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有哪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有哪些

(1)分区:将视网膜分为3区,Ⅰ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的圆内区域,ROP发生在该区者最严重。Ⅱ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至鼻侧锯齿缘距离为半径,Ⅰ区以外的圆内区域。Ⅲ区:Ⅱ区以外的颞侧半月形区域,是ROP最高发的区域。

(2)分期:分5期,Ⅰ期:视网膜后极部有血管区与周边无血管区之间出现一条白色平坦的细分界线。Ⅱ期:白色分界线进一步变宽且增高,形成高于视网膜表面的嵴形隆起。Ⅲ期:嵴形隆起愈加显著,并呈粉红色,说明新生血管不仅长入嵴内且发展到嵴上。此期伴纤维增生,并进入玻璃体。Ⅳ期:部分视网膜脱离,又分为A与B 2级。ⅣA为周边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ⅣB为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多属牵引性,但亦有渗出性。Ⅴ期:视网膜全脱离,常呈漏斗型,可分为宽漏斗、窄漏斗、前宽后窄、前窄后宽4种。此期有广泛结缔组织增生和机化膜形成,导致RLF。

早产儿眼底检查需要吗

防盲:越早产,越要查眼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产。

“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会越大。”项道满主任医师说道。

因此,国家规定,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胎龄小于36周的,就一定要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但实际上,为稳妥起见,建议不管宝宝出生时体重多少,就算他比足月儿还胖,长得壮壮实实的,只要他是早产儿,都建议父母及早带他到医院检查眼底。

临床上,常看到有家长带着5~6个月的孩子去做视网膜筛查,殊不知,如果孩子真的不幸出现了这个病变,到那时再去看,已经为时晚矣。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一定要及早进行。

所谓的“及早”,是有一定原则的。若宝宝出生时的孕周大于32周,那他可以在出生后,就马上进行首次筛查;若宝宝出生孕周小于32周的,这些宝宝通常是在新生儿科的温箱里治疗的,这种情况应该等他的矫正胎龄(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到了32周后,就开始首次筛查。

并且,首次的筛查正常,不代表宝宝的视网膜没事,因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在出生后3~6周出现,只有在此活动期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挽救孩子的视力。

所以,早产儿的视网膜的复检也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复检的时间,一般要根据第一次的检查结果而定。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病因:用氧是明确因素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儿科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和早产儿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加之医学助孕科技的发展,使早产儿的发生率也有上升趋势。在临床危重新生儿抢救和早产儿救助上,用氧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氧气在抢救新生儿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埋下隐患:氧气可以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外资料表明,自20世纪40年代氧气被引入抢救系统后,虽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却使大量的孩子因晶状体后纤维增生失明,即视网膜病变。20世纪50年代,视网膜病变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早产儿致盲的重要疾病。20世纪60年代,氧的使用被强行削减,早产儿因呼吸窘迫而导致的脑瘫上升。20世纪70年代,氧又重新被使用。

诊治:把握时机是关键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分为五期,第一、二期病变有一部分可不治自愈。在此期间观察即可。第四、五期是视网膜脱离期,病变程度已很严重,四期手术治疗,视力预后差,到第五期,目前国外报道的最好手术效果仅可使视力恢复到0.01,仅有光感,大部分孩子都会终生告别五彩世界。因此,病程一至三期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治疗时间段,第三期是治疗的关键期,决定病儿是否手术。特别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从可治疗的三期到不可治疗的四期,病情变化非常快,只有短短的几周时间,而且从眼外观上看没有任何改变。这就要求儿科和眼科医生包括家长对疾病的变化有正确的了解。因为,错过了最关键的时间,孩子即错过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过度吸氧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罪魁祸首

广州市冯女士早产,孩子生下来只有1500多克,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医生立即在鼻孔里插上管子吸氧。3个月后,“看上去没有什么异样”的孩子因感冒发烧上医院检查时,却意外发现孩子是个“瞎子”。眼科专家分析,这是氧气治疗后副作用所致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鉴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U)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的趋势,新年前夕,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眼科专家云集长沙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过度吸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罪魁祸首;一旦错过治疗良机(时间窗),孩子一生将失去光明。

