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怎么吃 甘草麻黄汤
甘草怎么吃 甘草麻黄汤
材料:甘草、麻黄。
做法:将甘草、麻黄洗干净,然后麻黄放到锅中煮开,去掉浮沫后加入甘草,继续熬煮之后过滤服用。
功效:这种方子可以有效的治疗一些寒湿侵袭以及脾胃阳虚的情况,起到补中益气以及调和脾胃,促进身体健康。
注意事项:如果是一些身体脾胃阴虚还有湿热蕴结的患者,那么最好不要服用这道药汤,避免身体不舒服加重。
麻黄的选方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黄汤)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⑤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⑦治病疮疱倒黡黑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声)
甘草如何食用 甘草鱼丸红薯汤
材料:甘草、红薯、鱼丸、葱姜、食盐、清水。
做法:首先需要将红薯清洗干净之后去皮切块,随后和甘草、生姜还有清水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烧开。小火熬煮二十分钟之后加入葱还有鱼丸,继续大火烧开十五分钟,起锅之前加入食盐进行调味就足够了。
中医如何治疗表寒肺热感冒
(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组成。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生石膏辛寒清泄肺热,二药相配,辛温与辛寒相制为用,宣散不温燥,清热不凉滞。配以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止咳平喘;甘草保护胃气,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宣肺、泄热、平喘之功。应用本方的指征为:寒轻热重,咳喘气粗,口渴明显。
(2)大青龙汤本方即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生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此为太阳表寒里热证的主方。方中麻黄汤加生姜辛温发汗,以散表寒;生石膏辛寒,以清肺热而除烦躁;大枣和中,以资汗源。临证以恶寒发热、身体疼痛、汗不得出而烦躁为应用指征。本证病机为表寒重于肺热,故无汗,与麻杏石甘汤的肺热重于表寒而见汗出不同。
(3)定喘汤本方是治疗肺蕴痰热、外受风寒的常用方剂。方中麻黄宣肺降气、解表定喘,杏仁降逆平喘;黄芩、桑白皮清肺化痰。此两组药物为治疗表寒肺热的主要药物。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增强麻杏之宣降作用;白果敛肺化痰平喘,并防麻黄过于发散;甘草调和诸药,兼以化痰。本方宣、降、清三法合用,共奏宣降肺气、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外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内有咳痰气喘等里证者。尤以素有痰热、屡受风寒者为宜。
炙麻黄的作用
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升散之性较强,能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以外散侵袭肌表的风寒邪气。在发散风寒药中,其发汗作用最强,为重要的发汗解表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治疗此证,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更能增强发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伤寒论》麻黄汤。本品亦可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十神汤,其与紫苏等药配伍。
2、用于喘咳证。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开皮毛的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对于风寒外束,肺夫宣降之喘急咳逆,最宜使用本品,其发散风寒与平喘的功效,能全面针对该证的病因病理,如《和剂局方》三拗汤。对肺热壅盛而肺气上逆之喘咳,本品仍可宣降肺气以收平喘之剂,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喘咳而痰多者,尚须配伍化痰之药,如《摄生众妙方》定喘汤,其与款冬花、半夏、苏子等同用。
3、用于水肿。本品利尿退肿,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因其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的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水肿初起,而有表证者。《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其与甘草同用,即可获效。如再配伍其他发汗解表药和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其与生姜、白术等同用。
此外,本品发散风寒的作用,还可以治疗风寒所致疮疹或皮肤瘙痒,鼻渊(鼻窦炎)、鼻窒(慢性鼻炎)之鼻塞不通或流涕不止。其散寒通滞之效,尚可用于风寒痹痛及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等证。
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吃什么药
1、桂枝汤方
组成
桂枝(去皮)、白芍各9克,甘草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擎)12枚。
用法
水煎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或开水,盖被取微汗。
功能主治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麻黄汤方
组成
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灸)3克,杏仁(去皮尖)70个。
用法
水煎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桂枝甘草汤
[方义]
此温补心阳,兼补中气,治心悸之方。
[主治]
发汗过多形成心悸之证。但必须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热怕凉或脉沉迟等方能准确.
按:喜用于按,说明是虚证,需用补药;小便尚利,说明不需要白术、茯苓之补脾利水;喜热怕凉或脉沉迟,说明须用温性药品。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顿服。
[用药大意]
桂枝保心阳,炙草补中气。心阳复则液可回,中气和而悸白平.
