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 - 病因
脊索瘤 - 病因
索瘤是由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发展而成,是一种先天性肿瘤。
脊索是胚胎期位于背中央的中胚层组织,以后成长为都分颅底和脊柱,其残余的脊索组织即为脊索瘤的来源。脊索瘤好发于脊柱的两端中线。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早期肿瘤表面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肿瘤大小干一,有不完整的包膜,色灰白或灰红。瘤组织中可残留碎骨性或骨小粱间隔,软组织钙化,晚期易出血、坏死和囊性变,以单发病灶者多见。
脊索瘤具有向硬脊膜内外,蛛网膜下腔和神经周围蔓延的特点,可引起难以抑制的疼痛。很少恶化转移,即使有,也多在肿瘤发现后多年才转移。一般转移仅见于骶尾部的脊索瘤。
脊索瘤表现为光滑性结节肿瘤组织为白色半透明胶冻状含大量黏液伴广泛出血时呈暗红色。瘤体边缘常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表面有一层纤维组织包膜一般不穿破进入邻近脏器。镜下见肿瘤细胞较小,立方形、圆形或多角形,胞膜清楚胞质量多红染常见空泡,空泡大者可达到一般细胞体积的几十倍,即所谓“大空泡细胞”。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中央。细胞排列成索条状或不规则腺腔样期间为黏液偶见核大深染细胞、多核细胞和核分裂细胞。
脊索瘤可分为二个类型,即经典型和软骨型骶骨侵犯后,向前可侵入盆腔,向后可侵入椎管内,压迫马尾神经根,引起相应部位神经根受损症状。
脑膜瘤的产生到底从何而来
一、先天性及遗传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或组织可停止生长而残留脑内,具有分化的潜力,可发展为脑瘤,常见的有颅咽管瘤、脊索瘤、畸胎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等。
二、物理因素
有些脑膜瘤因损伤部位及疤痕密切相关,但大量的调查研究没有得到支持的证据,所以这是脑膜瘤的病因之一。
三、放射线
资料表明放射线可诱发皮肤、唇、舌、食管的癌肿。脑瘤放射治疗数年后,在照射区发生其他性质的肿瘤。动物试验发现放射线可使组织间变(癌变)。其机制是放射线使颅内纤维母细胞或脑膜内皮细胞的癌基因突变,而引起细胞的癌变。
四、化学因素
动物实验证实多种化学物可诱脑肿瘤(各种胶质瘤、脑膜瘤、肉瘤、上皮癌、垂体腺瘤等),常见的有蒽类化合物,如甲基胆蒽、二苯蒽、苯并比等、N-亚硝酸类化合物,如亚硝基哌啶、二亚硝基哌嗪、甲基亚硝脲等。
五、生物学因素
实验证实病毒(如:腺病毒、猴空泡病毒(SV40)、肉瘤病毒等)可诱发起禽类及脊椎动物的颅内肿瘤。病毒插入细胞的染色体上,改变了染色体基因的特性,使细胞原有增殖的特性发生改变。
为什么会患脑瘤
1、物理因素,如外伤或其他部位的癌肿,可以成为诱发脑肿瘤的又一因素。有些引起脑肿瘤病因损伤部位及疤痕紧密亲密相关,但大量的调查研究没有得到支持的证据。资料表明放射线可诱发皮肤、唇、舌、食管的癌肿。脑肿瘤放射治疗数年后,在照射区发生其他性质的肿瘤。
2、很多化学因素也可以诱发脑肿瘤。动物实验证明多种化学物是引起脑肿瘤的病因(各种胶质瘤、脑膜瘤、赘瘤、上皮癌、垂体腺瘤等),常见的有蒽类化合物,如甲基胆蒽、二苯蒽、苯并比等、N-亚硝酸类化合物,如亚硝基哌啶、二亚硝基哌嗪、甲基亚硝脲等。
3、有些脑肿瘤的形成是由胚胎形成及发育时就产生的,即我们所说的先天性及遗传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或组织可休止生长而残留脑内,具有分化的潜力就是引起脑肿瘤的病因,常见的有颅咽管瘤、脊索瘤、畸胎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等。这些先天性残留的胚胎细胞经病毒、放射线、致癌化学物质的作用,泛起突变,向癌的发生方向发展。
4、从生物学角度看,诱发脑肿瘤的病因很多都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实验证明病毒(如:腺病毒、猴空泡病毒(SV40)、赘瘤病毒等)可诱发起禽类及脊椎动物的脑肿瘤。病毒插入细胞的染色体上,改变了染色体基因的特性,使细胞原有增殖的特性发生改变。这是引起脑肿瘤的病因之一。
脑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脑瘤的发病原因1、物理因素,如外伤或其他部位的癌肿,可以成为诱发脑瘤的又一因素。有些引起脑瘤病因损伤部位及疤痕紧密亲密相关,但大量的调查研究没有得到支持的证据。资料表明放射线可诱发皮肤、唇、舌、食管的癌肿。脑瘤放射治疗数年后,在照射区发生其他性质的肿瘤。
脑瘤的发病原因2、很多化学因素也可以诱发脑瘤。动物实验证明多种化学物是引起脑瘤的病因(各种胶质瘤、脑膜瘤、赘瘤、上皮癌、垂体腺瘤等),常见的有蒽类化合物,如甲基胆蒽、二苯蒽、苯并比等、N-亚硝酸类化合物,如亚硝基哌啶、二亚硝基哌嗪、甲基亚硝脲等。
