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怎样才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怎样才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一、HBV 宫内感染与免疫耐受我国HBV 感染方式主要是母婴传播,而宫内感染是导致HBV 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在正常情况下,胎盘中的滋养细胞与母体血液直接接触,不仅为胎儿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也是HBV 侵入胎盘的首要屏障。研究资料显示,新生儿HBV 感染与其胎儿期的免疫耐受状态有关.CD4+ Th 细胞属于辅助/ 诱导性T 淋巴细胞,可分化为Th1 和Th2 细胞,分别介导两种不同的免疫效应,Th1/Th2的平衡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有效性余敏敏等报道HBV 感染的新生儿CD4+/CD8+T 淋巴细胞的比例呈明显低下状态[8].张恒辉等对HBV 阳性产妇脐带血的树突状细胞(DC)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BV 阳性产妇脐带血的DC分泌白介素-12 (IL-12)的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孕妇[9].Moser 等研究表明,IL-12 是Th0 细胞向Th1 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10]. IL-12 含量低下,则不能有效拮抗微循环中的IL-4、IL-10的作用,致使Th0 细胞向Th1 分化障碍,使机体不能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导致胎儿免疫耐受,说明CD4+Th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降低是导致胎儿发生HBV 宫内感染的重要机制。

二、HBV 母婴传播的阻断(一)母体传播的免疫阻断越波等研究显示,妊娠期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乙型肝炎病毒e 抗原(HBeAg )阳性的孕妇,HBV母婴传播率为80.0% ~85.0%.针对母体免疫阻断,目前80% ~90% 的相关文献均采用传统免疫阻断法,即妊娠第28W 开始给予HBIG200IU 肌肉注射,1 次/四周,共3 次。刘式景等对采用传统免疫方法的HBeAg 阳性孕妇所生产的新生儿追访至12个月龄,结果显示有17.5% 的新生儿存在HBV 阻断失败 ,所以针对HBeAg 阳性的孕妇,传统免疫法还不足以有效地阻断HBV 的母婴传播。 (二)HBIG强化免疫阻断与作用机制针对HBV 感染孕妇的母婴传播阻断,新近文献主张于妊娠20W 开始给予HBIG ,并取得了良好的阻断效果。韩国荣等于妊娠20W 给予HBIG,每四周肌肉注射一次,共5 次,可使HBV 阻断成功率达到96.5%,其应用的理论基础是妊娠20W 时,胎盘滋养细胞已经具有主动将母体IgG 型抗体转运给胎儿的能力[13]. 早期应用HBIG,除直接中和病毒颗粒外,主要刺激母体的免疫系统,增强网状内皮作用,活化巨噬细胞功能,促进机体T 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白介素-2(IL-2)和干扰素,提高孕妇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快速降低HBsAg 滴度和HBV DNA 载量,减少HBV 的侵袭能力,阻断HBV对滋养细胞的感染,恢复胎盘屏障功能,减少HBV 的母婴传播机率。

(三)拉米夫定的母婴阻断实践证实,HBV 活跃复制是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苏关关和李凡文等分别对HBV DNA 阳性的孕妇于妊娠中期给予拉米夫定进行HBV母婴传播阻断 ,取得了良好的阻断效果。国内缪晓辉、陈成伟等学者就拉米夫定应用于HBV 母婴阻断的安全性方面提出了质疑,原因是拉米夫定属于C 类药,缺乏妊娠动物实验资料,对人类胎儿的危害尚待明确.三、新生儿的免疫阻断新生儿出生后立刻肌肉注射HBIG,除有效中和已侵入新生儿体内的 HBsAg 和病毒颗粒外,还能提高新生儿HBVac 接种的应答水平,延长保护性抗体的持续时间,激活补体系统、改善新生儿免疫耐受状态,增强体液免疫而减少HBV 感染. 故此HBsAg 阳性的孕妇所生产的新生儿,出生后肌注HBIG 200IU已成为了临床常规手段. 新生儿注射HBVac 的价值已得到公认,具有预防和阻断HBV 感染的双重作用.目前多采用标准免疫法,即0 、1 、6 月龄各给予HBVac10 μg 肌肉注射。但针对HBsAg 、HBeAg 双阳性的孕妇,韩国荣等主张宜加大HBVac 剂量或增加注射次数,以有效提高免疫成功率。母婴联合免疫是目前阻断HBV 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和最佳方案。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将有更有效、更安全的HBV 母婴阻断方法的出现,在我国不久的将来,可使自然人口的HBV 感染率有望大幅度下降。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获新进展