[禁忌证]
(1)喜冷或口苦脉沉数者忌之。热证不适用热性药也。
(2)汗仍未止,脉虚而不调者忌之。因系气虚将脱之象,应该补气固脱。
(3)四肢厥逆,小便不利,有明显停水现象者不宜用。
因此系阳虚水泛之重证,此方力有未足,不能胜任也。
炙麻黄的附方
1.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黄汤)
2.治太阳、少阴两感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于细辛汤)
3.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二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4.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日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5.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治咳喘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射干十三枚,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7.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咪,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三温三服。(《金匮要略》越婢汤)
8.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者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
9.治水气病,皮水无汗者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
10.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1.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者 麻黄三十铢,独活一两,细辛十二铢,黄芪十二铢,黄芩十八铢。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千金要方》引张仲景三黄汤)
12.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 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13.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取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4.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 麻黄三两,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
15.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下悸动 半夏、麻黄各等分。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
16.疗人嗜眠喜睡方 麻黄、术各五分,甘草三分。捣末,服一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17.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无头,平塌白陷 麻黄五分,熟地一两,白芥子二钱(炒、研),炮姜炭五分,甘草一钱,肉桂一钱,鹿用胶三钱。水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18.治疥疮 猪油四两,斑蝥三个,麻黄五钱,蓖麻子(去壳研烂)一百粒,大枫子(去壳研烂)一百粒。先将猪油化开,下斑蝥煎数沸,随去斑蝥,再下麻黄,煎枯滤去渣,将大枫、蓖麻肉和匀听搽。(《医学心悟》麻黄膏)
19治病疮疱倒黡黑者 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何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20.治酒皶鼻 麻黄、麻黄根各二两,头生酒五壶。将药入酒内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饮3~5杯。(麻黄宣肺酒)
21.治内外障眼 麻黄一两,当归身一钱。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含水,鼻内(口畜)之。(《兰室秘藏》(口畜)药麻黄散) 22.治眼目偏痛及头风 麻黄(烧灰)半两,盆硝二钱半,麝香、脑子各少许。为细末,鼻内(口畜)之。(《昔济方》如圣散)
哺乳期治疗感冒偏方
1、搐鼻疗法 处方:葱白30-50克。 用法:药切碎倒入开水中,趁热熏蒸鼻孔。日熏2次。 疗效:用药2天即获显效。
2、治各型感冒 处方:香附、葛根、赤芍各10克,紫苏7克,白芷、川芎、陈皮、升麻各6克,甘草、麻黄各3克。 四季加减:春加荆芥,夏加藿香,秋加黄芩,冬加金银花。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 疗效:服药2-3剂,治愈率达100%。
桂枝汤为何不用麻黄
麻黄汤证是人体正气亢盛,奋起抵抗,将人身的阳气津液运行到体表全力抵抗外感风寒之邪,正邪力量相当。因此临床上见到恶寒厉害,发热程度也高,一般来说,恶寒有多厉害,发热有多厉害,因为发热是正气对抗邪气的反应,由于人体体液充斥体表厉害,不能外出,故见无汗,头痛厉害,骨节疼痛,人体气机不能外达,只能向上,所以可见喘,麻黄汤证就是这样,方中麻黄辛温,桂枝性温,杏仁也性温,炙甘草同样性温,四味药均为温性,为什么这样选药呢?我觉得御心在这里讲得非常好,御心这样认为,外感风寒之邪其本质为寒性,寒温不同处,要不寒要不就是温,麻黄汤证正好是寒和温相对应的阶段,加入温药助正气,使温大于寒,寒解表就开,从而能从根本上祛除外感风寒之邪,同时麻、桂性辛,具有发散作用,善开肌表,表开汗出,邪乃去,桂枝、杏仁能降逆气,使上逆之气平息从而达到品,桂枝、炙甘草兴奋肠胃,使津液有源。桂枝汤证的出现就跟麻黄汤不一样了,从桂枝汤方中药物的组成来看,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都具有兴奋肠胃,增加体液的作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汗出说明肌表不固,卫气失职,营阴外泄,肌表失去卫气的护卫,故感恶风,脉缓比起麻黄汤证的脉紧,可是无力多了,说明津液不足,一切的症候都提示机体的营卫气血不足,而营卫的根源就在于胃,胃为营卫气血之海,因此健胃增液就是桂枝汤证的最好的治疗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桂枝汤证应该比麻黄汤证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麻黄汤证正气不虚,正气可以抗邪,而桂枝汤证正气已经有所衰弱,邪气已经进一步进入肌腠,这时候就只有健胃增液,扶正祛邪了。
甘草与炙甘草的区别 甘草的分类
生甘草:在一些药方中标注了使用生甘草,这中甘草即未经过加工处理的甘草,这种甘草的功效没有干制的甘草强,味道也篇淡。
炙甘草:我们平常所说的甘草就是说的炙甘草,使用甘草的根茎经过加工干制之后的成品,味道甘甜,是常用中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