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豆芽的历史

豆芽的历史

豆芽被《神农本草经》称为“大豆黄卷”。中国发明豆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创造发明者已不可考。最早的豆

芽,是以黑大豆作为原料。《神农本草经》中,把“大豆黄卷”列为“中品”,记做法说:“造黄卷法,壬癸日(指的是冬末春初之时),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干之即为黄卷。用时熬过,服食所需也。”对其名解释为:“大豆作黄卷,比之区萌而达蘖(niè)者,长十数倍矣。从艮而震,震而巽矣,自癸而甲,甲而乙矣(此句指豆芽发生的过程)。始生之曰黄,黄而卷,曲直之木性备矣。木为肝藏,藏真通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大筋聚于膝,膝属溪谷之府也。故主湿痹筋挛,膝痛不可屈伸。屈伸为曲直,象形从治法也。”早时豆芽首先是用于食疗,其次用于道家养生。

豆芽作为素菜食用,较早见于林洪的《山家清供》:“温陵(今福建泉州)人家,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前数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皮置盆中,铺沙植豆,用板压。长则覆以桶,晓则晒之,欲其齐而不为风日损也。中元,则陈于祖宗之前,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盐、苦酒、香料可为茹,卷以麻饼尤佳。色浅黄,名‘鹅黄豆生’。”同样文字,亦见于《双槐岁抄》。

《东京梦华录》中称豆芽为“种生”:“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草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则称“豆菜”为“生花盆儿”:“京师每前七夕十日,以水渍绿豆成豌豆,日一二四易水,芽渐长至五六寸许,其苗能自立,则置小盆中,至乞巧可长尺许,谓之‘生花盆儿’,亦可以为菹。”

在宋朝时,食豆芽已相当普遍。豆芽与笋、菌,已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宋元时食豆芽,主要用于凉拌。《易牙遗意》记其方:“将绿豆冷水浸两宿,候涨换水,淘两次,烘干。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洒两次水,候芽长,淘去壳。沸汤略焯,姜醋和之,肉燥尤宜。”

明清之后,有芼(mào 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之为羹者,有以油炸之,亦有以鸡汁和豚汁烫而食之。诸种豆芽中,豌豆苗相比更为鲜美。《清稗类钞》记:“豌豆苗,在他处为蔬中常品,闽中则视作稀有之物。每于筵宴,见有清鸡汤中浮绿叶数茎长六七寸者,即是。惟购时以两计,每两三十余钱。”

食豆芽须掐去根须及豆,因此到清代称做“掐菜”。到了明清,文人们就开始讲究豆芽要入汤融味。《随园食单》有豆芽条称:“豆芽柔脆,余颇爱之。炒须熟烂,作料之味才能融洽。可配燕窝,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然以其贱而陪极贵,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尧舜耳。”巢父与许由,此两人都是隐士。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巢父不受。尧要把君位让给许由,巢叫许由隐居。

豆芽菜谱中,有一道菜,叫做“熘银条”,在秦菜中颇有盛名。原料是绿豆芽、葱丝、精盐、白醋、花椒、线辣椒、芝麻油。此菜先用旺火,将辣椒炸成深红色,豆芽入锅后即烹醋引火,要求四五十秒钟就熘成,以保留豆芽脆嫩。

炒豆芽一般配以鸡丝。“银苗鸡丝”、“掐菜炒鸡丝”、“鸡绒银条”、“银针拌鸡丝”,各地有各地的名称。鲁菜中也有粘蛋糊而用以油炸的,清嘉庆年间,有“缕豆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满塞之”的做法,实在难以设想其操作方法。《清稗类钞》中有一则某贵人被其家厨欺骗,以豆芽为奢侈品的故事。某贵人一日访其亲戚,因为这个亲戚问他借过钱,吃饭时他见桌上有豆芽,就问这个亲戚:你平日老叫穷,吃饭怎么还用这等奢侈品。这是我常用的,每盘一二两银子。亲戚就跟他说,豆芽很贱,其实只要二三文钱。贵人回家问厨师。厨师截豆芽须,把辣椒丝盖在上面,加上麻油酱油,说三文钱还嫌贵的是那种穷人吃的用盐渍的豆芽,主人平日吃的这种豆芽的确是贵品。因此而欺骗了贵人。

