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婴儿超过体重的多少为极度肥胖

婴儿超过体重的多少为极度肥胖

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时体重为2000-4000克左右。

·最初3个月,宝宝每周体重增长180-200克,4-6个月时每周增长150-180克,6-9个月时每周增长90-120克,9-12个月时每周增长60-90克。

·按体重增长倍数来算,宝宝在6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

·在出生第二年,宝宝体重平均增长2500-3000克。

·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000克左右,一直到青春发育期。

不同阶段宝宝体重计算公式:

·6个月以内体重=出生体重+月龄×600克

·7-12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500克

·2-7岁体重=年龄×2+8000克

贴心小提示

1.给宝宝测量体重时要先排去大小便后空腹

2.要减去衣服和尿布的重量

3.在一岁以内应该每月测量一次体重

4.同龄男孩要比女孩重

三、身长增长指标基本规律

·身长是指头、躯干、下肢三者长度的总和,三者的比例在宝宝不同阶段不一样。

·出生时宝宝平均身长为50厘米左右。

·第1年身长增长得最快,1-6个月时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7-12个月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周岁时比出生时增长25厘米,大约是出生时的1.5倍。

·在出生后第二年,宝宝身长增长速度开始变慢,全年仅增长10-12厘米。

·从2岁一直到青春发育期之前,宝宝的身长平均每年增加6-7厘米。

·年龄越小,头和上半身的比例越大,随着年龄增长下半身的增长速度快于上半身。

·2-7岁宝宝身长计算公式=年龄×5+75厘米

贴心小提示

1.为宝宝测量时要脱去鞋、帽、袜子。

2.最好在上午进行测量,这样容易得到较为准确的数值。

3.3岁以下的宝宝可采取平躺姿势测量。测量时要注意膝关节伸直,头部有人用手固定。

4.同龄男孩比女孩身长要长一些。

过胖的婴儿如何控制体重

婴儿控制体重的方法

婴 儿超重肥胖会对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超重应该做适当减肥。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要“细细嚼、慢慢咽”。食物宜采用蒸、煮或凉拌的方式烹 调。为使肥胖婴儿不出现饥饿感,尽量少吃糖果、甜糕点、饼干等甜食,少吃脂肪性食品,特别是肥肉,可适量增加蛋白质饮食,如豆制品、瘦肉等。

除 了巧喂食外,肥胖婴儿应多锻炼、多活动。运动不仅可以使脂肪细胞释放出大量的游离脂肪酸,使脂肪细胞的体积变小,还能消耗多余的糖,使其不转变为脂肪。一 岁以内还不会自主运动的婴儿,可以由父母帮助宝宝做被动运动。比如阔胸运动,让宝宝的两手握住母亲的大拇指,使宝宝的两手向外平展与身体成90度,然后再 向胸前交叉。上臂运动,让宝宝两臂左右分开,上举,前平举,还原放在体侧。小腿运动,握住宝宝小腿,使其伸屈双膝关节。

那么,过胖的婴儿是否需要断母乳呢?

婴儿过胖需要断母乳吗

有 些妈妈很委屈,自己完全按照最健康的方式以纯母乳喂养宝宝,但宝宝就是长得飞快。难道为此而不得不断奶吗?当然不必。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些纯母乳喂养的 超重肥胖宝宝中没有发现何影响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的证据,这些宝宝在一岁多断奶以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妈妈可以继续放心喂奶。宝宝出生后的4~6个月内 以纯母乳喂养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肥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婴儿过胖,妈妈也要科学控制体重,不能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哦。

母乳喂养可降低婴儿肥胖风险

对于高危肥胖婴儿,他们喂母乳时间越长,就越不可能会成为超重。近日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似乎对超重和肥胖的早期征兆越有保护作用。研究员追访595名孩子(从出生到2岁),他们在这个时间内追踪记录孩子的重量和身高,并比较将儿童的成长轨迹与这些孩子吃母乳时间长短关联起来。

