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吃什么好调理 寒凝血瘀型痛经:生姜大枣饮
痛经吃什么好调理 寒凝血瘀型痛经:生姜大枣饮
寒凝血瘀型痛经多表现为月经错后、经血颜色暗红或有血块,痛经症状遇寒加重,热敷小腹部可以减轻疼痛。经血量少,畏寒肢冷,面色青白。方法:取生姜20g,大枣3枚,红糖适量,前两味加水煎,去渣取汁,入红糖烧煮即可。经前3-5天开始,连服一周
气滞血瘀型的痛经与寒凝血瘀型痛经区别
气滞血瘀型、寒凝气滞型都是中医辩证论治后的病证,治疗时需要行气活血,温经驱寒,中成药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恰有其功效。纯中药制成,标本兼治且无毒副作用。
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应多样化,不可偏食,应经常食用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荠菜,洋兰根,香菜,胡萝卜,橘子,佛手,生姜等.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宜常吃补气,补血,补肝肾的食物,如鸡,鸭,鱼,鸡蛋,牛奶,动物肝肾,鱼类,豆类等.
月经腹痛痛经的民间偏方
有关民间偏方有以下两则
偏方一
凡经水未来之先肚腹账痛者,此乃血气凝滞也。用乌药、砂仁、延胡索、炙甘草、木香、制香附、槟榔各2G同煎服。
偏方二
凡痛重账轻者,用乌药4G,延胡索4G,当归12G,赤芍5-6G,生地10G,丹皮3G,三棱2G,莪术2G,官桂3G刘寄奴2G,同煎服。
治疗痛经的偏方有哪些
1、玄灵止痛汤
玄胡、醋炒五灵脂、白芍各10—30克,当归、川芎、甘草各10—20克,为主方。
气滞血瘀型加柴胡、香附、桃仁各6—15克;寒凝血瘀型主方加艾叶、吴茱萸各10—15克;血热挟瘀型主方加丹皮、炒栀子、黄芩各10—20克;气血虚挟滞型主方加黄芪、党参、熟地各10—20克。
本方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4次服。每次月经前3—5天开始服用,至经净痛止。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2、加位少腹逐瘀汤
当归10克、川芎6克、赤勺10克、延胡索10克、炙没药6克、炒蒲黄10克、灵脂10克、小茴香3克、干姜3克、肉桂3克、益母草30克、泽兰10克。
本方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去瘀,温经止痛。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本方水煎内服,忌食生冷。
丹参粉可以治痛经吗
对气滞血瘀型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中医将痛经分为四种类型,气滞血瘀型、气血虚弱型、寒凝胞宫型、湿热下注型。丹参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能帮助扩张血管,疏通血管及经络,维持血液运行,所以丹参粉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的。
痛经吃什么好调理 寒凝血瘀型痛经:生姜大枣饮
寒凝血瘀型痛经多表现为月经错后、经血颜色暗红或有血块,痛经症状遇寒加重,热敷小腹部可以减轻疼痛。经血量少,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方法:取生姜20g,大枣3枚,红糖适量,前两味加水煎,去渣取汁,入红糖烧煮即可。经前3-5天开始,连服一周
缓解痛经不一定非要止痛药
1、日常生活中的注意点
①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因为放松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缓解痛经;②注意保暖,经期勿淋雨、涉水,经前、经期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③适当运动,有资料表明,体育锻炼对原发性痛经是有益的,有些痛经者一旦月经来潮即躺在床上休息,其实过度保护并不利于疼痛的缓解。
2、简易按摩法
仰卧,两手搓热后放在小腹部,先由上至下按摩60~100次,再从左至右按摩60~100 次,最后转圈按摩60次,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宜。每日早晚各1次,经前3天开始。
3、贴穴法
取关元穴(脐下三寸)、三阴交(内踝上三寸),分别用半张麝香壮骨膏贴上,两三天更换1次,经前3天开始使用。为增强疗效,还可取速效救心丸5粒研细末,置于膏上再外敷。
4、适当服用维生素
经前疼痛者,服维生素B6 ,每天3次,每次20毫克,于经前连服7天。行经后疼痛者,于行经初立即口服维生素B6 40毫克,4小时后再服40毫克,共2次。也有报道说,维生素E对防治痛经有很好效果,用法是每天口服300毫克。
5、药膳调治
中医把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型(表现为以胀痛为主,拒按)、寒凝胞宫型(表现为以冷痛为主,得温痛减)和气血虚弱型(表现为疼痛伴下坠感,经后仍连绵作痛,压之痛轻)。
①益母玄胡煮鸡蛋:取益母草30 克,玄胡20克,鸡蛋2只,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取蛋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饮汤。月经前每天1次,连服5~7天。本方适于气滞血瘀型痛经。②山楂桂皮红糖饮:取山楂肉9克,桂皮6克,红糖50克。月经来潮前水煎温饮。每天1次,连服3~5天。本方适用于寒凝胞宫型痛经。③糖醋益母羹:取益母草15克,砂仁1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米醋15克,红糖 30克,稍煎即可。每日分2次服,连 服3~5天。本方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④当归羊肉生姜汤:取羊肉100克(洗净切块),当归10克,生姜10克同炖烂熟。去当归、姜,食肉饮汤。每日1次,月经前连服5~7天。本方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⑤二红生姜汤:取红糖60克,红枣10枚,生姜片6克。加水适量煎汤饮。月经前每天1 次,连服3~5天。本方适用于寒凝胞宫型痛经。
