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黄疸的用量 小孩用茵陈去黄疸要注意什么
去黄疸的用量 小孩用茵陈去黄疸要注意什么
1、控制茵陈的使用量。茵陈性寒,宝宝抵抗力很弱,如果食用过多,会加重肠道肠道的滑利性,很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因此不可以食用过多。
2、茵陈是一种中药,不建议自行添加给宝宝使用去黄疸,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药效过强伤害宝宝身体。
3、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黄疸都可以用茵陈治疗,因此需要先看医生,确定宝宝黄疸的情况之后在用茵陈治疗。
4、小孩生理性黄疸使用茵陈治疗的话,最好搭配晒太阳,多喝水,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代谢。
5、发霉的茵陈不能给宝宝食用去黄疸,因为容易有很多细菌代谢产物,食用会加重身体的不适。
茵陈可以去小孩黄疸吗
茵陈可以去小孩黄疸。
茵陈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很好的保肝利胆、清热利尿,促进排水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胆汁分泌、胆红素的代谢,有去黄疸的作用,因此茵陈具有一定的去除小孩黄疸的作用。
茵陈熬水需要多长时间 茵陈熬水洗澡去黄疸吗
茵陈去黄疸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熬水来喝,如果只是洗澡的话吸收的药物有效成分很少,是起不到很好的去黄疸作用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新生儿来说,其中大部分都属于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对于生理性黄疸来说是不需要特殊处理的,只要多喝奶、多喝水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就可以了,一般在7-10天左右就能够恢复正常。
茵陈去黄疸好还是栀子去黄疸好 栀子去黄疸一次用多少个
6-9克左右。
因为每个栀子的大小都不一样,因此一般都是以克数来规定栀子的使用量的,一般建议每次使用6-9克左右的栀子就可以了,建议可以将适量的栀子研末调敷于患处。
但是栀子对于去黄疸来说效果也是比较有限的,如果使用后症状无改善或者有加重的情况时,建议最好是及时去医院就诊。
茵陈可以去小孩黄疸吗 茵陈去小孩黄疸怎么做
1、将茵陈挑选一下,选择保存状态良好的茵陈,洗净。
2、用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用流动清水清洗干净。
3、将茵陈放入锅中,注入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煮15分钟。
4、用漏网将煮好的茵陈水过滤一下,将茵陈水代替日常饮用水给宝宝食用。
5、一日两次,直到黄疸褪去即可。
茵陈泡水一天喝几次 茵陈泡水喝能去黄疸吗
茵陈泡水喝能去黄疸。
茵陈本身入胆经,具有利胆的作用;而其中含有的香豆素和有机酸可以促进胆汁的排出,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有去黄疸的作用;同时茵陈中含有的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因此可以促进水分和胆红素的排出,有去黄疸的作用。
茵陈可以去小孩黄疸吗 茵陈洗澡可以去小孩黄疸么
茵陈洗澡不能去小孩黄疸。
茵陈是可以煮水洗澡的,但是煮水洗澡只对皮肤表面的细菌有杀灭作用,可以防止宝宝湿疹,同时增强宝宝肌肤的抵抗力,对于促进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洗澡不能去小孩黄疸。
茵陈去黄疸好还是栀子去黄疸好
都有一定的作用。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对人体来说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作用,在临床上常常被用于治疗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症。
因此不论是对于茵陈还是对于栀子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去黄疸作用,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体质以及疾病的类型来进行选择。
茵陈水去黄疸吗
有一定的作用。
茵陈又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等,其味苦、辛,偏微寒性,归脾、胃、肝、胆经,服用后能够显著降低体内的火气,并且能够去除体内的湿热之气,因此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清湿热、退黄疸的作用。
在临床上,常常大剂量煎汤内服用于湿热熏蒸而导致的黄疸病症,同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其他中药材一起使用,所起到的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宝宝喝茵栀黄注意事项
茵栀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一种比较常见的,一般使用比较多的一种中成药。茵栀黄一般适用于湿热熏蒸的婴儿的黄疸的治疗。茵栀黄一般就是促进大便的排泄,然后缓解黄疸的程度。一般吃茵栀黄,我们建议就是去医院由医生根据小孩子情况辩证分析,属于湿热熏蒸型的黄疸型的才建议吃茵栀黄。如果小孩子不是这种类型的,属于偏寒向的吃茵栀黄的话有可能会导致它的一个胃肠损伤比较严重,像如果小孩子出现了明显的腹泻,拉肚子比较多,这种情况,茵栀黄最好是不要吃了。所以茵栀黄,是对小孩子治疗黄疸是需要辩证分析的,不能够随随便便给宝宝宝吃茵栀黄。
茵陈退黄疸怎么用 茵陈退黄疸要多久
视情况而定。
虽然茵陈具有一定的退黄疸作用,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都不一样,所以恢复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体质越好、病症的严重程度越轻的患者恢复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在黄疸恢复的过程中建议患者最好是保持清淡的饮食、忌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熬夜,这样才能恢复得更快一些。
茵陈的临床应用
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期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放入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方如茵陈四逆散。
3、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茵陈和柴胡都有解热作用,中医经验认为两药都入肝胆,能去肝胆实火。但茵陈的药性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阴虚而新有实热,须用柴胡清热,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刚燥者,可用茵陈代柴胡。
茵陈的功效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
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1、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2、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3、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 张仲景茵陈蒿汤)[3]
4、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5、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7、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8、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9、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10、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11、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1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50克,荷叶25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5克,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去黄疸的用量 茵陈对那种小孩黄疸有效果
茵陈对生理性黄疸有作用。
小孩黄疸通常分成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是因为宝宝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此时食用茵陈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病理性黄疸,仅食用茵陈是没有很好的疗效的,要查出病因,对症下药。
郁金的功效与作用
郁金的功效与作用:
1、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2、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3、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4、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5、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6、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郁金的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茵陈和柴胡都有解热作用,中医经验认为两药都入肝胆,能去肝胆实火。但茵陈的药性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阴虚而新有实热,须用柴胡清热,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刚燥者,可用茵陈代柴胡。
2、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期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放入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3、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方如茵陈四逆散。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宜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15~30g。
郁金的介绍: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茵陈烯、茵陈酮、茵陈素、另含叶酸、绿原酸、咖啡酸。
炮制:去根、切咀、生用。
性味:苦、味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小便短赤、湿疮。
郁金的处方举例:
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30g,云苓15g,猪苓12g,白术12g,泽泻9g,桂枝6g,水煎服。
2、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18g,熟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3g,水煎服。
3、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30g,大黄9g,栀子12g,水煎服。
注:茵陈蒿各地使用习惯不同,原植物种属不一,京津两地习用上述茵陈蒿。此外据(中药志)记载有以下同科类似品和地区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