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脚底发热怎么办
糖尿病人脚底发热怎么办
1、糖尿病人可以通过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如降低血糖、血压、血液粘稠度等来改善足的血液供应,提高修复能力。2、做好足部的保健,如经常在长时间行走或运动后、睡前做足的按摩、保健等。3、日常的生活中还应该注意做好足部的锻炼工作,保持良好积极地心态,如此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4、消除外部因素: 选择质地软、合脚、透气性好的鞋;穿棉线袜,且袜腰要松。5、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脚部发热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足部检查,对于没有明显外部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血管造影,进而判断血管情况。6、对于足部血管阻塞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使用糖尿病接入治疗或是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疏通。7、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神经病变,同样需要使用药物或手术进行控制。8、如果患者的足部出现了感染之类的症状,需要及时控制伤口炎症,定期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对于感染较为严重的足部,及时清创,清创后使用于氏糖疽康之类的良药换药治疗,更好、更快的愈合疮面。糖尿病人脚部发热有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前期征兆,糖友要做好防治措施,保护好自己的足部。
哪些人容易得胰腺癌
导致癌症的确实原因其实很难去探究,但是我们可以从癌症的统计资料中发现,有抽烟习惯的人群患癌症的比率比较高,胰腺癌亦如此,下面这些因素也可以告诉我们哪些是属于胰腺癌的『高危险群』:
1。 年龄:胰腺癌好发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大部分是发生在60岁以上。
2。 性別:男性发生胰脏癌的比率大于女性。
3。 抽烟:有抽烟习惯的人发生胰腺癌的机率比沒有抽烟的人高出2~3倍。
4。 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发生胰腺癌的机率较大。
5。 慢性胰腺炎病人:一些研究证据显示慢性胰腺发炎的病人患胰腺癌的机率也比较高。
哪些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
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
1、口服降糖药原发性失效。多见于非肥胖的2型病人,发病后磺脲类药物用至最大剂量维持3个月,仍不能使空腹血糖得到控制。
2、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肥胖或非肥胖的2型病人均可发生。此类病人发病后最初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可有效控制血糖,但疗效逐渐降低,最后药物用至最大剂量,亦不能满意控制血糖。
3、病人发生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脂肪肝、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神经病变或糖尿病足等。
4、应激情况。患者并发急性感染、外科手术、外伤、妊娠、结核需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5、口服药物过敏。2型糖尿病人对磺脲类药物过敏,又不宜用双胍类药物或难以坚持口服药物时。
2型糖尿病要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由正常基础血糖、基础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构成,餐后高血糖是在基础高血糖之上进一步升高,与餐后高血糖相比,基础高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贡献越大,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基础高血糖可以预测餐后高血糖的增幅,这就意味着在控制高血糖之前应优先考虑控制基础血糖。
控制基础血糖的可行性也远远高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因为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主要是由于夜间肝葡萄糖输出增加所致,而餐后血糖受肝葡萄糖输出和进餐双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易控制。而控制基础血糖后,由于“水落船低”原理,餐后血糖更易于控制。
用过胰岛素后也能改用降糖药
一般对于血糖控制不平稳或出现典型并发症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治疗的第一阶段,往往医生会建议患者短时间内会应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其实患者在治疗的第二阶段,对于胰岛功能尚可的患者,可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可在2~3周内停用,以减少高胰岛素血症、减轻胰岛素抵抗,防止体重增加。
糖尿病1型严重还是2型严重 导致症状不同
1型糖尿病:这型糖尿病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2型糖尿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有一部分病人发现糖尿病时,已经出现某些慢性病变。
糖尿性肾病的疾病分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也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则短,与年龄大、同时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有关。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
1.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
这种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本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
2.正常白蛋白尿期
GFR高出正常水平。肾脏病理表现为GBM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升高(>20μg/min),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在这一期能良好的控制血糖,病人可以长期稳定处于该期。
3.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
