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流涎鉴别诊断

小儿流涎鉴别诊断

病理性流涎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儿不正常地流口水,常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伴有小嘴歪斜、智力下降等。另外,唾液分泌功能亢进、脾胃功能失调、吞咽障碍、脑膜炎后遗症等均可引起病理性流涎。

睡觉流口水

有些人在夜间睡觉时会流口水。正常人每天分泌唾液总量为1000~1500毫升,即使在没有食物刺激的情况下,每分钟能分泌0.5毫升唾液,因此在人们睡眠时仍有少量口水不停地分泌出来以滑润口腔黏膜以保护牙齿。

流涎,是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是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无论是长时期或短期流口水,都会使两侧口角发生糜烂,下颌部皮肤经常浸渍着口水,皮肤发红,形成湿疹或表皮破损溃烂,并可继发细菌感染。

如果宝宝到了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流个不停,就要小心宝宝有罹患口腔、咽喉黏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黏膜及舌尖部、颊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尽早治疗溃疡。

小儿腹痛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腹痛以上腹部与脐周部为主,常呈持续性急痛伴阵发性加剧。常伴恶心、呕吐、腹泻,亦可有发热。体格检查时可发现上腹部或及脐周部有压痛,多无肌紧张,更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结合发病前可有不洁饮食吏不难诊断。

2.胃、十二指肠溃汤好发于中青年,腹痛以中上腹部为主,大多为持续性陷痛,多在空腹时发作,进食或服制酸剂可以缓解为其特点。体格检查可有中上腹压痛,但无肌紧张亦无反跳痛。频繁发作时可伴粪便怨血试验阳性。胃肠钡餐检查或内镜检查可以确立诊断。

若原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或有类似症状,突然发生中上腹部烈痛、如刀割样,并迅速扩展至全腹,检查时全腹压痛,腹肌紧张,呈“板样强直”,有反跳痛、肠鸣消失,出现气腹和移植性浊音,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则提示为胃、十二指肠穿孔。腹部X线平片证实膈下有游离气体、腹腔穿刺得炎性渗液诊断可以确定。

3.急性阑尾炎大多数患者起病时先感中腹持续性隐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亦有少数患者起病时即感右下腹痛。中上腹隐痛经数小时后转右下腹痛为急性阑尾炎疼痛的特点。可伴发热与恶性。检查可在麦氏点有压痛,并可有肌紧张,是为阑尾炎的典型体征。结合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可以明确。若急性阑尾炎未获及时诊断、处理,1~2日后右下腹部呈持续性痛,麦氏点周围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明显,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着增高,则可能已成坏疽性阑尾炎。若在右下腹扪及边缘模糊的肿块,则已形成阑尾包块。

4.胆囊炎、胆结石此病好发于中老年妇女。慢性胆囊炎者常感右上腹部隐痛、进食脂肪餐后加剧,并向右肩部放射。急性胆囊炎常在脂肪餐后发作,呈右上腹持续性剧痛、向右肩部放射,多伴有发热、恶性呕吐。患胆石症者多同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石进入胆囊管或在胆管中移动时可引起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亦向右肩背部放射。亦常伴恶性。体格检查时在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是囊炎的特征。若有黄疸出现说明胆道已有梗阻,如能扪及胆囊说明梗阻已较完全。急性胆囊炎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可以确诊。

5.急性胰腺炎多在饱餐后突然发作,中上腹持续性剧痛,常伴恶性呕吐及发热。上腹部深压痛、肌肾张及反跳痛不甚明显。血清淀粉酶明显增高可以确诊本病。不过血清淀粉酶的增高常在发病后6~8小时,故发病初期如若血清淀粉酶不高不能排队此病的可能。如若腹痛扩展至全腹,并迅速出现休克症状,检查发现满腹压痛,并有肌紧张及反跳痛,甚至发现腹水及脐周、腹侧皮肤斑,则提示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此时血甭淀粉酶或明显增高或反不增高。X线平片可见胃与小肠充分扩张而结肠多不含气而塌陷。CT检查可见胰腺肿大、周围脂肪层消失。

