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预防老掉牙的方法

预防老掉牙的方法

(一)提高自我监控意识

1.口腔疾病发病率最高的为牙病,其主要原因在于不重视口腔保健和口腔保健知识缺乏,许多人认为牙痛、牙松、牙龈出血不是病,老掉牙是正常现象。其实,牙痛、牙松和牙龈出血是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只要经过适当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人的生存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有一口健康的牙齿。

2.长期以来许多人的观念是有了病才去医院,很少有人主动地在健康时到医院检查身体,或做一些预防保健,甚至有人一辈子没有洁治过牙齿。许多患者由于牙病防治知识的缺乏和自我监控意识薄弱,失去治疗牙病、保存牙齿的最佳时机。如果每半年至一年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保健、洁齿一次,把口腔内软垢、菌斑以及坚硬的牙结石等清理干净,就会减少牙齿的脱落或拔除。

(二)去除细菌菌斑

口腔内的温度、湿度是易于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口腔内的细菌菌斑、软垢和牙结石等堆积于牙根部、牙间隙内,引起龋病、牙周病。去除牙菌斑主要措施是一日三餐后刷牙,餐后3分钟内刷牙,而且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提倡竖刷法,上、下、里、外刷干净。牙刷要选择刷头较小的保健牙刷,使牙刷在口腔内自由转动,刷牙后将牙刷清洗干净,刷头朝上凉在通风处,2~3个月更换牙刷1次。必要时使用牙线、冲牙器。对于中老年人牙间隙较大,牙龈萎缩而有食物嵌塞者,推荐使用牙线,剔除牙间食物残渣。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求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使用冲牙器,用高压脉冲水流冲洗牙间隙和牙根部等,从而保持口腔清洁。

(三)少吃甜食

食用或饮用含蔗糖的食物饮料,残存在口腔内的部分易产酸腐蚀牙齿,最好少食用,尤其是晚上睡觉前避免食用或饮用甜食,食后最好用清水漱口或刷牙。

(四)应用氟化物

氟化物预防牙病安全可靠,主要是抑制糖酵解,抑制产酸细菌生长繁殖,促进牙齿再矿化,提高牙齿抗酸能力等。氟化物应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含氟口香糖等。

(五)叩齿、鼓漱、运舌保健

1.叩齿是上下牙齿相互轻叩,用力均匀,使所有的牙齿都接触,每天坚持1~2次,每次20~30次,经常叩齿可使牙根更坚固,并能增强咀嚼力,促进消化功能。

2.鼓漱、运舌是轻微闭口,反复鼓起两腮,用舌头在上下颌牙齿舌侧、根部轻轻用力按摩转动,反复20~30次,待唾液增多时鼓漱,然后慢慢咽下。鼓漱可使口腔内多生津液,能防止口腔干燥,清洁口腔,使周围肌肉得到锻炼,减少皱纹使面部更加丰满年轻;运舌可以预防老年性舌体萎缩,还能刺激唾液分泌,有助于增强肝胃功能,防治口苦口臭。

3.叩齿、鼓漱、运舌保健静心聚神,端坐闭目。紧张一天的工作之余,如果能在轻松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利用3~5分钟进行叩齿、鼓漱、伸舌、运舌、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六)早期保健

婴儿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乳牙,待10个月左右,可带宝宝到口腔诊所接受口腔检查和保健指导。喂奶或进甜性饮料后让宝宝多喝白开水;睡前尽量不进甜性食物;更不可让孩子含食物睡觉。学龄前还可预防性对新生恒牙进行牙窝沟封闭,发现龋齿、牙周疾病等及时治疗。

(七)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可加重牙周病,可使牙根部发黑,牙龈发黑还可能导致唇癌,口腔异味以及口腔黏膜白斑(癌前病变)等。长期饮烈性酒,刺激口腔黏膜,同样影响口腔健康。

4招防止“老掉牙”

每次刷牙3分钟

选择一把小头的软毛牙刷,刷牙时一定要刷到位,特别是牙齿和牙龈交界的部位。刷牙时牙刷要倾斜地放,刷毛应该一半放在牙齿上,另一半放在牙龈上,进行原位的震颤,这样就可以使菌斑从牙面上剥离下来了,千万不要进行横向的拉动。每次刷牙的时间要保证3分钟,可起到按摩牙龈、促进牙周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

刷牙时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牙膏,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中草药牙膏适合有牙龈炎和牙周病的老人,脱敏牙膏适合牙齿敏感的老人。