了解怎样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及时做好预防工作,是父母必须了解并且必须做到位的一项工作。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乙肝患者是儿童时期感染的。乙肝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进行乙肝病毒传播,新生儿的身体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更容易被乙肝病毒感染,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因此,做好乙肝母婴阻断措施是我们大家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如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做好乙肝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在产前、产后进行全程干预,实施主动被动联合免疫,这样才更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从母体感染给婴儿。

乙肝母婴阻断措施是什么呢?

乙肝孕妇需要在经过正规医院的治疗,获得临床治愈,病情稳定一年以上时间,而且身体没有不适,肝功能始终正常的情况时,可以生育,但是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其他部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然后分别在第1个月,第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另外,在新生儿出生满2个月,满7个月时,还要检查乙肝五项和hbv-dna,了解新生儿的免疫是否成功。此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也应该在产前三个月,每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这是目前最有效的阻断母婴传播的方法,阴断率可高达95%以上。

肝炎要注意什么

肝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小儿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为了预防小儿患肝病,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疫苗接种

国家控制小儿肝病的主要策略是对儿童进行肝炎疫苗免疫。可以给小儿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病人的易感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则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及其他高危人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和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要求,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2、阻断母婴传播

儿童可经垂直传播被肝炎病毒感染,这一点与成人感染肝炎的途径有所不同。如果母亲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其新生儿的感染率为85%左右。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妈妈在受孕前要检查身体,如果发现得了乙型肝炎必须待痊愈后才能怀孕。而身为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孕妈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

3、日常生活预防

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让孩子喝生水,不买小摊小贩的零食吃,不共用茶杯、餐具、牙刷等,不咬手指和手指甲,以免病从口入。

学校、幼儿园要定期消毒门窗、墙壁、地面以及孩子容易接触到的地方,家庭用的餐具要经常进行高温消毒。家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要教育孩子不要乱摸扶手等细菌堆积处,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尽量避免给孩子使用血制品,打针、输液(血)要到正规的医院。

只要做到以上这些,孩子患肝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肝病的预防

1、疫苗接种

国家控制小儿肝病的主要策略是对儿童进行肝炎疫苗免疫。可以给小儿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病人的易感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则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及其他高危人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和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要求,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2、阻断母婴传播

儿童可经垂直传播被肝炎病毒感染,这一点与成人感染肝炎的途径有所不同。如果母亲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其新生儿的感染率为85%左右。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妈妈在受孕前要检查身体,如果发现得了乙型肝炎必须待痊愈后才能怀孕。而身为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孕妈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

3、日常生活预防

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让孩子喝生水,不买小摊小贩的零食吃,不共用茶杯、餐具、牙刷等,不咬手指和手指甲,以免病从口入。

学校、幼儿园要定期消毒门窗、墙壁、地面以及孩子容易接触到的地方,家庭用的餐具要经常进行高温消毒。家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要教育孩子不要乱摸扶手等细菌堆积处,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尽量避免给孩子使用血制品,打针、输液(血)要到正规的医院。

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是多少

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指患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孕妇(俗称“澳抗阳性”),在妊娠期或围产期将携带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产道等方式传给婴儿,婴儿出生后HBsAg阳性或6个月内转为阳性或发生乙型肝炎。虽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但如果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乙肝病毒携带母亲很可能生下一个健康宝宝,这一过程称为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阻断的作用

由于我国人群HBsAg携带者比率高(约12%),约有40%的母亲携带乙肝病毒,其子女约有38%-58%也成为HBsAg阳性。研究资料表明,其中90%将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不仅会使健康人受到感染,而且自身亦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采取对策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

