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中哪几项可以诊断贫血
血常规中哪几项可以诊断贫血
一般情况下,血常规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成年男性 Hb小于 120克/升(女性小于 110克/升)为贫血。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改善。
产生病理性贫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RBC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RBC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
红细胞系统中还有以下几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各种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人的MCV为80~100飞开(1飞升=10^-15升),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
此外,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Hb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直径(MC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厚度(MCT)等的变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贫血类型。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是根据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计算出来的,与平静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结合,对诊断贫血类型有意义。如果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只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轻微偏低,没有临床意义,注意加强营养,定期复查就好。
贫血的血常规指标
血常规的哪项指标显示贫血?是否贫血应该看血常规中的什么指标?如何通过血常规检测指标看贫血性质?因为血常规检查是跟血液相关的,贫血是主要症状就是体内缺乏血液,那怎么从血常规检查报告中看出是不是贫血呢?贫血血常规指标有什么特点?
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是诊断贫血的参考指标,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红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认为有贫血。其中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体积,分布宽度是初步分类的参考。
如果为缺铁性贫血,可补充铁剂治疗,如为巨幼细性贫血应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治疗,并对原发病积极治疗。
也有专家提出其他的意见:确诊贫血类型需要骨髓检查,可以做骨髓细胞涂片以及骨髓活检检查。血常规检查虽然不能确诊贫血类型,但是可以提示某些类型的贫血,比如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可以提示缺铁性贫血。
贫血有哪些检查方法
1、血常规按传统要求,其内容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其结果不但能确定贫血的有无及贫血程度,还可估算贫血的形态学类型。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计数每微升百万数与血红蛋白量每分升克数之比为33-34:1。如这一比例明显减低或增高,分别提示大红细胞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血小板计数可以配合血常规,为贫血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红细胞指数测定红细胞平均体积(MCV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X可用以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有助于推断贫血的病因。
4、网织红细胞计数能反映红系造血的活跃程度,对判断贫血性质有一定参考价值。其正常值范围0.005-0.15(0.5%-1.5%);对严重贫血患者,观察其绝对值更有意义。
上面介绍的就是几种常见的贫血的检查方法。专家提醒大家,贫血虽然在初期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症状,但是一旦严重,很容易引起并发症,这就会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所以大家为了自己也为了家庭,一定要好好的治疗疾病。
婴儿贫血判断指标
婴儿贫血怎样判断?婴儿血色素水平低于多少是贫血?婴儿贫血吃什么好?这是很多家有宝贝的妈咪们想要知道的问题。
网友妈妈:我家宝宝十个月了,查过几次血常规都说贫血,平日里看他嘴唇也没有其他孩子的嘴唇红,医生也开了些补血的口服液…请问宝宝贫血怎么判断,宝宝贫血怎么办呢?
血色素水平是判断贫血的主要依据,最好取静脉血。对于婴儿,血色素小于120g/L即可考虑贫血。
判断婴儿贫血的指标
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关于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0天~3月的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Hb 《100g/L;3月~不足6岁Hb《110og/L;6~14岁Hb《120g/L为贫血。小儿各种贫血疾病中,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血常规检查什么
肝病专家指出,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规检查什么呢?肝病专家继续指出,血常规检查的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了解了血常规检查什么?那么血常规怎么检查呢?临床上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由于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四肢无力全身酸痛
考虑可能是着凉引起的感冒,一般可以出现发热、四肢无力、浑身酸痛,咽痛、流鼻涕、头疼等症状,一般药物治疗轻者3-5天就会恢复健康的。
建议目前考虑口服感冒软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治疗,体温超过38.5度考虑口服布洛芬片或扑若息痛片治疗,期间多饮水,多吃水果如西瓜、橙子等,禁止饮酒,避免羊肉海鲜食品,饮食易消化宜清淡,多休息。
症状不减轻的话建议在内科门诊查一个血常规,诊断明确后再给予正规治疗。
人流前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呢
人流前做血常规,是检查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具体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下面针对为什么无痛人流前要查血常规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专家为我们做的介绍吧。
为什么无痛人流前要查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及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如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等,这对无痛人流手术的预后及护理有重要意义。所以,术前做血常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为具有诊断参考价值,所以,许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时都要做血常规检查。另外,一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经常做血常规检查,这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无痛人流前做血常规检查主要看凝血功能,若凝血功能不正常的话,医生会在人流手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的,因此是个经常需要检测的观察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妊娠合并贫血检查
妊娠合并贫血检查1.血常规:按传统要求,其内容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其结果不但能确定贫血的有无及贫血程度,还可估算贫血的形态学类型.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计数每微升百万数与血红蛋白量每分升克数之比为33-34:1.如这一比例明显减低或增高,分别提示大红细胞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血小板计数:可以配合血常规,为贫血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红细胞指数测定:红细胞平均体积(MCV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X可用以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有助于推断贫血的病因.
血常规检查什么
得了乙肝后是会恶化的,因而定期检查很重要。临床上乙肝检查化验的项目比较多,对于乙肝五项检查、肝功能检查这些项目都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但对于血常规检查什么却是我们大多数人不了解的,那么具体血常规检查什么,血常规检查有什么意义呢?
