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有哪些表现
气性坏疽有哪些表现
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
局部表现 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症状 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发症
除上述血管方面的病理变化外,尚有神经,肌肉,骨骼等组织的缺血性病理改变,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若继发感染,则呈湿性坏疽.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
毒血症:是指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干性坏疽与细菌感染无关,流往某种组织的血流被堵住或是减少,就会发生干性坏疽,当肌肉坏死时会极为疼痛,肌肉一旦死亡,它会变为麻木,并慢慢变成黑色,在坏死组织及活组织之间,会出现一条肉眼可见的分隔线。
湿性坏疽:感染性“潮湿”坏疽,是一种在坏死肌肉上繁殖的名叫梭状芽胞杆菌的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将一个区域内的肌肉及上层皮肤杀死所造成的。
为了防止坏疽,有时医生无可避免地须将部分肢体截除,这也将是本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脉管炎不尽早治疗会有哪些危害
1、静脉损伤:长期脉管炎的病人静脉壁薄弱,静脉压较高,加之局部供血不足引起肌肉、脂肪组织萎缩,曲张静脉凸现于皮下,轻度损伤即会引发溃疡,也易损伤静脉壁。
2、水肿合并湿疹:由于静脉淤血引起组织水肿加重,进而发生皮肤湿疹性变化。
3、皮肤瘙痒:病人会情不自禁的抓挠,加重湿疹,出现糜烂以及溃疡。病程长者常有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湿疹和溃疡的形成,有时可能并发出血及血栓性静脉炎。
4、干性坏疽:干性坏疽与细菌感染无关;流往某种组织的血流被堵住或是减少,就会发生干性坏疽;当肌肉坏死时会极为疼痛,肌肉一旦死亡,它会变为麻木,并慢慢变成黑色。在坏死组织及活组织之间,会出现一条肉眼可见的分隔线。
5、湿性坏疽:感染性“潮湿”坏疽,是一种在坏死肌肉上繁殖的名叫梭状芽胞杆菌的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将一个区域内的肌肉及上层皮肤杀死所造成的。为了防止坏疽,有时医生无可避免地须将部分肢体截除。这也将是本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气性坏疽病怎么办
1.清创:由于擦伤表面常常沾有一些泥灰及其它脏物,清洗创面是防止伤口感染的关键步骤。对于一般小的伤口,可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可用淡盐水(1000 毫升凉开水中加食盐9 克,浓度约0.9%)。
2.消毒:可在伤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药水,沿伤口边缘向外擦拭,注意不要把碘酒、酒精涂入伤口内,否则会引起强烈的刺激痛。也可用20%按叶煎剂代替碘酒、酒精消毒皮肤。
3.上药:可在创面上涂一点红药水(红汞),此药有防腐作用且刺激性较小。但要注意不宜与碘酊同用。
4.包扎: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再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对于一些大的伤口,可先用干净的布压住伤口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气性坏疽治疗措施
1.紧急手术处理 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2.高压氧疗法 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一般在3天内进行7次治疗,1次/2h,间隔6~8h。其中第一天作3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在第1次治疗后,检查伤口,并将已坏死的组织切除,但不作广泛的清创或切除至健康组织。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进行清创。通过这种治疗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还观察到,凡能完成最初48h内5次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几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野战条件下难于应用。
3.抗生素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1.5~1.8g/d,静脉滴注。
气性坏疽病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需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鉴别诊断
1.芽胞菌性蜂窝织炎 :感染局限于皮下蜂窝组织,沿筋膜间隙迅速扩散,但不侵犯肌肉,一般起病较慢,潜伏期为3~5天,虽然也以伤口疼痛开始,伤口周围也有捻发音,但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较轻,皮肤很少变色,水肿也很轻。
2.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 :发病较缓慢,往往在伤后3天才出现症状,毒血症,疼痛,局部肿胀和皮肤改变均较轻,有气肿和捻发音出现,但气肿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和筋膜,伤口周围有一般的炎性表现,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链球菌。
3.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可出现组织间气肿,且有高热和谵妄等毒血症状,但局部肿胀发展较慢,脓液具有大肠杆菌感染的脓液特征,即脓液稀薄,呈浆液性,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会引发什么疾病
除上述血管方面的病理变化外,尚有神经,肌肉,骨骼等组织的缺血性病理改变,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若继发感染,则呈湿性坏疽。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
毒血症:是指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干性坏疽与细菌感染无关,流往某种组织的血流被堵住或是减少,就会发生干性坏疽,当肌肉坏死时会极为疼痛,肌肉一旦死亡,它会变为麻木,并慢慢变成黑色,在坏死组织及活组织之间,会出现一条肉眼可见的分隔线。