当考虑高风险的体重增加,儿童身体质量指数(BMI)涨幅高于平均水平更快,随着他们成长。BMI是根据人的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获得额外体重风险最高儿童的母亲包括那些超重或肥胖母亲,教育水平低母亲和怀孕期间吸烟的母亲。595名儿童中近59%的孩子处于超重危险之中,其母亲曾有以上一个或多个特征。在这些肥胖风险较高的儿童中,婴儿母乳喂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相比于吃母乳至少4个月的儿童,母乳喂养不到两个月时间的婴儿有超过两倍多的可能性获得额外的重量。

但这项研究并不能证明母乳喂养会造成肥胖的风险降低。仍然有多种原因影响婴儿肥胖,该研究的作者指出了为什么母乳喂养和肥胖风险降低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研究揭示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允许饥饿和饱腹感信号的正常发育,可以帮助防止某些因素导致的超重和肥胖的行为。

同时研究指出在婴儿需要时进行喂母乳(比如婴儿饿了的时候),从而可以促婴儿食欲控制的早期发育。当母乳喂养婴儿,母亲可以控制婴儿母乳获得的时间和频率,婴儿能自然地应对饥饿和饱食感信号。这项研究由美国卫生国家研究院资助。

婴儿肥嘟嘟就是好吗

1、婴儿期肥胖必然影响将来健康吗?

宝宝超重肥胖是否会对儿童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因为2岁以下宝宝的超重肥胖,与成人时的超重肥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也有一些证据支持,婴儿期体重增加过快会造成1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2、看上去胖的宝宝一定超重吗?

说到超重肥胖,人们马上联想到宝宝的体重。然而,不少体重远超过同年龄孩子平均体重的宝宝似乎并不那么胖,而有些看上去肥肥的宝宝似乎体重也不是那么重。确实,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并不只能按体重来评判,必须同时结合宝宝的身长。有些宝宝是很重,但同时身长也明显超过同年龄的孩子,这样的宝宝并不算超重肥胖;相反,有些宝宝比别人矮一截,妈妈还在为宝宝“不够份量”而发愁,结果宝宝却已经属于超重肥胖儿。因此,要正确判断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必须根据宝宝的身长来评估。

3、母乳喂养的胖宝宝需要断母乳吗?

有些妈妈很委屈,自己完全按照最健康的方式以纯母乳喂养宝宝,但宝宝就是长得飞快。难道为此而不得不断奶吗?当然不必。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些纯母乳喂养的超重肥胖宝宝中没有发现何影响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的证据,这些宝宝在一岁多断奶以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妈妈可以继续放心喂奶。宝宝出生后的4~6个月内以纯母乳喂养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肥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判断宝宝肥胖的方法主要有这几种:

(一)根据体重评估

肥胖度=(实测体重一平均体重)÷平均体重

在±10%的平均体重的范围中为正常,大于平均体重10%~19%之间的为超重。

(二)根据体重和身高评估

体重和身高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关因素,身材高的人体重亦重。有的小儿身材很高,体重超过了标准,如单根据体重来评定可以评为肥胖,但如结合身高来评定却在正常范围内,因此结合身高来评定肥胖更为准确,而且可以不考虑年龄的因素,应用更为方便。如果小儿的体重大于同性别小儿相应身高体重的第97百分位数(将100个相应身高的小儿的体重从最轻的排队排到最重,第97个小儿的体重即为第97百分位数),那么可以认为这小儿是肥胖。同样,根据上述标准,也可根据相应身高的体重,或相应年龄的体重来评价小儿肥胖的程度。

(三)根据皮褶厚度和中上臂围评估

由于小儿肥胖是体内的脂肪超过了标准水平,因此测量小儿身体内的脂肪是一个最精确的方法。但要测量小儿全身脂肪比较困难,测量时又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不可能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测量小儿皮褶厚度来评价,即测量小儿上臂三头肌的皮褶厚度。

