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服药为什么要减量
老人服药为什么要减量
吸收能力弱。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诺里奇医学院老年精神病学顾问克里斯·福克斯博士说:“通常认为,老人胃部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变弱。”也就是说,同样剂量的药物,老人可能无法完全吸收。
代谢能力有限。老人肝脏的代谢能力和肾脏的排泄能力减弱,服药后需要更长的时间代谢和排泄,并增大肝肾负担。英国阿斯顿大学药剂师伊恩·麦德曼博士分析说:“总的来说,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副作用将更加明显。”
药物敏感性改变。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可能对老人更有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一项涉及3万女性的最新研究显示,65岁后服阿司匹林获益最大,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的概率也较低。还有一些用于改善睡眠的药物对老人作用更明显。例如褪黑素常用来治疗失眠,对55岁以上患者有效,这与该年龄段人群昼夜节律和生物钟有关。佐匹克隆等安眠药,以及一些抗焦虑药也有类似特性。老人服用这些药时,医生一般会酌情调低剂量。因为在药效增大的同时,副作用也可能更明显。老人服某些抗过敏药、抗抑郁药、利尿剂和抗胆碱能药时,就需要考虑副作用。例如老人服抗胆碱能药物就更容易出现记忆障碍、看东西模糊、便秘、头晕和口干等问题。
老人服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肝功能与肝血流量减少,使肝脏对药物的降解及解毒能力下降,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延长。因此,老年人用药时一定要注意:
同时最多服4种药
很多老年人身患多种慢性病,医生计算用药量不能简单地用“加法”,最好用“减法”。遵循“最少数量药物、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一般不推荐同时4种以上配伍使用。
不可滥用保健品
不要迷信所谓名、贵、新药,轻信广告滥吃药,也不要大量服入延缓衰老药或保健品之类的东西。多数抗衰老药物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仅仅为了延年益寿而长期应用此类药物是不恰当的。
还有不少骗子盯上了老年人,推销所谓的“灵丹妙药”或“祖传秘方”,大家应提高警惕,到正规医院和药房拿药,以免上当受骗,危害健康。
看病记录别丢掉
老年人应该保存好自己完整的用药记录、药物过敏史。老年人就诊时要带好用药记录,并尽量看固定的医生,这样能让医生开处方时更准确地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
小病尽量别吃药
比如遇到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最重要的是休息,同时可以通过食疗促进康复。如风寒感冒喝些生姜红糖水,头痛、关节痛等慢性疼痛可以先做理疗、按摩、针灸等,不要依赖止痛药。
此外,多与人交流,保持良好心态对避免病情反复,减少用药机会非常重要。
老人用药有什么要注意的
1、老人应该不用或少用药物老年人除急症或有器质性病变外,应尽量少用药物。用药原则是应用最少药物和最低有效剂量来治疗。一般合用的药物应控制在3~4种,否则易产生不良反应。需长期应用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治疗反应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剂量。在更换或加用另一种药物前,尝试将已经应用的药物加至治疗剂量。联合用药要谨慎,在联合用药前,应先将每种药物加至治疗剂量。
2、老人需要合理选择药物
对肾与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的抗菌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应尽量不用,更不可联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尽量不用,更不能长期大剂量使用,如必须应用须加钙剂及维生素d。解热镇痛药长期服用弊多利少,要尽量少用。噻嗪类利尿剂不宜用于糖尿病和痛风患者,因为它们易引起血糖升高和痛风发作。噻嗪类利尿剂还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用药时应注意观察血压变化,不能降得太低或过快。
3、老人用药防止种类过多
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力欠佳,药物种类过多,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
4、老人不适宜长时间用药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如果用药时间过长,会招致不良反应。
老年人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及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尤其对那些毒性大的药物,一定要掌握好用药时间。
老人尽量减少睡前服药
许多老年人多年以来已经养成睡前服药的习惯,喝完药后马上进入睡眠状态了。专家提醒,睡前服药容易造成药物性食管损伤,应尽量减少睡前服药,服药后适量饮水。
药物性食管损伤,是服药引起的一种食管疾患,多发生在老人。主要表现有咽痛、咽部异物感、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吞服困难。还常有烧心、呕吐、长期发热的症状,病情重者不能进食需要住院治疗。
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和氯化钾、奎尼丁、阿斯匹林及抗癌药物都可引发。药物的毒副作用直接刺激食管粘膜,降低了粘膜下层括约肌的张力,导致胃液反流。高浓度药物接触时间长,造成食管损伤;长期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出现菌种失调致霉菌性食管炎,或病毒性食管感染,也是食管损伤的病理性基础。
