆汁、胃肠分泌后,肠道细菌分解减少;

4、体内代谢减少:即尿酸内源性破坏减少。

高尿酸血症的表现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指患者仅有高尿酸血症(男性和女性血尿酸分别为>420μmol/L和360μmol/L)而无关节炎、痛风石、尿酸结石等临床症状。发病率在成年男性占5%~7%。患者不曾有过痛风关节炎发作,只是查体时,偶然发现血中尿酸值偏高。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但不足以导致痛风,只有尿酸盐在机体组织中沉积下来造成损害才出现痛风;血尿酸水平越高,未来5年发生痛风的可能性越大。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不一定都高。

2.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

目前,多个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高59.5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高25%。临床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合并高尿酸血症,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只有30%合并高尿酸血症,提示高尿酸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因果关系。

3.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

长期高尿酸血症可破坏胰腺β细胞功能而诱发糖尿病,且有研究证实,长期高尿酸血症与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具有因果关系。

4.高尿酸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

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致显示,血尿酸和甘油三酯之间有相关性。关于尿酸及甘油三酯关系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基础甘油三酯是未来高尿酸血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5.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使糖酵解过程及游离脂肪酸代谢过程中血尿酸生成增加,同时通过增加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直接导致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患者中70%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

6.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

尿酸是冠心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无论性别,尿酸是普通人群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升高1mg/dl,死亡危险性在男性增高48%,女性增高126%。血尿酸>357μmol/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416.5μmol/L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7.高尿酸血症与肾脏损害

尿酸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除尿酸结晶沉积导致肾小动脉和慢性间质炎症使肾损害加重以外,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研究显示,尿酸可直接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发生微血管病变,导致慢性肾脏疾病[3]。

血尿酸高有什么症状

一、血尿酸高产生过多

1、 嘌呤摄入过多:血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正比。摄入的食物内RNA的50%,DNA的25%都要在尿中以尿酸的形式排泄,严格限制嘌呤摄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umol/L(1.0mg/dL),而尿内尿酸的分泌降至1.2mmol/d(200mg/d)。

2、 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

A:原因1,因为嘌呤最主要的用途是DNA和RNA的构成成分,当细胞RNA和DNA氧化分解过多,合成减少,就会有大量的DNA和RNA碎片产生,也就是更多的嘌呤产生,当细胞被氧化的时候,最先受到损害的就是DNA,所以,越老的人嘌呤产生的就越多,痛风的比例也越高。右图显示:DNA分解碎片越多,嘌呤自然就越多,这是内源性尿酸的主要来源。B:原因2,嘌呤由非环状到环状的从头合成过程要经过11步反应,其中酶的异常多会导致嘌呤合成过多。

二、肾清除血尿酸高减少

持续血尿酸高的患者中90%有肾处理尿酸功能的异常。在高尿酸血症并有痛风的患者中,给予其不同的尿酸负荷,其尿酸盐清除与肾小球滤过率的比值要低于正常人群。尿酸分泌的减少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肾小管分泌减少或肾小管重吸收有关。

虽然血尿酸高在慢性肾病中总是存在,但血尿酸浓度与血肌酐、血尿素氮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随着肾功能的减退,每单位肾小球的尿酸分泌量是增加的,但肾小管的分泌能力基本不变,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也是降低的,肾外尿酸的清除能力明显增加。

1、肾小管分泌受抑制: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由于药物、中毒、或内源性代谢产物抑制尿酸排泄和/或再吸收增加。当阴离子转运系统受抑制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两个重要的抑制因子是乳酸和酮酸类。

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高尿酸血症也可由于距分泌位置的远端重吸收的增强导致。这些可见于糖尿病脱水或利尿治疗的时候。