ROU发病率:与日俱增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在发达国家是儿童失明的首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黎晓新教授提供的一份报告表明,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进,使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存活率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与日俱增,由此而导致儿童盲者越来越多。

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ROU在欧美国家早产儿当中的发病率为10%—34%,台湾地区报道为19%。我国目前尚缺乏以人群为基础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的统计资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妇产医院曾联合作过调查统计,发病的数字与欧美和台湾等地发病率相当。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产生受许多因子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早产,目前在流行病学的统计报告中发现,出生当时的体重是最大的危险因子,周产数越小、出生体重越轻,罹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会也越高。

根据研究统计,出生体重小于1500公克者容易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其中出生体重在1000~1250公克者,发展出第三期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率有8.5%,出生体重在750~990公克者为21.9%,出生体重小于750公克者则高至37%。

因此建议所有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是怀孕周数小于32周的早产儿,在出生后4~6周时都应接受散瞳视网膜检查。而其他可能的危险因子还包括︰氧气的使用时间长短、氧气的使用浓度、合并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疾病。


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有这样一个名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家长就要问了,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呢?它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下面给出了详细的介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其发病解剖基础是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原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LF),本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严重ROP的晚期瘢痕改变,1984年世界眼科学会正式将该病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临床表现

常见于出生后3~6周,临床上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Reese,1953)。

1.活动期 分为五个阶段

⑴血管改变阶段:为本病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⑵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⑶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⑷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⑸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本病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病例在第一阶段,1/4在第二阶段停止进行,其余则分别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

2.纤维膜形成期 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Ⅰ度: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Ⅱ度: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Ⅲ度: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皱褶905位于颞侧,105位于鼻侧。位于颞上颞下侧者甚为少见。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congenital retinal fold)不同。

Ⅳ度: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领被遮蔽。自未遮住起检眼镜检查可见眼底红光反射。

Ⅴ度: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什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对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眼底筛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如果对早产儿及时的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就算是病变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治愈;如果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往往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妈妈们应及早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又称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病变。胚胎时期眼球的视网膜血管会随着怀孕周数增加,而开始由视神经处向周边发育,一般要到胎儿36~40周大左右才会发育完全。

假如提早出生的话,这个发育过程就会中断,而氧气的使用容易造成血管出现收缩反应、引起缺血现象,然后再诱发血管内皮增生因子释出,造成新生血管和瘢痕增生。

而引起玻璃体出血、纤维化及视网膜剥离,最严重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常会影响双侧眼睛。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不会表达视力上的问题,因此需要透过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密切合作,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检以发现问题,并且给予适时的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以提早发现预防吗

眼科专家表示,若及早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治疗上会有很好的效果,基本上通过激光或手术治疗,能使患儿视力完全不受影响。专家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对很多早产儿进行跟踪,在临床中,早产儿生长到37周、38周是病变的高发期。但对一些早产儿来说,38周之后的时间也不能疏忽。在眼科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新生儿,到44周后才出现了病变症状,由于第一时间得到了治疗,这孩子的眼睛没有受到影响。

专家解释,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40周出生,此时婴儿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视网膜虽然还会继续发育,但却很容易发生病变。另外,对早产儿的用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一般来说对早产儿用氧过度或过浓会引起血管收缩,在视网膜没长好血管的地方就会出现缺氧,促使血管乱长,引发病变。这也是近几年不少家长与医院经常发生纠纷的地方,因此,国家卫生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对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因较复杂,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高浓度的氧气吸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遗传、感染、酸中毒、贫血等多种影响因素。

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唯一的有效预防措施,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此外,维生素已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

眼科专家提醒,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致盲重在定期随诊,早发现早治疗,许多病变可以治愈。但是,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疾病进入晚期,患儿丧失了手术的机会,最终可能会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留下终生遗憾。