[1] 西方称豆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之一。另三个分别是豆腐、酱和面筋。其实,中国之食品发明,远不止此四种。豆芽据说也是李鸿章在光绪庚子后使欧时传入西方的。因有“李鸿章杂碎”之说,现加拿大魁北克一带,干脆就称豆芽为“杂碎”。

三鲜豆皮的历史

在武汉,以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历史最为悠久,也最负盛名。“老通城”是一家酒楼的名字,创建于1931年,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以经营三鲜豆皮闻名,素有“豆皮大王”之誉。到武汉而不去“老通城”,就难算得是品尝过“汉味”美食。“老通城”之所以有名,一则为有独特的名吃“三鲜豆皮”;二则因是“老字号”68年沧桑;三则改革之最,全省餐饮业首家股份公司;四则布局巧妙,文化色彩浓郁。“老通城”几乎成为外地宾客对武汉市的别称了。

豆腐的发展历史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

豆腐 发明豆腐。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3] 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日本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鉴真和尚在公元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视鉴真为祖

师,不过,学者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证据。1183年日本朝廷管员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记中记载有“唐腐”,约半世纪后,有一封日本僧人日连上人的书信中出现suridofu,可能是一种豆腐。到十四世纪,日本文献中多次出现“唐腐”、“唐布”等词,而“豆腐”一词,迟至1489年才出现于日本。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川本出版了一部名为《豆腐百珍》的食谱,书中介绍了100多种豆腐的烹饪方法。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现今,在西方的亚洲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都能买到豆腐。在中国的超级市场,可以找到4至5种不同软硬度的豆腐。

豆腐制作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是单纯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经过现代科技加工出来的豆腐拥有美观、营养价值高、产品种类丰富等特点。

很早以前制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来完成的,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等等,很费劲。现代科技已经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4倍以上。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机也被研发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

豆瓣酱的历史起源

民间传说:酱是范蠡在无意中创制而成。相传,范蠡十七岁时在财主家管理厨房。由于没有经验,饭菜常常做得不称心而剩下许多,时间一久,便成了酸馊食物。为防主人发现,范蠡将这些食物放在储藏室里。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最终被财主发现,财主骂了他一顿,还限定他十天之内把酸馊食物变成有用之物。聪明的范蠡先将长了绿毛白毛的食物用物处理,然后晒干再用锅炒熟,去异味杀细菌,加点温水搅拌成糊喂猪。财主看猪吃得欢也挺高兴。后来,有个小长工与范蠡开玩笑,将这食物放在面条里给范蠡吃,没想到,面条特别有味。此时,小长工才道出原委,得此启发,范蠡用这种酸馊发毛食物创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酱。

然而,这仅仅是传说。其实,酱的酿造最早是在西汉。西汉元帝时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记载有:“芜荑盐豉醯酢酱”。唐·颜氏注:“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肉,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从古人的记载和注解中可以看出,豆酱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酿造而成。为何汉代人只用大豆混配面粉作豆酱,而不用其它植物作原料呢?这是因为,大豆含蛋白质为主,面粉含淀粉较多。蛋白和淀粉同时存在,更适宜多种有益霉菌的繁殖,菌体大量产生各种酶,使原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充分分解而生成了风味独特的豆酱。因此说,汉代人以大豆和面粉作豆酱之原料是有科学道理的。现原酱分豆瓣酱和甜面酱两大类,以小麦粉做成的称甜面酱;以黄豆、蚕豆等制成的称豆瓣酱。

酱,又何以名“将”呢?据说,在古代各种调味品如盐、梅、醯、醢中,酱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如食脍,就得用芥酱,吃煮熊掌,就得有芍药酱……这就是《论语》中所记载的“不是其酱不食”的“酱”。古人还说:“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又据说:“酱,就像将军平暴除恶那样可制各种食物之毒”。“酱”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

热豆腐的历史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江南人乘船到北京,行至济宁时突然生病滞留在运河边上的一个小店里,因病,几日茶饭不思,无精打采。一天早晨,伺候他的家人从外边带来一块热腾腾的豆腐,又细又软,他吃了几口,胃口大开,感到神清气爽,接着又买来两块一口气吞下去,三五天病就好了,接着赶往京城。

