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用太早儿童易得哮喘
抗生素用太早儿童易得哮喘
误区1:抗生素是万能药
抗生素是万能消炎药,不论宝贝是感冒、拉肚子、发热还是咳嗽都可以用。 ——— 小小妈
专家观点: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感冒等就没有效果。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很多时候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用抗生素并不管用。另外,临床上常见的小儿腹泻也需谨慎使用抗生素。比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就无济于事,抗生素仅适用于肠道细菌感染。
误区2:越新越贵的越好
使用越新越贵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才能更好。——— 明明妈
专家观点: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并不是贵药或新药的疗效就一定比便宜或老药好。比如,老牌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可谓物美价廉,而且药效稳定,加之人们不常使用,疗效可能更好。而且,老药的不良反应比新药更明确,更有利于诊疗。
误区3:多种混用疗效好
宝宝生病最好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漏网。——— 大宝妈
专家观点:临床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而且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更不能擅自联用。不合理的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发生。
儿童滥用抗生素有哪些后果
相对于成年人,儿童更容易患病,而目前有部分家长对抗生素有很深的依赖观念,一到医院就要求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对此医学专家提醒,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家长一定要遵照医嘱用药,不可“迷信”抗生素。
家长在保证儿童遵照医嘱服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家长存在“抗生素依赖”,认为使用抗生素“最保险”。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发展,更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之所以易成为抗生素“受害”主体,主要是由于在器官生理功能上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经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监测数据显示,由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症状为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的占67%,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系统反应的占8%。此外,还可能产生头痛、头昏、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
支气管哮喘发病率
哮喘发病率近年增长尤为明显,成年人哮喘发病率约为10%,而儿童发病率则更高约为12%左右。
哮喘是一种环境病,也就是说这种病主要是由环境所引起的,比如环境恶化、大气污染、食品添加剂增多等因素均相关。而引发哮喘的第二个因素是人体的抵抗力,在抵抗力比较弱的时候容易出现哮喘。
对于发病群体来说,儿童哮喘发病率近年增长特别明显,目前儿童的发病率在12%左右。儿童容易患上哮喘,与儿童气道娇嫩有关,比如冷空气、雾霾等很小的刺激就能引起气道狭窄。
据了解,小儿慢性咳嗽患者中喘息患儿约占1/3,哮喘作为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如不积极治疗,儿童哮喘中约1/3~1/2的人可迁延至成人。
半岁前用抗生素哮喘危险高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婴儿在6个月大之前使用抗生素,儿童期罹患哮喘危险会增加70%以上。
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发现,如果婴儿在生命头几个月就接受一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那么日后罹患不可治愈型哮喘的危险会增加40%。为了治疗难治感染而接受第二个疗程抗生素治疗的婴儿,其哮喘危险会增加70%。
科学家表示,即便哮喘家族病等因素可以解释一些孩子罹患哮喘的原因,但是,小儿使用抗生素与儿童期哮喘之间依然存在密切关联。儿童期,男孩哮喘发病率比女孩更高,但是青春期时,女孩哮喘几率比男孩高。多项研究暗示,小儿过早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哮喘的关键因素之一。
很多小儿因为胸腔感染而接受抗生素。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导致日后哮喘危险增加的正是小时候的胸部感染,而非抗生素惹的祸。另一些专家认为,哮喘家族病史更可能是增加哮喘危险的病因。
耶鲁大学科学家调查了1400名儿童,目的是为了探明小儿使用抗生素是否会导致6岁前哮喘危险升高。新研究特别关注6个月大之前因为非胸腔感染而使用过抗生素的孩子。研究还涵盖一些无哮喘家族病史的孩子。
耶鲁大学科学家发现,半岁前使用抗生素会扰乱小家伙肠道保护性微生物的平衡,婴儿肠道的这些微生物具有防病作用。早期保护性微生物(特别是肠道中的微生物)对于儿童期成熟而平衡的免疫系统非常必要。而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改变孩子肠道菌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抗过敏反应能力削弱。
新研究负责人表示,新研究结果提醒广大医生,婴儿(特别是对于那些低危险患儿)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
儿童哮喘的症状有哪些呢
儿童哮喘的早期症状表现总结有以下几种:
1.对于气味过度的敏感:一些儿童哮喘的症状早期为,早期对某些气味(如装修气味、厕所清)。
2.持续长期的过敏:一些儿童哮喘患者,早期哮喘表现可能就是对海产品、某些热带水果、部分药物过敏,或者在婴儿期表现为对鸡蛋、奶粉不耐受(往往表现为哭闹、呕吐、腹泻、严重反复的湿疹、体重不增)。
3.持续长期的咳嗽:反复咳嗽超过一个月就应当被诊断为儿童哮喘症状表现早期,以晨起和夜间咳嗽为主,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痰不多。
4.运动后容易呼吸困难:运动、吸入冷空气或进食冷饮后易出现刺激性干咳,就应当警惕是否是儿童哮喘早期表现之一。
生活中受到哮喘疾病的困扰,很多的原因使得哮喘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患者接受哮喘治疗的同时,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
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要谨慎
如今越来越多的婴幼儿罹患湿疹,秋季也是宝宝湿疹高发的季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湿疹呢?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食物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均能导致湿疹。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药物(尤其是抗生素),也会导致湿疹。来看看最近的研究吧!