6、辨证选用中成药
①气滞血瘀型:轻者可用逍遥丸、益母草胶囊,重者可用血府逐瘀胶囊。 ②寒凝胞宫型:可用布包好炒热的艾叶敷小腹,该方法简便易行疗效佳;也可口服艾附暖宫丸、温经丸。③气血虚弱型:可服八珍益母丸、当归养血膏、乌鸡白凤丸等。因口服药物起效稍慢,故需在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为妥。
7、家庭备用止痛剂
①消炎痛片:每次1片或2片(每片25毫克),于行经稍有腹痛时口服,4小时后可再服1片。②芬必得胶囊:每次1粒或2粒,每日一两次,有同类药物过敏史、哮喘史及胃溃疡者慎用。③硝苯地平片:每次10~20毫克,于行经腹痛时舌下含服,一般只需服1次。推荐的这几种止痛药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也只能偶尔使用,不可长期服用。
中医治疗女性痛经的食疗
一、气血虚弱痛经可试试黑豆大枣汤
配料:黑豆100g,大枣50g,红糖20克
做法:将黑豆、大枣加水适量,煮成粥状,加红糖调服,为1剂。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10剂为一疗程。
气血虚弱痛经症状: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功效: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治疗气血虚弱痛经。
二、寒凝血瘀型痛经可试试当归羊肉煲
配料:当归6克、肉桂1.5克、陈皮3克、羊肉250克。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与陈皮、当归同放入煲内焖煮至烂,放入肉桂10分钟,调味食用。
寒凝血瘀型痛经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养血、调经止痛,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因此当归羊肉煲尤其适合冬季食用。
三、气滞血瘀型痛经可试试砂仁猪肚汤
配料:砂仁10克、田七9克、猪肚100克。
做法:将猪肚用沸水洗净,刮去内膜,去除气味,与砂仁、田七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烧沸后文火煮约2小时。
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功效:行气醒胃,祛瘀止痛,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问题。
四、湿热蕴结型痛经可试试茵陈山楂煎
配料:绵茵陈20克、山楂子10克、银花15克、红糖适量。
做法:洗净上药,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入红糖溶化后,分次饮用。
湿热蕴结型痛经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功效:清利湿热,活血散瘀,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子宫内膜增厚中医治疗方法
合成药:(建议购买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详细咨询药店工作人员)
1.中药妇炎丸:具有化瘀止痛、活血通经、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功效为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对于增生的子宫内膜来说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且没有副作用。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服用。
2.妇女痛经丸:具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每次30粒,日2次,口服。
3.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经,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每次1丸,日2次,口服。
4.调经益母片:具有清热散瘀之功效。主治痛经,适用于瘀热型痛经。每次20~30粒或5~8片,日2~3次,口服。
中药配方:(建议遵循当地医生医嘱)
自拟清宫阿胶膏方药组成:阿胶3Og、红枣肉3Og、牛肝粉12g、三七粉(冲)3g、茜草炭l2g、生白芍15g、当归l2g、生枳壳12g、川楝子12g、忍冬藤20g、川牛膝12g、制大黄9g。加减:肝火旺盛者加丹皮、焦山栀;血热伤络者加黄芩、黄连;阴虚火旺着加地骨皮、生地、黄柏;脾虚着加白术、茯苓、黄连;阳虚寒凝者加桂枝、制附子等。用法:每日服食3次,出血期每次服食15—20粒,非出血期每次10粒,随餐服食或餐后服食均可,7天为一疗程。主治活血祛瘀,健脾温肾。
痛经吃什么好调理 气滞血瘀型痛经:月季花汤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如果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就有可能是气滞血瘀型痛经了。
方法:取月季花3-5朵,冰糖30g。将月季花洗净入锅中,加水2杯,小火煎煮一杯,加冰糖融化即可。最好是经前3-5天开始,连服一周
经期让你摆脱疼痛困扰
1、自月经初潮起,学习一些女性卫生常识,对月经来潮这一生理现象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消除恐惧及紧张心理。