3、肾小球滤过减少:也可使血尿酸水平增高。其中之一的机制是滤过率降低,这是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尿酸净重吸收增加可发生在容量降低的情况下,这是利尿剂引起高尿酸血症的机制之一。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嘌呤代谢紊乱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尿酸量为0.12~0.36 mmol/L, 男性平均为0.27 mmol/L,女性平均为0.21 mmol/L左右。当血液中尿酸含量升高超过7 mg/dl,尿酸与Na+形成溶解度极低的尿酸钠结晶,即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从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脏疾病。

经化疗或放疗,瘤组织被迅速破坏,核酸分解剧增,以致并发高尿酸血症及肾功能减退。一般在血pH值为7.4时,尿酸均为可溶性尿酸钠盐;在血pH值为5时,则成为不溶解的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远端肾小管,导致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现将这种急性代谢紊乱称为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实践表明,肾血流量减低者立即化疗易发生肾功能衰竭。肿瘤迅速溶解且尿少者,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比尿量正常者明显增高。

高尿酸血症表现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指患者仅有高尿酸血症(男性和女性血尿酸分别为>420μmol/L和360μmol/L)而无关节炎、痛风石、尿酸结石等临床症状。发病率在成年男性占5%~7%。患者不曾有过痛风关节炎发作,只是查体时,偶然发现血中尿酸值偏高。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但不足以导致痛风,只有尿酸盐在机体组织中沉积下来造成损害才出现痛风;血尿酸水平越高,未来5年发生痛风的可能性越大。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不一定都高。

2.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目前,多个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高59.5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高25%。临床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合并高尿酸血症,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只有30%合并高尿酸血症,提示高尿酸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因果关系。

3.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长期高尿酸血症可破坏胰腺β细胞功能而诱发糖尿病,且有研究证实,长期高尿酸血症与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具有因果关系。

4.高尿酸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致显示,血尿酸和甘油三酯之间有相关性。关于尿酸及甘油三酯关系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基础甘油三酯是未来高尿酸血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5.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使糖酵解过程及游离脂肪酸代谢过程中血尿酸生成增加,同时通过增加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直接导致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患者中70%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

6.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尿酸是冠心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无论性别,尿酸是普通人群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升高1mg/dl,死亡危险性在男性增高48%,女性增高126%。血尿酸>357μmol/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416.5μmol/L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7.高尿酸血症与肾脏损害尿酸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除尿酸结晶沉积导致肾小动脉和慢性间质炎症使肾损害加重以外,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研究显示,尿酸可直接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发生微血管病变,导致慢性肾脏疾病[3] 。

高尿酸血症分类

高尿酸血症可分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及继发性高尿酸血症。1.原发性高尿酸血症(1)原因未明的分子缺陷。(2)先天性嘌呤代谢障碍。

1)5-磷酸核苷酸-1-焦磷酸合成酶(PRPPS)活性增加,引起5-磷酸核苷酸-1-焦磷酸合成酶合成过多,尿酸产生过多,遗传特征为X连锁。

2)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糖转移酶(HPRT)部分缺少,引起5-磷酸核苷酸-1-焦磷酸合成酶浓度增加,尿酸产生过多,遗传特征为X连锁。

3)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糖转移酶完全缺乏,嘌呤合成增多所致的尿酸产生过多,见于Lesch-Nyhan综合征,遗传特征为X连锁。

4)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嘌呤合成增多所导致的尿酸产生过多和肾清除尿酸减少,见于糖原积累病I型,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多种急慢性疾病如血液病或恶性肿瘤、慢性中毒、药物或高嘌呤饮食所致的血尿酸产生增高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怎么引起的

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从富含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属外源性;从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和核酸分解代谢而来的属内源性。本病是多原因的。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但遗传方式不同,英格兰和美国经过较严谨的家族研究后报道,40%~80%有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的一一级亲属约25%有高尿酸血症。遗传方式大多数未明,仅1%~2%因酶缺陷引起,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S)亢进症,至今仅有30家系报告;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症,发生率为1,10万;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乏症,仅156例报告。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痛风继发于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1型糖累积病。缺乏6磷酶葡萄糖,可伴有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临床痛风少见。