后来听说,此人在京城做了大官,虽然不乏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仍不断思念在济宁吃的豆腐。几年后回乡省亲又来到这里,天色已晚驻进店里,第二天又派人到附近买豆腐吃。当时豆腐还没完全做好,来的人又催着要,卖豆腐的人将“不老不嫩”盛给他带去,谁知这次官人吃得更带劲,一连三天顿顿少不了豆腐。自此,热豆腐的名声—下传开了。

还有的说:有一个乡下的进城打工,早上感到饥肠辘辘,闻着豆腐的香气跑到店里,急着要吃豆腐,店里当时没有碗筷,就将豆腐盛放到一块木板上,他就趁热大口吞下去。一连吞了三板子,一下子饱了,好吃极了。从此,他每天钻到豆腐铺子吃,省钱又挡饿。他将此事传给了乡亲,大家都到豆腐铺吃这种热豆腐。不管哪种传说,是否可信,没法子追究,考证,有一点是:热豆腐的确好吃,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然就不会经久不衰,成为当地的一种名吃,受人青睐。有人说,“宁肯不吃北京烤鸭,也把热豆腐托回家”。难怪在现在的快活林还有卖热豆腐车子的城市雕塑哩,也是济宁的名片吧。

红曲历史

红曲最早发现于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应用历史,是中国及周边国家特有的大米发酵传统产品。红曲古代称丹曲,既是中药,又是食品,是用红曲霉属真菌接种于大米上经发酵制备而成的。作为传统中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评价它说:“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奇药也”,在许多古代中药典集中岭载该品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效,用于治疗食积饱胀、产后恶露不净、痕滞腹痛和跌打损伤等症。

红曲在中国的食品中有其妙用。旧时在北京,有一道家喻户晓的风味小吃叫灌肠。灌肠其实不是肠,而是用团粉和红曲做成的像腊肠样的东西,切成薄片,放在平底锅里用猪油煎焦,吃时加蒜汁盐水,色味两绝。这其中红曲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不止是灌肠,许多驰名中外的风味食品如无锡排骨、苹果鱼肚、樱桃肉、玫瑰卤鸭、鸳鸯鱼枣、寿桃馒头、马蹄糕、琉璃珠矶中都有红曲,红曲还可用于酿造黄酒,制做腐乳、食酯、食品色素等等。红曲的问世,给中国和世界食品微生物发酵史写下了一页光辉篇章。

红曲是一种红色霉菌,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它的食用价值。红曲用途极广,如古代未发明酱油专用酱色(焦糖)之前,红曲是红烧肉和其他红色食品的主要食用色素。红曲还是一种出色的食品工业原料。如中国闽台两省利用红曲生产的红色米酒(红酒)在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市场上知名度较高,颇受消费者欢迎,被公认为有舒筋活血强身功效。日本民族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他们也很喜欢红曲。如日本乡村在腌制猪肉时就加入量红曲,在红曲霉蛋白酚的作用下,腌猪肉肉质细嫩,外观呈深红色,令人胃口大开。

到了现代,红曲的研究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北京大学的生物学家从众多红曲菌种中筛选出一株红曲菌,在它的代谢产物中发现了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天然他汀类物质。经过了大量的工作将野生菌种变异为生产菌种,使之能产生高含量、稳定的、适合制药的人体合成胆固醇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一天然他汀类物质,同时还能产生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必需氨基酸、不饱合脂肪酸等等。这时的红曲与一般仅作为色素的红曲已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称为特制红曲。特制红曲现在已经用于制药,大量研究发现它具有非常强大的降低总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清甘油三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显著综合疗效且服用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并能有效的治疗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及与高血脂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脂肪肝。被认为是当前最有前途的降脂物质。

红曲,古为今用,已经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老药换新颜,它将为人类的健康升腾新的希望。

五香豆豉的历史

豆豉

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五香豆豉图册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传到海外。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

