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猪苓有什么用 治疟止泻

猪苓有什么用 治疟止泻

《本草汇言》记载:“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利小便,故前古主主痎疟。”《方脉家宝》中就记载有用猪苓配柴胡、茯苓、半夏、生姜等治疗新久痎疟。又《时病论·湿泻》云:“泄泻之病,属湿为多。湿浸于脾,脾失健运,不能渗化,致阑门不克泌清别浊,水谷入大肠而成泄泻矣”。治泻之法,《医学入门.泄泻》中云:“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故用猪苓治泻,可以分便小便,从而使湿去泻自止。


大椎针刺注意事项 大椎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门,列缺,支正,合谷,外关,风池,针刺泻法,散寒解表,治疗风寒外袭之感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哮喘等。

2.配尺泽,鱼际,曲池,内庭,合谷,针刺泻法,解表清热,治疗风热外袭之感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肺炎喘嗽等。

3.配合谷,肺俞,针刺补法,益气姑表,治疗表卫不固之感冒,自汗。

4.本穴清热泻火,解毒祛暑。配曲池,商阳,内庭,关冲,商阳,关冲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热病邪入气分;配曲池,曲泽,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热邪蒙蔽心包之神昏谵语;配水沟,百会,十宣,曲池,委中,委中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中暑;配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湿热蕴结肝胆之阳黄;配外关,合谷,内庭,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呕吐;配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小儿高热惊风。

5.配劳宫,水沟,大钟,本神,太冲,鸠尾,丰隆,筋缩,针刺泻法,熄风化痰,定惊宁神,治疗风痰阻窍,痰热扰心之癫狂,痫证,项强肢搐等。

6.配后溪或间使,针刺泻法,宣阳解表,祛邪止疟,治疗正疟;配内庭或合谷,针刺泻法,疏表清热,祛邪止疟,治疗热疟;配太溪或复溜,针刺补法,扶阳祛邪止疟,治疗寒疟;配合谷,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健中,扶正止疟,治疗劳疟;配曲泽,委中放血,针刺泻法,清心解热,镇痉止疟,治疗脑型疟疾。

7.本穴振奋一身之阳气,鼓动,调动全身之气血,具有强壮补虚培元穴性。配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针刺补法,治疗五劳七伤;配肾俞,太溪,涌泉,肺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骨蒸潮热;配合谷,足三里,脾俞,针刺补法,治疗放疗或化疗引起的虚损。

8.配风池,天柱,大杼,肩髃,肩外俞,列缺,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湿,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筋脉拘急之痉病,颈项痛,肩背痛等。


车前子的功效与作用 渗湿止泻

车前子能够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尤其善于治疗大便水泻,小便不利者,可单用本品研末,用米汤送服;若暑湿泄泻可以同藿香、茯苓、猪苓等同用;若脾虚湿胜之泄泻,可同白术、薏苡仁等同用。


五苓散的使用禁忌

五苓散是妇孺皆知的药物,且五苓散是一种价格低廉而疗效肯定的药品,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不少人都将五苓散当做家庭常备用药。那么,服用五苓散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五苓散的功效是开结利水,化气回津。健脾祛湿,化气利水。因此五苓散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者;水湿内停,水肿身重,霍乱吐利,泄泻;水饮停积,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瘟疫、瘴疟烦渴。下部湿热疮毒,小便赤少。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湿疟,身痛身重。

但是大家在服用五苓散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如下:服药期间,生冷油腻有刺激性,难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服药前后半小时不宜吃水果。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寒性病不吃生冷,热性病忌辛辣油腻,胸痹者不吃动物内脏肥肉和烈酒,肝阳上亢者不食胡椒辣椒和酒,皮肤患者不吃海鲜及辛辣刺激食品,外感不吃油腻食物等。

中医能治好滑膜炎吗

中医辨证,内外并治,是中医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常用疗法,具有痛苦小、见效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笔者采用《伤寒论》经方五苓散加味,结合敷药,内外并治,取得较好疗效。

方 名:猪苓汤(利湿之剂)

总 结:利湿泻热

组 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方源〗 《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组成〗 猪苓 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 一两六株[20g] 白术 十八铢[12g] 茯苓 十八铢[12g] 桂枝 半两[8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运用〗

1.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鉴别]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老年性阴道炎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

治法:疏肝健脾,清热渗湿。

方药:止带汤加减,茯苓,猪苓,茵陈,黄柏,桅子,山药,牛膝,泽泻,丹皮,车前子。若外阴灼热痒痛较甚,便秘,或溏而不爽者加大黄;合并湿热日久生虫者的加贯众,川楝 ,鹤虱,白鲜皮以杀虫止痒。