为什么老年人易发生本病呢?老年人服药机会多。老年人食管有形态和动力学上的异常。由于主动脉弓和心脏的扩大,压迫食管,使管腔变狭窄。老人常患糖尿病、神经疾患导致食管动力学的异常。老年人唾液腺分泌减少,食管滑润度低下,使丸剂、胶囊剂粘滞于食管腔;唾液中的碳酸氢离子有中和酸的作用,唾液量少,中和药物酸的功能降低。此外,卧位、睡前服药,服后喝水少也为食管损伤的重要原因。据观察,直立位吞水服药,药品于15秒通过食管到胃;不饮水或饮水后仰卧位者,有50%的人10分钟后,尚未排到胃。一旦胶囊剂粘在食管,即使再饮水也难以短时间到胃。因此,为了避免老年人药物性食管损伤,应注意:服药应遵医嘱,莫自行滥用。服药饮水不宜少,应取立位或坐位,至少一刻钟后再躺卧,尽量减少睡前服药。
老人血压多少正常
1、老人血压多少正常
专家表示,老年人的血压正常范围和一般成年人的标准是一样的,只要收缩压≤140mmhg(18.64kpa),舒张压≤90mmhg(12.1kpa)就是正常的。
2、老人如何控制血压
2.1、老人服药要规律
一旦确诊高血压,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高血压的药物属于长期服用的,所以不能间断性服药,也不能突然换药,如药效不明显,可以咨询医生再换。
2.2、情绪要稳定
不良的情绪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要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及过于紧张。
2.3、睡眠要充足
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做到起居有时,适当活动,劳逸结合,睡眠充足。有规律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维持血压平稳;劳累过度可使血压升高,病情加重。老年人每天应保证8~9小时的充足睡眠。
老年人服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用药最好别超过五种
一位60多岁的老人,因长期患冠心病,并伴心律失常,多年来一直服用抗凝药华法林。
最多不宜超过5种
对于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应定期在医生指导下整合常备药,进行必要的减药,以减少用药风险。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最多不宜超过5种。
老年人服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用药最好别超过五种
不要用药过量
临床用药量并非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肝脏解毒能力降低,肾脏排泄功能减慢,用药应相对减少,一般用成年人剂量的1/2-3/4即可。
忌滥用药物
患慢性病的老人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没弄清病因就随意滥用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治疗。
根据病情及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
尤其对那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一定要掌握好用药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三大“素”不可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有效药物,但不能将它们当成“万能”药、“预防”药滥用,否则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晚上牙痛厉害怎么办呢
冷敷:用湿冷毛巾或冰袋,冰块,敷牙痛部位的脸颊部。每次15分钟,1天3~4次,可起缓解疼痛作用。
按穴:用指甲或指尖掐压合谷穴(拇指骨与食指骨交叉处),可使牙痛减轻或消除。左侧牙痛掐右合谷,右侧牙痛掐左合谷。
含漱:盐水漱口:取盐1匙,开水小半杯,搅拌使盐溶化。冷却后频频漱口,可解燃眉之痛。因为盐水既可清除残留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又能消灭杀菌解毒。
服药:牙痛剧烈时,可在医生的医嘱下服用止痛药或者镇静剂,如安定,利眠宁等镇静剂,也可服阿司匹林、去痛片、三七片、云南白药等止痛药,以暂时止痛。
注意:此类药只是临时服用,不可长期服用,小儿、老人服用时减量。
老年性便秘的心理护理
不少老人性便秘的发生常和心理障碍、情绪、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有思想矛盾、精神负担、焦急状态、精神创伤、恐病心理、过度精神疲劳、紧张失眠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便秘。也有的老人过分注意排便次数,偶尔未按规律排便即精神急躁、焦急,甚至精神抑郁,从而加重便秘。
在进入老年期以后,特别是妇女在绝经期前后一定要愉快、乐观,经常保持精神放松状态。对一些身体不适或某些习惯的改变,不必过分紧张,因为人进入老年期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表现在胃肠道方面,如消化、吸收、代谢、排泄等和青壮年时代有着明显的差别。
首先要在心理上有一个适应过程,对排便次数要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就是偶然出现未按时排便也不必介意。对已有依赖服泻药习惯的老年人,应尽量减量服药,乃至最终停药。要树立信心,配合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直到完全治愈。
对工作、生活节奏过分紧张的老人,要切实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对精神过分紧张、忧虑、失眠的老人,必要时少量服用镇静药物,使睡眠改善、精神松弛,有利便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