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手指头怎么回事 喂养不当诱发吃手指
宝宝吃手指头怎么回事 喂养不当诱发吃手指
宝宝吃手指,除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外,喂养方法不当也会诱发。如母亲给宝宝喂奶时姿势不当,或喂食速度太快,或者奶瓶嘴口的大小不合适,都可能导致宝宝吸吮的欲望未得到充分满足,通过吃自己的手指来满足需要。家长可以在喂奶时,观察孩子表情,看看喂奶姿势是不是让宝宝舒服,注意调整喂奶速度,避免孩子没有吃饱或进食太快。平时尽量满足孩子吮吸要求,可以给孩子一个奶嘴。
宝宝吃手指怎么办
喜欢吃手指头或咬其它东西,并不是意味宝宝他想吃东西,肚子饿了,更不是像有人所说,是宝宝手指甜的原因。宝宝吃手指是孩子想了解自己的能力,对外界积极探索的表现,说明宝宝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婴儿能用自己的力量把物体送到嘴里是很不容易的,也标志着婴儿手、口动作互相协调的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且吸吮手指对稳定婴儿自身情绪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宝宝肚子饿了、疲劳、生气的时候,吮吮自己亲密的手指头就会安定下来。
如果父母误认为这是坏习惯横加阻拦,不许婴儿吮吸手指将引起婴儿不满和哭吵,甚至情绪波动。其实,没有阻拦的必要,因为大多数婴儿随月龄增大,接触事物越来越多,手眼协调和手功能更熟练,可以取拿周围新奇的东西摆玩,就会逐渐淡化看手和吮吸手指的游戏,这种行为就会逐渐自然消失。
小婴儿吸手指 所以,做父母的要认识到孩子吃手指、咬东西的意义,不要强行阻止这一行动,只要宝宝不把手指弄破,在清洁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他去吸,否则会影响婴儿眼手协调能力及抓握能力的发展。破坏宝宝特有的自信心。
婴儿老吃手会影响个性发展吗
为什么婴儿喜欢吃手?
因为婴儿吃手主要是满足口腔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等宝宝6个月后,吃手的习惯就会改善很多,这时候宝宝开始学坐,对周遭食物感到很新奇,开始用手探索,这样整天忙着摸东摸西的小手就顾不上再往嘴里送了。
8个月后宝宝吃手的次数比以前明显减少,这时候宝宝反而固定吃一个手指头,如果长期吃那根手指头是一种信号,家长要及早做出干预措施,如果其他正常的情况就不用过多阻止宝宝。
之所以要干预宝宝老吃一个手指头是因为如果宝宝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一只手玩着,另一只则含在嘴里,这样的习惯会延迟到三、四岁,这种情况可能是妈妈平常没有很好的回应宝宝,如果经常回应,宝宝吃手的次数就会减少。宝宝吃同一只手指需要用心理治疗干预他的吃手行为,比如宝宝先吃一只手,如果爸妈能把那个勾打开,宝宝又能接受,那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如果爸妈突然不让宝宝吃手,他肯定不会接受的。如果宝宝吃手的那个勾开始松动打开了,就把宝宝的手攒上,有时宝宝吃手是为了安全感,这时候宝妈可以多为他做口部按摩,宝宝自然就不吃了。
婴儿吃手的不良影响
1.影响宝宝牙齿生长
宝宝吃手指如果刚好遇上长牙阶段,就会因为吸手指固定一侧用力的方向让牙齿也跟着朝不正确的方向生长,这样会影响宝宝牙齿的排列、咬合,还容易引起口腔问题,对宝宝的口腔发育不好。
2.影响宝宝脸部生长,可导致颜面变形
婴儿吃手指,在口腔内,手指会产生向下、向上、向前、向后的外力,吮吸时间久了,婴儿上下颌的正常生长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就会收到干扰,可能形成撅嘴畸形、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的情况。造成上下前牙不能接触,影响宝宝正常切咬食物,最重要的是宝宝颜面外表的美观会受到影响。
3.导致手指受伤
宝宝长期吮吸一个手指,会影响到该拇指手指骨骼的正常发育,很容易出现手指弯曲畸形的情况。如果宝宝长牙了还是继续吃手指,就容易给手指带来肿胀、脱皮的外伤,更严重的会感染病菌。
4.细菌入侵宝宝口腔
宝宝的手指并不专注于放在嘴里,他还会拿各种玩具、甚至大人的拖鞋,这样手指上肯定会存留细菌,在宝宝吃手指的时候,细菌就会一并被宝宝吃进去,免疫力差的宝宝很容易引起肠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症。
5.影响宝宝个性发展