(四)根据体块指数(BMI)评估

小儿体块指数是根据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千克/米2)所得。在成人超过25千克/米z为超重,超过30千克/米2为肥胖。

(五)腰围与臀围比

腰围与臀围比是表明脂肪分布类型的指标。腰、臀比高为中心性肥胖,肥胖的并发症如冠心病等发生率高;腰、臀比低则为周围性肥胖。一般男性>1.0、女性>0.85为中心性肥胖,但该指标主要作为成年人的诊断标准,目前还缺乏作为小儿的诊断标准。

什么是肥胖症

什么是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组常见的代谢症群。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5%~18%,女性占20%~25%。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关于肥胖的评估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学、双能X线吸收法、超声、CT、红外线感应法等多种。如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症,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肥胖症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对严重肥胖患者可应用药物减轻体重,然后继续维持。但临床上如何更好地应用这类药物仍有待探讨。用药可能产生药物副作用及耐药性,因而选择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必须十分慎重,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衡量可能得到的益处和潜在的危险作出决定。

2.外科治疗

空回肠短路手术、胆管胰腺短路手术、胃短路手术、胃成形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及胃气囊术等,可供选择。手术有效(指体重降低>20%)率可达95%,死亡率<1%。不少患者可获得长期疗效,术前并发症可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愈。但手术可能并发吸收不良、贫血、管道狭窄等,有一定的危险性,仅用于重度肥胖、减肥失败又有严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有可能通过体重减轻而改善者。术前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作出充分估计,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肺功能等,给予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肥胖与性别有关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看看1968年在英国伦敦的人群中调查人体体重,肥胖比率之男女差异的调查结果。

各年龄组男女肥胖者百分比比较(%)

年龄超过体重10%以上超过体重10%以上

(男)(女)

25—2932.821.0

30—3947.232.5

40-4959.652.6

50—5950.364.4

60一6951.159.6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高,男女的肥胖人数都在增加,但是女性的增加速度高于男性,到50岁以后,就超过男性了。从男女比较来看,50岁以内,人群中男性肥胖率比女性高,50岁以后则女性偏高。而从整体上看,成人中肥胖人数,男女差别不大。在我国的一些统计数据中也同样反应着这样的规律,但是在40岁以后,女性的肥胖比率就已超过男性。这一点恐怕与我国人种及生活习惯、民族风情不无一定关系。各年龄段的男女肥胖人数有一定差异,但总数比较平均。

宝宝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宝宝肥胖的判断标准

肥胖主要是由于热能代谢障碍,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能,引起体内脂肪堆积所致。

通常情况下,可采用以下方法判断:

1~6个月婴儿:标准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6

7~12个月婴儿:标准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5

1岁以上宝宝:标准体重(千克)=8+年龄×2

根据公式:(实测体重/标准体重-1)×100%,若超过了标准体重10%,可以看作超重,若超过20%就属于肥胖了。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或以上为重度肥胖。


超重死胎概率高

研究者提醒,超重孕妇更容易流产。新的研究审查显示,在怀孕之前或怀孕早期,身体质量指数(BMI)更高的女性,其宝宝在怀孕或分娩过程中死亡,包括死胎,出生后不久死亡的风险更高。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称,严重肥胖女性的风险最大——比拥有健康体重的女性高出三倍多。根据对38研究的回顾发现,即女性的稍微增加一点,风险就会开始上升。在英国,每天都会有17名婴儿在出生之前、分娩期间或出生之后不久死亡,一年内死亡婴儿总数为6500名。国民保健署的数据显示,每天都会出现11名死胎婴儿。死胎婴儿通常在怀孕24周后死亡,婴儿死胎的概率是猝死的15倍。

在英国,每年大约有4000例婴儿死产病例,死胎概率为0.5%。根据最新数据,大约15%的英国准妈妈为肥胖者,而在20年前这一数据为7%。医生们警告说,肥胖孕妇给NHS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负担,这可能危及下一代的健康。

