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血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养血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疏肝法须掌握郁结之主症。
传统医学辨症施治,应用补肾扶脾,理气活血法使气血调和,阴生阳长,脾胃健,精血旺则流自畅。逍遥调经贴以外敷形式使药性流经血脉,直达患处。通过补肾健脾益肝,使女性胞宫生命力旺盛。同时通过膏药的活血化瘀,去寒凝、除湿气等作用,加速女性胞宫的血液循环,让行经期经血顺畅,使月经恢复正常。
中医一般将月经不调分为8种典型: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虚弱型、肝郁气滞型、血寒型、血瘀型、痰湿型、湿热型。临床治疗必须按照有经验的妇科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内分泌情况、月经不调症状、病因、年龄等进行辩证论治,以“滋阴养血”的中医病因入手,在临床治疗月经不调中得到良好的疗效。
另外,中医治疗结合“足浴”可“内病外治”,对月经不调患者疗效尤为明显。月经不调患者可以根据不同体质或者不同的辨证类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煮水泡脚,用来调理自己的月经。
1、 气滞血淤型
因为“女子以肝为本”,泡脚所选药物多以入足厥阴肝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引经药醋,如用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川芎、红花各10克。加入约两升水,50毫升左右的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脚。
2、阳虚寒盛型
中医认为“肾主一身阳”,泡脚所选药物应该多以入足少阴肾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引经药咸水,比如可用肉桂、丁香、乌药、当归、川芎各15克,干姜、小茴香、吴茱萸各6克,食盐少许,煎水泡脚。
3、气亏血虚型
中医上称作“脾统血”,泡脚所选药物应该多以入足太阴脾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引经药甜水,比如可以用白芍、当归、川芎、熟地、白术、杜仲、黄芪各15克,饴糖适量,煮水泡脚。
哪些药膳能够有效的调理月经不调
一、益母草汁粥调理月经不调
将鲜益母草汁10克,鲜生地黄汁、鲜藕汁各40克和适量生姜汁,和淘洗干净的大米(100克)一同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炖煮至成粥样,最后调入适量蜂蜜即可。此方具有滋阴养血,调经消瘀的功效,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红花糯米粥调理月经不调
哪些药膳能够有效的调理月经不调?将红花、当归各10克,丹参15克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煮,去渣留汁。糯米100克淘洗干净,放入备好的药汁中熬煮成粥即可。红花在电视剧中都是用来打胎的,其实它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因此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也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痛经茶调理月经不调
香附、乌药、延胡各10克,肉桂3克研磨成粉,然后用开水冲泡饮用即可。痛经是月经不调非常主要的一个症状,而痛经茶能够有效的起到温经理气、止痛的作用,因此在治疗月经不调期间代茶频饮也是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的。
四、益母草煮鸡蛋调理月经不调
将30克益母草和2个鸡蛋一起放入锅内,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取出剥壳,然后再放入药汁中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此方具有补血调经的作用,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能够缓解月经先期、胸腹胀痛等症状。
临床上治疗月经不调都有哪些方案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副作用小,因为肝郁的患者除了月经量出现异常以外,经期也会出现先后不定的情况,且伴有色正常或暗红,质稀或粘,有小血块,行而不畅,小腹胀痛,胸闷不舒,两乳作胀,或时作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苔黄白而腻,脉弦细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月经不调时主要选用一些能够疏肝理气的药物,如当归、赤芍、白芍、白术、茯苓、柴胡、陈皮、香附、山楂、丹皮、川断等,在经前或经期均可服用。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副作用小,因为脾虚的患者除了月经量出现异常以外,经期也会出现先后不定的情况,且伴有色淡红,无血块,腹不痛,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腹胀矢气,大便易溏,经行大便秘溏,夜寐较差,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腻,脉象细弱等症状。
中医在治月经不调时主要选用一些能够补益心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茯神、木香、枣仁、广陈皮、甘草、远志、合欢皮等,可在经后期服。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副作用小,因为肾虚的患者除了月经量出现异常以外,经期也会出现先后不定的情况,且伴有色淡红、质偏稀,伴头昏,腰酸,小便频数,夜寐欠佳,舌质淡红或干裂,舌苔少,脉细数或沉弱无力等症状。
中医在治月经不调时主要选用一些能够养血补肾的药物,如当归、赤芍、淮山药、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荆芥、五味子等,可在经后期服。
女性经期不调如何调理
非常重视女子气血的调理,充分了解女子的生理特点及月经周期变化规律,准确辨证,故能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病症,在不同的病理阶段,抓住本质,辨证施治且疗效颇佳,形成了“辨证三期调气血”治疗月经病的独特之法。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治疗月经失调应以明确病因为先,辨清寒热虚实为要,结合患者的体质特征予以调理。总体治疗原则分为调气血、和脾胃、养肝肾。
经前调气:气顺血和、症状自消
很多女性在行经之前,自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这是气行不畅,肝郁气滞的典型症状。情志不舒,肝气不顺,经欲行而瘀滞,则乳房胀痛。故以调气为先,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以中药汤剂配“经灵散”调理,气血顺和,症状则缓解。
经期调血:调和脾胃、引血归经
治血先治脾。脾主生化,脾胃一旦虚弱了,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就会血海空虚,引起月经不调。一般来讲,月经期间不服药。但是痛经、血滞、有崩漏症的必须遵循“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原则。脾气虚则血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淋漓不断、逾期不净、崩漏等。故补气健脾,引血归经。
经后调补:滋养肝肾、补气养血
调经肝为先。经后失血,气血较虚,要适时而补。肝藏血,女以血为本,肾藏精,是孕育之根。因此,治疗月经不调,要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为本。按中医调养原则,月经调理正常了,可根据体质调配一些养生膏方,如十全十美膏、暖宫调经膏等,健脾固本,补气养血,促进健康。
月经推迟吃什么药
月经推迟一周后去医院做一下早孕检查,如果是没有怀孕,建议查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月经不调,对症治疗。月经推迟了,排除怀孕,可以服用逍遥丸和黄体酮催经。
月经不调的治疗措施
轻度月经不调的治疗:对于轻微的月经病症可通过食疗调理的方法,多吃乌骨鸡、羊肉、鱼子、青虾、对虾、海参、胡桃仁等滋补性的食物。
中度月经不调选用中医方法:通过中医药力作用,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达到疏肝解郁、养血补肾、补益心脾、活血化瘀等目的。