要想阻断母婴传播,首先就要知道母婴传播的途径,目前认为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有分娩过程中受染、子宫内受染和通过卵子受染三种,因此阻断也从这些方面考虑。阻断分娩过程中受染“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是误区,“免疫球蛋白”自费也要打,分娩过程中受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有可能将母血挤到新生儿的血液中。由于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的血液中,如果这时能立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可以马上把新生儿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中和掉,新生儿就不会被感染了。但如果注射的时间太晚(如数小时,甚至20小时以后),新生儿血液中的病毒,已经进入肝细胞内,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没用了。

因此,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时间是越早越好。那种提出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分娩过程中受染的预防,最主要的就是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根据目前的规定,乙肝疫苗是免费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是自费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尽可能动员家属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因为单纯注射乙肝疫苗,其保护作用至少在半个月以后,如果分娩的过程中已经受染,单靠乙肝疫苗是很难预防的。除非在怀孕期间,母亲的HBVDNA一直是阴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不注射HBIG的。因为母亲传染性的高低与其血液中HBVDNA的量是密切相关的。只要HBVDNA阳性,就有可能传染胎儿,滴度越高,其传染性就越强。

乙肝孕妇在怀孕的后三个月,即7、8、9月份要到医院各注射一支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当天12小时内要尽快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后按正常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即可,采用此方法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率高达98%以上。

传染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一、各种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期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急性临床感染者,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进口传染。甲型肝炎潜伏期为2-6周,平均一个月。,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病毒携带者,急性病人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日,其血液内多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短,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大。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血透仪等血源传播,也可通过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潜伏期为6周—6个月。

丙型肝炎传染源是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或抗HCE阳性无症状携带者,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目前共用注射器而多见,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输血后)30—83天,平均52.1天。

丁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丁型肝炎(HDV)、HBV携带者,实验动物模型如黑猩猩、土拨鼠等也可作为传染源。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输血和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有可能被传染。急性丁型肝炎由HDV与HBV同时感染所致,潜伏期为6—12周。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戊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5--75天,平均约6周。

庚型肝炎由庚型肝炎(HGV)及GBV-C病毒引起, HGV及GBV-C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庚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HGV/GBV-C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与HBV、HCV相似,常合并感染 HBV和HCV,主要经血和肠道途径传播,也可经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慢性肝炎传染途径有哪些

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数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射、接种、纹身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做好消毒工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感染。

性传播:夫妻或性伴侣之间如果一方为慢性肝炎患者,通过性生活也可造成慢性乙肝传染。所以慢性肝炎患者的性生活要注意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感染对方。

母婴传播:患慢性肝炎的母亲可将慢性肝炎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慢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是我国目前慢性肝炎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其阻断需要夫妻做好孕前检查,如果处于慢性肝炎病毒活动期最好先不要怀孕,经过治疗后根据医生建议再进行怀孕。

慢性肝炎传染途径有哪些。假如您是一名慢性肝炎患者就应该去正规的肝病医院接受治疗。

按病原学分类的肝炎,分为五大类甲乙丙丁戊;甲型肝炎家常见,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也就是说通过饮水,食物,蔬菜,玩具等途径传播;乙型肝炎主要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如输血,注射,手术,共用刮胡刀以及性交)其他途径有可能也会传播(蚊虫叮咬,消化道受损和呼吸粘膜破损);丙丁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类似;戊型肝炎途径和甲型肝炎类似。乙型肝炎有急慢性乙肝患者,而更多的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可能你会终生携带而不发病……也可能到一定的时期会发病。

慢性的乙型肝炎会经过三个阶段:免疫耐受,免疫清除,非活动或者低复制阶段(该阶段表现为表面抗原HBsAg非活动但是携带状态),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5到10年不等,而其慢性机制和发病机制医学上都未给出有力的证据,只说出了免疫耐受是关键因素之一,也可能会和遗传因素有关,所以你不用太过于担心慢性肝炎的传染,不是太过于亲密的接触,不会发生传染的,但是为了生命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以上就是这个慢性肝炎疾病所有的传播途径,这个一般是不用过度担心的,如果跟患者没有性生活接触,也不是属于母婴关系,没有跟患者使用同一个医疗用具,那么慢性肝炎其实是很不容易传染上的,如果光是亲密接触的话是不会引起疾病传染的,所以不用过度的担心,如果害怕就可以做检查来确诊。

