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先兆的偏头痛
有先兆的偏头痛
先兆期:一般偏头痛发作前会有短暂的神经症状,也就是先兆。常见的是视觉先兆,尤其是视野缺损、暗点、闪光等,还会有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
其次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和)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少。先兆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复杂性偏头痛持续时间较长
头痛期:伴先兆症状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也可为全头痛、单或双侧额部头痛和不常见的枕部头痛等。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颞动脉突出,活动头颈部头痛加重,睡眠后减轻。
大多数人发作的时间是两小时到一天,儿童是两到八小时,频率不定,有50%以上的人不超过每周一次。女性在妊娠第2周或第3季度除此会缓解。
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即可好转。
睡眠不足运动过量可引发偏头痛
突然改变睡眠习惯可诱发偏头痛
上述国内537名有先兆偏头痛的研究也发现,突然改变睡眠习惯可诱发偏头痛。国外社区研究中,睡眠方式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都与偏头痛密切相关,而某些研究文献指出,单独体力活动水平或经常下午睡觉及熬夜与偏头痛无密切关系。
急性运动性偏头痛
在国际比赛高度训练的运动员中可出现急性运动性偏头痛(尤其以在高原地区明显)。运动后立即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接着持续几分钟的恶心后,出现严重的、一侧性搏动性头痛,持续几个小时。运动性偏头痛在长期无比赛后,当参加体力消耗不过分的表演项目时也可以发作,伹局灶性神经症状和呕吐发生较少。运动量可以耐受时,此症不易复发。
盘点偏头痛的症状与治疗
1、无先兆偏头痛
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发病前可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也有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精神障碍、疲劳、哈欠、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表现,女性月经来潮、饮酒、空腹饥饿时也可诱发疼痛。头痛多呈缓慢加重,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呈搏动性,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等症状。 与有先兆偏头痛相比,无先兆偏头痛具有更高的发作频率,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常需要频繁应用止痛药治疗,易合并出现一新的头痛类型——“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
2、有先兆偏头痛
先兆偏头痛大约占了偏头痛患者的10%,发作前大概会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打哈欠等症状。在头痛之前或头痛发生时,常以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如视物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或视物变形;其次为感觉先兆,感觉症状多呈面-手区域分布;言语和运动先兆少见。先兆症状一般在5~20分钟内逐渐形成,持续不超过60分钟;不同先兆可以接连出现。头痛在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苍白或出汗、多尿、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头面部水肿、颞动脉突出等。活动能使头痛加重,睡眠后可缓解头痛。疼痛一般在1~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4~6小时或十几小时,重者可历时数天,头痛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烦躁、无力和食欲差等。
偏头痛的表现症状是什么
偏头痛的症状1.前躯期 60%的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开始前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前躯症状。前躯症状并非先兆,不论是有先兆偏头痛还是无先兆偏头痛均可出现前躯症状。可表现为精神、心理改变,如精神抑郁、疲乏无力、懒散、昏昏欲睡,也可情绪激动。易激惹、焦虑、心烦或欣快感等。尚可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发冷、厌食或明显的饥饿感、口渴、尿少、尿频、排尿费力、打哈欠、颈项发硬、恶心、肠蠕动增加、腹痛、腹泻、心慌、气短、心率加快,对气味过度敏感等。不同患者前躯症状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每例患者每次发作的前躯症状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前躯症状可在前躯期出现,也可于头痛发作中、甚至持续到头痛发作后成为后续症状。