肥胖女性在怀孕出现的并发症从糖尿病到危及生命的子痫前症,而胖女人生下的婴儿,长大后也有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上一任公共卫生部长,现任国会议员安娜·苏布里说,助产士不再经常为孕妇称体重,这是“绝对疯狂”的现象。首席研究员,达格芬·昂博士在新的审核中调查产妇的体重和婴儿死亡之间的联系。

这38项研究中共出现了1万零147多名胎儿死亡,超过1万6274名婴儿死产, 4311名婴儿在围产期死亡,1万1294新生儿的死亡,4983名婴儿夭折。医生使用体重指数(BMI) 比较身高体重来评估患者是否超重,这一指数中体重按公斤计,乘以以米计的身高的平方。健康的体重指数介于20~24.9,而BMI达到25到29.9的是超重者,而超过30为肥胖。BMI 40 以上的为超级肥胖者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肥胖症可见于小儿的任何年龄,以婴儿期、学龄前期及青春期为发病高峰。患儿食欲极佳,进食量大,喜食甘肥,懒于活动。外表显肥胖高大,不仅体重超过同年龄小儿,而且身高及骨龄皆在同龄儿的高限,少数可超过。患儿皮下脂肪甚厚、分布均匀,面颊、肩部、胸乳部及腹壁脂肪积聚显著,四肢以大腿、上臂粗壮而肢端较细。男孩因会阴部脂肪堆积,阴茎被埋入,可被误认为外生殖器发育不良。患儿的智能良好。严重肥胖者可由于胸廓及膈肌的活动受限,使肺泡的换气量减低,造成低氧血症,出现气促、发绀,甚至导致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即所谓肥胖肺心综合怔(pickwickian综合征)。

婴儿肥胖影响健康吗

要正确判断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必须根据宝宝的身高来评估

传统观念中,胖乎乎、肉嘟嘟、笑眯眯的孩子是安乐幸福、美满健康的象征。现实生活中,胖宝宝也总是比瘦宝宝更讨人喜爱。然而,随着超重肥胖人群的增加,随着人们对儿童超重肥胖所引起的长期健康危害的认识,宝宝太胖终于引起人们的警觉,部分妈妈也开始为宝宝太胖而发愁。但是,很多人心存疑惑:婴儿期肥胖必然影响将来健康吗?看上去胖的宝宝一定超重吗?应该让早产儿快点胖起来吗?母乳喂养的胖宝宝需要断母乳吗?

婴儿肥必然影响将来健康吗?

宝宝超重肥胖是否会对儿童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因为2岁以下的宝宝超重肥胖,与成人时的超重肥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也有一些证据支持,婴儿期体重增加过快会造成Ⅰ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看上去胖的宝宝一定超重吗?

说到超重肥胖,人们马上联想到宝宝的体重。然而,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并不只能按体重来评判,必须同时结合宝宝的身高。有些宝宝是很重,但同时身高也明显超过同年龄的孩子,这样的宝宝并不算超重肥胖;相反,有些宝宝比别人矮一截,妈妈还在为宝宝“不够分量”而发愁,结果宝宝却已经属于超重肥胖儿。因此,要正确判断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必须根据宝宝的身高来评估。

Tips:定期测量体重和身高以及健康检查,对判断宝宝生长是否正常非常有帮助。

将宝宝定期的体重和身高测量值,标点在儿童标准生长曲线图上,可以连接成宝宝的生长曲线。如果足月正常出生体重宝宝的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内并且增长趋势与标准曲线一致,那就说明宝宝的生长是平稳和正常的。

应该让早产儿快点胖起来吗?