乙肝产生原因是什么

乙肝也就是我们临床上所说的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导致肝脏损伤而发病,发病的原因主要是通过血液、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三大途径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此想要杜绝发生乙肝,就要防止以上三大途径,接触乙肝患者。

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1.预防乙肝

免疫求蛋白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肝免疫球蛋白,这种免疫球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最长听见的一种。专家指出,这种免疫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现如今已经将这种免疫求制作成药,服用后便可起到预防乙肝的作用。而且乙肝免疫球蛋白来自于经乙肝疫苗免疫的健康人血浆,经过高科技的提取以及灭活病毒,冻干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药品。

专家提醒所有人群,在平时生活中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免疫球蛋白,以此来起到预防乙肝的目的。尤其是一些没有注射乙肝疫苗的患者,更应该及时服用这种防感染药物。

2.阻断母婴传播

专家指出,免疫球蛋白还具有清除游离hbv的作用,也就是,阻断母婴之间乙肝感染等各种感染病的作用。同时专家特别提醒一些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最好是从怀孕孕28周时间开始,每个月都应该注射一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子宫内的传播以及感染,从而保护胎儿的健康以及健康生长发育。

同时新生儿在出生后也应该及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除此之外还应该同时接种乙肝疫苗,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并且还具有提高婴儿的免疫力的作用。

3.清除游离hbv

免疫球蛋白的作用还在于预防和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的作用,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预防具有感染hbv危险的乙肝易感患者。尤其是一些防医务人员以及接触hbv感染人群,还有就是一些血清表面抗原滴度小于10iu/l的人群。比如像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等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经常会在工作时皮肤破损,如果不慎接触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这个时候就很有可能会感染乙肝。

因此一旦出现皮肤破损的情况,就应该在12个小时之内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而等到一个月时间后还应该再重复注射一次,这样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1.预防乙肝

免疫求蛋白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肝免疫球蛋白,这种免疫球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最长听见的一种。

专家指出,这种免疫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现如今已经将这种免疫求制作成药,服用后便可起到预防乙肝的作用。

而且乙肝免疫球蛋白来自于经乙肝疫苗免疫的健康人血浆,经过高科技的提取以及灭活病毒,冻干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药品。

专家提示,如果服用免疫球蛋白的话,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这样才能起到预防乙肝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没有注射乙肝疫苗的患者,更应该及时服用这种防感染药物。

2.阻断母婴传播

专家指出,免疫球蛋白还具有清除游离hbv的作用,也就是,阻断母婴之间乙肝感染等各种感染病的作用。

同时专家特别提醒一些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最好是从怀孕孕28周时间开始,每个月都应该注射一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子宫内的传播以及感染,从而保护胎儿的健康以及健康生长发育。

同时新生儿在出生后也应该及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除此之外还应该同时接种乙肝疫苗,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并且还具有提高婴儿的免疫力的作用。

乙肝女性出现6大情况不宜怀孕

乙肝急性期暂不宜怀孕

很多已婚女性苦恼地询问专家:自己有慢性乙肝多年,能不能生孩子?有多大几率把病毒传染给孩子?如何避免?张立伐解释,首当其冲应考虑的不是母婴传播而是母体能否承受怀孕。他表示,这是由于女性在妊娠时,需要为胎儿提供大量的营养,所以容易增加孕期肝脏的负担,同时妊娠时机体免疫功能及内分泌的变化,常使原有的肝病加重,肝功能减退,也非常容易增加孕妇分娩时的产科并发症,如大出血等。为此,乙肝女性在选择怀孕时要谨慎,切不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盲目受孕。

但他认为,以上风险并不意味乙肝女性必须放弃怀孕,如果在肝病专科医生和妇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患者及家属能正确选择怀孕时机、分娩方式、孕后哺乳方法等,是既能保证母婴平安、又能最大限度阻断乙肝病毒向下一代传播的。