GFR开始下降到正常。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UAE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 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本期病人血压升高。经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尿白蛋白排出,延缓肾脏病进展。
4.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病理上出现典型的K-W结节。持续性大量白蛋白尿(UAE>200μg/min)或蛋白尿大于500mg/d,约30%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征,GFR持续下降。该期的特点是尿蛋白不随GFR下降而减少。病人一旦进入IV期,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GFR将平均每月下降1ml/min。
5.终末期肾衰竭
GFR<10ml/min。尿蛋白量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尿毒症症状明显,需要透析治疗。
以上分期主要基于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则不明显。
蛋白尿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关系密切。微量白蛋白尿不仅表示肾小球滤过屏障障碍,同时还表示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并发现其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与一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比,其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高血压。由于本病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跨膜压高,加之肾小球滤过膜蛋白屏障功能严重损害,因此部分终末期肾衰竭病人亦可有大量蛋白尿。
高血压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
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倍,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相当常见,它是病人发生动脉硬化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打嗝憋气会引发糖尿病
打鼾或是憋气也可以诱发糖尿病,你信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打鼾憋气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中23%合并打鼾憋气,而且,打鼾憋气及夜间间歇低氧程度越严重,患糖尿病的概率越大。那么有打鼾或是经常憋气的人就要注意糖尿病的发病了。
打鼾憋气可诱发糖尿病打鼾憋气可并发多种器官损害,并由此易引发各种疾病,其中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在打鼾憋气的病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打鼾憋气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密切,国外医学研究发现打鼾憋气病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5倍以上,20%的打鼾憋气病人有糖耐量下降,30.1%病人合并2型糖尿病,而单纯肥胖的病人发生糖尿病的患病率只有13.9%。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糖尿病病人中23%合并打鼾憋气,而且,打鼾憋气及夜间间歇低氧程度越严重,患糖尿病的概率越大。
打鼾憋气诱发糖尿病的原因1.夜间睡眠时病人出现打鼾憋气,发生呼吸暂停,让人感到喘不上气,容易发生“憋醒”,出现睡眠紊乱,结果整晚频繁缺氧和睡眠紊乱,有时多达数百次,此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及内分泌紊乱,血糖就会随之升高,长期如此,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或使原有的糖尿病恶化。
2.人体的生命过程离不开氧气的供给,代谢过程必须有氧气参加,如果此时病人夜间存在打鼾憋气,频繁的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呼吸时氧气吸入不足,就会出现间歇性低氧血症,低氧可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
3.打鼾憋气及夜间频繁缺氧可引起全身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人体内分泌调节紊乱、导致糖耐量异常、胰岛素分泌异常和肥胖,诱发糖尿病。
4.打鼾憋气及夜间频繁缺氧时长期夜间睡眠效率低下,有效的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下降,也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
打鼾憋气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多学科的联合治疗,此时打鼾憋气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因此打鼾憋气的治疗是最根本的病因治疗。在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还要采取科学的保健方法,如积极控制体重、锻炼身体、侧卧位睡眠、睡眠前避免饮酒和服用安眠镇静药物等。
胰腺癌的高发群体有哪些
目前,胰腺癌的各个方面都没有足够的明确,病因,以及高发群体都是如此,就以高发群体来说,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根据临床上的一些发病特点,以及发病人群一些基本的方面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糖尿病的患者等。下面,就胰腺癌的高发群体进行具体介绍:
1. 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发生胰臟癌的机率较大。
2. 慢性胰脏炎病人:一些研究证据显示慢性胰脏发炎的病人患胰脏癌的机率也比較高。
3. 年龄:胰脏癌好发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大部分是发生在60岁以上。
4. 性別:男性发生胰脏癌的比率大于女性。
5. 抽烟:有抽烟习惯的人发生胰脏癌的机率比沒有抽烟的人高出2~3倍。
针对50岁以上人群应该针对胰腺癌有一定的预防措施,比如拒绝三高的饮食习惯等,同时,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在治疗上,一定要以根治,以及尽量不要造成伤害为治愈标准。同时,根据癌症的症状特点来说,注意其早期症状也是这方面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