脑瘤的发病原因3、有些脑瘤的形成是由胚胎形成及发育时就产生的,即我们所说的先天性及遗传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或组织可休止生长而残留脑内,具有分化的潜力就是引起脑瘤的病因,常见的有颅咽管瘤、脊索瘤、畸胎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等。这些先天性残留的胚胎细胞经病毒、放射线、致癌化学物质的作用,泛起突变,向癌的发生方向发展。
脑瘤的发病原因4、从生物学角度看,诱发脑瘤的病因很多都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实验证明病毒(如:腺病毒、猴空泡病毒(SV40)、赘瘤病毒等)可诱发起禽类及脊椎动物的脑瘤。病毒插入细胞的染色体上,改变了染色体基因的特性,使细胞原有增殖的特性发生改变。这是引起脑瘤的病因之一。
脊索瘤的检查诊断方法
一、检查
1、X线检查:X线平片显示肿瘤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不见钙化及骨化。可见骶骨局部破坏及其钙化斑块。位于骶、尾椎的肿瘤自骶椎中央或偏一侧产生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使骨质扩张、变薄、消失。位于胸、腰椎椎体者椎体破坏压陷,但椎间隙保持完整。头颅脊索瘤多见于颅底、蝶鞍附近,蝶枕软骨连合处及岩骨等处。
2、膀胱造影及钡剂灌肠: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范围。
3、CT检查:CT对确定肿瘤具有定位和定性价值,发现肿瘤有钙化或斑块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并可指导手术。静脉注药后能够明显强化,有助于阐明肿瘤的内容物及其周边包膜特征。骶骨脊索瘤的骨扫描检查常为密度减低或冷结节。检查时要除外重叠的膀胱阴影,为此检查前应使膀胱排空或做侧位扫描。
4、MRI扫描:磁共振检查对肿瘤有定位和定性价值,是评价脊索瘤非常有益的手段。当CT扫描发现骨性破坏后,应常规进行磁共振检查。脊索瘤T1像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像上呈高信号。分叶状的高信号病变与低信号分隔明显。值得提示的是磁共振可以区别肿瘤类型,一般经典脊索瘤比软骨型脊索瘤呈更长的T1和T2信号。
5、显微镜检:显示肿瘤组织变化较多,各个病例不同,甚至同一种瘤的不同区域内也不同。分化差的组织,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边缘清晰。细胞内外粘液成分较少,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排列稀疏,体积较大,呈梭形或多边形,胞浆内有明显的空泡,肿瘤的间质中有纤维间隔,且有多量的粘液积聚,高度恶化时可见核分裂相。
二、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和脊索瘤都是发生在骶骨的常见肿瘤,它们有相同的临床症状,X线片同是溶骨性破坏,彼此容易混淆,需要鉴别,但前两者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骨巨细胞瘤变部位有明显的偏心性;神经纤维瘤的破坏围绕神经孔,使之变大,消失,病变周围有硬化骨,其他少见的良性肿瘤,由于症状轻微,X线片有各自的影像学特征,容易鉴别。
更少见的骶骨高恶性肿瘤具有病史短,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卧位不起呈强迫体位,病人很快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消瘦,贫血和发热,X线片肿瘤破坏发展较快,呈溶骨性或成骨性穿刺点在后部正中骨质破坏严重的部位,阳性率可高达90%,因此术前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并不困难。
导致脑胶质瘤的因素有哪些
脑胶质瘤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由于很多人对脑胶质瘤并不是很了解,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了解脑胶质瘤的病因,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很重要的,那么引发脑胶质瘤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遗传因素
在人类只有少数几种神经系统肿瘤与遗传有关:神经纤维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有明显家庭发病倾向,这些肿瘤常在一个家庭中的几代人出现。胚胎原始细胞在颅内残留和异位生长也是颅内肿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颅咽管瘤,脊索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及畸胎瘤。颅咽管瘤发生于颅内胚胎颅咽管残余的上皮组织,脊索瘤来自脊索组织残余,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来自皮肤组织,而畸胎瘤则来自多种胚胎组织的残余。