1.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癌、肿瘤化疗和放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导致尿酸生成增多。

2.铝中毒肾病和某些药物(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小剂量阿斯匹林、乙胺丁醇、盐酸及乙醇等)可使尿酸排泄减少。

3.饥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乳酸性中毒等。由于过多的有机酸如一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性抑制作用,使尿酸排泄减少。

发病机制

目前尚无证据说明溶解的高尿酸有毒性。痛风的发生虚取决于血尿酸的浓度和在体液中的溶解度。

一、高尿酸血症的机制

血尿酸的平衡取决于嘌呤的吸收和生成与分解和排泄。①吸收:体内的尿酸20%来源于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取,摄入过多呵诱发痛风发作,但不是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原因。②分解:尿酸是瞟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人约1/3的尿酸在肠道经细菌降解处理,约2,3经肾原型排出,人类缺乏尿酸酶。故尿酸分解降低作为高尿酸血症的机制已被排除。③生成:体内的尿酸80%来源于体内嘌呤生物合成。参与尿酸代谢的嘌呤核苷酸有三种:次黄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核苷酸的生成有两个途径:主要是从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它小分子的非嘌呤基的前体,经过一系列步骤合成而来;另一途径是从核酸分解而来,核苷酸再一步步生成尿酸(图8—8—1)。在嘌呤代i射过程中,各环节都有酶参与调控,一旦酶的调控发生异常,即可发生血尿酸增多或减少,其中致尿酸生成增多的主要为PRS亢进症、HGPRT缺乏症、APRT缺乏症等。这类患者在原发性痛风人群中不足20%。④排泄:在原发性痛风中,80 c}6~90%的发病直接机制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清除率下降,尿酸在肾脏的排泄代谢过程如图8.8—2,致血尿酸增高的主要环节认为足肾小管分泌下降,也包括重吸收升高。造成清除率降低可能是原因未明的分子缺陷。事实上尿酸排泄减少常与生成增多是伴发的。

二、痛风发生机制

仅有高尿酸血症,即使合并尿酸性结石也不称之为痛风。高尿酸血症只有10%20%发生痛风。痛风意味着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反应性关节炎或(和)痛风石疾病。其发生是尿酸在体液中处于过饱和状态。血尿酸的正常范围有一定跨度,一般导致过饱和的血尿酸浓度均超过416.2mmol,L(7.0mg/d1)。除浓度外,还有一些因素将影响尿酸的溶解度,比如雌激素、温度、H+浓度等可促进尿酸游离。

病理生理

痛风在机体的主要表现为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脏改变。

l.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的急性发作是尿酸钠盐(简称尿酸盐)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以结晶形式沉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当体液中尿酸盐浓度增高呈过饱和状态时,尿酸盐与血浆蛋白或α1β2球蛋白结合减少,在某些诱发条件下如亚临床损伤、局部温度降低、局部pH降低、疲劳、酗酒等条件下,可有尿酸盐微结晶或微小痛风石析出。由于软骨、滑膜内及关节周围组织中血管较少,组织液pH低,下肢关节尤其趾承受压力最大,容易损伤,且局部皮温偏低,基质中台黏多糖及结缔组织较丰富,因此尿酸容易沉着。尿酸结晶可趋化白细胞,使之释放白三烯B4(LTB4)和糖蛋白化学趋化因子。吞噬结晶的白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关节软骨溶解和软组织损伤。大多数情况下,尿酸盐结晶大量沉积的关节,往往无急性关节炎发作,而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主要是由于血尿酸迅速波动所致。酗酒对高尿酸的影响较大,酒精可以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促进核苷酸分解。还可以作为嘌呤合成的原料。