偏头痛的症状2.先兆 约有20%的偏头痛患者出现先兆症状。先兆多为局灶性神经症状,偶为全面性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的先兆应符合下列4条特征中的3条,即:重复出现,逐渐发展、持续时间不多于lh,并跟随出现头痛。大多数病例先兆持续5~20min。极少数情况下先兆可突然发作,也有的患者于头痛期间出现先兆性症状。尚有伴迁延性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不仅始于头痛之前,尚可持续到头痛后数小时至7天。
偏头痛的症状3.头痛期 头痛可出现于围绕头或颈部的任何部位,可位颞侧、额部、眶部。多为单侧痛,也可为双侧痛,甚至发展为全头痛,其中单侧痛者约占2/3。头痛性质往往为搏动性痛,但也有的患者描述为钻痛。疼痛程度往往为中、重度痛,甚至难以忍受。往往是晨起后发病,逐渐发展,达高峰后逐渐缓解。也有的患者于下午或晚上起病,成人头痛大多历时4h~3天,而儿童头痛多历时2h~2天。尚有持续时间更长者,可持续数周。有人将发作持续3天以上的偏头痛称为偏头痛持续状态。
常见类型的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
旧称“普通偏头痛”、“单纯偏头痛”。其特征为反复发生的头痛,每次持续4~72小时。典型头痛特征为单侧,搏动性,头痛程度为中或重度,走路或爬楼梯、咳嗽时会加重,常伴随恶心或畏光、怕吵。偏头痛通常位于前额和颞部(太阳穴)。
2、先兆性偏头痛
旧称“典型偏头痛”、“复杂性偏头痛”。在头痛开始时或开始前不久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是为先兆,如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颈部僵硬、对光或声音敏感、恶心、视觉模糊、打呵欠及脸色苍白等,通常在5~20分钟内逐渐产生,持续不超过60分钟。头痛通常在先兆症状后发生。少数情况下,先兆发生后没有头痛发作;也有头痛发作却没有先兆的。
偏头痛的症状有哪些
偏头痛主要包括有先兆的偏头痛和无先兆的偏头痛两大类。此外还有7种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1.有先兆的偏头痛
也称典型偏头痛,占偏头痛的15%~18%,多有家族史。典型病例发病过程分为三期:
1先兆期发作前出现短暂的先兆,如视觉先兆:闪光、闪烁的锯齿形线条、暗点、黑蒙和偏盲等;还可有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为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如轻偏瘫和失语等,但相对少见。先兆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
2头痛期在先兆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约2/3的患者为单侧,1/3为双侧或两侧交替。也可表现为全头痛、单侧或双侧额部头痛及不常见枕部头痛等。头痛常从额部、颞部及眶后部开始,向半侧或全头部扩散。典型有颞浅动脉明显搏动感,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患者喜静卧于暗室,睡眠后减轻。头痛持续2~10小时,少数可达1~2天,儿童持续2~8小时。发作频率可每周、每月或数月,发作次数不等。发作间歇期多无症状。
3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患者常表现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好转。
2.无先兆的偏头痛
也称普通偏头痛,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的80%。相对于有先兆的偏头痛,缺乏典型先兆,常为双侧颞部及眶周疼痛,可为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伴呕吐。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日,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发作时常有头皮触痛,呕吐偶可使头痛终止。本型偏头痛常与月经有明显的关系。与有先兆偏头痛相比,无先兆偏头痛具有更高的发作频率,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常需要频繁应用止痛药治疗。
3.特殊型偏头痛
1偏瘫型偏头痛少见。多在儿童期发病,偏瘫可为偏头痛的先兆症状,单独发生或伴偏侧麻木、失语,偏头痛消退后偏瘫可持续10分钟至数周不等。
2基底型偏头痛或称为基底动脉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较多见,发作可与月经有关。多有家族史,家族成员可患此型或其他类型偏头痛。其常见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和视野缺损,持续20~30分钟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头痛持续数小时至1天,睡眠后缓解。其还可因椎基底动脉缺血出现脑干和颞枕叶症状:如眩晕、视物成双、眼震、耳鸣、言语不清、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身体协调性下降、不能保持平衡、意识改变嗜睡、跌倒发作和黑蒙等;多次发作后可导致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3复杂型偏头痛偏头痛伴先兆延长。症状与有先兆的偏头痛相同,先兆在头痛发作中持续存在,延续1小时乃至1周。此类型需做磁共振检查排除脑内病变。
