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涎石病
如何检查涎石病
一、实验室检查易血钙浓度较正常高。如并发感染,化验血象可见白细胞数增多。
二、X线检查用咬合片检查口底,在片上出现射线阻射区即可确诊。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应选摄下颌横断饸片,下颌下腺导管后部及腺体内的涎石应选摄下颌下腺侧位片。钙化程度较低的涎石,即所谓的阴性涎石,在X线片上难以显示。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可做唾液腺造影检查,涎石所在处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充盈缺损。对已确诊的涎石病患者,不做唾液腺造影,以免将涎石推向导管后部或腺体内。
慢性颌下腺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措施
1.病原治疗(去除涎石、导管扩大术);
2.物理治疗;(理疗)
3.抗生素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5.重者可作手术摘除颌下腺;
6.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抗生素和其他辅助为主;
7.重型病例以静脉用药,注意支持疗效和防止并发症;
8.慢性病例应采用病因治疗,抗生素,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
9.累发病例应考虑外科切除。 预防 该病常与涎石并发,因此,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口腔卫生,多饮磷化水,防止涎石形成。慢性颌下腺炎者,如反复发作,疗效不佳,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颌下腺炎概述
颌下腺炎(submandibular adenitls)因导管的阻塞和狭窄而导致颌下腺逆行性炎症,称为颌下腺炎,常与涎石并发。临床表现主要为颌下腺肿大,疼痛,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处。本病成年人发病率高,大多系慢性表现。目前有较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治愈率较高。未及时接受治疗者,未经正规治疗者,疗效欠佳,因此,早治疗是关键。
颌下腺炎常与涎石病并发,最常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病史短者数天,长者可达数年或更长。颌下腺炎多与涎石并发。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以慢性颌下腺炎多见。主要原因是由于涎石堵塞导管系统后产生的排唾障碍和继发感染的炎性反应,常见的主要症状是进食时颌下腺部位肿胀和疼痛。若涎石为不完全堵塞导管,餐后肿涨可很快消失。颌下腺炎,若经久不愈,反复发作,颌下腺呈退行性变,甚至纤维化,腺体呈硬结性肿块。
涎石病的饮食注意
一.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生吃瓜果要先洗干净,然后用开水或凉开水冲一冲,以防吃入蛔虫及残留农药。养成不喝生水喝开水的良好习惯。
二.要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白菜等,平时应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
三.要用植物油炒菜,所吃的菜以炖、烩、蒸为主。
四.要常吃些瘦肉、鸡、鱼、核桃、黑木耳、海带、紫菜等。
五.要多吃些能促进胆分泌和松弛胆道括约肌、有汁胆作用的食物,如乌梅、玉米须(泡茶慢慢喝)。
六.要吃旱餐,不可让空腹的时间太长。
口鼻生疮怎么办
(1)先服甘草汤,如不愈,再服桔梗汤;
(2)用升麻一两,黄连3分,共研为末;棉裹药末含咽;
(3)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4)用西瓜皮烧过,研末,放口内含噙;
(5)用人中白,枯矾3分,研匀敷搽,有涎即揩去;数次可愈;
(6)用石胆半两,放在锅内煅红,露一夜,研细;每次取少许搽疮上,吐出酸涎水;如此数次,病愈;
(7)用朴硝含口中;
(8)用白矾,铅丹(水飞,炒过)等分,研细,搽患处;
(9)治口舌生疮,胸膈疼痛;用焦豉末含一夜即愈;
(10)取女贞叶捣汁含浸吐涎;
口舌生疮怎么办的注意事项
(1)口舌生疮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查明,偶发的口舌生疮跟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精神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等。如果是反复发作的口舌生疮,则有可能是免疫力低下造成的,需要到专科医院进行检查;
(2)起居有规、饮食有节,劳逸有度;
(3)饮食多样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煎炸烘烤食品;
(4)减少房事;
(5)心平静气,对事与人切勿情绪高亢激昂,用心过芳,操劳失常,均会引发火亢盛而致口腔溃疡;
(6)保持大便通畅;
(7)口部疱疮可用维生素C支持疗法,因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作用,能促进创口愈合,但不可同时用维生素B2。此法有溃疡病者慎用;
口舌生疮怎么办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反复发作的口舌生疮,有可能不是单纯的口腔溃疡,特别是口腔溃疡的面积比较大,溃疡面积超过1厘米,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的表面有菜花状的乳头样突起,这有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必须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颌下腺结石的病因及症状
涎石形成有局部和全身因素,与局部有关的因素有:①涎液滞留:引起滞留的原因是导管炎症后管腔缩窄、肿瘤压迫,或异物阻塞等使涎液排出受阻,停滞于导管及腺泡内,逐渐浓缩,其中无机盐含量增加并沉积形成涎石。②细菌、异物:导管或腺体内有细菌感染或异物存在,可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围绕此核心无机盐成层状沉积,逐渐增大形成结石。全身因素如机体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对涎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由于钙磷代谢失调,血清中的钙磷含量增加,涎液的钙磷增多即可导致无机盐沉淀形成结石。
临床表现
1.症状:①阻塞症状:进食时,尤其在进酸性食物,相关腺体肿大和剧烈胀痛;进食后,症状逐渐缓解;②可扪及结石;③常伴慢性炎症,有导管口充血,时有溢脓。