牙签牙线辅助洁牙

老年人牙齿稀松,牙缝变宽,进食后牙缝容易嵌塞食物残渣,仅靠刷牙难以清洁彻底,可以使用间隙刷、牙签或牙线来辅助清洁牙齿。牙签最好选用扁平或楔状木质的,使用时用力应适当,避免将牙签压人健康的牙龈内,以免损伤牙龈或形成人为的牙间隙。牙线是由纤维松散的尼龙线制成,使用时纤维可扁平状排列开,方便地到达刷牙、漱口及剔牙等难以到达的狭窄牙缝,有效去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彻底清洁牙齿。

使用牙线时先抽取一段长约30厘米的牙线,将牙线两端缠在左右手中指上;用食指与另一只手的拇指绷紧牙线,两指间的距离约5厘米;用缓和的拉锯样的动作,将牙线拉入两牙之间,牙线轻轻通过两牙之间接触点,使牙线紧贴在牙面上,上下内外牵动牙线,嵌塞的食物即可随牙线的移动而被带出,把牙线紧贴牙面成“C”字形,缓和地从牙根向牙冠方向移动,即可清除附着在牙面上的牙垢和菌斑。每一个牙面要上下剔刮4-6次,直至牙面清洁为止,最后漱口以去除遗留下来的菌斑和食物残渣。

半年查一次牙

防止牙齿脱落平时应多注意膳食平衡。老人要注意戒烟酒,少吃过热、过冷、过酸、过甜的食物;多吃纤维丰富的糖粮以增强牙齿的咀嚼力量和自洁作用;多进食新鲜蔬菜与瓜果,它们可以给牙周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同时注意均衡使用两侧牙齿。

老人最好每6个月检查一次牙齿,定期洗牙,以清除牙石和牙菌斑。由于口腔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是无痛性进展的,而且吃药是治不好的,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

拔牙后3个月镶牙

有些老人缺失了部分牙后,不愿镶牙,觉得等以后牙齿全都掉了,全口一起镶省事又省钱,殊不知这种观念非常错误。口腔疾病及早防治简单有效,而晚期治疗则费时费力。

牙缺失后未及时修复,会造成牙合关系紊乱,牙松动、移位,导致更多的牙受累甚至缺失,直接影响到口腔咀嚼功能。长期缺牙没有及时修复,牙槽嵴严重吸收,即使后来镶牙,戴上假牙后也容易出现假牙固位不好,容易脱落。临床经验也说明牙齿缺失越久,缺牙数目越多,修复效果越差。此外,少牙或无牙老人咀嚼功能降低,进食许多食物受到限制,极易造成老人营养不良。

有些缺牙患者,如果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口腔内余留牙齿有松动也可以进行修复。应该先进行牙周病系统治疗,牙周有炎症的可以在控制炎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牙周夹板修复治疗。牙周夹板是通过夹板将一些松动牙和健康牙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咀嚼单位,以分散牙合力,减轻牙周组织和余留牙的咀嚼力负担,使牙周病患牙得到休息,恢复口腔基本功能,提高余留牙寿命。

上了岁数老掉牙正常吗

上了岁数老掉牙正常吗

不正常。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有的牙齿会有磨耗,有的牙齿出现裂痕,牙支持组织,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牙槽骨会稍微有点损失。但是这些“增龄性”变化不会导致老年人出现“老掉牙”的情况,导致“老掉牙”的主要原因是牙周疾病。

如果把每颗牙齿的牙根比喻成大树的根,牙支持组织就可以比喻成土壤。牙周组织出现问题,相当于“土壤松了”,时间久了,“树”就倒了。牙周问题其实早就有信号,有些人的症状就是牙龈出血,或者牙龈一过性肿痛等,多数人都不理会,觉得过段时间就好了。实际上,出现牙龈出血或者牙龈肿痛等情况时,牙支持组织已经遭到破坏。此外,牙周疾病对牙支持组织的破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可逆。

牙齿多少颗才算健康

人老了,是不是就要回归到童年,甚至连牙齿也要回到“婴儿”时代?当然不是。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8020计划”,也就是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一般来说,不算智齿,每个人有28颗恒牙。当牙脱落1至2颗时,并不会影响全身健康,但牙齿逐渐脱落剩下不到20颗时,就开始影响身体多个系统的功能了。

