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会引发什么疾病
心律失常会引发什么疾病
本病的并发症一般有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 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
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立即威胁病人的生命。
房室结内阻滞与双束支(三分支)阻滞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有显著差别,前者预后较好而后者预后恶劣。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如本身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障碍,又不易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一般尚好,但如基础心脏病严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一般较差。
如何预防心率失常
心脏是生命的原动力,如果它跳得太快、过慢或忽快忽慢,人体可受不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1200万人受到心律失常的困扰,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他们经常会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
为何老年人容易患心律失常呢?首先,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等生理变化会对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发生传导障碍和病窦综合征及心房颤动等。
其次,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也更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
再者,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窦房结功能可能存在障碍,在应用对心脏传导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时,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副作用,导致心律失常。
对于老年人,采取以下措施能够尽量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1.不要忽视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而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在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发现心律失常后,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且不可随意选药,或者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应向医生咨询后再做决定。
3.运动要适量。对心律失常患者而言,绝不是运动量越大对身体越好,要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4.避免突然受到冷或热的刺激,小心感冒,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过低。
房颤会增加中风风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发生脑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而且房颤引发的脑中风病情更加凶险,致死率更高,临床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以后,第一年死亡率高达50%,第一年严重致残率高达73%,第一年累计复发率达6.9%。我国是房颤的“重灾区”,目前约有800万患者。
房颤是心房不规则的乱颤
房颤又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表现为心跳过快且节律完全不规则。通俗来讲就是心房出现了不规则的颤动,颤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心房不能正常收缩,心跳频率比正常人快很多而且不规律,可达到100~160次/分。
房颤患者常会感到心跳紊乱或心跳加快,胸部出现疼痛、压迫等不适感,轻度体力活动后甚至是休息时出现呼吸困难、气短,患者还会感觉身体疲乏无力或劳累,头晕眼花,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昏倒的现象。
血液瘀滞致中风风险大增
为什么房颤患者中风风险会大增呢?这是因为当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了收缩功能,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而瘀滞在心房内,时间长了瘀滞的血液会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可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处,进入脑部血管后,很容易堵塞在脑血管狭窄处,阻断脑供血,导致脑中风发生,其发生几率是心律正常人的5倍以上。可见房颤是一种潜在危险极大的疾病,应提高警惕及早防治。
房颤发生有六大信号
房颤发生时往往都会有一些信号,可帮助患者早期识别病情。美国心律协会总结出了六种常见的房颤发生信号,一是胸口怦怦跳,仿佛雷声滚滚、鼓声敲击或鱼儿扑通跳水等;二是脉搏强弱不等,有时感觉漏跳一拍;三是用力时感觉气短;四是易疲劳,运动量降低;五是出现胸闷(胸痛);六是发生昏厥或头晕的症状。患者一旦出现这些信号,千万不要大意,预示房颤可能已经发生,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尽量避免房颤诱发因素
房颤的发生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都有着各自的诱发因素。其中阵发性房颤,常见于突然紧张、情绪激动、重体力劳动、外科手术、急性感染、剧烈咳嗽或疼痛、恶心、呕吐、缺氧或酸中毒等,发作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不超过7天,大多发生在24小时以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上述诱发因素,以防房颤复发。
持续性房颤则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脏病患者等,常持续发作半年以上。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房颤的发生。
中药治房颤获循证证据
对于房颤的治疗,调整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是关键环节。对各种心律失常具有整合调节作用的参松养心胶囊,能有效治疗房颤、室性早搏、房早、室上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同时该药也能改善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改善心脏传导,有效治疗窦缓、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填补了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空白;另外,该药还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能有效阻断引发心律失常的四大发病机制,因此可以消除各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
心律失常会引起恶心吗 心律失常能吃人参吗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范畴,常用中医辨证分型如下,心血瘀阻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第二心血不足型,治以益气安神,养心补血。第三心阳不振型,治以温补心阳,安神定志。第四心虚胆怯型,治以养心安神,镇惊定志。第五阴虚火旺型,治以养心安神,滋阴清火。第六水饮凌心型,治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第七气血两虚型,治以双补气血。而人参的主治是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因此当心律失常辨证为有气虚时能吃人参,但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心律失常与什么鉴别 心律失常会猝死吗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一般不会突发猝死的情况。但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出现了心律失常会是心肌炎吗
心肌炎是一种好发于年轻人的心肌疾病,常见症状为心律失常、胸闷、胸痛、乏力等。许多年轻人出现心律失常时就会怀疑是否是患了心肌炎,其实心律失常可以由于多种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导致,不仅仅是心肌炎,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年轻人出现的心律失常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多数是由于紧张、焦虑、精神压力大、劳累、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浓咖啡而引起的,只有少部分是由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而引起的。患者不用过分担心、害怕,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就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病因。