宝宝迷恋于吃手指就会缺少参加其他活动的兴趣,影响其智力和心理发展。根据有关调查发现,习惯吃手、吮手的宝宝多由于缺少家人关爱或者心灵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慰藉,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会影响宝宝个性发展。
总之,为了让宝宝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关于宝宝吃手的问题,爸妈要正确对待,分析原因,扬长避短哦。
宝宝为什么会吃手
6个月之前的宝宝吃手完全是为了满足吸吮的需要
6个月之前的宝宝吃手完全是为了满足吸吮的需要,因而在人工喂养和饥饿时的宝宝表现得特别明显。
吸吮反射是一种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当触及三个月前的宝宝口唇边时,会引起他们的吸吮反射,这种反射是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本能,兴奋性特别强,所以,宝宝尤其是三个月之前的宝宝为满足吸吮的要求,特别喜欢吃手。
一般,到了6―7个月时,宝宝吃手的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如果宝宝在6个月以后继续吃手开始出现吃手,则不再是满足吸吮的需求,而是一种自慰需要的表现了。
6个月以后的宝宝在情感上比较脆弱,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此时又有了自己初步独立的要求,所以常常会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会出现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来使自己得到安慰。
宝宝在8个月以后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会固定吃一个手手指头,长期吃手有一种信号,我们要早一点干预。其他的正常不用过多的干预。 老吃一个手指头是一个信号,玩的游戏中,这个手玩着,那个手吃一些,这种习惯可能要延迟到三四岁。
2岁宝宝吃手一般是什么原因
1.吸吮手指——表现为时间较长、神情专注、吸吮欲较强时。宝宝在婴儿期,正处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阶段,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照顾,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咬指甲、吸烟等不良习惯,甚至容易产生脾气暴躁、心理焦虑、对人缺乏信任感等现象。 如果孩子长时间专注地吃手指头,妈妈们一定要通过安抚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指转移到玩具、画册等色彩鲜艳的东西上,使其能够更多的认知其它事物,对于大脑的发育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吸吮手指——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婴儿时期的宝宝,往往对这个世界既好奇又惊恐,如果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孩子从此产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绪焦虑等现象。在孩子独自耍玩一段时间后,如出现哭闹、烦躁的现象,应及时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并轻声细语与其对话,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亲切和愉快的感觉。
3.吸吮手指——妈妈喂奶方式不当。当我们在喂奶时,由于抱孩子的姿势不当,不能使孩子躺在臂弯里感到很舒服,或喂奶的方法不正确,喂食的速度太快,没能满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即使宝宝的肚子吃饱了,但是在心理上还没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便会通过吸吮手指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喂奶的时候不要心急,等孩子主动吐出乳头的时候再离开。边喂奶边观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种满足感,并且用胳膊来体会孩子细小的身体变化,他是不是躺得很舒服。如果宝宝已经能够用奶瓶喝奶了,那么一定要注意奶瓶嘴口的大小一定要适中,过大容易使宝宝喝奶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宝宝吃手指头。