最早证实婴儿期体重增加过快可能导致代谢性疾病增加的证据,实际上是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中发现的。或许大家很难想象,看上去如此羸弱、瘦小的早产宝宝怎么会超重肥胖?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长期观察发现,早产/低出生体重宝宝比足月、正常出生体重宝宝,在中年以后更容易发生超重肥胖并罹患各种代谢性疾病。这可能与宝宝宫内生长不良以及出生早期过快的体重增长有关。随后,在足月正常出生体重的宝宝中也发现,出生后最初几个月体重增长过快可能造成儿童期血压偏高等,不利于长期健康。

然而,出生早期的宝宝也正处于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早产宝宝来说,必须保持与宫内生长同样的速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脑发育。因此,是为了保证脑发育而促进宝宝生长还是为了减少代谢性疾病而控制宝宝生长,成了两难之选。通常,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宝宝,建议在出生早期尽量采用营养强化等措施促进宝宝生长,尽早赶上正常生长水平,特别是希望宝宝的头围能在6个月内赶上正常水平;而对于足月正常出生体重宝宝,则建议保持适度生长,让宝宝的体重和身高按正常的生长速度平稳适度增长。

胖宝宝需要断母乳吗?

有些妈妈很委屈,自己完全以纯母乳喂养宝宝,但宝宝就是长得飞快,难道为此而不得不断奶吗?当然不必。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些纯母乳喂养的超重肥胖宝宝中没有发现任何影响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的证据。这些宝宝在一岁多断奶以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妈妈可以继续放心喂奶。宝宝出生后的4~6个月内以纯母乳喂养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肥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儿童肥胖有什么特点

儿童肥胖如同成年人肥胖一样是由于体内脂肪过量蓄积所造成的。发生肥胖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外,年龄是儿童肥胖的另一个因素。儿童与成年人不同,因其处于生长发育期而有其特点。

日本学者将肥胖儿童分为乳儿肥胖、幼儿肥胖、学龄肥胖和青春期肥胖四个阶段。儿童肥胖大多是乳儿肥胖和青春期肥胖,前者是因为乳儿期人体脂肪组织发育最为旺盛,后者是因为青春期体内激素分泌不稳定所致。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从胎儿第30周开始到出生后1年,是脂肪组织最为活跃的增殖期,如果这个阶段营养过剩则导致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且终生不会减少,也就是说乳儿期的肥胖可能导致终生肥胖。童年时期脂肪细胞增殖仍然较快,在10岁以内保持正常的体重十分重要,超重儿童常可发展为超重成人。有关调查表明,l0—13岁的超重儿童到3l岁时,其中88%的女性、86%的男性继续超重;10—13岁时体重正常者,到31岁时只有42%的女性、18%的男性发展为体重超重者。

国外有人曾对54名肥胖儿童和25名肥胖成人进行过详细的研究,证明了脂肪在出生后第一年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持续存在。所以12个月龄的超重婴儿的脂肪细胞将较多,且不因以后的禁食而减少。肥胖的婴儿因为脂肪细胞数目较多,且易于充满脂肪,所以在其有生之年就容易发胖。因此,预防肥胖应从婴儿刚出生时就开始,最好在妊娠末期就加以注意。

肥胖与性别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看看1968年在英国伦敦的人群中调查人体体重,肥胖比率之男女差异的调查结果。

各年龄组男女肥胖者百分比比较(%)

年龄 超过体重10%以上 超过体重10%以上

(男) (女)

25—29 32.8 21.0

30—39 47.2 32.5

40-49 59.6 52.6

50—59 50.3 64.4

60一69 51.1 59.6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高,男女的肥胖人数都在增加,但是女性的增加速度高于男性,到50岁以后,就超过男性了。从男女比较来看,50岁以内,人群中男性肥胖率比女性高,50岁以后则女性偏高。而从整体上看,成人中肥胖人数,男女差别不大。在我国的一些统计数据中也同样反应着这样的规律,但是在40岁以后,女性的肥胖比率就已超过男性。这一点恐怕与我国人种及生活习惯、民族风情不无一定关系。各年龄段的男女肥胖人数有一定差异,但总数比较平均。