2.痛风性肾脏病变

(1)痛风患者肾结石的发生率较高,是正常人的200倍,结石的发生率随血尿酸的浓度增高而增高,因此可能发生急性疼痛,如输尿管绞痛或者肾绞痛。

(2)急性梗阻性肾病:由于尿酸结晶在肾脏集合管、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内沉积,使尿流阻塞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血尿酸盐重度增高的患者,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化疗或放疗引起苏氏尿酸盐大量生成所致。

(3)痛风性肾病:为高尿酸血症的长期和慢性损害所致,多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尿路结石和尿路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尿酸偏高的原因

在高尿酸症并有痛风的患者中,给予其不同的尿酸负荷,其尿酸盐清除与肾小球滤过率的比值要低于正常人群。尿酸分泌的减少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肾小管分泌减少或肾小管重吸收有关。虽然尿酸高在慢性肾病中总是存在,但尿酸浓度与血肌酐、血尿素氮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随着肾功能的减退,每单位肾小球的尿酸分泌量是增加的,但肾小管的分泌能力基本不变,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也是降低的,肾外尿酸的清除能力明显增加。

1、肾小管分泌受抑制: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由于药物、中毒、或内源性代谢产物抑制尿酸排泄和/或再吸收增加。当阴离子转运系统受抑制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两个重要的抑制因子是乳酸和酮酸类。

2、肾小球滤过减少:也可使尿酸水平增高。其中之一的机制是滤过率降低,这是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尿酸净重吸收增加可发生在容量降低的情况下,这是利尿剂引起高尿酸血症的机制之一。

3、肾小管重吸收增多:高尿酸血症也可由于距分泌位置的远端重吸收的增强导致。这些可见于糖尿病脱水或利尿治疗的时候。

相关推荐

痛风患者无需零嘌呤饮食

痛风患者没必要零嘌呤饮食 引起痛风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暴饮暴食。约半数的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前有诱因存在,其中饮用啤酒的占60%,其次为食用海产品和内脏食物的分别占18%和14%。因此,很多痛风患者都知道饮食控制是痛风的基本治疗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控制并不能作为治疗痛风的主要手段。 原来,痛风患者80%的血尿酸升高来源于内源性生成过多,由外源性食物产生的尿酸只占20%。严格控制饮食只能使血尿酸下降59.5~120微摩尔/升,可见饮食控制并不能完全纠正高尿酸血症。长期严格限制嘌呤食物的摄入,也会影响患者

尿酸高原因

一、体内嘌呤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致使尿酸的合成量增加。 1、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正比。摄入的食物内RNA的50%,DNA的25%都要在尿 嘌呤的组成 中以尿酸的形式排泄,严格限制嘌呤摄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μmol/L(1.0mg/dL),而尿内尿酸的分泌降至1.2mmol/d(200mg/d)。 2、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嘌呤由非环状到环状的从头合成过程要经过11步反应,其中酶的异常多会导致嘌呤合成过多。已经发现的有: 1)磷酸

血尿酸不高是否会发生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也常常会发生痛风,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 因素有关。 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局部环境长期异常等原因导致关节部位发生尿酸 盐结晶沉积,即失调性结晶形成。以后当遇到创伤和局部代谢紊乱等激发因素 时,结晶脱落进入关节腔,引起滑膜炎和关节周围组织炎症造成急性痛风性关 节炎发作。 有学者认为,因血尿酸分游离形式和结合形式两种,游离形式的尿酸易在 关节和组织中沉积。所以有的患者血尿酸水平正常,但游离形式的血尿酸比例升 高,同样可以发生痛风性关节炎。反之,如果血尿酸水平增高,但游离形式的血尿 酸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高尿酸血症是临床生化检查中常遇到的问题。正常人每天产生的尿酸如果生成速率与排出率相当,则血尿酸值能保持恒定状态,否则可造成高尿酸血症。有关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与分类,可大致分为产生过多型的代谢性原因(10%)与排泄不良型的肾脏性原因(90%)(表2)。 1.遗传因素 从古代即已发现痛风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原发性痛风患者中,10%~25%有痛风的阳性家族史,从痛风病人近亲中发现15%~25%有高尿酸血症。因此认为原发性痛风是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外显性不完全。高尿