看到了吧,其实2岁宝宝吃手的原因是有很多的,当家长发现宝宝有吃手行为的时候,臫不要强制性的停止他的行为,因为会造成他的反抗以致并没有什么作用。而应该多从宝宝的心理方面去引导他不要再有吃手的行为,比如,他吃手的时候应该考虑他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有趣的玩具,或者是不是饿了,当你了解他了,相信他会听话的。
宝宝吃手好不好 宝宝吃手有哪些坏处
不少家长会不厌其烦地阻止宝宝吃手。的确,宝宝吃手发展到咬手会有一些可能的弊端:
1、卫生问题:如果手不干净,细菌会进入口腔。
2、生理问题:有些吃手很严重的孩子可能导致手指头破皮、变形,或者影响牙齿发育。
3、社会问题:比较大的孩子还在继续吃手,可能会不容易被社会接纳,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发展。
婴儿吃手不利于婴儿个性发展
一、婴儿吃手的原因
早期国外研究孩子吃手的比较多,如果父母在一两个月或者是三个月以内开始阻断孩子吃手,孩子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孩子长大以后自信心不足,多疑、胆小。宝宝吃手主要可以满足口腔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6个月的宝宝吃手的习惯会改进很多,宝宝开始能够坐起来了,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等着宝宝的探索。宝宝开始用抓拿来探索世界。手整天都在忙活着,自然就吃得就少了。
宝宝在8个月以后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会固定吃一个手手指头,长期吃手有一种信号,我们要早一点干预。其他的正常不用过多的干预。
老吃一个手指头是一个信号,玩的游戏中,这个手玩着,那个手吃一些,这种习惯可能要延迟到三四岁。究其原因,首先是妈妈没有很好的回应孩子,妈妈经常回应孩子,孩子吃手非常少。这种是心理治疗,要扰动他的吃手行为。先吃一个手,一旦先把这个勾打开,小孩能够接受是你最好的方法。你突然不让吃了,他肯定不接受。先吃其他的,一旦这个开始松动了,这个勾松了,再开始把他的手攒上。他吃的时候可能是有安全感。你先给他做一个口部的按摩,他就自然不吃了。
二、婴儿吃手的弊端
1、细菌入侵
宝宝的手指上存在细菌,吃手指时免不了把这些“坏家伙”一并吃了进去。如果这个时候正赶上宝宝的免疫力不足,就有可能发生肠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症。
2、影响生长,颜面变形
宝宝吃手指时,手指在口腔内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的外力。吮吸拇指时间久了,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上下颌的正常生长就会收到干扰,逐渐形成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噘嘴畸形等。导致上下前牙不能接触,影响切咬食物。更重要的是影响宝宝外表的美观。
3、手指受伤
如果宝宝长期吃手指,也会会影响到他们手指骨骼的正常发育,有可能出现手指弯曲畸形。长了牙的宝宝如果还继续常吃手指,容易造成手指脱皮、肿胀等外伤,严重时甚至感染。
4、影响牙齿生长
在吸手指的过程中,如果刚好遇到牙齿生长,因为吸手指时所用力的方向,会让牙齿照着不正确的方向生长,进而影响牙齿的排列、咬合,也容易引发口腔问题。
5、不利于宝宝个性发展
宝宝一旦吃上手指,就满足于吃手指的乐趣,不愿参加其他活动,对智力和心理也有影响。而且有关调查显示,缺少亲人关爱和心灵上慰藉不够的宝宝易养成吃手、吮手习惯,若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宝宝将来个性的发展。
宝宝吃手指怎么办 行为忽视
1岁以内的宝宝吃手指,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助于宝宝手口动作互相协调,是智力发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家长要认识到宝宝吃手指的意义,可以看做是一种学习和玩耍,不要硬性强迫宝宝不吃手指,只要保持宝宝手指清洁,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顺气自然,否则会妨碍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及抓握能力的发展,打击宝宝特有的自信心。等宝宝大一些,能自个玩玩具,手脚到处能动时,吃手指的现象自然会消失。
宝宝吃手指该不该阻止
宝宝吃手需要阻止吗?面对宝宝吃手,家长们可以做些什么?