小于2岁的儿童使用抗生素后更易得湿疹
近日,2016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早期抗生素暴露会增加湿疹和花粉过敏的风险。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者对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于1966年1月至2015年11月的观察性研究进行了检索。研究纳入了评估出生后的前2年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与日后发生湿疹或花粉过敏相关的研究。
研究显示,早期使用抗生素使湿疹风险增加15%~41%,使花粉过敏风险增加14%~56%。
此外,研究还显示,与接受1个疗程抗生素治疗的婴儿相比,接受2个疗程抗生素治疗的婴儿同时发生2种过敏(湿疹和花粉过敏)的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认为,肠道益生菌对儿童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婴幼儿的肠道菌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削弱婴幼儿的抗过敏反应能力。
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其他风险
早期过度使用抗生素,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风险
抗菌药物在婴幼儿人群中的使用相当普遍,有研究显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增加了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肠道菌群失调和菌群多样性的破坏也与T1DM的发生有关。
过早用抗生素会增加幼儿患哮喘风险
许多研究证实,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
?2011年1月,挪威科技大学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孩子在胎儿时期接触过抗生素,或者在出生后不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那么他们日后患哮喘的风险可能增加。
研究人员指出,孩子过早接触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其肠道有益菌群被破坏,导致形成“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从而提高患哮喘的风险。
?2012年3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儿童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他们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研究人员在新生和成年小鼠身上分别使用链霉素和万古霉素这两种抗生素。他们观察后发现,链霉素对新生小鼠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但万古霉素却导致它们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并患上严重的哮喘。相比而言,成年小鼠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加儿童哮喘和超重风险
?2016年1月,《自然-通讯》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芬兰、荷兰和德国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42名2岁至7岁芬兰儿童的抗生素使用记录,并检测他们粪便样本中的肠道菌群。
结果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会影响这些儿童的肠道菌群,扰乱儿童免疫系统,使其患哮喘等疾病的风险升高。另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总体使用量越大,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就越大,体重超重的风险也就越大。
2岁前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儿童肥胖风险
?2016年7月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对2岁前抗生素暴露和4岁时肥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评估。这项研究的最终的结论是,2岁之前接受3个或更多疗程的抗生素治疗与早期儿童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
结语:
鉴于目前抗生素滥用情况较为严峻,过度处方抗生素情况尤为普遍,医务人员大力呼吁,儿童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更加谨慎,应尽量减少儿童的抗生素使用,尤其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当然,医务人员也表示,对于某些疾病需要的情况下,儿童应接受抗生素治疗,不应因噎废食。
半岁前用抗生素哮喘危险高
科学家发现,如果婴儿在生命头几个月就接受一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那么日后罹患不可治愈型哮喘的危险会增加40%。为了治疗难治感染而接受第二个疗程抗生素治疗的婴儿,其哮喘危险会增加70%。
科学家表示,即便哮喘家族病等因素可以解释一些孩子罹患哮喘的原因,但是,小儿使用抗生素与儿童期哮喘之间依然存在密切关联。儿童期,男孩哮喘发病率比女孩更高,但是青春期时,女孩哮喘几率比男孩高。多项研究暗示,小儿过早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哮喘的关键因素之一。
很多小儿因为胸腔感染而接受抗生素。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导致日后哮喘危险增加的正是小时候的胸部感染,而非抗生素惹的祸。另一些专家认为,哮喘家族病史更可能是增加哮喘危险的病因。
科学家调查了1400名儿童,目的是为了探明小儿使用抗生素是否会导致6岁前哮喘危险升高。新研究特别关注6个月大之前因为非胸腔感染而使用过抗生素的孩子。研究还涵盖一些无哮喘家族病史的孩子。
