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血栓形成检查诊断与鉴别

脑血栓形成检查诊断与鉴别

一、脑血栓形成的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1)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脑脊液是流通于大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清亮液体。只是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脑脊液常规正常。

(2)生化检查主要是查找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2.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①头部CT多数病例发病24h后头部CT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②头部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s(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③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烟雾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2)经颅多普勒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3)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彩超可发现局部的斑块及狭窄。强回声及等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容易导致脑梗死。斑块的性质比斑块的大小及管腔狭窄程度更重要。斑块的厚度比斑块的长度更重要。斑块越厚对血流的影响越大。

二、脑血栓形成的诊断

1.诊断依据

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或者家族史,突然发病,一至数天内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的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可能。

2.CT或MRI检查

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显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三、脑血栓形成鉴别诊断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头痛等常提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一般可以区分。当有时小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也无明显异常,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进行鉴别。

静脉血栓形成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做哪些检查?

组织病理: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血管的有效分支处就中止。在血栓形成后,可发生血栓溶解,同时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一步机化及形成新血管和出现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静脉血栓形成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浅静脉血栓形成 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脑血栓会遗传给刚出生的孩子吗

脑血栓常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而高血压并没具有遗传倾向,如果脑血栓患者父母亲有高血压病,那么子女更容易患有高血压病。所以大家不必太担心,脑血栓一般是不会遗传的,父母虽有脑血栓,但患者的子女不一定会得这种病。但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血压,如有高血压,一定积极治疗,使血压控制平稳,平时注意清淡饮食,适当运动,这样就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流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下机制参与了血栓形成:①红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红色血栓,②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及聚集,释放反应,③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凝血过程,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脱水,各类肿瘤,炎症等所致的高黏滞综合征及循环障碍。

抗凝活性减低

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引起人体抗凝活性减低的常见原因有:①先天性或后天性AT-Ⅲ减少或缺乏,②PC及PS缺乏症,③由FⅡ,FⅤ等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抗蛋白C现象(APC-R),④肝素辅因子Ⅱ(HC-Ⅱ)缺乏症等。

以上介绍的这些内容都是脑血栓的发病原因,患者一定要加强学习并了解,虽然对脑血栓的发病原因的说法很多同,但是大家还是要相信科学的检查诊断,所以脑血栓患者们要依据自己的患病情况还对症下药。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是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年长患者如检查发现血脂异常,X 线、超声及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或性病变,应首先考虑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动脉变化和主动脉瘤,需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以及纵隔肿瘤相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需与冠状动脉其他病变所引起者相鉴别;心肌纤维化需与其他心脏病特别是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血管意外,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相鉴别;肾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需与其他原因的高血压相鉴别;肾动脉血栓形成需与肾结石相鉴别;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症状需与其他病因的动脉病变所引起者鉴别。

脑出血如何鉴别诊断

脑出血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急,多见于青少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

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

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助鉴别。

(4)脑肿瘤

起病缓慢,常有头痛、呕吐且进行性加重症状,体检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局灶性神经体征等,可助鉴别。

(5)其它原因所致昏迷

如药物中毒、低血糖及乙型脑炎等,均有各自病例特征,一般可与脑出血昏迷区别开来。

静脉炎的检查

1、实验室检验

(1)血常规:根据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凝血:可有D-Dimer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现。

2、影像学检查

(1)多普勒超声:探测局部血流的变化,当有血栓性静脉炎时可表现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压后管腔不能压扁。此种检查可发现约95%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2)放射性核素检查:原理为放射性标记的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可通过观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减,判断血栓形成及演变过程。对小腿静脉丛内血栓形成检出率较高。

(3)电阻抗体积描记:静脉血栓形成时,电阻容积波幅变动小。对于主干静脉阻塞的诊断效果较好。

(4)静脉造影: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有无充盈缺损,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同时可明确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情况。为诊断的金标准。

(5)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脑血栓形成的诊断

(1)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病前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2)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3)起病相对较缓慢,呈进行性加重,1~3天达高峰,但亦可表现为突然完全性卒中。

(4)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5)全脑症状轻,多无明显头痛、呕吐,意识清晰或有轻度障碍,生命体征及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多无异常变化。

(6)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正常。

(7)ct检查显示密度减低区,大面积脑梗塞可伴有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8)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病变动脉狭窄或闭塞。

(9)局灶体征明显,由于受累血管不同,而临床特征各异。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鉴别诊断

对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病门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之前,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医学`教育网整理。而脑栓塞则很少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

3、起病形式: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常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而脑栓塞往往是活动中,特别是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

4、症状表现: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脑血栓形成如何诊断

1、可能有前驱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2、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清晨睡醒时发病。

3、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逐渐加重,呈进展性卒中型。

4、意识常保持清晰,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较明显。

5、发病年龄较高,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高。

6、常有脑动脉硬化和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常伴高血压、糖尿病等。

7、脑脊液清晰,压力正常。CT扫描 发病在24h以内的脑血栓,CT扫描可正常,24h以后在受累脑区可见楔形、方块形或不规律形 低密度灶。但脑干与小脑梗死可因骨质伪影辨认不清。

8、根据上述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帕金森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血脑脊液检查诊断:可检出多巴胺水平降低,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浓度降低。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与-羟吲哚醋酸含量减低;多巴胺β羟化酶降低;脑脊液中生长抑素明显降低及-氨基丁酸水平减低等。

2、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生化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可检测到脑脊液及尿中HVA含量降低。基因检测采用DNA印迹技术,PCR、DNA序列分析等在少数家族性PD病人可能会发现基因突变。