湿性坏疽:感染性“潮湿”坏疽,是一种在坏死肌肉上繁殖的名叫梭状芽胞杆菌的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将一个区域内的肌肉及上层皮肤杀死所造成的。
为了防止坏疽,有时医生无可避免地须将部分肢体截除,这也将是本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足疾病的早期症状
1、肢端溃疡坏疽,有三种类型:
湿性坏疽:肢端体表局部组织皮肤糜烂,形成浅溃疡,深入肌层,甚至烂断肌腱,破坏故质,大量组织坏死,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的分泌物。
干性坏疽:受累肢端末端缺血导致感觉迟钝或消失,局部皮肤呈现暗褐色,出现缺血性坏死,皮肤肌腱干枯、变黑,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行脱落,无分泌物,无水肿。
混合性坏疽: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背底小腿部的湿性坏疽,约占18.1%-20%。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同时并存,静脉阻塞及感染严重糖尿病足的症状。
2、休息痛,是病变的中期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这种糖尿病足的症状表现出的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远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有缓解,夜间静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输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减少,故疼痛常在夜间加重。
3、间歇性跛行,为下肢的早期表现,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糖尿病足的症状缓解。年老者如发生间歇性跛行时高度怀疑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气性坏疽病病因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早期出现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脉快,在数小时内变为忧虑、恐惧或精神欣快。在感染发展到严重状态以前,伤员神志一直清醒,有时表情淡漠,面色灰白,并大量出汗,体温可高达38-39℃,体温与脉搏可不成比例,脉搏100-140次/分,细弱无力,节律不齐。随着感染的发展,毒血症加重,体温可高达41℃左右。血压在早期正常,后期则下降。伴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高。晚期有严重贫血及脱水,有时有黄疸,致循环衰竭。
2.局部症状
先有伤肢沉重、疼痛,感觉敷料或石膏包扎过紧,用止痛药效果不佳。伤口周围水肿,指压留有白色压痕。伤口内有浆液血性渗出液,可含气泡。分泌物涂片可查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触诊有捻发音,气体的出现也不尽一致,有些出现早,有些后期方明显,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产气早而多;以水肿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则气体形成晚或无气体。有气时X线片可见深层软组织内存有气体影。
伤口常有硫化氢恶臭味。根据菌种不同可有辛辣、甜酸、臭或恶臭等不同气味。例如,水肿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可不臭或有很轻微的臭味。后期肢体高度肿胀,皮肤出现水疱,肤色呈棕色有大理石样斑纹或黑色。肌肉由伤口膨出者,呈砖红色而至橄榄绿色,最后呈黑色腐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会引发什么疾病
尚有神经,肌肉,骨骼等组织的缺血性病理改变,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若继发感染,则呈湿性坏疽。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
毒血症:是指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干性坏疽与细菌感染无关,流往某种组织的血流被堵住或是减少,就会发生干性坏疽,当肌肉坏死时会极为疼痛,肌肉一旦死亡,它会变为麻木,并慢慢变成黑色,在坏死组织及活组织之间,会出现一条肉眼可见的分隔线。
湿性坏疽:感染性“潮湿”坏疽,是一种在坏死肌肉上繁殖的名叫梭状芽胞杆菌的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将一个区域内的肌肉及上层皮肤杀死所造成的。
为了防止坏疽,有时医生无可避免地须将部分肢体截除,这也将是本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气性坏疽病如何预防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 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h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气性坏疽是怎么回事
细菌感染(60%):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免疫因素(30%):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
1、“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厌氧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
2、梭状芽胞杆菌在人畜粪便与周围环境中(特别是泥土中)广泛存在;
3、梭状芽胞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需具备缺氧环境,故伤后污染此菌的机会很多,但发生感染者不多;
4、此病发展急剧,预后严重;
5、通常在伤后1-4天发病;
6、患者烦躁不安、杂有恐惧或欣快感;
7、皮肤、口唇变白,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逐步上升;
8、患者常诉伤肢沉重或疼痛,有如胀裂,程度常超过创伤伤口所能引起者,止痛剂不能奏效;
9、局部肿胀与创伤所能引起的程度不成比例,并迅速向上下蔓延,每小时都可见到加重;
10、伤口中有大量的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渗出物,当移除敷料时有时可见气泡从伤口中冒出;
11、皮下如有积气,可触及捻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