科学家发现,半岁前使用抗生素会扰乱小家伙肠道保护性微生物的平衡,婴儿肠道的这些微生物具有防病作用。早期保护性微生物(特别是肠道中的微生物)对于儿童期成熟而平衡的免疫系统非常必要。而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改变孩子肠道菌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抗过敏反应能力削弱。
新研究负责人表示,新研究结果提醒广大医生,婴儿(特别是对于那些低危险患儿)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
儿童哮喘先找过敏源
控制儿童哮喘应先找出过敏原
儿童哮喘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孩子自身存在过敏体质,与接触过敏原有关;二是由病毒等感染诱发。要想有效控制孩子哮喘反复发作,最好的办法除了依从医生指导治疗外,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诱发儿童哮喘的过敏物质有很多种,通过长期的临床统计,我们发现厦门的儿童哮喘患者70%以上是由屋尘螨引起的,所以家庭居室的除尘、除螨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医院可以做14种空气过敏原的鉴定,您不妨给孩子做一下,以便找出确切的过敏原。
儿童早期哮喘多数会在学龄期消失
儿童喘息主要分三类: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或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肺的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第二种持续性喘息这些儿童有典型的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过敏体质,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般持续至学龄期。第三种迟发性喘息/哮喘。这些儿童哮喘症状常持续到学龄期乃至成人期,他们有典型的过敏症背景,常常伴有湿疹,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这类患者如果在童年期进行正规治疗、管理,一般在青春期也可以治愈。
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三分之一有哮喘
孩子是否发生哮喘,医生一般要回顾既往病史,然后根据患儿发病情况及肺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判断,划分为间歇、轻度、中度、重度四个级别。如果确定为间歇发作,用缓解症状的药物就可以了;如果确定为轻度持续以上级别的,除了要进行临床控制外,还必须进行规范地、长期地使用抑制哮喘气道炎症药物控制。
过敏性鼻炎是哮喘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哮喘儿童中有70%—80%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而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中约30%—40%合并哮喘。从你孩子的目前的情况看,基本可以确定为是哮喘,但属于间歇发作,发作时可采用雾化治疗,缓解症状就可以了,平时需注意过敏原及诱发因素的预防。
切莫擅自给哮喘患儿停药
哮喘的长期控制治疗是治疗哮喘的关键。哮喘患儿药物是否减量或停用,应视孩子病情的控制情况由医生酌情判断,定期三到六个月到哮喘专科门诊随访。
有不少家长,当孩子哮喘急性发作时,由于症状严重,比较重视,依从性好;当哮喘发作缓解后,由于症状消失,患儿活动正常,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并低估患儿的病情,或自动提前减低药量或自动停药,依从性不好,往往使哮喘治疗失控,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小儿哮喘易误诊切莫乱用抗生素
我国儿童哮喘发病率已达2%,较10年前增加了一倍。然而患儿中有50%发病3年后才得以诊断,被诊断的患儿中,只有5%得到了正规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在诊治上较成人有其特殊性,极易误诊。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仅表现为长期咳嗽,反复咳嗽超过1个月,夜间和清晨或运动后加重,而无喘息发作,因此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等疾病,进而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不见好转。
其实,小儿哮喘的本质是气道高反应性,而气道反应性的基础是气道的非感染性慢性炎症。因此,长期的非抗生素抗炎治疗是治疗哮喘的关键。您最好尽快到正规医院请哮喘专科医生给孩子重新进行诊断,以免造成误诊。
激素治疗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激素治疗的副作用一直是哮喘患儿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有部分患儿家长甚至担心激素会影响孩子发育,对激素治疗有抵触情绪。但从临床上来说,激素治疗是规范化治疗哮喘的必需药物。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运用激素可以有效地控制患儿的喘息症状,而缓解期运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抗炎,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且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完全不同于口服激素,全身副反应轻微,只要在哮喘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一般不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儿童哮喘危害及与成人哮喘关系
、我国儿童哮喘死亡率全球第一