相关推荐

婴儿体重超标危害

1.肥胖性疾病的产生。很多老一辈的人都认为孩子的身形胖一些,这样会比较好。可是从健康的角度分析,孩子的体重需要在相应年龄的标准范围内。要是体重超标,就容易产生高血压或者是心脏方面的疾病。肥胖的引发原因也包括食用太多含糖类食物,最终也可能引发糖尿病。2.孩子容易自卑。对于过于肥胖的孩子,这些孩子会变得更自卑一些。当宝宝大一些的时候,和自己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渐渐的会发现自己和小伙伴的身材不一样,可能

儿童肥胖成年后易患肾病

最近,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如果青少年因饮食方式不当导致过重或肥胖,成年后较易患肾脏疾病。不过,体重只要降下来,患病风险就会降低。儿童肥胖、体重过重问题颇为棘手,让儿童喝汽水比较容易,但让孩子吃蔬菜就较困难。如果能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几率,往后心脏病、肾脏病与糖尿病患者人数就会大大减少。这项研究提醒人们要重视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搜集和分析了近120万名年轻人的健康信息,再与肾脏病晚期患者的就医记录进行

为什么现在的儿童容易患小儿肥胖症

1.营养过度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比如婴儿喂养不当,婴儿一哭就喂奶,容易导致其养成不良习惯,易致婴儿肥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食物也容易致其形成肥胖症。此外,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2.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心理因素也起重要作用。生活中,诸如父母离异、痛失亲人、虐待、溺爱等都可能导致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患者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

小儿肥胖的病因

1、营养过度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

超重母亲可能有生出大婴儿的风险

研究人员说,怀孕并不是体重增加的借口。他们发现较重的准妈妈们会孕育出肥胖婴儿,且这些婴儿有健康问题的风险极高。体型较大的孩子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小小年纪拥有大体型的婴儿在日后患肥胖、哮喘和糖尿病的几率非常高。“肥胖,妊娠期间的体重增长和妊娠引起的糖尿病都有助于孕育出大型婴儿,”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生殖健康科的首席研究员申.基姆说。并且上述三项现象在美国不断增加,她补充道。于四月发表在《分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范围 病理性黄疸诊断

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1.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2.婴儿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l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1);3.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4.黄疸退而复发;5.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1)

孕妇超重胎儿易缺氧

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研究发现,超重产妇生下的新生儿易缺氧。研究人员选取了170多万名单胎足月分娩婴儿的数据资料,医生根据婴儿的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等体征进行评分。满10分者为正常新生儿,7分以下可能患轻度窒息,4分以下可能患重度窒息。结果显示,与体重正常的母亲相比,超重者生下的婴儿得分较低的可能性高出32%;患肥胖症的母亲,其婴儿评分较低的可能性高出57%;极度肥胖的母亲,婴

小儿肥胖的原因

(一)营养过度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

过度喂养宝宝易导致肥胖

过度喂养不管在婴儿期还是幼儿期都很容易导致肥胖。不要把自己的宝宝和别人的宝宝相互比较,认为一定要比别人的孩子胖才是健康。由于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只要精神饱满,食欲较好,睡眠正常,智力和身体发育在正常范围之内,都算健康。我们深知运动对减肥的帮助,可你知道我们的小宝宝也同样需要运动,合理的运动对宝宝来说相当重要。虽然还不会行走,但6个月大的宝宝应该已经形成他生长需要的骨骼肌,他的主动运动虽然很少,但家

小儿肥胖有哪些症状

(一)小儿肥胖临床表现1、本病以婴儿期、学龄前期及青春期为发病高峰。2、患儿食欲亢进,进食量大,喜食甘肥,懒于活动。3、外表呈肥胖高大,不仅体重超过同龄儿,而且身高,骨龄皆在同龄儿的高限,甚至还超过。4、皮下脂肪分布均匀,以面颊、肩部、胸乳部及腹壁脂肪积累为显著,四肢以大腿、上臂粗壮而肢端较细。5、男孩可因会阴部脂肪堆积,阴茎被埋入,而被误认为外生殖器发育不良。患儿性发育大多正常。智能良好。6、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