2、肝肾阴虚

治法:滋阴降火,祛风止痒。

老年性阴道炎肝肾阴虚方药;知相地黄汤加减。茯苓,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知母,黄柏,制首乌,当归,荆芥,防风。若带下量多色黄秽臭明显者加土茯苓,野菊花;带中挟血加茜草、乌贼骨。

利水消肿的中药有哪些 猪苓

性能: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猪苓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强,凡水湿滞留者均可用。古方有单用本品为末,热水调服即可治通身肿满。治小便不利,水肿,常配茯苓,泽泻等,若阴虚则配阿胶,滑石等,如猪苓汤。


治腹泻的中成药有哪些 胃苓丸和胃止泻

该药由苍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厚朴,陈皮,肉桂,甘草所组成,方中以白术,苍术健脾运湿;辅以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尿;佐以厚朴利气消胀;陈皮降逆止呕;配肉桂通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行,用甘草协调诸药,所以胃苓丸具有健脾祛湿,和胃止泻的功效,对于伤湿腹泻,呕吐食少,小便不利等用之最宜。对急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水肿而属脾胃不和,湿邪阻滞者亦有很好的疗效。


利水消肿的中药有哪些

茯苓

性能: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茯苓药食两用,长于利水渗湿,为利水消肿和治痰饮病之要药,又可健脾安神,本品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用治寒热 虚实各种水肿,常配猪苓,泽泻以加强利水渗湿作用;亦善渗水湿以化痰饮,用治痰饮眩悸,常配白术,茯苓以加强健脾利湿之功;配人参,白术,薏苡仁,白扁豆等,治脾虚倦怠,食少便溏;配伍朱砂,酸枣人,远志以宁心安神。

薏苡仁

性能: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症。

薏苡仁功效似茯苓,而力缓,长于利水渗湿,又可健脾,除痹,排脓,本品淡渗利湿,兼能健脾,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等水湿症,尤其适宜于脾虚湿盛之泄泻,若治前者,常配茯苓,泽泻,木瓜等,若治后者,则配白术,山药等;亦能渗湿以舒筋脉,缓挛急,用治风湿痹通,经脉挛急。可单用本品煮粥喝,或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白术等,如薏苡仁散;且本品性凉,还能清热排脓,用治肺痈,肠痈。

猪苓

性能: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猪苓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强,凡水湿滞留者均可用。古方有单用本品为末,热水调服即可治通身肿满。治小便不利,水肿,常配茯苓,泽泻等,若阴虚则配阿胶,滑石等,如猪苓汤。

泽泻

性能: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泽泻利水作用较强,善治痰饮眩晕,兼泄肾及膀胱之热,又可化浊降脂,本品甘淡渗湿,为治水湿诸症常用药,若治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常配茯苓,猪苓,桂枝;若治痰饮眩晕,常配白术;且本品性寒泄肾及膀胱之热,尤宜治下焦湿热,用治热淋,遗精,多配伍敷脸,猪苓等;兼能化浊降脂,用治高脂血症,可配伍决明子,荷叶等。

宝宝湿热型腹泻如何治疗

1.白头翁;黄连;黄柏

据现代医学研究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副伤寒,霍乱,阿米巴滋养体等均有抑制作用。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故能止泻止血,并配伍其它中。

2. 藿香正气散 (水.丸)

剂型 丸剂;胶囊;软胶囊;冲剂

药物组成 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胃肠炎,急、慢性结肠炎,荨麻疹,酸中毒,体癣皮炎等。

龟苓膏的副作用

龟苓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药膳,其性温和,具有滋阴补肾,养颜提神,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是老少皆宜的产品。该产品在国外都非常的畅销,不过,对于它的食用要注意,不可过量食用,否则会有不良后果产生。

龟苓膏其实是龟板和土茯苓熬制而成,所以叫龟苓膏。古书对龟甲的作用描述:咸平,肾经药也。大有补水制火之功,故能强筋骨、益心智、止咳嗽、截久疟。人凡滋阴降火之药,多是寒凉损胃,惟龟甲益大肠,止泄泻,使之进食。对茯苓的功效描述:味甘、温,益心气、入心生血、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

龟苓膏是养生圣品,但是它毕竟是由药物组成,因此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产生,龟苓膏的副作用:

由于龟苓膏偏寒性,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较稀的人不宜吃;龟板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可能导致流产,孕妇不宜。因此,含有药物成分的食品龟苓膏也不是人人都能吃,一旦出现腹痛、不思饮食,腹泻等情况,应当立即停用。

最后,提醒大家食用龟苓膏时要注意,每次不宜过多的食用,一般一次20-40克为宜,一天只宜食用1-2次。另外,吃龟苓膏之后,不可立即喝浓茶。

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1、《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2、《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3、《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4、《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5、《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6、《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7、《医学启原》:治后重。

8、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9、《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10、《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11、《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

12、《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槟榔的药用价值

【药名】槟榔

【别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来源】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