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是在发达国家中受累人群最多的疾病之一。据估计,全球已有3亿哮喘患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并以每10年20%~50%的比率上升。2000年,我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对43个城市0~14岁儿童进行哮喘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介于0.5%~3.34%,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虽然我国哮喘的发病率低于发达国家,但死亡率却高达10万分之36.7,位居全球第一,这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支气管哮喘可在任何年龄发生,成人哮喘的80%起病于儿童期,有80%~90%的儿童哮喘首次症状发生在4~5岁前。而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哮喘,由于病程短、气道炎症轻,病理改变往往处于可逆阶段,因此治疗效果好、预后佳,所以用抗哮喘药物进行早期干预是必要的,这一措施对降低我国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是,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期因其生理变化和解剖结构的特点,临床上出现喘息症状的情况较多,往往不易鉴别,造成大部分儿科医生(包括部分呼吸科医生)仍在用抗生素治疗,甚至于用抗生素预防哮喘,这是极大的误区。这样不仅不能控制哮喘,相反因滥用抗生素而造成种种弊端。尽管早干预的观点会使一部分患儿存在过度应用抗哮喘药物的可能,但有效使用抗变应性炎症药物和支气管扩张剂,比应用抗生素能更好的减轻或控制喘息的发作,更有利于降低哮喘的发病率。当然,早期干预如能做到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就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gina方案(全球哮喘防治方案)中早诊断、早防治的原则。要使广大儿科医生对哮喘做到早诊断,必须对他们进行哮喘防治知识的更新,进行专科知识培训。
2、儿童哮喘与成人哮喘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哮喘进入成年期后会停止发作,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此观点不妥,哮喘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虽有30%~50%患儿症状消失,但到成人期仍有再发可能,2/3以上患者继续发作,既使无哮喘症状,但其肺功能常为异常或持续存在气道高反应与咳嗽。轻度小儿哮喘预后良好,仅5%发展为严重哮喘,而中度至重度患儿在整个一生中常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高反应与哮喘发作。重度哮喘尤其长期依赖激素,屡次住院和症状不易改善者,约95%发展为成人哮喘。最近国外提出abc方案(antiasthma begins in childhood)即治疗哮喘须在儿童期开始,力争早期诊治。
儿童性哮喘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
导致孩子哮喘外因比内因更复杂。调查显示,产前检查,母亲吸烟,母乳喂养和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哮喘。怀孕期间母亲的行为确定是否胎儿的健康。有研究表明,缺乏产前护理,儿童的哮喘发病增加了5倍。如果缺乏孕妇孕期保健,还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
母亲吸烟20每天超过,儿童哮喘发病率就会增加8倍。产妇母亲吸烟也可以影响出生后胎儿肺发育,宝宝是气道高反应,而母乳喂养可减少儿童哮喘风险。婴儿可以从IgA和在母乳中其它保护性蛋白来获得,可提高暴露于过敏原状态的身体,四个月喘息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内降低。
内部因素
导致孩子哮喘的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大家都知道,哮喘是多基因遗传病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明显。遗传学和支气管炎的严重性,呼吸道感染和运动挑战响应大小有密切关系哮喘。其中,对儿童哮喘的孕产史的影响最为明显。
专家指出,母亲有哮喘病史,一个孩子从比其他孩子高出儿童哮喘患倍的机会。此外,妈妈们有更多的严重哮喘的增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和婴儿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氧气供应给胎儿,由于中断。
环境因素
导致儿童哮喘和环境因素主要与天气变化。寒冷的空气干燥容易引起感冒,继而诱发哮喘。室外过敏原如孢霉菌孢子,花粉和哮喘,以及各种密切相关的发病率。和室内污染物如香烟烟雾,尘螨,等等。会加重支气管炎。有研究表明,尘螨及其代谢物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触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家庭环境太潮湿,拥挤,毛绒填充玩具也是哮喘的危险因素。
儿童早期哮喘可以自愈吗
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活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儿童喘息主要分三类:
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或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肺的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
第二种持续性喘息这些儿童有典型的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过敏体质,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般持续至学龄期。
第三种迟发性喘息/哮喘。这些儿童哮喘症状常持续到学龄期乃至成人期,他们有典型的过敏症背景,常常伴有湿疹,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这类患者如果在童年期进行正规治疗、管理,一般在青春期也可以治愈。
切莫擅自给哮喘患儿停药
哮喘的长期控制治疗是治疗哮喘的关键。哮喘患儿药物是否减量或停用,应视孩子病情的控制情况由医生酌情判断,定期三到六个月到哮喘专科门诊随访。
