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生长方式
肿瘤的生长方式
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纵隔肿瘤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一般而言,纵隔肿瘤阳性体征不多,其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质地,性质等有关,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生长到相当大尚无症状或很轻微,相反,恶性肿瘤侵犯程度高,进展迅速,可在较小时已出现症状,常见症状有胸痛,胸闷,咳嗽,头面部水肿,一侧面部无汗,吞咽困难等,此外,还可出现一些与肿瘤性质相关的特异性症状:如随吞咽上下运动为胸骨后甲状腺肿,咳出头发样细毛或豆腐渣样皮脂为破入肺内的畸胎瘤;伴重症肌无力者为胸腺瘤等。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纵隔肿瘤重要手段,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X线正侧位胸片可显示肿瘤部位,密度,外形,边缘清晰光滑度,有无钙化或骨影等,CT或核磁共振能进一步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必要时可作心血管,支气管造影,超声可鉴别实质性,血管性或囊性肿瘤,放射性核素可协助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气管镜,食管镜,纵隔镜检查,胸腔镜纵隔肿物活检,诊断性放射治疗,在短期内能否缩小,有助于鉴别对放射性敏感肿瘤,如恶性淋巴瘤。
瘤子的肉眼观形态
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肉眼观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肿瘤的数目、大小不一。多为一个,有时也可为多个。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性质(良性、恶性)、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生长于体表或较大体腔内的肿瘤有时可生长得很大,而生长于密闭的狭小腔道内的肿瘤一般较小。肿瘤极大者,通常生长缓慢,多为良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常长不大。
2)肿瘤的形状: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息肉状(外生性生长)、乳头状(外生性生长)、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囊状(膨胀性生长)、浸润性包块状(浸润性生长)、弥漫性肥厚状(外生伴浸润性生长)、溃疡状伴浸润性生长。形状上的差异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密切相关。
3)肿瘤的颜色:一般肿瘤的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视其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变性、坏死等而定。有些肿瘤会因其含有色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肿瘤的颜色推断为何种肿瘤。如脂肪瘤呈黄色,恶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红色或暗红色。
4)肿瘤的硬度: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相反,间质多于实质的肿瘤一般较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时较软,发生钙化或骨化时则较硬。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
良性与恶性肿瘤该如何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无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外表到内部结构,尤其是分子细胞学本质都有明显的不同。
良性肿瘤具有以下一些常见的特点:生长缓慢,肿块的周围有一层完整的纤维性包膜,将肿块裹住,因此其边界清楚,与周围的其他组织不粘连,触摸起来有滑动感。由于有外包膜,肿瘤的生长只能如鼓气球一样膨胀地增大,瘤细胞不会逸出而发生“转移”。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这种瘤细胞的形态与正常细胞相似,有时很难区分。一个人患有良性肿瘤时,一般在开始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只是在肿瘤生长较大时,挤压它所在的脏器或相邻的器官,于是出现压迫症状,甚至影响肿瘤所在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良性肿瘤由于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因此在手术切除之后,一般都不会复发,预后较好。
恶性肿瘤恰恰相反。生长速度快,可在短时间内体积明显增大,肿块的外周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全,因此其边界不清。癌细胞还可伸向周围组织,与邻近正常细胞,紧密粘连,摸起来固定不动,并从周围正常机体组织吸取营养。正是恶性肿瘤的这种生长方式,使得手术时很不容易切除干净,残留的癌细胞会东山再起,引起复发。此外,恶性肿瘤易于转移,转移方式为直接蔓延、淋巴或血行转移以及种植三大类。患恶性肿瘤的病人很可能于早期便出现低烧、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而显得消瘦等症状。如果未能在早期得到正确的治疗,常会发生不良的后果。
肿瘤虽有恶性与良性之分,各有其特点,但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某些属于恶性范畴的“肉瘤”,在早期也可以如良性肿瘤一样,呈“吹气球”似地生长;而少数的良性肿瘤,如皮肤血管瘤,与周围组织也无明确的界限,也没有包膜。此外,良性与恶性固然主要决定于细胞本身的遗传特点,但肿瘤所在部位也常常是影响后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垂体肿瘤,虽然其生长方式和细胞形态看起来属于良性,倘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地治疗,会导致失明、头痛,甚至致命的后果。也有个别肿瘤就其细胞形态看符合恶性特征,但极少发生转移,因此只有局部的压迫作用,这种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威胁便不太严重了。不过,良性和恶性有时是可以转化的,譬如有些肿瘤原属于良性,但在日后的生长过程中演变成恶性,生长速度加快,对机体的危害加大。所以即使诊断为良性肿瘤,无论医生还是患者本人都应随时注意,切不可麻痹,放松警惕。
血管瘤恶性和良性区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生长方式不通:良性肿瘤一般呈膨胀生长,与正常组织边界清楚,肿瘤周围有包膜形成;而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不清,没有明显的包膜形成。
2.生长速度:良性肿瘤多生长缓慢;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迅速,可因为肿瘤生长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发生坏死、溃烂。
3.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多无复发;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