2)物理因素
目前已经确定,电离辐射能增加肿瘤发病率,肿瘤的发生时人和动物接受射线作用后最严重的远期病理变化。
3)化学因素
a)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甲基胆蒽,2苯蒽等都能诱发脑瘤。
b)亚硝胺类化合物
c)致瘤病毒
质子治疗适用于哪些疾病
脑和脊髓肿瘤
1、脑良恶性肿瘤:包括脑(脊)膜瘤、脑转移瘤、垂体瘤、脑胶质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等;
2、颅底:脊索瘤和软骨肉瘤;
3、脑血管疾病: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
4、其他脑补疾病:癫痫、帕金森氏病、三叉神经痛。
眼部病变: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黄斑变性、眼眶肿瘤
头颈部肿瘤:鼻咽癌(原发、复发或转移病灶)、口咽癌;
胸腹部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纵膈肿瘤及腹腔后肿瘤等;盆腔肿瘤:前列腺癌、子宫肿瘤、卵巢癌、脊索瘤、软骨瘤;
儿科肿瘤: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及其他脑脊髓肿瘤。
眼及眼眶肿瘤、颅底和脊柱肉瘤、淋巴瘤、腹盆腔肿瘤。
脊索瘤如何预防
1、良好的心态:人的心情不好,免疫力就会下降,就会间接导致脊索瘤的发生,想要预防脊索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任何事情.
2、坚持运动:每天坚持在能力范围内运动,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特别是有些发胖的人更应该注意锻炼的必要性.
3、健康饮食:预防脊索瘤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谷类等食物,而且还要合理搭配,避免重复,至少每天吃5种以上水果、蔬菜.
4、定期体检:癌症患者通常都是不注意平时自己的身体情况长期以来导致的,知道觉得非常不舒服的时候才会知道到医院做体检检查,而有的患者体质差就会发展到晚期,影响病情.所以要每年定期做一次体检.
脊索瘤临床表现
脊索瘤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偶见于儿童和青年。肿瘤好发于脊椎两端即颅底与骶椎,前者为35%后者为50%,其他椎骨为15%。发生在纵轴骨以外者罕见,如椎骨横突、鼻窦骨等。较多以骶尾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绝大多数椎管内脊索瘤在诊断之前往往经历了相关症状数月至数年临床症状决定于肿瘤发生的部位:枕蝶部肿瘤可产生头痛脑神经受压症状(视神经最多见),破坏垂体可有垂体功能障碍向侧方或向下方突出可在鼻咽部形成肿块有堵塞鼻腔出现脓血性分泌物。发生在斜坡下端及颅颈交界处者常以头痛、枕部或枕颈交界区域疼痛为常见症状,头部体位改变时可以诱发症状加重;发生在胸椎者肿瘤可侵犯相应部位椎体结构经过椎间孔突入胸腔破坏肋间神经可引起节段性灼性神经痛甚至可引发肺部胸膜刺激症状。发生在骶尾部者骶部肿瘤压迫症状出现较晚常以骶尾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典型症状是慢性腰腿疼,持续性夜间加重病史可长达0.5~1年肿瘤较大时,肿块向前挤压盆腔脏器压迫骶神经根,引起大小便失控和排尿困难及其下肢与臀部麻木或疼痛肿块可产生机械性梗阻引起小便障碍和大便秘结。发生在椎管其他部位者,以相应部位局部疼痛为常见症状。
骶管脊索瘤临床上查体时可见骶部饱满,肛诊可触及肿瘤呈圆形光滑有一定弹性。缓慢生长的肿瘤包块多数向前方膨胀生长,临床不易发现只有在晚期,当肿瘤向后破入臀肌、骶棘肌或皮下才被发现,下腹部也可触及肿块。肛门指诊是早期发现骶骨肿瘤的常规检查尤其是久治不愈的慢性下腹疼痛病人怀疑有骶骨肿瘤时肛门指诊尤为重要。
婴儿期沿面、头颅或背部中线发生柔软可压缩的肿块,可有透照性或因哭泣而增大肿块上方可发生黑色毛发束或周围绕以黑色毛发圈的秃发区许多皮肤损害可推断其他脊髓和伴发结构的畸形。脊柱闭合不全的皮肤表现包括凹陷性损害真皮损害色素异常性损害毛发损害息肉样损害肿瘤、皮下组织和血管损害。
脊索瘤出现转移的有肺部、眼睑及阴茎等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87例,5例出现肺转移同时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1例,胫骨脊索瘤1例。
并发症: 可合并大小便失禁等。
脊索瘤的症状有哪些
脊索瘤这个名词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陌生,它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脊索瘤多发于颅底的蝶骨、枕骨和骶尾部这些部位,脊柱型次之。现在很多人都得了脊索瘤,却因为不知道这个病症的症状而误诊,错失了治疗的良机,说到这里你们都在想脊索瘤的症状都有哪些呢?为了让大家早日发现以避免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脊索瘤的症状有哪些?