有不少家长,当孩子哮喘急性发作时,由于症状严重,比较重视,依从性好;当哮喘发作缓解后,由于症状消失,患儿活动正常,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并低估患儿的病情,或自动提前减低药量或自动停药,依从性不好,往往使哮喘治疗失控,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小儿哮喘易误诊切莫乱用抗生素
我国儿童哮喘发病率已达2%,较10年前增加了一倍。然而患儿中有50%发病3年后才得以诊断,被诊断的患儿中,只有5%得到了正规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在诊治上较成人有其特殊性,极易误诊。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仅表现为长期咳嗽,反复咳嗽超过1个月,夜间和清晨或运动后加重,而无喘息发作,因此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等疾病,进而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不见好转。
其实,小儿哮喘的本质是气道高反应性,而气道反应性的基础是气道的非感染性慢性炎症。因此,长期的非抗生素抗炎治疗是治疗哮喘的关键。您最好尽快到正规医院请哮喘专科医生给孩子重新进行诊断,以免造成误诊。
激素治疗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激素治疗的副作用一直是哮喘患儿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有部分患儿家长甚至担心激素会影响孩子发育,对激素治疗有抵触情绪。但从临床上来说,激素治疗是规范化治疗哮喘的必需药物。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运用激素可以有效地控制患儿的喘息症状,而缓解期运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抗炎,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且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完全不同于口服激素,全身副反应轻微,只要在哮喘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一般不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春季是哮喘治疗的最佳时期
春天是一个多病分发的季节,着实让人烦恼不已。尤其是哮喘,在这个天气变化莫测的时刻里,发作的比较频繁。同时,不得不说的是,春季却是治疗哮喘的最佳时节,相对于秋季,春天治疗的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今年的春季来得有些艰难,而忽冷忽热的天气、浮尘、绵绵春雨、花粉,都成了诱发春季儿童哮喘的最大杀手。哮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喘息性疾病,它发作时往往咳痰不止、呼吸不畅、喉间哮鸣有声、全身大汗淋漓、喘息无法平卧,甚至于明显发绀或休克。孩子在这个季节不被哮喘纠缠不止,和日常生活的调理颇有关系。
家里的宝宝如果已经患上了哮喘,首先要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时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风寒,但也有些家长由于担心孩子感冒,总是捂得太过严实。董琳主任认为,平时在室内孩子可以不要穿得太多,免得一出去内外温差太大,身体反倒不能适应。其次,抵抗力较弱的宝宝可以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
患哮喘的患儿一般耐力较差,运动之后的反应和恢复都比正常的孩子要大、要慢。因此要尽量避免过度疲劳,所以哮喘患儿锻炼时应选不太剧烈的活动,像游泳、散步等。而已经上幼儿园的患儿家长应将孩子的病情及时告知老师,适当控制孩子在幼儿园的运动量。
另外,哮喘儿童的父母应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属于怎样的过敏体质,前往医院进行过敏原的测试,清楚诱发孩子哮喘的因素,易在哪个季节高发。在春天对花粉过敏的儿童,应该少去公园;对灰尘过敏的孩子,则应常晒被子。哮喘的宝宝应该吃清淡又有营养的食物,不吃能引起哮喘发作的食物,尤其是不要吃有添加剂的食物,如饮料、含色素食品,冷饮则千万不能吃。平时多喝水,不仅要补充水分,还能稀释痰液。
五个潜在危险易引发小儿哮喘
容易引发小儿哮喘的潜在因素:
1.孕妇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孩子易哮喘:母亲怀孕后1~6个月接触空气污染颗粒和一氧化氮较多,对儿童肺部功能发育有害,会加重哮喘患儿病情。专家建议,孕妈妈应尽量避开污染空气,尤其要躲开交通尾气的伤害。
2. 家里太干净,孩子易哮喘:过度干净对孩子来说反而是危险的。哮喘有一个很明显的发病规律,即儿童发病率高于成年人,城市儿童高于农村,而且越是重视清洁卫生的家庭,孩子得哮喘的几率就越高。这是因此,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后天“锤炼”的,过度清洁会导致正常生活环境中细菌明显减少,对人体免疫刺激不足,从而使免疫系统向过敏性疾病方向发展。
3. 抗生素使用不当,会增加幼儿患哮喘风险: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孩子在胎儿时期因母亲服药而接触抗生素,或者其在出生后不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那么他们在6岁时患哮喘的可能性比其他儿童高出50%。因为孩子过早接触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其肠道有益菌群被破坏,导致形成“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从而提高患哮喘的风险。
4.常吃垃圾食品易患哮喘:每周吃三份以上垃圾食品的儿童会出现更多哮喘、流鼻涕和皮肤瘙痒等严重过敏症状。这是因为垃圾食品中的盐和脂肪容易诱发哮喘。专家建议,每周不妨吃三次以上新鲜果蔬以降低哮喘风险。另外,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柑橘类水果、苹果和纯果汁都能改善肺脏功能。
5.儿童越肥胖越易得哮喘:体重指数(BMI)较高的儿童更可能在而童年中期罹患哮喘。BMI每增加1个单位,哮喘危险就会增加55%。研究者分析,肥胖会导致气道狭窄,也就是支气管痉挛,这可能加速哮喘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