2、经期应注意保暖,忌寒、凉、生、冷刺激;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平时要防止房劳过度,经期绝对禁止性生活;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外阴清洁。
3、症状严重时对症治疗,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复方阿斯匹林、消炎痛、阿托品等。慎用雌孕激素,因其可抑制卵巢正常功能。
4、中医治疗痛经有较好效果,下列验方不妨一试:
玄灵止痛汤:玄胡、醋炒五灵脂、白芍各10-30克,当归、川芎、甘草各10-20克,为主方。气滞血瘀型加柴胡、香附、桃仁各6-15克;寒凝血瘀型加艾叶、吴茱萸各10-15克;血热挟瘀型加丹皮、炒栀子、黄芩各10-20克;气血虚挟滞型加黄芪、党参、熟地各10-20克。本方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4次服。每次月经前3-5天开始服用,至经净痛止。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加位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延胡索10克,炙没药6克,炒蒲黄10克,灵脂10克,小茴香3克,干姜3克,肉桂3克,益母草30克,泽兰10克。本方的主要功效为:活血祛瘀,温经止痛。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本方水煎内服,忌食生冷。
甘橘调经饮:甘松10克,蚕砂10克,荔枝核12克,山楂6克,清橘叶6克。本方主要功效:行气,舒肝,活血,调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本方宜水煎服,经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一剂,连服5-7天。
痛经可服姜枣煮红糖
中医亦称痛经为经行腹痛,临床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两虚、肝肾虚损等证型。以下食疗方法可供参考:
1.生姜6克,红枣10枚,红糖60克,加水适量煎汤饮。月经前每日1次,连服3-5日。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
2.山楂(干)200克,放入米酒500毫升中浸泡,密封7天后可用。月经前,每日2-3次,每次10毫升,连服3-5日。用于滞血瘀型痛经。
3、丹参60克,党参30克入白酒500毫升中泡30天,于月经前,加红糖调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2-3次,连服3-4日。用于气血两虚痛经。
4、益母草30-60克,玄胡20克,鸡蛋2个,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取蛋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饮汤,月经前,每日1次,连服5-7日。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痛经吃什么好调理 气滞血瘀型痛经:月季花汤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如果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就有可能是气滞血瘀型痛经了。方法:取月季花3-5朵,冰糖30g。将月季花洗净入锅中,加水2杯,小火煎煮一杯,加冰糖融化即可。最好是经前3-5天开始,连服一周
中医治疗女性痛经有哪些注意事项
中医则统一称为痛经,并根据常见表现进行分型,根据不同的证型应用不同治疗方法。
气滞血瘀型一些痛经女性于月经前即小腹胀痛,持续到月经来潮,当月经来得比较通畅或有血块排出时,疼痛方缓解。月经量不多,经色黯红有血块,伴有乳房胀痛、情绪烦躁。治疗用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法,常用药有当归、川芎、赤白芍、香附、乌药、元胡、制乳没等,中成药有血府逐瘀胶囊。
寒凝血瘀型有些女性经期小腹冷痛,畏寒肢冷,经量少色黯,可有血块,用热水袋外敷或饮用生姜红糖水,疼痛会有所减轻。治疗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法,常用药有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当归、丹参、桃仁等,中成药可选艾附暖宫丸。
气血两虚型有些妇女经期小腹绵绵坠痛,手按于小腹会觉得舒服些,经色淡红,经量可多可少,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治疗用补中益气止痛法,可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熟地、阿胶等,中成药用十全大补丸。
治痛经应在经前一周开始用药
对于痛经的治疗,应从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服药,可以达到不痛。如已月经来潮发生腹痛,再服药效果就差一些。由于痛经与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要想彻底治愈,必须重视平时的调理。气滞血瘀型应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寒凝血瘀型要暖宫散寒、活血祛瘀;气血两虚型则气血双补、调理冲任。总之使气血调和,经血顺畅,痛经就不会发生了。
李姐让小丽饮用姜枣红糖汤,是民间用来治疗痛经的小方子。生姜辛温散寒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红糖甘温益气缓中、散寒活血,三者配合正好达到祛寒活血、补中止痛的目的,所以小丽饮用后疼痛缓解了。但如要彻底治愈,小丽还是要到医院找大夫诊治,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以最终战胜痛经这一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