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功能不全有哪些诊断方法
急性心功能不全有哪些诊断方法
1、心电图
可提示原发疾病。
2、X线检查
可见肺淤血和肺水肿。
3、超声心动图
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功能、心瓣膜状况、是否存在心包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LVEF)。
4、动脉血气分析
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如电解质、肝功、肾功、血糖、白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
6、心衰标志物
诊断心衰的公认的客观的指标是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增高。
7、心肌坏死标志物
检测心肌受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标志物是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
急性心功能不全有哪些病因导致的
1,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 引起心肌收缩无力,如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塞等,
2,急起的机械性阻塞 引起心脏阻力负荷加重,排血受阻,如严重的瓣膜狭窄,心室流出道梗阻,心房内球瓣样血栓或粘液瘤嵌顿,动脉总干或大分支栓塞等,
3,急起的心脏容量负荷加重 如外伤,急性心肌梗塞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瓣膜损害,腱索断裂,心室乳头肌功能不全,间隔穿孔,主动脉窦动脉瘤破裂入心腔,以及静脉输血或输入含钠液体过快或过多,
4,急起的心室舒张受限制 如急性大量心包积液或积血,快速的异位心律等,
5,严重的心律失常 如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和其他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暂停,显著的心动过缓等,使心脏暂停排血或排血量显著减少。
心力衰竭还能好吗
心脏衰竭目前在针对这个疾病上主要还是针对性强心,利尿,对症,支持,抗炎等治疗,尽可能的减轻心脏负荷,并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建议具体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治疗,病情变化注意随访。
急性心功能不全又叫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心功能不全被定义为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
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中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
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肌衰竭。
本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急性心原性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是肺毛细血管压进一步升高,肺毛细血管渗出血浆成份,使肺组织间隙,肺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液体成份而形成的一种危象,临床上多见于急起的弥漫性心肌损害,如广泛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炎;急性机械性阻塞,如严重瓣膜狭窄,心房粘液瘤;急起的心脏容量负荷过重,如瓣膜穿孔损伤,腱索断裂,室间隔穿孔,主动脉窦破裂,静脉输血,输液过多,过快;急性心室舒张受限,如急性大量心包积血积液;严重心律失常等。
2,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60 岁以上的人有1 %的发生率,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率较无房颤者高1. 5~1. 9 倍,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年龄和所患的心血管疾病类型有关,而心功能不全是最易并发心房颤动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功能不全伴发心房颤动发生栓塞性并发症如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3,心原性休克
由于心脏排血功能低下导致心排血量不足而引起的休克,称为心原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心排血量减少突然且显著时。
机体来不及通过增加循环血量进行代偿,但通过神经反射可使周围及内脏血管显著收缩,以维持血压并保证心和脑的血供,临床上除一般休克的表现外,多伴有心功能不全,体循环静脉瘀血,如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等表现。
4,心脏骤停
为严重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心脏骤停或心原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和死亡期。
预防护理
如何减少心衰的发生,首先要预防冠心病,要从改善生活方式着手,饮食方面不要吃过于油腻的东西,比如带鱼,蛋黄以及动物内脏和肥肉等,天天大鱼大肉绝不是好现象,高脂饮食是引起“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避免;运动方面要加强锻炼。
每星期要进行两三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对于防止冠心病大有裨益;心情方面要愉快而不过分激动,动不动就要与他人争执,争强好胜,容易生气等都会导致心脏病的高发。
冬季不能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出现发烧,贫血,甲亢等疾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要呆在家里讳疾忌医。
急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
【概述】
