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黄疸分为阳黄褐阴黄两大类,由于人体质不同,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热毒夹湿则为急黄,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乏力,小便深黄,黄疸先从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可兼有皮肤瘙痒等。
阳黄艾灸部位
阳黄为湿从热化,多属急性,其症状表现为初起或有寒热,面目皮肤黄色鲜明,伴随口干口苦,胸闷泛恶,腹满便秘,小便浓赤,舌质红苔黄腻等症,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等症,若热毒化火内陷营血,心包,可出现高热神昏,发斑出血等急黄重症。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艾灸取穴:主穴取至阳,阴陵泉,阳陵泉,胆俞,太冲。呕吐加灸内关。
施灸方法
1.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施灸穴位上涂敷少许凡士林油,选用中小艾炷,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2.灯火灼灸:每次选2-4穴,采用灯火灼灸法,每次各灼灸1下,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阴黄艾灸部位
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食欲下降,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治则:温化寒湿 退黄。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中脘,三阴交,胆俞;神疲乏力加灸命门,关元。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或回旋灸):点燃艾条后,悬灸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皮下,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艾炷无瘢痕灸:施灸穴位涂凡士林油,选用中小艾炷,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3.灯火灼灸:每次选2-5穴,采用明灯爆灸法,每次各灼灸1下,每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林赛氏指甲艾灸怎么治疗 肝硬化艾灸
定位:足厥阴肝经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肝的募穴。
功效主治:主治胸胁满痛,黄疸,呕吐,呃逆,腹胀,胁下积聚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期门穴3-5壮;或艾条灸期门穴3-10分钟。
定位: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中脘穴5-10壮;或艾条灸中脘穴15-30分钟。
定位:任脉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功效主治:此穴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主治疾病为:腹泻、浮肿水肿、腹水(腹积水)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水分穴5-7壮;或艾条灸水分穴10-20分钟。
艾灸可以灸哪里
犊鼻穴下的三寸位置就是足三里穴,它和胫骨前缘有着一横指的距离。简单准确找到穴位的方法推荐,正坐屈膝,用手去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一寸的位置便是。经常用艾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预防疾病的功效,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命门穴的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下方与肚脐相对的位置,是人生命力的中心,是元气所聚集的地方,如果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起到补肾壮阳的功效,是保健强壮的重要穴位。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关元穴是位于我们肚脐位置下三寸的位置,这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长期施以针灸可以使人体元气充足,因为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达到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的目的,并且能够治疗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功能: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主治:食欲缺乏、腹胀、腹泻、腹痛、肠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目眩、耳鸣、痤疮、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恶心、烧心、嗳气、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痛等。
温和灸: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对知觉迟钝者或小儿应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肤两侧感受温度,以免灼伤皮肤。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定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足底第二趾、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后2/3交点上。
功能:清脑醒神、安神定志、清热散风。
主治: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病、癫痫、癔症、神经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炎、扁桃体炎、咽炎、咳嗽、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林赛氏指甲艾灸怎么治疗 慢性肾衰竭艾灸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主治遗精,阳萎,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及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肾俞穴10-20分钟。
定位: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章门穴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效主治: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脾俞穴3-5壮;或艾条灸脾俞穴5-15分钟。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功效主治: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黄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或麻痹,脚气,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足三里穴5-10壮;或艾条灸足三里穴10-30分钟。
定位: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主治:主治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太溪穴3-5壮;或艾条灸太溪穴5-10分钟。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主治: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脾俞穴10-20分钟。
舌苔厚白艾灸熏哪里 脾俞
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适合作为舌苔厚白艾灸选穴。
艾炷灸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脾俞穴10-20分钟。
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怎么办 第六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黄疸艾灸哪里 阴黄艾灸部位
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食欲下降,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治则:温化寒湿 退黄。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中脘,三阴交,胆俞;神疲乏力加灸命门,关元。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或回旋灸):点燃艾条后,悬灸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皮下,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艾炷无瘢痕灸:施灸穴位涂凡士林油,选用中小艾炷,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3.灯火灼灸:每次选2-5穴,采用明灯爆灸法,每次各灼灸1下,每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黄疸艾灸哪里 黄疸辩证灸治
黄疸分为阳黄褐阴黄两大类,由于人体质不同,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热毒夹湿则为急黄,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乏力,小便深黄,黄疸先从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可兼有皮肤瘙痒等。
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怎么办 方法四: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艾灸气海的功效和作用 艾灸气海后为什么肚皮发黄
艾灸之后的皮肤是会变黄的,因为艾里面有艾叶挥发油,经过高温烘烤之后皮肤会出现黄色,尤其是夏季,高温下艾油就可能挥发,有时用纸张擦拭之后也会出现黄色,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对身体没有伤害,艾灸过后擦掉即可。
如果艾灸气海后发现肚皮发黄,肌肤其他部位也有发黄的现象,同时擦拭不掉的话,可能跟自身患有肝病或黄疸有关,最好是就医检查,然后确诊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