宝宝吃手是智力发展的信号
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从一开始吸吮整个手,到灵巧地吸吮某个手指,这说明:孩子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宝宝吃手是心理需要
宝宝三个月左右正处于口的敏感期,对于小宝宝而言,吃手可以消除不安、烦躁、紧张等情绪,具有镇静作用。吸手指能给他带来舒服感,他们可以从吮吸手指中,获得某种快感,即使母亲不在身边,吃不到奶头他也能从中得到安慰。
宝宝吃手指无需阻止
吃手指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吃手指能给宝宝安慰,还能促进宝宝大脑和协调能力的发育,因为家中无需阻止。如果强行阻止,反而可能会使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国外又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
宝宝3岁后还吃手指要纠正
宝宝2岁以前吃手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但如果宝宝3、4岁以后仍然喜欢“吃手”,就可能会引起了下颌发育不良、牙齿排列异常、上下牙对合不齐等问题,父母要及时纠正。
宝宝吃手是饿了吗
很多妈妈都会发现在这样的事情,自己家的宝宝总是喜欢将手指放在自己的嘴巴里吸吮,这是怎么回事呢?宝宝吃手是不是饿了呢?妈妈发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
一、婴儿吃手和饿怎么区分
婴儿吃手和饥饿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一个是婴儿的行为习惯,一个是生理反应。
宝宝饥饿状态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吃手的症状,也可能是表现出其他症状,比如哭闹等。
所以说,婴儿吃手和饥饿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主要区分标准:
1、宝宝饿了的时候,会用示指轻轻碰触嘴巴,或者嘴巴向两边侧找,表示想要吃东西。
2、而宝宝吃手,则是把手指,尤其是食指放到嘴巴里面吮吸。
婴儿吃手和饿怎么区分
二、婴儿饿了的表现
1、宝宝哭闹不止 肚子饿时,比较小的宝宝会以哭闹来通知大人,如果宝宝有段时间没有吃东西了,又开始哭闹,一般是要吃东西的信号。
2、小嘴找东西咬 除了哭闹,如果有东西挨着宝宝的小嘴,他就会把小嘴歪到一边,做出急切地寻找的动作,一般情况,说明宝宝没吃饱,这是宝宝要找东西吃的信号。
3、遇到奶瓶就安静 遇到乳头或奶嘴就立马安静下来,满意地吸吮着。吃得非常认真很难被周围的动静打扰,说明宝宝饿啦。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医学的指标: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等这些都说明宝宝没有吃饱。 婴儿吃手和饿怎么区分
三、婴儿吃手指的表现
表现为:时间较长、神情专注、吸吮欲较强。
宝宝在婴儿期,正处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阶段,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照顾,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咬指甲、吸烟等不良习惯,甚至容易产生脾气暴躁、心理焦虑、对人缺乏信任感等现象。
处理方法:
1、如果宝宝长时间专注地吃手指头,妈妈们一定要通过安抚的方法把宝宝的注意力从手指转移到玩具、画册等色彩鲜艳的东西上,使其能够更多的认知其它事物,对于大脑的发育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针对个别宝宝的吸吮欲望特别强烈,如果不能用怀抱、抚摸、玩具等方法来满足需求的话,建议各位妈妈们借用假奶嘴,有了它的帮助,一般能够避免宝宝吸吮手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1、假奶嘴永远不能代替来自父母的关爱,一旦发现宝宝吸吮手指,就不负责任的把奶嘴塞进宝宝的嘴里;
2、而不去查找宝宝吸吮的真正需要,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宝宝遇事更加依赖奶嘴来自我安慰和调节情绪,从而防碍宝宝的正常成长。
四、婴儿吃手的原因
1、吸吮手指——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婴儿时期的宝宝,往往对这个世界既好奇又惊恐,如果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宝宝从此产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绪焦虑等现象。
处理方法:
在宝宝独自耍玩一段时间后,如出现哭闹、烦躁的现象,应及时把宝宝抱在怀里,用手轻轻抚摸宝宝的后背,并轻声细语与其对话,这样会给宝宝带来亲切和愉快的感觉。
2、吸吮手指——妈妈喂奶方式不当
当我们在喂奶时,由于抱宝宝的姿势不当,不能使宝宝躺在臂弯里感到很舒服,或喂奶的方法不正确,喂食的速度太快,没能满足宝宝吸吮的欲望。即使宝宝的肚子吃饱了,但是在心理上还没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便会通过吸吮手指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处理方法:
这就需要妈妈在喂奶的时候不要心急,等宝宝主动吐出乳头的时候再离开。边喂奶边观察宝宝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种满足感,并且用胳膊来体会宝宝细小的身体变化,他是不是躺得很舒服。如果宝宝已经能够用奶瓶喝奶了,那么一定要注意奶瓶嘴口的大小一定要适中,过大容易使宝宝喝奶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宝宝吃手指头。
五、婴儿吃手指怎么办