6.肠梗阻肠梗阻可见于各种年龄的中患者,儿童以蛔虫症、肠套叠等引起的为多。成人以疝或肠粘连引起的多,老人则可由结肠癌等引起。肠梗阻的疼痛多在脐周,呈阵发性绞痛,伴呕吐与停止排便排气。体征检查时可见肠型、腹部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甚至可闻“气过水”声。如若腹痛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腹部压痛明显伴肌紧张及反跳痛,或更发现腹水,并迅速呈现休克者则提示为绞窄性肠梗阻。X线平片检查,若发现肠腔充气,并有多数液平时肠梗阻的诊断即可确立。

7.腹腔脏器破裂常见的有因外力导致的脾破裂,肝癌结节因外力作用或自发破裂,宫外孕的自发破裂等。发病突然,持续性剧痛涉及全腹,常伴休克。检查时多发现为满腹压痛,可有肌紧张,多有反跳痛。常可发现腹腔积血的体征。腹腔穿刺得积血即可证实为腹腔脏器破裂。宫外孕破裂出血如在腹腔未能穿刺到可穿刺后穹隆部位,常有阳性结果。实时超声检查、甲台蛋白化验、CT检查、妇科检查等可有助于常见脏器破裂的鉴别诊断。

8.输尿管结石腹痛常突然发生,多在左或右侧腹部呈阵发性绞痛,并向会阴部放射。腹部压痛不明显。疼痛发作扣可见血尿为本病的特征,作腹部X线摄片、静脉肾盂造影等可以明确诊断。

9.急性心肌梗塞见于中老年人,梗塞的部位如在膈面,尤其面积较大者多有上腹部痛。其痛多在劳累、紧张或饱餐后突然发作,呈持续性绞痛,并向左肩或双臂内侧部位放射。常伴恶心,可有休克。体征检查时上腹部或有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但心脏听诊多有心律紊乱。作心电图检查可以确诊本病。

10.铅中毒见于长期接触铅粉尘或烟尘的人,偶尔亦见由误服大量铅化合物起者。铅中毒有急性与慢性之分。但无论急性、慢性,阵发性腹绞痛则为其特征。其发作突然,多在脐周部。常伴腹胀、便秘及食欲不振等。检查时腹部体征有不明显,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多减弱。此外,齿龈边缘可见铅线,为铅中毒特征性体征。周围血中可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铅和尿铅的增高可以确立诊断。

小儿哮喘诊断鉴别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发病的次数,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的时间规律及季节性,既往治疗措施及对治疗反应等)了解本人及家族的过敏史,结 合患儿发作时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呼气相延长,闻及呼气相哮鸣音,诊断并不困难,肺通气功能检查,气道反应性测定或支气管扩张试验有助于哮喘的诊断及 严重程度判断,但年幼儿童难以配合,故受一定限制,此外皮肤变应原试验也可辅助诊断。

1.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1998年制定的试行方案)

(1)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①年龄<3岁,哮喘发作≥3次。②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具有特应性体质,如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④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性史。⑤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

凡具有以上①,②,⑤条即可诊断哮喘,如喘息发作2 次,并具有第②,⑤条,诊断为可疑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如同时具有第③和(或)第④条时,可考虑给予哮喘治疗性诊断。

(2)儿童哮喘诊断标准:①年龄≥3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②发作时双肺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喘鸣音,呼气相延长。③支气管扩张剂有明显疗效。④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音者,可作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扩张试验:①用β2受体激动药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剂量及方法参考上述支气管扩张试验);②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0.01ml/kg,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3ml,在作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min,如果喘息明显缓解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或FEV1改善≥15%,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

(3)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诊断标准:①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痰少,与闻到刺激性气味,气候改变,运动等有关。②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③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皮试阳性可辅助诊断。④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或PEF日变异率或周变异率≥15%。⑤支气管扩张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