4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较少见,患者多有无先兆的偏头痛史。在偏头痛开始发作或发作后渐趋消退之际出现头痛侧眼睛肌肉瘫痪,动眼神经最常受累,可同时累及滑车、展神经,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复发多见于同侧,多次发作后瘫痪可持久不愈。此类型应注意除外颅内动脉瘤和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5视网膜动脉型偏头痛多见于有先兆偏头痛病史年轻人,可能为视网膜动脉痉挛所致。常出现单眼黑蒙伴闪光性暗点先兆,可有视力范围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水肿。
6晚年型偏头痛45岁后发病,发作性头痛伴反复发作的偏瘫、麻木、失语或言语不清,每次发作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相同,持续1分钟至72小时。此应注意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偏头痛等位症表现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血管功能障碍。极少数情况,老年人和儿童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自主神经症状,如眩晕、呕吐、腹痛、腹泻、肢体和关节痛等,不伴头痛发作或与头痛交替出现。
偏头痛不只是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大约有21%的女性和6%的男性正在承受这种疾病的痛苦。典型的偏头痛表现为偏侧的搏动性头痛,持续时间4-72小时,其中约1/3患者伴有先兆,由于其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成为导致残疾排名前5 位的疾病。
除了偏头痛本身所带来的身体不适,以及由于长期病痛引发的焦虑抑郁,更为可怕的是,偏头痛不仅仅是头痛那么简单,偏头痛患者往往合并卵圆孔未闭,并与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有先兆偏头痛合并PFO的比例约在40-60%,无先兆偏头痛合并PFO的比例约在25%。反过来,PFO患者发生偏头痛的机会也升高5倍。且偏头痛合并PFO的患者愈发具有家族遗传倾向。PFO容易诱发偏头痛可能的机制是:右向左分流带来的一些小栓子或气泡容易诱发皮质扩展性抑制(cortica spreading depressing, CSD);一些血管活性胺类物质未经过肺循环直接进入左心,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大部分在肺循环中被清除,血管紧张素I未经过肺循环转变成血管紧张素II。
2. 偏头痛增加卒中风险
与缺血性心脏病不同,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仅仅能解释60%的卒中,而缺血性性心脏病90%都能用危险因素解释。而不能解释的卒中危险因素就包括偏头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和脑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之间确有联系。偏头痛可能是令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加倍的独立因素,尤其是有先兆偏头痛更是如此;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女性偏头痛脑卒中风险显著升高,而口服避孕药的偏头痛女性脑卒中风险增加9 倍。
Fig.1偏头痛与卒中之间的联系
frontiersin Neurology, 2014;193:9
偏头痛患者增加的卒中风险,Why?一方面与基因有关,偏头痛与卒中,共存于多种基因突变所致的疾病,如遗传性血管炎:CADASIL、HRNS、HIHRATL、RCVL;离子通道病:FHM;线粒体疾病:MELAS。虽然尚不确定基因因素在血管结构中的作用,但偏头痛患者Willis环变异发生率高,尤其有先兆偏头痛后循环血管变异发生率更高。另一方面,偏头痛与获得性因素有关,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包括麦角碱类提取物、曲普坦类药物,由于其对脑血管的影响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一度受到质疑,但目前的循证医学结果尚无定论。另外,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也是二者的共同病因基础,如MTHFR基因突变所致HCY水平升高。