随着心功能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有关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和临床治疗的新认识使传统概念有所改变,心功能不全被定义为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有心功能不全综合征或心力衰竭综合征之称。泵衰竭原指急性心肌梗塞时的左心衰竭,现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有人统称之为泵衰竭,传统概念认为心功能不全患者均有器官瘀血的症状,因而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新概念认为心功能不全可分为无症状与有症状两个阶段,前者有心室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如心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但无典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心功能尚属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i级,是有症状心力衰竭的前期,如不进行有效治疗,迟早会发展成有症状心功能不全。据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缓急,循环系统代偿程度的差别,临床还有急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和代偿性心功能不全等不同表现。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诊断急性心功能不全并不困难,主要应与其它原因(特别是血管功能不全)引起的昏厥、休克和肺水肿相鉴别。昏厥当时,心律、心率无明显过缓、过速、不齐或暂停,又无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基础的,可以排除心原性昏厥。心原性休克时静脉压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与其它原因引起的休克不同。肺水肿伴肺部哮鸣音时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此时心尖部奔马律有利于肺水肿的诊断。其他原因引起的肺水肿,如化学或物理因素引起的肺血管通透性改变(感染、低蛋白血症、过敏、有毒气体吸入和放射性肺炎等)、肺间质淋巴引流不畅(肺淋巴组织癌性浸润等)或胸腔负压增高(胸腔穿刺放液过快或过多)、支气管引流不畅(液体吸入支气管或咳嗽反射消失等)等,根据相应的病史和体征不难与急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肺水肿鉴别。但心脏病患者可由非心原性原因引起肺水肿,而其他原因引起的肺水肿合并心原性肺水肿的也并不罕见。应全面考虑,作出判断。
急性心功能不全饮食上有哪些禁忌
以下食物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1、豆类:豆腐干、霉豆腐等。
2、饮料:汽水、啤酒、牛肉汁等。
3、调味品:味精、食盐、酱油、番茄酱等。
4、水果:葡萄干、含食盐及安息香酸的水果罐头或果汁、水果糖等。
5、奶、蛋类:咸蛋、松花蛋、乳酷等。
6、水产类:咸鱼、熏鱼、罐头鱼及部分含钠高的海鱼。
7、禽、畜肉类:含食盐及安息香酸的罐头食品、肠类、咸肉、腊肉、肉松。
8、蔬菜类:咸菜、酱菜、榨菜、菠菜、卷心莱、芹菜等。
9、油脂类:奶油。
10、粮食类:各种面包、加碱的机器切面、饼干、油条、油饼及发酵做的各种点心等。
心肌病与心肌炎的异同点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病与心肌炎相同点:
心肌病与心肌炎都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风寒湿侵犯机体,由表及里侵犯心脏。发病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咳嗽、纳差、而且活动后加重。检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房颤、心包积液、肺淤血及双下肢浮肿等症状。治疗:用中药治疗。
心肌病与心肌炎不同点:
心肌病的发病年龄30-50岁,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少数病人有家族史和遗传史,一般可能与营养、感染、代谢、妊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而导致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特点疾玻检查:心脏彩色心动图可以确诊。
心肌炎的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年,50岁以上患者罕见。发病原因: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急性或慢性,局限性及弥漫性炎症改变,使心肌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的病理改变,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鼻塞、流涕。急性暴发型心肌炎感染后1-2周内猝死的原因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脏有关。所以心肌炎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发生猝死。早期诊断,心肌酶学,心电图确诊。治疗早期除用营养心肌外均用中药治疗较理想。
心功能不全心衰是什么问题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心肌收缩,将回流到心脏的血液有效地排到主动脉和肺动脉去,故常说心脏犹如一个泵,即心泵。泵衰竭,是指在短期内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造成急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系列严重临床表现,其中包括心原性休克。泵衰竭的主要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而心肌梗塞前,患者的心功能可以完全正常,一旦心肌梗塞发生,心功能在短则几小时内就可以急剧减退。泵衰竭一词是用于描述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因此泵衰竭主要就是指急性心肌梗塞的左心功能不全竭和心原性休克。
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往往是一慢性过程,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代偿,这些代偿机制在适当范围内均能提高心排血量,但超过极限反而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心功能不全加重。
对于泵衰竭的病人来说,没有那么多充足的时间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代偿。因为在短时间内,许多代偿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心脏的腔室既不能一下子扩张,心肌也不会马上肥厚起来,仅仅能依赖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兴奋,提高心率、增加心室舒张末压来进行代偿;但心肌的氧消耗大大增加,得不偿失,反而会引起肺瘀血和肺水肿的发生。由于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心衰)和泵衰竭的代偿机制不尽相同,当然其临床表现和治疗也有区别。但随时间的推移,急性泵衰竭可转变为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而充血性心功能不全也能因病情的急剧变化而出现泵衰竭的征象。
急性心功能不全应当如何预防
1.一般性随访
每1~2个月一次。了解患者心率和节律、肺部啰音、水肿程度等基本状况及用药情况。
2.重点随访
每3~6个月一次。增加生化检查、BNP/NT-proBNP、心电图检测,必要时做胸部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3.患者教育
(1)让患者了解心衰的基本知识,掌握反映心衰加重的重要临床表现。
(2)掌握调整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基本药物的方法。
(3)避免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滥用药物等。
4.出现下列情况,应立即就诊