2.哮喘的分期及严重度分级哮喘的分期:哮喘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加重,常有呼吸困难和喘鸣,伴有呼气流量降低,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哮喘病情的评价: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2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就诊当时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一段时间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需用药物和肺功能情况对其病情进行总的评价。

当患者已经处于规范化分级治疗期间,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则应根据目前的临床表现以及目前每天治疗方案的级别进行综合判断,该分级方法反映了哮喘患者对采用的治疗方案的反应情况,即反映了病情控制情况,以此对选用的治疗方案适时进行调整(升级或降级)。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对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作出正确评估,是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的基础,对重症哮喘的认识,是避免哮喘引起死亡的关键。

鉴别诊断

由于哮喘的临床表现并非哮喘特有,所以在建立诊断的同时,需要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1.心源性哮喘: 心源性哮喘常见于左心衰竭,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和体征,阵发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广泛的水泡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奔马律,胸部X线检查时,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心脏B超和心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若一时难以鉴别可雾化吸入选择性β2 受体激动药或注射小剂量氨茶碱缓解症状后进一步检查,忌用肾上腺素或吗啡,以免造成危险。

2.肺结核:可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气促等,如气道内膜结核可出现明显气喘,需与支气管哮喘鉴别,主要鉴别点为:TB接触史;TB慢性中毒症状;PPD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或PEF变异率<15%;痰涂片找到抗酸杆菌,痰TB-PCR阳性,胸片,胸部CT检查,必要时作纤支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3.毛细支气管炎: 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多见于3岁以下尤其6个月以下婴幼儿,既往无反复发作史,本次起病急,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出现喘憋,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体征:呼气延长,呼气相喘鸣音及细湿Up音,胸片:弥漫性肺气肿及斑片状阴影,吸入β2受体激动药及全身使用激素疗效不确切,病毒病原学检测可确诊。

4.肺炎支原体肺炎: 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一般没有明显呼吸困难,症状可延续2~3个月,主要与CVA鉴别,主要鉴别点:既往无反复咳嗽,气喘病史,本次常以鼻塞,流涕,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然后咳嗽迁延不愈,胸片可见斑片状或云雾状阴影,可为游走性,冷凝集试验≥1/64阳性或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5.气道异物: 既往无反复咳喘史,本次发病前常有进食过程中呛咳或明确异物吸入史,体检常有呼吸音不对称,病侧呼吸音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和局部哮鸣音等体征,胸片,胸部CT可协助诊断,纤支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同时作异物取出术。

6.胃-食管反流(GOR): GOR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使食管下端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GOR可以是慢性咳嗽的唯一或主要原因,病人可有反流症状如胃灼热,上腹饱胀感等,但75%病人可无典型反流表现,仅表现为慢性咳嗽,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或PEF变异率<15%,抗哮喘治疗效果不佳,24h食管pH值监测显示食管电极的Demeester积分≥14.72,反流与咳嗽的症状相关概率(symptom associated probability)≥95%,抗反流治疗有效可助诊断。

7.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 可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应与CVA鉴别,PNDs常有鼻炎,鼻窦炎的病史,有鼻后滴流和(或)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检查发现咽后壁有黏液附着,鹅卵石样观,鼻窦炎者鼻窦片或鼻窦CT可见鼻窦黏膜增厚>6mm或窦腔模糊不清或有液平,经治疗(如鼻吸入糖皮质激素,鼻血管收缩剂,鼻窦炎加用抗生素)后咳嗽症状缓解。

8.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目前有关EB是单独的疾病还是哮喘的早期表现尚未明确,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胸部X线检查无特殊发现,肺通气功能检查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PEF变异率正常,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3%,口服或吸入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可助诊断。

9.过敏性肺泡炎 是由于吸入有机粉尘等变应原所致的肺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呼吸困难等,胸部X线检查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双下肺浸润性改变,肺弥散功能下降,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阴性,PEF变异率正常,无嗜酸性粒细胞及IgE增加,特殊环境或职业接触史,血清中相应变应原特异性抗体阳性可助诊断。