1.普通型又称典型型,最常见,占总数80%-85%。瘤内无软骨或其他间充质成分。无性别差异,患者多见于40岁~50岁,20岁以下少见。在病理上可有几种生长方式,但片状生长为其特征,有空泡状上皮细胞和黏液基质组成。细胞角蛋白质和上皮膜抗原的免疫染色阳性,电镜见核粒。这些特征有助于本病与软骨肉瘤区别,后者免疫染色阴性,电镜无核粒。
2.软骨样脊索瘤占脊索瘤的5%-15%。其镜下特点除上述典型所见外,尚含有多少不等的透明软骨样区域。上皮性标记抗原呈阳性反应。本型发病年龄较轻,预后和普通型差不多。
3.间质型又称非典型型,占脊索瘤的10%,含普通成分和恶性间充质成分,镜下表现为肿瘤增殖活跃,黏液含量显著减少并可见核分裂象。少数肿瘤可经血液转移和蛛网膜下腔种植性播散。常在诊断后6~12月死亡。
相信大家在看到我介绍的这些关于脊索瘤的症状之后,在今后的体检中如果发现自己的报告中有类似脊索瘤的症状的情况,就可以多注意让医生为你检查详细一点,如果不幸得了这个病症的话,就可以及时的发现病情,预防恶化和有利于治疗了。
造成骨盆骨折的原因有哪些
常见的有两方面原因:
(1)暴力性外伤:如高处坠落、高速车祸、建筑工地重物砸伤等均可造成骨盆骨折。
(2)病理性因素:简单地说,就是疾病本身造成的骨盆骨折,如原发性骨盆恶性骨肿瘤侵蚀破坏骨盆;肺癌或肝癌远处转移至骨盆、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破坏骶尾椎,造成骨盆骨折。
导致脑胶质瘤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在人类只有少数几种神经系统肿瘤与遗传有关:神经纤维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有明显家庭发病倾向,这些肿瘤常在一个家庭中的几代人出现。胚胎原始细胞在颅内残留和异位生长也是颅内肿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颅咽管瘤,脊索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及畸胎瘤。颅咽管瘤发生于颅内胚胎颅咽管残余的上皮组织,脊索瘤来自脊索组织残余,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来自皮肤组织,而畸胎瘤则来自多种胚胎组织的残余。
2)物理因素
目前已经确定,电离辐射能增加肿瘤发病率,肿瘤的发生时人和动物接受射线作用后最严重的远期病理变化。
3)化学因素
a)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甲基胆蒽,2苯蒽等都能诱发脑瘤。
b)亚硝胺类化合物
c)致瘤病毒
脊索瘤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的特征性以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做出诊断。患者多为中年人,表现为局部渐增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位在骶尾椎的肿瘤产生各种压迫症状骶前肿瘤比向背侧生长者明显。X线片可见局限性骨破坏,向一侧膨出肿瘤中不见骨化和钙化肛门指诊常在骶骨前方触及肿块。
骨巨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和脊索瘤都是发生在骶骨的常见肿瘤它们有相同的临床症状,X线片同是溶骨性破坏彼此容易混淆需要鉴别但前两者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骨巨细胞瘤变部位有明显的偏心性;神经纤维瘤的破坏围绕神经孔使之变大消失病变周围有硬化骨。其他少见的良性肿瘤,由于症状轻微X线片有各自的影像学特征容易鉴别。更少见的骶骨高恶性肿瘤具有病史短,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卧位不起呈强迫体位,病人很快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消瘦贫血和发热X线片肿瘤破坏发展较快呈溶骨性或成骨性穿刺点在后部正中骨质破坏严重的部位,阳性率可高达90%,因此术前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