土豆粉的历史

土豆原产于美洲, 17 世纪传入中国。徐光启 (1562—1633) 的《农政全书》便有对“土豆”的记载:“土芋, 一名土豆, 蔓生叶如豆, 根圆如鸡卵, 内白皮黄, ……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 洗腻衣, 洁白如玉。”

相传万历四十年,神宗病剧,宫中众御医皆医之不愈,只得谏议以食疗之法徐养其身。正二品御厨何李炜受故乡名吃桂林米粉启发,将土豆选料提粉、配料打芡、育香和面、沸水漏条、冷浴晾制,最终制成了土豆粉这一新面食。 土豆粉烹饪后,色泽鲜亮、柔软筋颤、滑润爽口,明神宗吃后神清气爽,龙颜大悦,谓之为“域外天珍”,封何李炜为正一品御膳房总管,何氏世袭御厨之位。

明末清初,战火不断,何氏后人逃出深宫,土豆粉这一宫廷美食也随之流入民间,流传开来,何氏土豆粉的美名也盛传于民间且百年不衰。

相关推荐

海鲜的历史

“海鲜”,古称“海错”,意谓海中产物,错杂非一。追溯如东海鲜风味菜品的源头,虽无确切的文字依据,但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4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懂得采拾贝类以供食用,而且已有熟食加工了。翻开烹饪古籍资料,发现有关海鲜的记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饮食养生,二是烹饪技巧,三是海鲜菜品。尤以海鲜菜品的记载最为丰富。据史料查实,传统海鲜饮食烹制、调味方法、用料组合以及对火候的把握,

馓子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词人、美食家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北魏贾思勰

艾灸的历史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一、“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

蒜薹的历史

大蒜传入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古今注》和《农政全书》考证,古代种植的蒜最初叫卵蒜。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西域引进一种“胡蒜”,其形态比我国原栽培的卵蒜头大,所以称为大蒜,卵蒜也就相对的被称为小蒜。苍山种植大蒜则在西汉之后。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据《后汉书》载,李恂原东汉章帝(公元76-88年)时代人士,由西

针灸的历史

针灸是中医的诊疗手段之一,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

西梅的历史

1848年,一位法国种植业者来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淘金,1856年将梅子树苗引入北美,并与D'Agen梅子原种进行嫁接,同年,嫁接的树种来到了加州。至1900年,加州梅子的种植园已达90,000公顷,集中在沙克拉门托(Sacramento),圣卡拉(Santa Clara),索诺玛(Sonoma),纳帕(Napa)和圣乔奎(San Joaquin)山谷等地区。目前,这些地区的梅子产量超过世界其他各

白菜的历史

白菜是中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在中国新石器时期 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距今约有六千年至七千年,《诗经·谷风 》 中有“采葑采菲 ,无以下体”的记载,说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带,对于葑(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及菲(萝卜 之类)的利用已经很普遍。到了秦汉,这种吃起来无滓而有甜味的菘菜从“葑”中分化出来;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的《吴录》有“陆逊催人种豆菘”的记

牛肉丸历史

潮州牛肉丸在清末及民国初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潮汕本地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尾、潮汕地区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是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中山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泊在那里的潮汕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改革开放以来,牛肉丸成为汕尾乃至潮汕美食美名远扬,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牛肉丸著称。过去农家多数养牛,在商品经济不是很发

热疗的历史

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热疗对疾病的治疗作用。热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古代,古希腊、埃及、中国和日本都有使用热水浴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到了近代,在抗生素发明之前,热疗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奥地利医生Jauregg有意给一些病人接种疟疾患者的血液,造成其疟疾感染,诱发高热,用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梅毒感染。由于疗效显著,后来此方法成为当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感染的标准疗法,挽救了不少

蒲菜的历史

蒲菜,俗称草芽,为香蒲的嫩茎,蒲菜入宴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周礼》上即有“蒲菹”的记载。明朝顾过诗曰:“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蒲菜佳肴甲天下,古今中外独一家”,这是在江苏淮扬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起源南宋抗金名将梁红玉留下的一个动人传说。南宋建炎五年,金国十万精兵攻打淮安时,梁红玉领兵镇守淮安被金兵长期围困,在内无粮草、外无军援的情况下,偶然发现马食蒲茎,因而取蒲菜代食,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