肝病专家指出,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规检查什么呢?肝病专家继续指出,血常规检查的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了解了血常规检查什么?那么血常规怎么检查呢?临床上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由于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血常规能查出白血病吗 血常规的意义
血常规检测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贫血的诊断常识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数及/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以及全血容量减少,并由此而引发的综合症状的总称。各种动物均常发生。
贫血的分类方法,比较使用的是按引起贫血的原因,将贫血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种类型。
诊断要领
临床上给贫血下一个笼统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要正确辨别贫血的性质,确定贫血的原因,则比较困难,诊断时应注意如下三个问题。
一、诊断贫血的着眼点
临床诊断贫血,必须注意以下各点。
1病史
除调查贫血原因外,还要着重了解贫血是急速发生还是缓慢发生?病程短急或缓长?群发、散发或个别发生?贫血症状是进行性加重还是治疗有效?等等。为进一步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2粘膜色彩
粘膜色彩对反映贫血及贫血程度敏感可靠,是认识贫血的窗口。在检查粘膜时,着重注意有无出血点,必要时可配合血管脆性试验加以印证。可视粘膜通常检查眼结膜。
3心肺机能障碍
贫血时,由于供血和血液携氧功能障碍,必然引起心肺机能不全,伴发心肺功能障碍症状,如心率、呼吸增数、呼吸困难等。对于反映贫血程度也是一个佐证。
4贫血程度
贫血的程度,主要由贫血指标减少的程度和治疗效应两个方面反映出来。而这两个方面又都由外周血液和骨髓造血功能综合的反映出来。在数量变化上,仅外周血液成分减少而骨髓造血效应无变化者,贫血比较轻微;反之,外周血液成分显著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效应也减退者,贫血则比较重剧。治疗效应也是如此,经过治疗,外周血液成分尤其是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出现增生效应的,贫血比较轻微;反之,虽经施治,外周血液成分有所回升,而骨髓造血仍无增生效应,则贫血程度重剧,可能属于在生障碍性贫血。
5贫血指标的一致性
反映血液成分的量变(数量差异)和质变(形态差异、比率变异等)的各个指标之间几乎都有一致性,例如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外周血液红、粒细胞比率与骨髓红、粒细胞比率,以及外周血象和骨髓象都有一致性,彼此呼应。如果相应指标之间变化不一致,则应仔细探讨其原因,尽力纠正,方可获得正确的结论。
二诊断贫血和鉴别贫血性质的指标及其临床评价
诊断贫血的指标,临床最常用的有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象及骨髓细胞象。前三项是辨别贫血与否不可缺少的基础指标,任何一项或三项都低于正常值,即可认为是贫血。后两项是用以进一步探讨贫血的性质和判定贫血程度的佐证指标,视需要和条件,酌情选用。
外周血液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对诊断贫血比较有意义的有嗜碱性彩点与有核红细胞增多,见于铅中毒;球形红细胞,见于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碎裂红细胞增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海因氏小体,见于海因氏小体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增多,常是血细胞在生旺盛的反映,网织红细胞数还可只是在生的程度;小红细胞占多数者,多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鉴别贫血性质的指标,经常应用的是由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量计算出来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项指标。
MCV增大,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
增高,是溶血的指征、降低而伴有小细胞增多症,为缺铁性贫血;降低而伴有大细胞增多症,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合MCV、MCH、MCHC三者的变化,可将贫血鉴别为低血素小红细胞性贫血及高色素大细胞性贫血(MCV增大,MCHC高于正常值)三种。
三诊断贫血的分析要领
贫血的完整诊断,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探讨病因、确定贫血性质和治疗效应验证诊断。为此,在临床上需从如下三方面去考虑。
1探讨病因
贫血尤其是大失血是大失血性贫血,其病势急剧,甚至几分钟、几小时即可危及动物生命,必须及时查明失血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争取时间,作进一步治疗。在探讨病因上,必须紧紧围绕认识贫血的窗口——粘膜色彩变化情况加以分析。
粘膜急剧苍白的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失血,检查体表有无大创伤和大血管破裂,若没有,则要怀疑有无内出血。立即作胸、腹腔穿刺,若穿刺液呈血样,即可能是肝、脾或胸、腹腔大血管破裂。条件许可,也可用X线进行胸、腹腔透视观察有无内出血,不可丝毫迟疑,贻误诊断和治疗。另一种是粘膜急剧苍白伴有明显黄染,可能是溶血,注意有无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体温反应,如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并伴高热的,可能是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其提问正常或低下的,则可能是溶血毒物或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若粘膜逐渐苍白,应从三方面去分析。一是粘膜逐渐苍白,病程缓长、可能是营养性贫血或慢性失血性贫血。二是粘膜逐渐苍白伴黄染,可能是慢性溶血性贫血,如铜中毒、铅中毒。三是粘膜逐渐苍白伴出血倾向和反复感染,则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确定贫血性质
宜从红细胞的大小入手,可先粗略地观察血片上的红细胞直径,若多数小于5um,或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能是缺铁性贫血,进一步测定血清铁盒作骨髓铁染色检查。若血清铁含量降低,骨髓细胞外铁盒铁粒幼细胞稀少或缺失,可确定为缺铁性贫血,再查缺铁的原因;若血清铁、骨髓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都增多,则可能是维生素B6缺乏所至。如红细胞直径以大于5um的居多,则可能是大细胞正色素性或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进一步测定血浆维生素B12含量,取得佐证。
观察治疗效应,验证诊断
只要对贫血的病性判断准确,原因清除,通过除去病因,对症施治,多能见到明显的增生性造血效应。如营养性贫血,在应用铁、铜、钴或维生素B6、B12之后5-7天,外周血液显示网织红细胞增多,表明效应良好,诊断正确。否则,则当查明其不显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