而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偏头痛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联系,偏头痛患者白质异常或梗死样病灶的发生率较高。有趣的是,有研究结果发现,白质信号异常的程度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正相关,提示着两者之间的剂量- 反应关系。
截止目前为止,偏头痛与卒中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确定,普遍认为和播散性去极化(spread-Ing depolarization, SD)有关,SD 可能为先兆型偏头痛和脑卒中的共同机制,因Na+/K+-ATP 酶活性受损,阳离子外流减少、内流增加或血管病变相关的缺血性损伤,引起脑部超兴奋所致。
偏头痛与卒中到底谁在先谁在后?二者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种关系:
①偏头痛与脑卒中之间存在共同的病因。PFO所致右向左分流,微栓子通过心脏的右向左分流进入脑部血液循环,引起小动脉梗塞(反常栓塞),导致脑缺血和诱发SD或偏头痛,倘若重度缺血还可发生卒中。
②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最典型的就是动脉夹层,可加速或诱发偏头痛发作,偏头痛与颈动脉夹层之间的机制或与临床上颈动脉夹层患者循环中“沉默的”微栓子有关,而后者可引起缺血和诱发SD或偏头痛发作。
③偏头痛直接诱发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罕见的卒中亚型,称为“偏头痛性脑梗死”,在年轻患者中占全部缺血性梗死的20%,女性发病率为其它卒中的2至3 倍,主要累及后循环;其症状持续超过60 分钟,神经影像上可见相关脑区的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与其它卒中类型相异,发病前伴有典型的先兆。
综上所述,偏头痛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虽然目前还不清楚掀起这场蝴蝶效应的根源在哪里,但当我们面对一个如此常见而又不简单的疾病时,不得不多考虑一下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偏头痛的常见症状
(1)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
为最常见的有先兆偏头痛类型,先兆表现为完全可逆的视觉、感觉或言语症状,但无肢体无力表现。与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出现符合偏头痛特征的头痛,即为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若与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的头痛表现不符合偏头痛特征,则称为伴典型先兆的非偏头痛性头痛;当先兆后60分钟内不出现头痛,则称为典型先兆不伴头痛。后两者应注意与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相鉴别。
(2)偏瘫性偏头痛偏瘫性偏头痛
临床少见。先兆除必须有运动无力症状外,还应包括视觉、感觉和言语三种先兆之一,先兆症状持续5分钟至24小时,症状呈完全可逆性,在先兆同时或先兆60分钟内出现符合偏头痛特征的头痛。如在偏瘫性偏头痛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人具有包括运动无力的偏头痛先兆,则为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若无,则称为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
(3)基底型偏头痛
先兆症状明显源自脑干和(或)两侧大脑半球,临床可见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双眼鼻侧及颞侧视野同时出现视觉症状、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双侧同时出现感觉异常,但无运动无力症状。在先兆同时或先兆60分钟内出现符合偏头痛特征的头痛,常伴恶心、呕吐。
偏头痛症状
知道一些有关疾病的症状,能够很好的让我们通过这些知识去及早的发现疾病的存在,这对病人的帮助非常的打。及早知道疾病的存在意味着病患者有可能根治该疾病。下面就由小编来介绍一下偏头痛的有关症状。
症状:
女性占2/3以上, 10岁前、20岁前、40岁前发病分别为25%, 55%, 90%。大多数患者有偏头痛家族史,发作前数小时至数天 伴前驱症状,如呕吐、畏光、畏声、抑郁或倦怠等, 10%的患者有视觉或其他先兆。发作频度每周至每年1次至数次不等,偶有持续性发作病例。
Saper在描述偏头痛发作时将其分为5期来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这五期并非每次发作所必备的,有的患者可能只表现其中的数期,大多数患者的发作表现为2期或2期以上,有的仅表现其中的一期。另一方面,每期特征可以存在很大不同,同一个体的发作也可不同。