尿酸高形成的原因

尿酸高形成的原因 一、体内嘌呤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致使尿酸的合成量增加。 1、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正比。摄入的食物内RNA的50%,DNA的25%都要在尿 嘌呤的组成 中以尿酸的形式排泄,严格限制嘌呤摄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μmol/L(1.0mg/dL),而尿内尿酸的分泌降至1.2mmol/d(200mg/d)。 2、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嘌呤由非环状到环状的从头合成过程要经过11步反应,其中酶的异常多会导致嘌呤合成过多。已经发

哪些人不能喝鸡汤

1、胃炎患者不能喝鸡汤胃炎患者不能喝鸡汤,因为这些人的胃酸分泌量本来就很大,而且消化功能也比较砸门,这时再让他们的喝鸡汤,会加快胃酸分泌,对消化利,会胃肠的负担加重,让患者出现消化不良。2、胆囊炎患者不能喝鸡汤胆囊炎是一种顽固性疾病,这种病的患者也不能喝鸡汤,因为鸡汤中的内脂会与胆汁混合在一起,它们会刺激人类胆囊收缩,引起疼痛,会让人们胆囊炎的症状加重,对病情恢复不利。3、高尿酸血症患者不能喝鸡汤生活中那些高尿酸的人群也不能喝鸡汤,因为鸡汤是一种高嘌呤的食物,它们进入人体以后会引发痛风,诱多关节疼痛。4、

尿酸的意义

(1)血尿酸增高: 1)血尿酸增高主要见于痛风,但少数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测定正常。血尿酸增高无痛风发作者为高尿酸血症。 2)在细胞增殖周期快、核酸分解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清尿酸值常见增高。肿瘤化疗后血尿酸升高更明显。 3)在肾功能减退时,常伴有血清尿酸增高。可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其他肾脏疾病的晚期如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 4)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铅中毒、子痈、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2)血尿

痛风是怎么回事

痛风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大类。原发性痛风除少数由于遗传原因导致体内某些酶缺陷外,大都病因未明,并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继发性痛风是继发于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病I型等。饮食不当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原因,痛风饮食营养治疗的作用是防止或减轻痛风急性发作,避免急性发作期的延长,减轻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形成,减少抗尿酸药的应用,从而减少其副作用。 血

蜂蜜不适合痛风患者

痛风是以血液中尿酸浓度异常升高(又称“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病理基础的一种慢性疾病。在体内,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而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主要是因为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尿酸生成增加所致。 蜂蜜中含有较多(约占49%)的果糖,而果糖可以使尿酸生成增加。研究发现,不论健康人,还是痛风患者,也不论口服大量果糖,还是静脉输注大量果糖,均可引起血尿酸升高,而且痛风患者血尿酸升高的幅度更为明显。其可能的原因是,果糖大量进入细胞内快速代谢,促进腺嘌呤核苷酸分解加速,释放出嘌呤,嘌呤最终代谢成尿酸,并使血尿酸升高。 像葡萄糖一

白血病有什么危害

由于治疗白血病中的化疗药物、放疗手段影响肠胃功能,而导致怕胃功能衰竭,患者的营养补充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采用锁骨下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内进行高营养输液仅解决部分问题,营养缺乏可发生肺炎、肠炎等并发症。 白血病患者因大量白血病细胞的核酸分解可使尿酸排出量增加数十倍。当患者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时则出现高尿酸血症,应用皮质激素等又能增加高尿酸症,高浓度的尿酸很快过饱和而沉淀,引起肾小管广泛损伤和尿酸结石,可导致少尿、无尿。 由于白血病患者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降低,常常导致肺部感染。此外白血病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