10.弥漫性细支气管炎: 是一种主要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弥漫性疾病,可由于吸入性损伤(有毒气体,烟雾,矿物质微粒等),感染,药物等引起,部分病人为特发性,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症状常较持续,双肺广泛哮鸣音及捻发音,支气管扩张试验阴性或PEF变异率<15%,平喘治疗效果不确切。

11.癔症(歇斯底里) :是大脑皮质暂时性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常具有“歇斯底里”性格(情感强烈多变,自我中心,表现欲强烈,幻想力丰富,言行举止夸张往往具有戏剧色彩),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精神和(或)躯体方面症状,突发突止,可表现为发作性“气促”或“气喘”常于受精神刺激后发病,家人的过分关心或过度紧张可使症状诱发或加重,发作时肺部无异常体征,胸片等检查无异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或PEF变异率<15%,可经暗示治疗缓解。

12.支气管扩张症:在有继发感染时,支气管扩张处分泌物增加及堵塞也可出现哮喘样呼吸困难及听到哮鸣音,一般可根据既往严重肺部感染,反复肺不张及咯出大量脓笥痰液的病史予以鉴别,必要时胸部X线片及支气管造影或CT检查可以诊断。

小儿便秘诊断鉴别

诊断

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排便规律,有否胃肠道伴发症状,如腹疼,腹胀,呕吐,生长障碍,服用药物史等,体检时应注意检查会阴部,肛门周围,进行肛门指检,注意有否肛门裂,皮肤感染,尿布疹等,如指检触及大量硬粪块或指检后随之排出大量粪便,症状随之缓解,诊断可明确。

病史:

(1)喂养史:

注意食物的成分、食物的量是否适宜。

(2)排便训练:

应详细询问小儿是否经过排便训练,从多大年龄起即能有意控制排便,家长是否定时予以督促检查、还是放任自流。

(3)是否经常使用润滑剂或灌肠:

家长处于焦虑心情,对患儿便秘进行过多干预,经常使用润滑剂、导泻剂、手指扩肛或灌肠,这些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以致虽有粪块充胀,但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而致便秘。

(4)药物因素:

近期有无药物因素,如服用钙剂、阿片制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胆碱剂和抗痉挛的药物等,皆可引起便秘。

(5)精神因素:

如强迫厕所训练的历史,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精神过度紧张或抑郁,均可抑制自然排便反射。

有些患儿经常出现保留大便的行为,过度控制大便可致肠功能异常。

此外,还有些家长,因小儿不能控制排便,经常弄脏内裤而就医,应仔细追问是否有上述各种导致便秘的因素,不可轻易诊断为大便失禁或腹泻。

便秘

新生儿生后24h未排出胎便,高度怀疑消化道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后者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

三个月宝宝流口水怎么回事

小宝宝从三个月开始,由于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逐步完善,从三个月开始,小儿往往会出现流口水现象,有的宝宝口水很多,下巴和胸前衣服常常是湿湿的。同时,因过多的口水积储在口腔和咽喉部,小儿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经常可以听到喉咙处发出“咕噜、咕噜”或“呼哧、呼哧”的“痰”声,仰卧躺着时或者在小儿体位发生变化时,这种声音可能加重,有时还会伴有一声半声的呛咳,尤其在小儿醒着手脚用力乱动时这种“痰”声和呛咳声更为明显。

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主动吞咽口水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好转或消失,但好转或消失的时间每个小儿都不一样,早的在8~9个月就消失了,迟的到2岁左右可能还流着口水。如果过了正常时期还在流口水的婴儿,应该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有些婴儿流口水是病理性的,预示婴儿患了某些疾病。

小儿流涎较多且伴有口角破溃发炎的,则属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溃烂,拒食烦躁等,则称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萎缩、咀嚼无力,这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发育不全、痴呆,这是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以上病理性流涎症需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来说原发病因消除了,小儿流涎症也会好转或痊愈。