张立伐表示,一般来说,以下6种情况中有任何一种的女性都暂不宜怀孕:1.现症的急性乙肝,伴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2.乙肝病毒感染时间较长且肝脏损害严重,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硬化,伴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脾脏功能亢进,凝血功能障碍的;3.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较为明显,且肝功能波动较大,常伴有蛋白比例倒置或低蛋白血症;4.慢性乙肝患者伴有严重的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5.曾有过怀孕史,但因肝脏不能承受而终止妊娠者;6.乙肝病毒感染者伴有妇产科疾患、有重复剖宫产史者。

对于正处于活动性肝炎的女性,如果考虑生育,应经治疗后待病情稳定、肝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以上再怀孕。

母婴传播主要集中在分娩期

张立伐指出,乙肝妈妈生育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母婴传播。在各种母婴传播途径中,以分娩期感染为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最主要的途径。所以,分娩后婴儿及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合理选用母乳喂养显得相当重要。而用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办法阻断母婴传播的有效率可达90%~95%,相反,仅靠接种疫苗来预防母婴传播的有效率只有86%。

乙肝母亲乳头破裂应暂停母乳喂养

由于乙肝妈妈的乳汁中含有病毒,不少家长依然十分担心病毒会通过乳汁传给孩子。他表示,其实通常母亲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并经乙肝病毒基因检测为阴性,婴儿在出生后及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产生保护性抗体后,病毒是不会通过母婴喂养而传播的。

但以下情况除外:母乳能检测到乙肝病毒;病毒定量检测呈阳性或大三阳的母亲,特别是肝功能异常者;婴儿口腔、咽喉、食道、胃肠黏膜等处有破损、溃疡,母乳中乙肝病毒就会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并可能诱发乙肝病毒感染;母亲乳头破裂者。

肝炎传染途径有哪些呢

1、母婴垂直传播:中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中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3、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6、 宫内感染: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受到感染。

7、 产程感染:指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因为接触或吞入母亲的血液、羊水和分泌物而被感染。

8、产后感染:指婴儿在产后母乳喂养及密切接触的过程中被感染。因此,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需要“乙肝”妈咪从孕前到产后全程重视,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进行传播。

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是多少

乙肝母婴阻断其实是一种技术,只是现在很多人还不了解,因为很多妈妈在怀孕之前自身患有乙肝,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很容易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出生后也有乙肝,甚至传染给他人,那么,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高吗?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指患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孕妇(俗称“澳抗阳性”),在妊娠期或围产期将携带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产道等方式传给婴儿,婴儿出生后HBsAg阳性或6个月内转为阳性或发生乙型肝炎。虽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但如果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乙肝病毒携带母亲很可能生下一个健康宝宝,这一过程称为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阻断的作用

由于我国人群HBsAg携带者比率高(约12%),约有40%的母亲携带乙肝病毒,其子女约有38%-58%也成为HBsAg阳性。研究资料表明,其中90%将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不仅会使健康人受到感染,而且自身亦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采取对策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

要想阻断母婴传播,首先就要知道母婴传播的途径,目前认为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有分娩过程中受染、子宫内受染和通过卵子受染三种,因此阻断也从这些方面考虑。阻断分娩过程中受染“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是误区,“免疫球蛋白”自费也要打,分娩过程中受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有可能将母血挤到新生儿的血液中。由于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的血液中,如果这时能立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可以马上把新生儿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中和掉,新生儿就不会被感染了。但如果注射的时间太晚(如数小时,甚至20小时以后),新生儿血液中的病毒,已经进入肝细胞内,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没用了。

因此,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时间是越早越好。那种提出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分娩过程中受染的预防,最主要的就是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根据目前的规定,乙肝疫苗是免费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是自费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尽可能动员家属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因为单纯注射乙肝疫苗,其保护作用至少在半个月以后,如果分娩的过程中已经受染,单靠乙肝疫苗是很难预防的。除非在怀孕期间,母亲的HBVDNA一直是阴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不注射HBIG的。因为母亲传染性的高低与其血液中HBVDNA的量是密切相关的。只要HBVDNA阳性,就有可能传染胎儿,滴度越高,其传染性就越强。