3、功能显像检测诊断:采用PET或SPECT与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检测。疾病早期可发现D2型多巴胺受体活性早期超敏(代偿期),后期低敏(失代偿期),以及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对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进展监测均有价值。但造价昂贵,尚未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

4、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均在正常范围,个别可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异常心电图等改变。

5、脑CT、MRI检查诊断:一般无特征性所见,老年病人可有不同程度脑萎缩、脑室扩大,部分病人伴脑腔隙性梗死灶,个别出现基底节钙化。近来有学者证明MRI中PD病人于T1加权象可见白质高信号,且出现于半卵圆中心的前部及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

6、排除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征,并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主要根据典型的症状来做出帕金森的检查,有时鉴别困难要借助辅助检查。

7、辅助检查诊断:对于帕金森的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8、临床表现诊断:大部分帕金森患者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起病多较隐袭,呈缓慢进展,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这是帕金森的检查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血栓性静脉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一、实验室检验

1、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凝血:

可有D-Dimer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多普勒超声:

探测局部血流的变化,当有血栓性静脉炎时可表现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压后管腔不能压扁。此种检查可发现约95%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2、放射性核素检查:

原理为放射性标记的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可通过观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减,判断血栓形成及演变过程。对小腿静脉丛内血栓形成检出率较高。

3、电阻抗体积描记:

静脉血栓形成时,电阻容积波幅变动小。对于主干静脉阻塞的诊断效果较好。

4、静脉造影:

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有无充盈缺损,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同时可明确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情况。为诊断的金标准。

5、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静脉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实验室检验

(1)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凝血 可有D-Dimer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现。

2.影像学检查

(1)多普勒超声 探测局部血流的变化,当有血栓性静脉炎时可表现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压后管腔不能压扁。此种检查可发现约95%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2)放射性核素检查 原理为放射性标记的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可通过观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减,判断血栓形成及演变过程。对小腿静脉丛内血栓形成检出率较高。

(3)电阻抗体积描记 静脉血栓形成时,电阻容积波幅变动小。对于主干静脉阻塞的诊断效果较好。

(4)静脉造影 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有无充盈缺损,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同时可明确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情况。为诊断的金标准。

(5)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相关推荐

脑堵塞的诊断

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发病年龄较高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脑血流图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1、下肢淋巴水肿:下肢淋巴水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淋巴水肿往往在出生后即有下肢水肿,继发性淋巴水肿主要因手术、感染、放射、寄生虫等损伤淋巴管后使淋巴回流受阻所致,因此可有相关的病史。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足背部肿胀较明显,组织张力较静脉血栓引起的下肢肿胀小,皮温正常。中晚期淋巴水肿由于皮下组织纤维化,皮肤粗糙、变厚,组织变硬呈团块状,一般不会出现下肢静脉血

如何准确的对脑梗塞进行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依据:1、脑梗塞起病急骤:多数无前驱症状,发病急骤,以秒计,脑梗塞发病后常于数秒钟内病情达高峰。2、多数脑梗塞患者有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在主半球则有运动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少数患者为眩晕、呕吐、眼震及共济失调。可有短暂意识丧失,或局限或全身抽搐,严重脑梗塞患者可以有昏迷、消化道出血、脑疝,甚至很快死亡。3、有产生栓子来源的疾病:多数脑梗塞患者有产生栓子来源的疾病如

脑梗和脑血栓有什么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

如何诊断脑血栓呢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6、发病年龄较高,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7、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

做哪些检查能确诊脑血栓

一、疾病检查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以至于最新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将脑血栓形成更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二、头颅CT检查脑血栓CT扫描是诊断脑血栓形成较方便、便宜的检查。它可明确脑组织坏死(即脑梗塞)的部位、大小、脑水肿的程度等对治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但在发病24小时以内常不能发现病灶,此时CT扫描的意义在于排除脑出血,为及早开始治疗争取时间。此外,CT的不足在于对

脑血栓形成原因

1、血管病变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脑小动脉硬化有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血管的改变是引起脑血栓病因。此外,血管发育异常、结核病、脑血管畸形等血管的其他病变也是引发脑血栓的原因,所以大家应注意血管的其它病变。2、血液动力学改变脑血流量的调节有也是引起脑血栓的原因,而血压的改变又影响着脑局部血量。当平均动脉压低于一定千帕时,再加上血管本身存在的病变,官腔会变得狭窄,其会丧失自动调节功能,最终导致局部脑组织

脑血栓形成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45%)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常伴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管径500μm以上的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可见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任何部位,多见于动脉分叉处,如颈总动脉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椎动脉进入颅内段,基底动脉起始段及分叉

脾动脉瘤鉴别诊断 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5%~28%。风险随着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增加,并且与肝细胞癌相关。43%的病例是无症状患者在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的,39%的患者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18%的患者表现为腹痛。门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门静脉管腔内血栓堵塞而造成的门静脉全部或部分的血流阻塞。超声检查和CT检查可以用于明确诊断

三高检查哪些项目

1、空腹血糖:检查糖尿病及否低血糖;筛查糖尿病检查泌尿系统染性疾病、急慢性肾病及其与肾脏关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辅助检查。2、血沉检查:用于心肌梗死绞痛,胃癌,胃溃疡,包块卵巢囊肿等鉴别用于结核病风湿热病情变化及疗效观察等。3、血流变:监测否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等危险因素。4、血压检查检查血压否异否存低血压高血压情况。5、血脂四项:血脂浓度与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