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一般几天能好 护理手足口病的注意事项
手足口病一般几天能好 护理手足口病的注意事项
观察患儿:
(1)是否有新的症状、体征出现;
(2)是否有原有症状、体征的加重恶化;
(3)是否有其他危重信号出现。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定期监测体温,一般每4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38.5℃(腋温),则每1~2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持续高烧、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体颤抖抽搐、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抽搐等情况,如出现以上情况的,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1)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2)患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分钟后(水煮沸后开始计时)使用;
(3)患儿的衣物、被褥等织物需要单独清洗,用70℃ 以上热水浸泡至少30分钟;
(4)对于可以擦洗或浸泡的玩具、学习用品、某些家具、地面、墙壁等或其他不会浸湿的物品用酒精消毒是无效的,需要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剂擦拭、浸泡或喷洒;
(5)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1)不吃过冷过热食物
手足口患儿,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出现溃疡,进食痛苦,饮食温度不宜过高,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如热汤、火锅、热饮、冷饮、冰激凌、冰镇水果等,都会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不利于病变愈合。
(2)不吃酸、辛辣食物
手足口病患儿由于口腔内长出疱疹,容易破溃,所以不宜吃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黏膜加重病情。如:柠檬、菠萝、辣椒、大蒜、生姜、花椒、大葱、油炸、烧烤、火锅,都应该暂时避食。
(3)不吃过咸的食物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孩子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吃咸食,如腌制食品、咸鱼、咸菜、口味重的食品等,以免刺激溃疡面,加重疼痛和病情。
(4)不吃发物
手足口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忌食海鲜、牛羊肉、公鸡、鲤鱼、鸭、鹅、芒果、香菇、竹笋等发物,以免加重局部皮疹,使病程延长。
(5)不吃粗糙难消化食物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生病了就该补充营养,在患儿手足口病发病初期给孩子粗糙难以消化的食物,如饼干、糯米、竹笋等,这些食物不仅会加剧孩子口腔的疼痛,还可能刺激孩子胃肠道,影响营养的吸收。
大人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一般可自愈,对症治疗即可。
通常护理手足口病幼儿的大人,若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现自己也感染了手足口病,身上长有疹子,口里有疱疹,还有发热现象的,只需对出现的症状对症护理即可,一般在正确的护理下,大人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好,通常3—7天即可自愈。
手足口病的护理对策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手足口病,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而且传染性特别高,只要宝宝们稍微不注意接触到患者就会感染上。如果宝宝患上手足口病家长们一定要做好护理。手足口病的护理对策该怎么做?
手足口病的护理对策
1、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2、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饮食营养。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口腔护理。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手足口病好转标志
手足口病患者首先会经历较长时间的发烧,发烧期间一定要注意做好护理,避免因发烧而出现并发症,在退烧之后,手足口病的危险性就会减弱很多,标志着逐渐开始好转了。
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在患者的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等,令患者非常痛苦,而如果这些疱疹开始萎缩、消退、干燥脱皮,则说明手足口病快要好了。
宝宝患上手足口病之后,由于发烧、口腔中长水疱等原因,食欲下降很明显,而宝宝的食欲慢慢增加了,则说明疾病快好了。
小孩手足口病复发怎么办 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手足口病复发
1、孩子手足口病,在恢复期营养不足,身体的营养不能对抗病毒,可能会导致旧病治不好,新病又来。
2、孩子患病期间食用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对肠胃刺激大,使潜伏在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到一定程度,再度出现症状。
3、不注意手足口病的孩子隔离时间,导致二次感染,使其再次复发。
4、家长在护理手足口病的孩子期间不注意传染途径,如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等,导致手足口病再次复发。
手足口病疾病如何护理呢
目前来看较多的儿童会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危害到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会让患儿陷入到痛苦当中,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孩子的健康,清楚的认识手足口病的知识,对于患儿的护理也应当加强起来,往下看了解一下此病的护理办法有哪些呢。
手足口病的护理:
消毒隔离,患儿在及时就医的同时,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饮食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一周,多喝温开水,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口腔护理,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儿,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皮疹护理,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出现皮疹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皮疹,出现二度感染。体温监测,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必要时可以物理降温。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认识这些知识,相信家长们认识了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的方法有哪些了,手足口病会给很多的患儿带来痛苦,危害到了他们的健康,所以说朋友们需要多了解一些手足口病的知识,该病的出现要积极的治疗,而护理的工作也要加强起来。
大人得了手足口病喝板蓝根管用吗 大人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一般可自愈,对症治疗即可。
通常护理手足口病幼儿的大人,若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现自己也感染了手足口病,身上长有疹子,口里有疱疹,还有发热现象的,只需对出现的症状,做好以下对症护理即可,一般在正确的护理下,大人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好,通常3—7天即可自愈。
冬天还会得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儿童是手足口病高发人群。每年三四月手足口病发病数量上升,5至7月进入发病高峰,但初冬时节孩子患手足口病亦非罕见,孩子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高度警惕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幼儿。常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以“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为特点。
预防关键是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要做到勤洗手,不论是饭前便后,还是外出回家,或是接触过一些公共的玩具或游乐设施,都要记得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时把手洗干净。当然,大人要做出榜样,也是为避免自己接触到病毒后传染给孩子,幼儿园要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给孩子吃的食物,务必要烧熟。孩子经常食用的奶瓶、奶嘴、餐具等,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要保持孩子所处环境的卫生和通风,尽量少带他们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他们经常接触的衣服、被子、玩具等要及时清洗,并在阳光下曝晒。
适当补充益生剂有助预防手足口病
建议家长在注意手脚卫生的同时,可适当给孩子补充一些益生剂,有助于肠道健康。益生菌不但能调节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内病毒的复制,还可以发挥先天免疫,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和适应免疫应答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而益生剂可促进原籍菌生长,益生菌能较好较快地激活免疫应答,从而更好地发挥对肠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肠道病毒的抗体。
如何护理手足口病患儿
对手足口病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避免日光曝晒时间过长,防止过度疲劳引发机体抵抗力降低,出现心肌炎、脑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