小儿肺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小儿肺炎易与支气管炎、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支气管异物、毛细支气管炎等疾病相混淆。

1、支气管炎:全身症状较轻,一般无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及中粗湿罗音,不固定,常随咳嗽或体位的改变而消失。

2、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患儿发病急骤者常伴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气促,发绀等全身中毒症状,酷似支气管炎,但肺部往往无明显体征,或有细湿罗音,散布于两肺,多在吸气末发现,X线表现也与支气管肺炎有相似之处,根据结核接触史,临床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沉增快,痰或洗胃液检到结核菌及X线的追踪观察的特点即可鉴别。

3、干酪性肺炎:这种病变大多在虚弱或抵抗力低下的患儿中产生,X线显示在一个肺段以至一叶肺的大部显示致密的实变,轮廓较模糊,通常可见到较为透亮的液化区域,甚至透光的空洞,结合病史,结核菌素试验等,易与支气管肺炎鉴别。

4、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或有呛咳史,临床轻,重不一,病程长短不等,病程迁延有继发感染者可反复发烧,咳嗽,肺部可闻及湿罗音与肺炎相似,有时听诊闻及气管拍击音可有助于诊断,但确诊靠纤维支气客镜检。

5、毛细支气管炎:与急性肺炎很相0似,但本病以喘憋为主,两肺可闻广泛的哮鸣音及细湿罗音,重病患儿缺氧明显,X线仅显示两肺透光度增强,膈肌下降,呈一过性肺气肿改变,少数病儿有少许斑点状阴影。

小儿流涎喝栗枣粥

1岁以内的婴幼儿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一般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1岁左右流口水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孩子到了两岁仍在流口水,就可能出现异常了。

中医认为,小孩流口水不止,主要与体质虚弱、脾肾阳虚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肾为水之下源,脾肾阳虚,运化失职,不能摄纳涎唾,水邪泛溢,故流口水不止。治疗宜温补脾肾,推荐食用栗子茯苓枣粥:取栗子、大枣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将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大米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等,煮熟服用即可。

栗子味甘,性温、平,入脾、胃、肾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常用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腹泻便稀、心神不安等。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此粥可以暖胃、健脾、补肾,对于因脾肾阳虚而流口水的小儿,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此粥大枣较多,含糖量很高,不宜长期食用;服用退热药时,不可食用红枣;如果小儿流口水严重,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性口炎、黏膜充血或某些先天性疾病。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腮腺炎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探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表现。方法 用二维超声常规扫查5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腮腺,观察其大小、形态、内部及周边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内部血流。结果 受侵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肿大,内部回声正常或减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丰富,呈“火海征”。结论 高频超声对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频超声 流行性腮腺炎

本文对2001年3月~2003年10月我院临床拟诊流行性腮腺炎的56例患儿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声像图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均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具有明确接触史。男32例,女24例,年龄4~15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等,腮腺肿大为首发体征,有单侧或双侧肿大,有同时伴颌下腺肿大,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者。

小儿湿疹诊断鉴别

1、中医诊断标准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湿疮。是以皮肤红斑粟粒样丘疹,丘疮疹或水疱破溃后出现点状糜烂、渗液、结痂并伴剧烈瘙痒为特征。

(1)皮损多发于颜面先自面颊开始继而延及头皮亦可泛发于全身,常有剧烈瘙痒,伴睡卧不安,神情烦躁,且迁延日久。

(2)皮损有湿性、干性之分,湿性者以红斑、水泡、糜烂、诊液为主要表现,多见于1—3岁,干性以皮肤干燥、脱屑为主无诊液,多见于1岁以上消瘦小儿。

(3)皮损时轻时重,时愈时发,常在发热,腹泻时症状突然消失,待热退,腹泻时症候突然消失,待热退腹泻停止后皮损出现。

(4)部分患儿和其他家族中有哮喘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常见过敏性皮疹,皮损多样,形态各异,伴有瘙痒、糜烂、结痂等症候的皮肤瘙痒,按症状可分为诊出血、干燥型、脂溢型、湿疹。