4.转移:良性肿瘤多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可经淋巴道、血道等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5.分化程度与组织结构:良性肿瘤瘤细胞分化形态与正常组织相近似,组织结构亦与原来的正常组织相近似;恶性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比较差,常呈不同程度的异常形态,组织结构与原来的正常组织也有显著的不同。
6.对人体器官影响不同:多数良性肿瘤对器官影响不大,只有较大的良性肿瘤会压迫组织或器官;恶性肿瘤除了会压迫器官或组织外,还会出现坏死、溃破、出血、感染、转移等症状。
肿瘤生长因子是什么
TSGF全称TumorSuppliedGroupofFactors,中文译作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是数种国际公认的与恶性肿瘤生长相关的糖类物质和代谢物(脂蛋白、酶、氨基酸)的统称。当肿瘤产生时,血液中肿瘤相关物质含量升高,是肿瘤的早期发现、术后及放、化疗、转移、复发的重要线索。临床试验证明,测定血清中肿瘤相关物质的含量,将为肿瘤的早期发现、筛查,良性肿瘤的鉴别和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检测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阴道横纹肌肉瘤的预后
阴道横纹肌肉瘤预后好,10年生存率为90%。组织学类型并不是阴道RMS的一个预后因素,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1.诊断时的年龄 1~9岁患者较<1岁和>9岁的患者预后好。
2.肿瘤大小 <5cm的肿瘤预后好。
3.肿瘤生长方式 外生型、息肉样的阴道RMS的10年生存率达92%,而内生型、弥散型的为68%,两者差异显著(Leuschner,2001)。
4.淋巴结情况 淋巴结无受累者预后佳。
5.远处转移 就诊时有远处转移者预后明显差于无远处转移者。
6.DNA倍性 超二倍体的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较二倍体的预后佳。
7.染色体易位 腺泡型中含t(2;13)的预后相对t(1;13)者更差。
8.治疗方式 IRSⅢ和Ⅳ研究中的阴道RMS患者其5年生存率和疾病缓解生存率均明显高于IRS I和Ⅱ研究。
9.化疗后完全缓解的时间 IV期患者,在3个周期的化疗前即18周前获得完全缓解者,其3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3个周期的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者(Carli,1999)。
肿瘤的性质知识有什么
肿瘤这种疾病其实我们应该做好的就是病理学的检查,这样问可以了解自己的疾病性质是什么,但是我们对于认识肿瘤这种疾病的时候也需要采用手术的方式去处理,当然了具体的护理方式我们需要和专家做好相应的知识沟通。
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肿瘤的数量不同,当然了大小也是不同的,有时候会出现一个肿瘤,但是往往有时候也会出现很多个肿瘤,肿瘤大小的确定,或者是肿瘤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肿瘤和很多的因素有着关系,比如说和肿瘤的生长时间,或者是肿瘤生长的部位。有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生长在体表的一个肿瘤可能会出现体积很大的症状,但是位于一些狭窄的地方生长的肿瘤就会比较小,生长就会比较慢。如果是良性肿瘤的话那么肿瘤的症状就会生长过慢,而且还会生长缓慢,当然了恶性肿瘤就会相反。
2肿瘤的形状:肿瘤性状多种多样,我们最常见的比如说外性生长的息肉状的肿瘤、乳头状的肿瘤;还有膨胀性生长的分叶状肿瘤、结节状肿瘤等等。这些肿瘤之所以存在着形状上的不同,和很多的因素有着关系,比如说肿瘤的生长位置、肿瘤的生长方式或者是肿瘤的性质等等,当然了也会导致不同的症状出现。
肿瘤这种疾病其实不仅仅是以上的疾病知识,还有其他的知识,比如说我们应该了解自己肿瘤的发病位置有什么,再者我们对于认识肿瘤这种疾病的治疗方式,也需要考虑到的就是手术处理或者是药物处理知识,具体的疾病具体分析。
肿瘤的生长扩散
1、肿瘤的生物学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l)肿瘤生长的动力学。肿瘤的生长速度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肿瘤群体的细胞周期也分为G0、G1、S、G2和M期。多数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并不比正常细胞更快,而是与正常细胞相似或比正常细胞更慢。
2)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的比例。恶性转化初期,生长分数较高,但是随着肿瘤的持续增长,多数肿瘤细胞处于G0期,即使是生长迅速的肿瘤生长分数也只有20%。
3)瘤细胞的生长与丢失:营养供应不足、坏死脱落、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素会使肿瘤细胞丢失,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共同影响着肿瘤能否进行性长大及其长大速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决定于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之比,而与倍增时间关系不大。目前化疗药物几乎均针对处于增殖期细胞。因此生长分数高的肿瘤(如高度恶性淋巴瘤)对于化疗特别敏感。而据知名肿瘤专家称,负离子可以通过调节因恶性肿瘤引起的体内的酸碱失衡及氧化还原状况失衡,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促进正常的细胞代谢,减轻,消除化疗的不良负作用,对患者的治疗非常有益。常见的实体瘤(如结肠癌)生长分数低,故对化疗不敏感。
病因(2)肿瘤血管形成。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这些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毛细血管出芽生长。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又为肿瘤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3)肿瘤的演进和异质化。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侵袭性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这些生物学现象的出现与肿瘤的异质化有关。肿瘤的异质化是指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由于这些不同,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得以保留那些适应存活、生长、浸润与转移的亚克隆。
2.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
肿瘤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直接蔓延: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2)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
1)淋巴道转移: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癌、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
3)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胆管癌4.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1)局部浸润
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内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局部浸润都起重要作用。局部浸润的步骤:
1)由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减少;
2)瘤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
3)细胞外基质降解。在癌细胞和基底膜紧密接触4~8小时后,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LN、FN、蛋白多糖和胶原纤维可被癌细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溶解,使基底膜产生局部的缺损;
4)癌细胞以阿米巴运动通过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癌细胞穿过基底膜后重复上述步骤溶解间质性的结缔组织,在间质中移动。到达血管壁时,再以同样的方式穿过血管的基底膜进入血管。
(2)血行播散
单个癌细胞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瘤细胞团则不易被消灭,可以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肝、肺、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由于这些器官能够释放吸引癌细胞的化学物质。
超声内镜可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筛查首选
EUS(超声内镜) 的结果可能同时反映肿瘤生长方式及恶性潜能,曾有研究表明,较大体积、病灶异质性及囊性变可能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恶变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也适用于 MEN1 患者。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 MEN1 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至今尚无相关标志物来预测其恶变。肿瘤的体积大小与转移可能成正比,也因此将其作为是否手术的重要考虑因素。指南推荐对≥1cm 的病灶进行切除,但无确切证据表明最佳手术时机。
EUS 能发现大部分病灶,长期使用 EUS 监测随访能发现肿瘤的增长速度。对于体积不大但增长较快的肿瘤应早期引起重视,适时手术,从而降低病死率,然 EUS 对小的、无功能的肿瘤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仍需随访研究。
该研究证实,5-HTP PET 发现 MEN1 患者胰腺病灶的灵敏度与 CT/ MRI+SRS 类似,均高于单独使用 SRS,但显著低于 EUS。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将 EUS 作为 MEN1 患者筛查胰腺病灶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肝肿瘤疾病分类
根据肿瘤生长特征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不同,肿瘤可分成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恶性程度最低的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相似,某些良性肿瘤因其生长在重要脏器周围,对人体也可构成极大的危害。人们日常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患者即泛指恶性肿瘤患者。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1.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大多有包膜形成。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成。
2.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迅速,多呈显著的无休止性,常有坏死溃烂。
3.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后常不复发。恶性肿瘤手术后容易复发。
4.转移:良性肿瘤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可经淋巴道、血道等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5.分化程度与组织结构:良性肿瘤瘤细胞分化形态与正常组织相近似,组织结构亦与原来的正常组织相近似。恶性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致,常呈不同程度的间变。组织结构与原来的正常组织不同。6.对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主要为局部压迫作用,一般说影响小(在某些特殊部位时,压迫重要脏器,影响其功能,遂造成严重的后果)。
此外,某些内分泌器官的肿瘤可引起机能亢进。恶性肿瘤除局部压迫作用外,常破坏和浸润邻近器官、组织,引起坏死溃破、出血、感染以及远处转移,或引起恶病质,对生命危害很大。
根据瘤组织来源不同,将肝肿瘤分类如下:1.良性肿瘤:肝细胞腺瘤、肝管细胞腺瘤、肾上腺残余瘤、血管瘤、错构瘤、其它,如中胚层组织的良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混合瘤等)。
2.恶性肿瘤:(原发性肿瘤)、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肾上腺残余癌、血管肉瘤、其它肉瘤(转移性肿瘤)转移癌转移肉瘤。
肝肿瘤如何区分良性与恶性
根据肿瘤生长特征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不同,肿瘤可分成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恶性程度最低的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相似,某些良性肿瘤因其生长在重要脏器周围,对人体也可构成极大的危害。人们日常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患者即泛指恶性肿瘤患者。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
1、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大多有包膜形成。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成。
2、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迅速,多呈显著的无休止性,常有坏死溃烂。
3、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后常不复发。恶性肿瘤手术后容易复发。
4、转移:良性肿瘤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可经淋巴道、血道等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5、分化程度与组织结构:良性肿瘤瘤细胞分化形态与正常组织相近似,组织结构亦与原来的正常组织相近似。恶性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致,常呈不同程度的间变。组织结构与原来的正常组织不同。
6、对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主要为局部压迫作用,一般说影响小(在某些特殊部位时,压迫重要脏器,影响其功能,遂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某些内分泌器官的肿瘤可引起机能亢进。恶性肿瘤除局部压迫作用外,常破坏和浸润邻近器官、组织,引起坏死溃破、出血、感染以及远处转移,或引起恶病质,对生命危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