心衰加重、血压不稳定、心率和心律的改变等。
老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是什么原因
老年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应考虑左心功能不全,建议患者做心脏彩超检查。
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心肌的收缩功能下降,使心脏前向性排血减少,造成血液淤滞在体循环或肺循环产生的症状。随着对心功能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人,心功能不全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更重要的是由于多种神经体液因子的参与,促使心功能不全持续发展的临床综合征。新概念认为心功能不全可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个阶段,前者有心室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如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但无典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尚属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的I级,属有症状心力衰竭的前期,如不进行有效治疗,迟早会发展成有症状心功能不全。
在我国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包括:不明原因和瓣膜疾病为主,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其诱因主要是: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及妊娠、分娩并发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左心功能不全最常见,它主要影响患者的肺循环。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无力。
老年人多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功能不全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左心功能不全不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部感染等区别。
心功能不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发作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全心功能不全竭;按发生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等。
让老人多多休息才是保护心脏健康最好的办法,休息的时候心脏的负荷就会降低,这样就会避免心脏功能受到伤害。平时老人一定要讲究低热饮食,多补充一些维生素以及蛋白质,每天最好是少食多餐。每次吃饭的时候不要吃的太饱,否则会对心脏造成压迫。
心肌病与心肌炎有何异同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为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而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病与心肌炎相同点
心肌病与心肌炎都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风寒湿侵犯机体,由表及里侵犯心脏。发病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咳嗽、纳差、而且活动后加重。检查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房颤、心包积液、肺淤血及双下肢浮肿等症状。治疗都用中药治疗。
心肌病与心肌炎不同点
心肌病的发病年龄30-50岁,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少数病人有家族史和遗传史,一般可能与营养、感染、代谢、妊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而导致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特点疾玻检查:心脏彩色心动图可以确诊。
心肌炎的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年,50岁以上患者罕见。病因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急性或慢性,局限性及弥漫性炎症改变,使心肌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的病理改变,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伴有发热、鼻塞、流涕。急性暴发型心肌炎感染后1-2周内猝死的原因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脏有关。所以心肌炎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发生猝死。早期诊断,心肌酶学,心电图确诊。治疗早期除用营养心肌外均用中药治疗较理想。
心肌炎传染吗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病人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包括静养,改进心肌营养、控制心功能不全与纠正心律失常,防止继发感染等。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可原发于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病因有感染、理化因素、药物等,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其中又以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感染最多见。
慢性心功能不全预防保健
1、休息 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心功能互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心功能H级,应增加休息,但能起床活动。心功能Ill级,限制活动,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心功能IV级,绝对卧床休息,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2、饮食 以高维生素、低热量、少盐、少油、富有钾、镁及适量纤维素的食物,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对少尿患者应根据血钾水平决定食物中含钾量。
3、吸氧 按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4、排泄 按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5、皮肤及口腔重度水肿患者 应定时翻身,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呼吸困难者易发生口干和口臭,应加强口腔护理。
6、心理护理按本系统疾病护理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