3、症候诊断

(1)湿热俱盛证渗出型:临床表现头面颈液皮损以红斑丘疹水疱,脂水渗溢明显继而结痂,瘙痒,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滑数。

(2)脾虚湿盛证脂溢型:皮损以大片红斑、丘疹,覆有油腻性或屑或痂皮皮肤粗糙瘙痒,部分合并消化不良,溢乳,稀溏或完谷不化。

(3)血虚风燥证干燥型:临床表现,皮疹反复疹块色淡,瘙痒不止。

小儿流口水也有外治偏方

小儿流口水 也有外治偏方。小儿流口水,专业术语就是小儿流涎,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当小儿有脑瘫、先天性痴呆、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时,会流口水。下面介绍一剂小儿流口水外治偏方。

外治偏方:取胆南星1克,吴茱萸3克。将以上两味药放微波炉里烘干,待冷,共研极细粉末,贮瓶备用。

使用时,将药粉加少量面粉、少许米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小儿两足心(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12小时,次日清晨弃去。连用3-4次可获良效。

小儿脑瘫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诊断的必备条件:

(1) 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2) 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

(3) 反射发育异常;

(4) 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诊断的参考条件:

(1)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

(2) 头颅影像学佐证;

鉴别诊断

脑性瘫痪综合征常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孤独症: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2、先天性韧带松弛症:本病主要表现为大运动发育落后,尤其是独自行走延缓,走不稳,易摔倒,上下楼费力,有时误认为是脑瘫,但本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可过度伸展,屈曲,内旋或外旋,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不伴有智力低下或惊厥,有时有家族史,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好转。

3、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减弱或引不出,确诊本病可查染色体。

4、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该病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5、GM1神经节苷脂病:GM1神经节苷脂病 本病分三型,I型(婴儿型)属全身性GMl沉积病,生后即有肌张力低下,吸吮无力,运动发育落后,晚期肌张力增高,呈去大脑强直状态,有时可能与脑瘫相混,但本病病情进展迅速,且有特殊外貌,表现为前额突出,鼻梁凹陷,耳位低,舌大,人中长,面部多毛,病儿发育迟缓,不能注视,有眼震,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明显,早期就出现严重惊厥,约 l~2个月病儿在视网膜黄斑部有樱桃红点,6个月后出现肝脾肿大,脊柱后弯,关节挛缩,晚期呈去大脑强直状态,对外界反应消失,多在2岁以内死亡。GM1神经节苷脂病Ⅱ型只侵犯神经系统,可有运动发育落后,走路不稳,腱反射亢进,有时需与脑瘫鉴别,但本病在婴幼儿期起病,病前发育正常,此点与脑瘫的病程明显不同,本病常表现听觉过敏,惊吓反射增强,多有智力低下及惊厥,但本型无特殊容貌,肝脾不肿大,眼视网膜黄斑无樱桃红点。

6、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小儿便秘诊断鉴别

小儿便秘诊断鉴别

诊断

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排便规律,有否胃肠道伴发症状,如腹疼,腹胀,呕吐,生长障碍,服用药物史等,体检时应注意检查会阴部,肛门周围,进行肛门指检,注意有否肛门裂,皮肤感染,尿布疹等,如指检触及大量硬粪块或指检后随之排出大量粪便,症状随之缓解,诊断可明确。

病史:

(1)喂养史:

注意食物的成分、食物的量是否适宜。

(2)排便训练:

应详细询问小儿是否经过排便训练,从多大年龄起即能有意控制排便,家长是否定时予以督促检查、还是放任自流。

(3)是否经常使用润滑剂或灌肠:

家长处于焦虑心情,对患儿便秘进行过多干预,经常使用润滑剂、导泻剂、手指扩肛或灌肠,这些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以致虽有粪块充胀,但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而致便秘。

(4)药物因素:

近期有无药物因素,如服用钙剂、阿片制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胆碱剂和抗痉挛的药物等,皆可引起便秘。