科学用氧避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对于早产儿的视力危害巨大,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失明,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要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科学用氧是非常重要的。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凡事都需要有个度,不是氧气浓度越高越好。过高的氧气浓度,反而可能对早产儿造成伤害。

早产儿的视网膜的发育极不成熟,此时,眼部缺氧,是需要氧气供应的。早产儿出生以后都需要进入保温箱内观察其发育的情况。在保温箱内吸氧是非常常见的对早产儿的治疗措施,但是并非用氧浓度越高或者吸氧时间越长越好。有研究表明,氧气浓度过高,当供氧停止以后,反而会使得机体组织相对缺氧,从而更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另外,早产儿如果吸氧的时间越长,就会导致血液中的动脉血氧分压越高,从而也非常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不少研究都显示,在保温箱内的早产儿大多都有过度吸氧史。所以控制吸氧的时间和浓度,对于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的积累。

早产儿眼底筛查很重要

对于早产儿的家人而言,关注早产儿存活的身体指标是重点。但眼科专家提醒,体重低于两公斤的早产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进行眼底病筛查,以防因患儿童视网膜病变而致失明。

视网膜病变可导致失明

据乌鲁木齐普瑞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李宏介绍,儿童眼底病主要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劈裂等疾病,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早产儿的重要措施,又是致视网膜病的常见诱发因素。

“现在,许多大型医院都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明显提高,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不当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医疗事故鉴定中已出现此类病案。据统计,我国早产儿中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占21.3%-40%,其中可致盲的占6%-18%。”作为自治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的李宏介绍说。高压氧治疗不当会诱发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高压氧治疗早产儿,容易损伤其视网膜呢?据了解,其实氧气并没有毒性,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需要指出的是,吸氧的早产儿不一定都会发生眼底病变,即使视网膜血管有损伤,在早期还是可以自愈的。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给氧标准掌握不好,氧气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才会诱发视网膜病变。通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36周时,眼底分界线的脊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过了这个“门槛”,病情发展较快,可能短期内就会引起视网膜脱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治愈。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李宏副院长介绍说:“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关键在于预防,若能早期发现,80%~90%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卫生部曾公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提出对于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必须进行眼底病的筛查。筛查的时间间隔为1-2周,一直到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正常才结束。” 新生儿应进行眼底成像检查

对于足月出生的儿童,眼底病筛查也很重要。李宏副院长提醒说,现在新生儿都有听力筛查,却没有眼底病筛查。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大多时间在睡觉,很多家长也没有重视起来。不过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就要及时带孩子前去进行眼底病筛查:1个月的时候,孩子不能看灯光,即灯点亮后眼睛不会朝向光源;3个月的时候,孩子的眼珠子不会跟着在眼前移动的小玩具转;6个月的时候,孩子不会用手抓眼前的小玩具。对于视力发育正常的儿童,李宏建议,最好能够在刚出生和6个月大的时候分别做一次眼底成像检查,以排查儿童眼底病的发生。

早产儿应接受视网膜检查以免影响视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90%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会自行改善,若第一次检查时无病变,但血管尚未发育完成,则2~3周后再检查,直到血管发育完成。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则称为第一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须在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施行雷射或冷冻治疗:

(1)第一区出现任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2)第一区出现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但是无血管扩张。

(3)第二区出现第二期或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而第四、五期则需进行视网膜剥离手术,成功率约3成,但视力恢复不佳。

过去治疗方式的主流,是使用冷冻或雷射破坏周边未成熟视网膜,以减少不正常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产生。虽然成效不错,但对视网膜而言,仍是破坏性治疗,之后容易产生高度近视或斜视。

目前较新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药物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其效果与雷射相当,对视网膜伤害更小,而且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进行,可以避免全身麻醉所要承担的风险。

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药物会使部分不成熟的血管迅速回退,视网膜缺氧的现象改善,近9成病患接受治疗后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会缓慢消失,但此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来了解。