【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单用杀虫,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

槟榔的药用附方

1、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2、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3、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4、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普济方》槟榔散。《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5、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6、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凋,只作一服,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7、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大腹子。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二次。服二月。(《本草汇言》)

8、治乌癞: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9、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10、吻生白疮:槟榔二枚。烧灰细研,敷疮上。(《圣惠方》)

11、盯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12、阴毛生虱:槟榔煎水洗。(《本草备要》)

相关推荐

利水消肿的中药有哪些

利水消肿的中药有哪些?利水消肿的方法很多,最佳的要属食疗了。那么利水消肿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利水消肿的中药,一起来看看。利水消肿的中药有哪些利水消肿药性味甘平、微寒,淡能渗泄,偏于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令小便畅通,尿量增加,有利尿消肿作用。利水消肿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等症。利水消肿药有茯苓、泽泻、玉米须、香加皮、泽漆、荠菜等。1、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

输卵管有炎症可以吃什么

茯苓车前粥具有健脾益气、祛湿的功效,柴胡山楂当归饮具有理气活血的作用,败酱紫草煎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可用作食疗来辅助慢性输卵管炎的疗。1、茯苓车前粥用料: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大米100克、红糖适量。制作方法:将茯苓和车前子放入纱布包内,加水适量,与大米同时煎煮,粥熟后去药包,放入适量红糖,即可服用。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有健脾祛湿、清利湿热的功效;车前

何首乌的功能主

补肝,益肾,养血,祛风。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②《日华子本草》:"一切冷气及肠风。"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

仙鹤草的功效

全草为强壮性收敛止血药,有强心、升血压、凝血、止血、凉血、抗菌等作用,市售仙鹤草素制剂为止血药;地下冬芽或带细根的冬芽能牛绦虫、猪绦虫;全草制成200%的浓缩液,可阴道滴虫,作农药可用来防蚜虫、小麦杆锈病等。功效: 收敛止血,解毒疗疮,杀虫,涩汗,止咳。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血痢、疾、消渴病多汗、伤力咳嗽等症,外滴虫性阴道炎、疖疮痈肿、痔疮等症。茶饮:以热水浸泡3匙干燥的龙芽

中药如何疗细菌性阴道炎

1、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阴中潮红、灼热、肿痛,尿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法:清热利湿止带方药:猪苓、茯苓、赤芍、丹皮各15克,泽泻、黄柏、栀子、白果、车前子(包)各10克,生甘草6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2、湿浊下注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有腥味,阴中下坠肿胀,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法:健脾利湿止带方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生苡仁各15克,陈皮、欠

女性阴道炎要怎么疗?

【预防与调养】1、保持外阴清洁。2、疗期间禁止性生活。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细菌性阴道炎中医疗方法中药疗:1、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阴中潮红、灼热、肿痛,尿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法:清热利湿止带。方药:猪苓、茯苓、赤芍、丹皮各15克,泽泻、黄柏、栀子、白果、车前子(包)各10克,生甘草6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2、湿浊下注: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有腥味,阴中下坠

引起水疝的原因和疗方法分析

1、湿热下注证法:清热利湿。代表方:大分清饮加减。常用药:茯苓、 泽泻 、木通、 猪苓、 栀子、 枳壳 、车前子。2、肾虚寒湿证法:温肾散寒,化气行水。代表方:加味五苓散加减。常用药:漂白术、白云苓、结猪苓、宣泽泻、青化桂、藿香梗、宣木瓜、西砂仁。3、瘀血阻络证法:化瘀行气利水。代表方:活血散瘀汤加减。常用药:川芎、 当归尾 、赤芍 、苏木 、牡丹皮、 枳壳、 瓜蒌仁、桃仁、槟榔、 大黄。

蔷薇的药用价值

(一)方剂制剂1、疾(《群芳谱》) 野蔷薇花,拌茶煎服。2、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上海常用中草药》) 白残花6—9克,煎服。(二)常用验方有1、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2、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三)食疗方有1、月经过多:鲜蔷薇花20克,蔷薇根30克,瘦猪肉500克,将花、根装入纱袋,加调料与

疗脾虚的偏方

1.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此方名“四君子汤”(按: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2.小儿蒸热(脾虚人瘦,不思饮食)。用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加姜枣煎服。此方名“吃力伽散”。3.脾虚胀满(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雍塞不通)。用白术二两、桔皮四两,共研为末,加酒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

阴道炎的中药

1、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阴中潮红、灼热、肿痛,尿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法:清热利湿止带。方药:猪苓、茯苓、赤芍、丹皮各15克,泽泻、黄柏、栀子、白果、车前子包各10克,生甘草6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2、湿浊下注: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有腥味,阴中下坠肿胀,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法:健脾利湿止带方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生苡仁各15克,陈皮、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