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会的功效 地五会穴位解剖
地五会的功效 地五会穴位解剖
有趾长,短伸肌腱,第4骨间背侧肌;有足背静脉网,第4趾背侧动,静脉;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光明的准确位置图片 光明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睛明,太冲,太阳,地五会,侠溪,针刺泻法,清泻肝胆,明目止痛,治疗肝胆火盛之目痛,目痒等症。
2.配角孙,四白,丝竹空,睛明,太冲,肝俞,肾俞,风池,针刺补法,滋补肝肾,明目退翳,治疗肝肾亏虚之目翳,夜盲等症。
3.配足临泣,内庭,期门,太冲,侠溪,肩井,针刺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治疗肝胆气郁之两乳发憋,胀痛难忍。
4.配环跳,风市,膝眼,承山,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止痛,治疗膝痛,下肢痿痹等。
地五会的准确位置 地五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头痛、耳鸣、耳聋、腋肿、胸满、乳痈、胁痛、腹泻等。
2.功效:散风清热、舒肝消肿,通经活络。
按摩人迎的作用 人迎穴穴名解析
人,民众的意思,此处指人体的胸腹部;迎,迎受的意思。“人迎”的意思就是指胃经气血由此穴位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因为此穴物质是由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与大迎穴传送上头的气血相比,头部为君,其所受气血为大,为尊;胸腹手足为名,气血物质配送方式不同,所以称人迎。
此穴也被称为“天五会穴”,“五会穴”,指穴内气血包含着人体五脏六腑等各个部位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按摩百会穴可治疗头痛
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取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保健功效:
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可以激发和增加体内的阳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部是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是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所以能够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和按摩百会穴能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脱肛、低血压、失眠、神经衰弱、中风失语等症。
适合人群:中风、头痛、眩晕、低血压、脱发、耳鸣、失眠、鼻炎患者等
地五会的准确位置 地五会的治疗用法
针刺方法:地五会穴,直刺或向上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地五会穴,艾条灸10—15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找到穴位后以食指轻轻揉动穴位。一般以自然把手放在穴位上的力量便足够了,然后心里默默地边揉边数,从1数到60即可,数数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大致以1分钟为限。
地五会的功效 地五会配伍治病疗法
头痛可配率谷,风池;目赤肿痛可配太阳,太冲;耳鸣耳聋可配翳风,听宫;胸胁疼痛可配期门,阳陵泉;乳痈可配乳根,天宗;足跗肿痛可配行间,内庭。
天府的功能与作用 天府穴常用配伍
1.配尺泽,肺俞,大椎,鱼际,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止咳平喘,治疗风热咳喘。
2.配大椎,丰隆,孔最,膻中,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热咳喘。
3.配合谷,丰富,神庭,鱼际,针刺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治疗热灼肺络之鼻衄。
4.配合谷,偏历,足通谷,昆仑,针刺泻法,清泄胃火,凉血止血,治疗胃热炽盛之衄血,吐血。
5.配劳宫,太冲,地五会,飞扬,涌泉,针刺泻法,清泻肝火,解郁止血,治疗肝火上逆之鼻衄。
6.配臑会,气舍,间使,太冲,太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消瘿散结,治疗阴虚火旺之瘿气。
7.配肩髃,天宗,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湿通络止痛,治疗肩臂痹痛。
地五会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跖关节)的后缘,第4,第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取穴: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足背第4,第5跖骨间,当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凹陷处取穴。
地五会是什么意思
地五会穴,属足少阳胆经。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
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地五会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地五会。五会名意与地五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