临床上发现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对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没有任何心脏疾病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可以引发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等。心肌炎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交界性逸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多种类型心律失常。但除了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也会引起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分为哪几类 心律失常分类须知
心律失常的类别可分为很多种,比如按照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按照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可分为非器质性和器质性心律失常,非器质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本身没有病变,器质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本身存在着疾病,如风心病、冠心病等;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还可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
心律失常分为哪几类 器质性心律失常
由冠心病、心肌病、心衰、风心病等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就是器质性心律失常。器质性心律失常不仅会引发明显的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加重原发病,还有可能导致心跳骤停,对生命造成威胁。
心律失常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呢
一、心律失常可导致瘁死
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猝死的最大原因,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二、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不适
当出现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发生改变,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
三、心前区剧烈疼痛
心肌梗塞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可能会引发心前区剧烈疼痛。
四、晕厥及抽搐
晕厥一般见于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高度窦房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疾病。
心律失常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室颤等。该病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患者可以通过自身感知心跳异常的不适,另一种是需要通过心电图才能发现,患者往往没有自感能力。
心律失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心律失常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常见症状,除了生理性的正常心律失常外,有不少疾病也是会引起心律失常的,比如心肌病.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都要引起重视.因为心脏健康对人类正常生活尤为重要,往往心律失常的发作和病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患者除了正常的检查治疗外,生活中还要多加注意,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律失常者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
1尽量避免情绪的波动,严重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发作,
2适量运动。千万不能活动过量,否则很容易出现意外.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3注意保暖,避免忽然受到冷或热的刺激,这样会导致心律突然失常的.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过低。
4饮食宜平淡,控制热量胆固醇脂肪以及盐的摄入.这些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5定期检查,很多心律失常病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没有心慌、胸闷症状后就不再进行检查了,其实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会伤害心脏,在严重疲乏状态下还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吃辣为何引起心律失常
很多人都有吃辣的习惯,有些人甚至一餐无辣就无法进食,吃辣虽然是件令人大快人心的事情,但是对于心脏不好的患者应该杜绝吃辣,专家指出,心脏不好的患者吃辣会引起心律失常。那么吃辣为何会引起心律失常呢?
如果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或者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就会引发心律失常,患者常常会有心慌、气短、心烦、失眠、胸闷、眩晕等症状表现。川菜以辣为主,其主要调味品就是花椒、胡椒和辣椒,但是长期过食这些辛辣物品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是非常严重的,还会让人体出现短暂性血压下降或心跳减慢,这也是引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热性食品极易便秘,便秘时很多患者都会屏息排便,这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大,心肌血液供应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这些患者应该多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这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辛辣食物对冠心病患者刺激性非常大,重口味会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还会增加血液的负担,而且还会增加血液循环在身体的流动速度,使人容易出现心情浮躁等情绪等。所以,患者应该避免吃辣,大家在平时生活中也不要贪食这类食物,以免造成身体的不良反应。
心脏不好的患者,一定要避免食辣,从而积极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动过快过慢都需重视,因为心律失常的严重及危险程度并不与症状完全一致。正常成人的心率保持在60~100次/分,成人心率每分低于60次就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而高于100次就属于过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和过速性心律失常在治疗方法上也是不同的。
心动过缓约占全部心律失常的近1/3,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过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速等。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摸脉。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往往提示有心律失常。心电图可确诊大多数心律失常,临床上最常用。但绝大多数心律失常为阵发性,患者就诊时若未发作,心电图可能仍为正常。这时,可进行24至48小时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若还不能发现,可进行电生理检查。
心律失常会引发什么疾病
本病的并发症一般有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 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立即威胁病人的生命。
房室结内阻滞与双束支(三分支)阻滞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有显著差别,前者预后较好而后者预后恶劣。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如本身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障碍,又不易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一般尚好,但如基础心脏病严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一般较差。
暴饮暴食能导致心率失常
暴饮暴食可导致心率失常
心脏是生命的原动力,如果它跳得太快、过慢或忽快忽慢,人体可受不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1200万人受到心律失常的困扰,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他们经常会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
为何老年人容易患心律失常呢?首先,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等生理变化会对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发生传导障碍和病窦综合征及心房颤动等。
其次,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也更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
再者,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窦房结功能可能存在障碍,在应用对心脏传导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时,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副作用,导致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