2.诊断:①典型的涎腺导管阻塞症状和病史;②可扪及导管结石;③并发炎症者,腺体肿痛,导管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溢出;④X线检查可显示涎石的形状和部位。
3.并发症:涎石阻塞引起腺体激发感染,并反复发作。
原来颌下腺结石的病因和症状有这么多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有以上的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这样可以让我们早发现早治疗,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我们才可以快速的走出这种疾病的困扰和折磨,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哦。
引发涎石病的原因
涎石形成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多种学说。涎石多发于下颌下腺于下列因素有关;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分泌的涎液富含黏蛋白,较腮腺分泌也黏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 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涎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此外,下颌下腺结石可能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联: 全身因素:有研究证明在134个病例当中,下颌下腺结石症的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结石症者8例,占6%,这一比例显然高于一般人群结石症的发病率。其中胆结石6例,肾盂或输尿管结石2例,表明患者的体制状态,即全身的钙磷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下颌下腺结石症的发病;舌系带过短:3例患者伴有舌系带过短,附着靠前。舌系带过短影响舌体自如运动,不利于口腔清洁,又有可能使涎液流动状态改变,涎液中的矿物质易于沉积而发生结石;134例中有1例患者伴有下颌淋巴结上皮病。下颌下腺分泌能力降低,可导致腺内多量微结石形成,后者沉积扩大,可发展为涎石症。
总之,下颌下腺结石形成的原因很多,不同病例可能有不同的直接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下颌下腺结石。
涎石病怎么治疗
1.磁共振涎管造影(MRS)与磁共振仿真内镜
MRS利用重T2加权效果对含水器官显像的原理,流速慢的或停止的液体的高信号和实质性器官低信号对比,降低了高信号液体的背景信号,从而使管道系统得到很好地显示,还可以做出磁共振仿真内镜的图像。
2.涎腺内镜技术
涎腺内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借鉴泌尿,肝胆外科等外科微创检查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能够直接观察导管内组织病变,诊断导管内的组织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近年来涎腺镜的应用为涎石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位于导管后段的结石和颌下腺阴性结石可以使用涎腺镜取石, 除可以保留腺体外, 术中还可进行充分的导管系统冲洗, 并保留导管长度和解剖位置, 有助于腺体功能的恢复。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介入学方法。在内镜引导下或者影像引导下,用取石篮或抓钳取石,主要可取出较小的和活动的涎石,影像学引导多在B超或数字减影下用取石篮或抓钳取石,器械工作端较内镜下灵活,但影像定位没有内镜下清晰。然而,涎腺镜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其只能观察腺体的主导管、叶间导管及部分小叶间导管, 不能进入更细小的分支导管及腺泡结构以观察其受累程度。
3.涎石的碎石治疗
涎石的碎石治疗包括体外碎石和导管腔内碎石。体外震波碎石:利用体外碎石机由超声引导聚焦,对于单发结石,直径小于7mm的效果较好,腮腺结石较颌下腺结石排石率高。涎腺导管腔内碎石:由内镜或影响引导碎石,碎石工作段为探针状,原理有液压和激光两种方法。通过碎石,可以将一部分以往需要手术取石的病例转化为保守治疗的病例,使结石自行排出。
怎么检查干燥综合征呢
1 干燥综合征在起病初期表现不明显,腺体的代偿功能尚可,患者的不适症状较轻,故儿不易被察觉,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局部表现和系统表现。局部表现主要有口干燥症、干燥性角结膜炎等。
2 系统表现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疲倦乏力、低热等,少数病例可表现为高热,甚至高达39℃以上,约有三分之二患者出现其他外分泌腺体和系统损害。干燥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血尿常规及其它常规检查。
3 还有自身抗体,高球蛋白血症及其他一些检查:如泪腺功能检查(Schirmer试验、BUT试验、角膜染色实验)、涎腺功能检查(唾液流量、腮腺造影、涎腺放射性核素扫描)、舌腺活检。
小儿流涎鉴别诊断
病理性流涎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儿不正常地流口水,常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伴有小嘴歪斜、智力下降等。另外,唾液分泌功能亢进、脾胃功能失调、吞咽障碍、脑膜炎后遗症等均可引起病理性流涎。
睡觉流口水
有些人在夜间睡觉时会流口水。正常人每天分泌唾液总量为1000~1500毫升,即使在没有食物刺激的情况下,每分钟能分泌0.5毫升唾液,因此在人们睡眠时仍有少量口水不停地分泌出来以滑润口腔黏膜以保护牙齿。
流涎,是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是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无论是长时期或短期流口水,都会使两侧口角发生糜烂,下颌部皮肤经常浸渍着口水,皮肤发红,形成湿疹或表皮破损溃烂,并可继发细菌感染。
如果宝宝到了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流个不停,就要小心宝宝有罹患口腔、咽喉黏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黏膜及舌尖部、颊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尽早治疗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