其它治疗方法:理疗方法。它是要依据每个人的不同生理特性,而采取用的身体外的一种外辐射方法,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是以物理疗法治疗,高能量输出,对病变组织进行接触或非接触同时治疗。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服用加味逍遥丸或者是补中益气丸等药物来治疗月经不调,其具有一定的效果,我们不否定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我认为中医治疗月经不调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为此总结专家对这种疾病治疗方式的阐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
血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肾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血寒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气郁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因为中医会有辨证论治,为此我们看到以上专家从几个方面为您阐述了月经不调这种疾病的治疗方式。此外您还可以在相关营养师的建议下进行饮食的治疗,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有一些注意事项我们需要注意,只有这样才能远离月经不调。
治疗月经不调的药
治疗月经不调我们既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一些药物来治疗月经不调,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当归丸以及乌鸡白凤丸和益母草膏等。
女性一旦出现月经不调,便预示着女性正常的生理过程也发生了故障。长期如此,轻者会加速容颜衰老,严重者将导致妇科重症。可以说月经不调是女性生殖疾病的第一个台阶。近年来,发生在三十五岁左右年龄段的女性患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她们在此之前都曾长期出现过各种月经病症状---经期综合症。
中药对女性的月经不调和痛经有着很好的效果,与西药相比,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小,在此建议用中成药治疗月经不调与痛经。
月经是女性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周期性子宫出血,正常的月经表现为有一定的周期性,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比较正常和固定。
祖国医学认为:脏腑、气血、经络的正常活动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其中肾是产生月经的根本,气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子宫是产生月经的场所,这其中每个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导致月经的异常,如月经提前、拖后、日期不定;月经过多、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痛经、闭经、行经乳房胀痛……
女性在月经期间一般常有的疾病主要是月经不调和痛经。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异常和月经量的异常。痛经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西药对此病无肯定疗效,止痛片只能缓解一时之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药在这方面却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是痛经、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中医中药对此辩证施治往往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药物如下:
1、当归丸 养血补气,调经止痛。用于血虚症引起的月经不调。
2、七制香附丸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主治月经错后,胸肋胀痛,白带量多。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注意,阴虚发热着慎用。
3、益母草膏 活血调经,用于月经量少,产后腹痛。
4、加味逍遥丸 舒肝清热、健胃养血。用于两肋胀痛,倦怠食少,月经提前。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切忌气恼劳碌。
5、乌鸡白凤丸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腰腿酸软,白带量多。
用于经通药物如下:
1、妇科得生丸 解郁调经。用于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经色暗紫,淋漓不畅夹有血块,胸肋乳房作胀等气滞血瘀型痛经。
2、经丸(片) 活血散寒,温经止痛,用于小腹冷痛,遇热则舒,行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等寒湿凝滞型痛经。
月经不调、痛经选用中药应有简单的辩证知识,这样有利于正确用药,但如服药后症状不见缓解,且病症迁延,建议去医院检查是否患有贫血及其他器官的疾病,以免延误病情。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月经不调,我们知道月经不调给女性朋友带来了痛苦,我们要想办法来预防和治疗月经不调才行,月经不调和很多因素有关系,上文详细介绍了一些有治疗月经不调功效的药物。
养血调经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诊断:苔薄,脉沉细。辨证属气血两亏,肝肾不足,脾湿内阻。
中药治疗:针对朱莉的具体情况,医生以养血调经,补肾疏肝为原则开出药方,方药组成如下:
当归,泽兰,生白术,赤芍,白芍各,怀山药,覆盆子,淫羊藿,柴胡,马鞭草,陈皮,路路通,紫石英(先煎),橘叶、梗。1日1剂,水煎服,共7剂。
复诊:服药之后,朱莉的经量有所增加,但是经前乳胀,纳食欠佳等毛病仍然存在。中医检查:苔薄腻,脉弦,气血不足,肝脾肾三经同病。医生根据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再次开出药方。
方1:党参,白术,当归,川芎,赤芍,泽兰,路路通,覆盆子,淫羊藿,紫石英(先煎),陈皮,柴胡,橘叶,橘核。水煎服,共7剂。
方2:熟地黄,黄精,党参,白术,白芍,覆盆子,淫羊藿,锁阳,紫石英(先煎),菟丝子,陈皮,花椒,蛇床子。共10剂。
方一、方二分别在经期及非经期服用,当17剂中药服用完之后,朱莉也终于拥有了正常的月经规律和经量。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
很多的人对于月经不调这个疾病不清楚,我们在做治疗的时候也是需要针对性的做治疗,针对性不同的类型,做不同的治疗,这样可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
1脾肾气虚型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耳鸣,小腹冷坠,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质淡胖有齿印,脉细无力,尺脉弱。治法:健脾补肾,益气调经。
2肝肾阴虚型。主证:月经周期多提前,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于口燥,失眠多梦,小便黄少,大便于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清热调经。
3气血虚弱型。主证:月经周期多延后,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4肝郁气滞型。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经色紫红,夹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暖气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5血寒型。主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夹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脉沉迟。治法:温经散寒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