(5)精神因素:

如强迫厕所训练的历史,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精神过度紧张或抑郁,均可抑制自然排便反射。

有些患儿经常出现保留大便的行为,过度控制大便可致肠功能异常。

此外,还有些家长,因小儿不能控制排便,经常弄脏内裤而就医,应仔细追问是否有上述各种导致便秘的因素,不可轻易诊断为大便失禁或腹泻。

便秘

新生儿生后24h未排出胎便,高度怀疑消化道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后者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

相关推荐

儿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癫痫诊断1. 确定是否为癫痫详细询问患者本人及其亲属或同事等目击者,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完整的发作史,是准确诊断癫痫的关键。脑电图检查是诊断癫痫发作和癫痫的最重要的手段,并且有助于癫痫发作和癫痫的分类。临床怀疑癫痫的病例均应进行脑电图检查。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常规脑电图的异常率很低,约为10~30 %。而规范化脑电图,由于其适当延长描图时间, 保证各种诱发试验, 特别是睡眠诱发, 必要时加作蝶骨电极描记

小儿感冒的诊断鉴别

诊断1、流行情况:了解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帮助,患某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不但患者症状相似,其并发症也大致相同,有些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起病时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故应注意当地流行情况,以便鉴别。2、体格检查:仔细做全身格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观察全咽部,包括扁桃体,软腭及咽后壁,如扁桃体及咽部粘膜红肿较重,则细菌与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禽流感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与流行性感冒鉴别流行性感冒一般分为三种,即甲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丙型流行性感冒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他动物,甲型流行性感冒大部分都是禽流感,禽流感病毒一般很少使人发病,禽流感主要在鸟类中间传播,偶可感染至人,其临床表现与人类流行

流感的鉴别诊断

1、普通感冒:多种病毒引起,多为散发,起病较慢,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全身症状较轻。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是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

小儿腹泻病诊断鉴别

1.生理性腹泻(physiological diarrhea):小儿外观虚胖,出生后不久大便次数即较多,稀薄,呈金黄色,但不伴呕吐,体重增加正常。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感染及变态反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具有腹泻,腹胀,便血,高热及呕吐五大症状,大便初为水样便,继而转暗红色,果酱样或血便,腹胀多较严重,可早期出现休克,甚至昏迷,惊厥。3.急性细菌性痢疾:夏季发病率高,患儿多有不洁食物史,潜伏期24

小儿鼻炎如何鉴别诊断

1、流感:该病全身症状比较重,如高热、寒战、头疼、全身关节及肌肉痛,上呼吸道症状反而不明显。2、变应性鼻炎:常被误认为急性鼻炎,本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喷嚏和流清水涕,鼻塞等,全身症状不严重,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皮肤试验及特异性检查可以鉴别。3、鼻白喉:有血涕、全身症状重,常并发咽白喉。4、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该类病除了鼻部症状外,还有全身的表现,且全身症状重。

小儿胃肠炎诊断鉴别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呕吐、腹泻、大便稀水样。鉴别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多发生在口服大量广谱抗生素后。主要症状为呕吐、发热、腹泻、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黄绿色,3—4天后转为暗绿色水样便,有腥臭味。患者水液丢失严重,有电解质紊乱,甚则发生休克。病原性大肠杆菌肠炎:5—8月为发病高峰,多为3—6个月内婴儿。主要症状为呕吐、低热、腹泻,便出物色黄呈蛋花汤样,伴有粘液,个别偶见血丝,有腥臭味。重者有明

流口水的基本原因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

小儿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一)麻疹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3~4病日出疹,疹型与猩红热不同,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发疹。颊内粘膜斑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为重要区别。(二)风疹起病第一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后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退疹时无脱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结常肿大。风疹病毒特异抗体效价上升等有助诊断。(三)药疹有用致疹药物史。皮疹有时呈多样化表现,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全身症状轻,与

小儿便秘如何鉴别诊断

新生儿生后24h未排出胎便,高度怀疑消化道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后者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