相关推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的治疗方法

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妇产科、新生儿科、激光医学科等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此外,还应建立早产儿眼科普查制度。如果虹膜前后粘连已经形成,而且比较广泛,则可考虑抗青光眼手术。ROP并非都无休止地从Ⅰ期进展到Ⅴ期,多数病变发展到某一阶段即自行消退而不再发展,仅约10%病例发生视网膜全脱离。因此,对Ⅰ、Ⅱ期病变只需观察而不用治疗,但如病变发展到阈值期则需立即进行治疗。所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阈值R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定期追踪,及早发现早日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即使经过治疗状况稳定后,视力仍有可能产生变化,患者日后追踪容易出现高度近视、斜视、白内障、弱视、青光眼、视网膜裂孔或剥离等问题。因此早产儿出院后,仍应按照医师指示回诊,并且定期进行视网膜与视力的检查,一般建议即使当时没有发现任何眼科问题,也应每年定期追踪,才能及早发现眼睛问题、早日接受治疗,呵护孩子双眼的健康。

早产儿如何警惕吸氧失明

有关资料表明,早产儿吸氧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几率为15%至30%,虽然并非完全因吸氧引起,但家长一定要警惕,避免高浓度、长时间吸氧。视网膜病变初期,患儿的外观基本正常,不易被家长察觉,容易使人麻痹大意。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程通常分为五期,在第一期、第二期时,病变有一部分可自愈;到第四期则很严重,虽然可进行手术治疗,但效果较差。如果发展到第五期,则有极大的危险致终身失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从三期到四期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吃什么好

一、喂养1、主张早喂养:体重过低或一般情况较差者,如曾发生紫绀、呼吸困难或手术产者,可适当推迟喂养,静脉补液。作用:使其生理体重下降时间缩短,或程度减轻,低血糖率发生减少,血胆红素浓度相对减少。一般生后6~12小时开始喂糖水,24小时开始喂乳。2、哺喂方法:对出生体重较重的、吮吸反射良好的,可直接哺乳,反之用滴管或胃管喂养。3、最大摄入量:出生10天内:每日哺乳量(ml)=(婴儿出生实足天数+10

治疗儿童眼病要及时

爱眼小知识:1 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眼部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病变程度从周边眼底轻微改变到视功能完全丧失不等,多发生于低体重有吸氧史的早产儿,因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在预防。第一,控制用氧时间,尽量短期使用。第二,对于用氧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应定期检查眼底,并随诊到3~6个月。第三,病变进行期可选择激光、冷冻治疗,大部分病变可消退。第四,晚期病例可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该如何预防

1、积极做好筛查工作体重< 2 000 g, 胎龄< 32 周。高危因素早产儿:体重< 2 200 g, 胎龄< 34 周。2、早产儿严格限制用氧。严格掌握氧疗指征、方法、浓度、时间,同时监测血气,使PaO2在4.9~7.8kPa(37~60mmHg)。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3、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氧疗时间。4、早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5、及时施行冷凝或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妇产科,新生儿科,激光医学科等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此外,还应建立早产儿眼科普查制度。如果虹膜前后粘连已经形成,而且比较广泛,则可考虑抗青光眼手术。ROP并非都无休止地从Ⅰ期进展到Ⅴ期,多数病变发展到某一阶段即自行消退而不再发展,仅约10%病例发生视网膜全脱离,因此,对Ⅰ,Ⅱ期病变只需观察而不用治疗,但如病变发展到阈值期则需立即进行治疗,所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阈值RO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症状有哪些

常见于出生后3~6周,临床上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1.活动期(1)血管改变阶段 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2)视网膜病变阶段 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该做哪些检查

1.询问病史大多数发生于早产儿,有温箱内过度吸氧史。2.眼底检查(1)第1次检查时间主张对胎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二期怎么办呢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二期怎么办治疗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预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力的预后,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虽有纤维膜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