乙肝孕妇在怀孕的后三个月,即7、8、9月份要到医院各注射一支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当天12小时内要尽快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后按正常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即可,采用此方法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率高达98%以上。

相关推荐

乙肝应该如何预防

1.注射用品及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仅用75%酒精浸泡,擦抹是杀灭不了乙肝病毒的,从而达到预防目的。2.把好输血、血液制品质量关。用最灵敏的检查方法过筛输血的血源和血液制品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防止输入人体;要随时检查职业献血员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乙肝感染标志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献血,这也是预防乙肝的常用方法。3.切断唾液传播。在50~80%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以抓到乙型炎病毒,给孩子嘴对

肝炎的种类有多少

一.病毒性肝炎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肝炎,传染性强。引起肝炎的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型。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肠道传染,病毒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形成大流行,不过不会发展为慢性,也不会引起肝硬化,并且患病后有终身免疫力。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均通过血液传播,少数也可因密切接触病人的唾液、精液、乳汁等感染,如夫妻之间、母婴之间的相互传染。乙、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并可能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

肝炎病毒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吗

1、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人数很多,更多的是隐性感染,更难于控制其传染性。母婴传播是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因此,这是属于乙型肝炎的危害表现之一,具有一定的遗传性。2、乙型肝炎的危害还会影响正常生活。一个人如果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不仅严重影响乙型肝炎患者身心健康,干扰正常生活,影响升学、就业、入伍、婚嫁,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乙型肝炎很容易慢性化,治疗时间长,需要休息,影响学业及事业,会对

乙肝及时预防是关键

1、阻断母婴传播如果能完全防止母婴传播,就可以使我国乙肝表面抗携带者人数减少1/3。目前全国有1.2亿多表面抗原携带者。防止母婴传播的最好方法是新生儿出生后马上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各注射1支乙肝疫苗。如果没有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纯注射乙肝疫苗效果也很好,方法是在出生时,生后1个月、2个月各注射1支乙肝疫苗。2、切断唾液传播在50%~80%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

怎么避免乙肝传染给别人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一血液传播、二性接触传播、三母婴传播,因此远离乙肝传染途径就要远离以上三大传染途径,如不要输入乙肝患者的血制品、在献血前要先做好检测,也不要与乙肝患者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等。

丙肝的传染途径

1、血液传染血液传染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肝。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肝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2、母婴传播丙肝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使新生儿获得感染,但其母婴传播率较乙型肝炎低,在2%左右。如果母亲体内的丙肝病毒复制水平较高,母婴传播的危险性也会增大

导致肝癌的原因

诱因:与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有关科研人员已证实,主要通过血液传染的乙型、丙型与丁型病肝炎毒与肝癌关系密切,而通过饮食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无关。我国有1.2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全世界人口的30%,其中300万人会转为慢性肝炎,约30万人转为肝硬化,最终有部分乙肝患者转变为肝癌。肝癌转化过程大致如下: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据统计,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相关者约占70~80%,丙型

乙肝孕妇的孩子是否会感染乙肝

孕妇血液中查出肝炎病毒抗原,那么在她的血液、唾液、乳汁和羊水中都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在孕育及分娩过程,肝炎病毒均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小孩。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分娩时及其前后。分娩前可在子宫内通过胎盘直接感染胎儿,这种情况不多见,约占5%~10%;更多见的是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或羊水而感染或产后通过密切接触感染。但并非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孩子都会带有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这种母婴垂直传播取决于几个因素

妊娠合并肝炎的原因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主要以妊娠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不能通过胎盘传播,孕期不用人工流产或引产,但是妊娠晚期患病,

多种手段控制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世界问题。估计全球每年有150万人感染甲型肝炎;20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有3.5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每年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全球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每年有超过30余万人可能死于丙肝导致的肝癌。面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肝炎病毒,我们能够控制它的流行吗?接种疫苗,甲肝乙肝少了多少接种疫苗是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的最好方法。自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