1.前躯期 60%的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开始前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前躯症状。前躯症状并非先兆,不论是有先兆偏头痛还是无先兆偏头痛均可出现前躯症状。可表现为精神、心理改变,如精神抑郁、疲乏无力、懒散、昏昏欲睡,也可情绪激动。易激惹、焦虑、心烦或欣快感等。尚可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发冷、厌食或明显的饥饿感、口渴、尿少、尿频、排尿费力、打哈欠、颈项发硬、恶心、肠蠕动增加、腹痛、腹泻、心慌、气短、心率加快,对气味过度敏感等。不同患者前躯症状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每例患者每次发作的前躯症状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前躯症状可在前躯期出现,也可于头痛发作中、甚至持续到头痛发作后成为后续症状。
2.先兆 约有20%的偏头痛患者出现先兆症状。先兆多为局灶性神经症状,偶为全面性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的先兆应符合下列4条特征中的3条,即:重复出现,逐渐发展、持续时间不多于lh,并跟随出现头痛。大多数病例先兆持续5~20min。极少数情况下先兆可突然发作,也有的患者于头痛期间出现先兆性症状。尚有伴迁延性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不仅始于头痛之前,尚可持续到头痛后数小时至7天。
“偏头痛”不只是头痛
1. 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有先兆偏头痛合并PFO的比例约在40-60%,无先兆偏头痛合并PFO的比例约在25%。反过来,PFO患者发生偏头痛的机会也升高5倍。且偏头痛合并PFO的患者愈发具有家族遗传倾向。PFO容易诱发偏头痛可能的机制是:右向左分流带来的一些小栓子或气泡容易诱发皮质扩展性抑制(cortica spreading depressing, CSD);一些血管活性胺类物质未经过肺循环直接进入左心,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大部分在肺循环中被清除,血管紧张素I未经过肺循环转变成血管紧张素II。
2. 偏头痛增加卒中风险
与缺血性心脏病不同,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仅仅能解释60%的卒中,而缺血性性心脏病90%都能用危险因素解释。而不能解释的卒中危险因素就包括偏头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和脑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之间确有联系。偏头痛可能是令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加倍的独立因素,尤其是有先兆偏头痛更是如此;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女性偏头痛脑卒中风险显著升高,而口服避孕药的偏头痛女性脑卒中风险增加9 倍。
Fig.1偏头痛与卒中之间的联系
偏头痛患者增加的卒中风险,Why?一方面与基因有关,偏头痛与卒中,共存于多种基因突变所致的疾病,如遗传性血管炎:CADASIL、HRNS、HIHRATL、RCVL;离子通道病:FHM;线粒体疾病:MELAS。虽然尚不确定基因因素在血管结构中的作用,但偏头痛患者Willis环变异发生率高,尤其有先兆偏头痛后循环血管变异发生率更高。另一方面,偏头痛与获得性因素有关,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包括麦角碱类提取物、曲普坦类药物,由于其对脑血管的影响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一度受到质疑,但目前的循证医学结果尚无定论。另外,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也是二者的共同病因基础,如MTHFR基因突变所致HCY水平升高。
而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偏头痛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联系,偏头痛患者白质异常或梗死样病灶的发生率较高。有趣的是,有研究结果发现,白质信号异常的程度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正相关,提示着两者之间的剂量- 反应关系。
偏头痛的发病流程是什么
1.前躯期 60%的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开始前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前躯症状。偏头痛的发病阶段的前躯症状并非先兆,不论是有先兆偏头痛还是无先兆偏头痛均可出现前躯症状。可
表现为精神、心理改变,如精神抑郁、疲乏无力、懒散、昏昏欲睡,也可情绪激动。易激惹、焦虑、心烦或欣快感等。尚可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发冷、厌食或明显的饥饿感、口渴、尿少等。
2.先兆 约有20%的偏头痛患者出现先兆症状作为偏头痛的发病阶段。先兆多为局灶性神经症状,偶为全面性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的先兆应符合下列4条特征中的3条,即:重
复出现,逐渐发展、持续时间不多,并跟随出现头痛。
3.头痛期 头痛可出现于围绕头或颈部的任何部位,可额部、眶部。多为单侧痛,也可为双侧痛,甚至发展为全头痛,其中单侧痛者约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