1、培养宝宝规律的进食习惯 对于已养成吮吸手指的不良卫生习惯的宝宝,应弄清楚造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如果属于喂养方法不当,首先应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克服不良的哺喂习惯。要培养宝宝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
2、耐心地纠正 不可强迫宝宝 家长要耐心、冷静地纠正儿童吮吸手指行为。对于这类患儿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嘲笑、恐吓、打骂、训斥,更不要使用捆绑双臂或戴指套强制性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效果,并且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压抑、情绪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孤独等情况。而且一有机会,宝宝就会更想吮吸手指,而使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顽固化。
3、了解并尽量满足宝宝的需求 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儿童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除了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如饥渴、冷热、睡眠)外,要丰富宝宝的生活,给宝宝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玩乐。还应该提供有利条件,让宝宝多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使宝宝生活充实、生气勃勃。分散对固有习惯的注意,保持愉快活泼的生活情绪,使宝宝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4、教导宝宝从小养成卫生的习惯 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宝宝以吮吸手指来取乐,要耐心告诫宝宝,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不仅会引起手指肿胀、疼痛,影响下凳骨的发育及牙齿变形,而且容易把大量的脏东西带入口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传染病。
5、适当奖励宝宝 当宝宝吸指行为有所减少,就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并要向宝宝说明这样吸手指的行为不好。
宝宝吃手分阶段护理指南奉上
2岁前宝宝吃手是正常的
一般情况下,处在婴儿早期的小宝宝吃手是非常正常的生理反射行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宝宝来说,嘴巴触动到的任何东西都会引起吸吮反应。
多数小宝宝一般从3~4月时开始吸吮手指,到了7~8月龄时达到高峰达。2个月龄左右的小宝宝四肢还非常柔嫩,无法主动张开手指。所以小宝宝吃手表现为吮拳,因为宝宝还不会把指头分开放到嘴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个时期的小宝宝甚至会把大半个拳头都放到嘴里。到了3个月左右,小宝宝就开始学着吮吸手指连,一般是大拇指。其实,宝宝是把自己的小手当成了游戏伙伴的,是宝宝探索新世界的行为。更重要的,吮手指的“进化”过程其实是宝宝智力发育的重要信号,这说明宝宝进入了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同时,宝宝长牙也是吃手的一个原因,需要家长注意护理。
因此,家长看到宝宝吃手不用紧张和担心。只要及时帮宝宝把擦干净,并注意帮宝宝擦掉口水,保持口唇周围清洁干燥,就能减少手口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能预防湿疹。特别提醒家长不要因为过于“洁癖”,强行组织宝宝吃手。因为这反而容易起到负面强化作用,可能会“刺激”到宝宝,将无意识地吮手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以后想改就难了,而且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
2岁以后宝宝吃手要慢慢改正
大多数宝宝在7个月左右就不再吃手指了,一般来说,宝宝2岁后这种反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7个月龄左右的小宝宝对妈妈等最亲近的人具有强烈的依恋心理,同时,又有了初步的独立要求。这样一来,小宝宝的情感就比较脆弱了,既想独立又害怕独立,所以宝宝一旦感受到离开熟悉的怀抱,或者感觉疲劳、紧张、情绪低落时,就会吸吮手指。这其实是宝宝的自我安慰。此时的宝宝吃手指一般比较“固定”,即总是吃一个手指头。家长要注意观察,及时回应宝宝的情绪,安慰宝宝,自然地帮宝宝放弃吃手指。
2岁左右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小手也开始忙起来,因为有辣么多玩具可以玩。有些小宝宝遇到压力大的情况时,还会下意识地吃手,这一般只是宝宝在“思考”或“解压”。家长要注意观察,只要这不是常态行为,慢慢帮忙改正即可,不必过于担心。
4岁以后宝宝吃手必须及时矫正
如果宝宝4岁以后还在吮手指,那就可能是行为偏异了。这个年龄的宝宝之所以吃手,多数都是由于感到孤独、疲倦、沮丧、思睡、饥饿,同时,当宝宝生病时,或者遇到令自己非常焦虑的事情,比如分离时,吃手行为会更加严重。4岁以后的宝宝顽固性吸吮手指,容易影响下颌发育,导致牙列不齐,严重影响颜值啊。甚至,吃手可能还会影响宝宝的咀嚼、吞咽或发音。
因此,家长要及时对宝宝进行行为治疗。比如,看到宝宝吃手,就帮宝宝分散注意力,或者当宝宝不吃手时,家长及时表扬和鼓励这种行为。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建议家长带着宝宝去看医生,或者使用牙托帮助宝宝矫正这种行为。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宝宝足够关心,要注意了解宝宝的情绪和性格变化,及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