人老未必老掉牙

这部《指南》是卫生部9月7日发布的,特别配合今年9月20日第二十一个“全国爱牙日”。

2005年,浙江省做了口腔健康调查,涉及杭州、金华、丽水、慈溪、武义、临海6个市县的2万多位居民,结果是:792例65-74岁老年人中,59.1%的人保留20颗以上的功能牙,9.5%的人一颗牙齿也没有了。另外,5岁儿童有蛀牙的比例是79.7%,中、老年人有蛀牙的比例更高,分别为90.5%和99.3%。

前天,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卫生局和浙江省口腔卫生指导中心在杭州浦沿街道举行“全国爱牙日”宣传活动。浙江省口腔医院、浙医一院、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和省人民医院的口腔科专家将到德清县义诊,发放最新的《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

《指南》有55条,我们摘录一些——你做得对吗?

牙刷毛弯曲马上换掉

刷牙后,用清水冲洗牙刷,甩干水,刷头向上放在通风处。一般3个月换一把牙刷,如果刷毛弯曲就马上换掉。

每年洁牙一次

定期到医院洁牙,最好每年一次。洁牙是清除牙龈周围的沉积牙石和牙菌斑。洁牙不会造成牙缝稀疏和牙齿松动。

“坐月子不刷牙”是错误的

孕妇有牙周病可能会导致婴儿早产或出生时低体重。孕妇钙摄入不足影响胎儿牙齿发育。孕妇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容易得妊娠期牙龈炎,“坐月子不刷牙”的说法是错误的,孕产妇更应保持口腔卫生,餐后漱口、早晚刷牙。

牙齿排列不齐 12岁矫正最好

通常在12岁左右,乳牙完全替换为恒牙。如果存在牙齿排列不齐等咬合畸形,在12岁矫正效果最好。

人老可以不掉牙

有牙就要坚持刷

人老掉牙不是必然规律,大多数掉牙是因为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造成的。只要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终身拥有一副健康的牙齿。只要口腔内还有牙齿,就要坚持刷。

每天叩齿1-2次

叩齿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口腔保健方法,每天叩齿1-2次,每次叩齿36下,可促进牙周血液循环、增进牙周组织健康,坚固牙齿。如果牙齿松动、咬合错乱,就不要做叩齿锻炼了。

吸烟有害口腔健康

吸烟是引起口腔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的口腔癌患者是吸烟者。吸烟还是牙周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牙周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5倍。

老年人牙齿松动是怎么回事

1、很多老人错误认为“老掉牙”是上了年纪以后的自然生理现象,做不做修复无所谓。其实牙缺失的原因很多,跟年龄也是有关系,但主要的原因是平常不重视口腔保健,特别是牙齿缺失后没有及时修复,造成邻牙的脱落。

2、事实是,牙齿承受的咀嚼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个别牙齿缺失后,咀嚼力只能集中在余留牙齿上,当咀嚼力超过了余留牙齿的承受限度,将损害牙周组织而致牙周膜出血、水肿、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此外,很多老年人一侧牙齿掉落,没有及时修复,而是改用另一侧牙齿咀嚼,这种偏侧咀嚼危害很大,不仅会使废用一侧的牙齿容易出现龋齿、牙龈炎和牙周病等,还会导致咀嚼侧牙齿由于长期过度负重出现磨损,导致松动脱落。

3、此外,偏侧咀嚼的人,常常是囫囵吞枣,很难使唾液中的淀粉酶与食物中的淀粉充分混合,从而增加了胃的负担,容易得胃病。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微创种植牙已经成为缺牙修复的优选方式,建议您尽快到医院检查。

4、其实,“老掉牙”不是人老的正常生理现象,是牙周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到老年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导致的牙齿松动脱落。因此,牙齿保健不能等到出现牙齿问题才开始,应像爱护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从日常的细节和牙齿疾病初现之时就开始预防。

人老了就一定会掉牙吗

牙痛、牙病在过去被认为是小毛病,无关紧要,到了老年,牙周组织萎缩,牙根暴露以致牙齿松动、脱落,也当作是“老掉牙”的现象,不以为然。那么人老了,就一定要掉牙吗?

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恰恰相反 ,许多人到八、九十岁,牙齿照样很好,“老”而不掉牙;而有些人四、五十岁时,还不到“老”就掉牙了,原因何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牙齿不是“老”掉的,而是牙周病所致。由此看来防治牙周病是保护牙齿健康、延长牙齿寿命的重要措施。牙周病是牙周围组织疾病的统称,包括牙周炎、牙龈炎等,其发生原因很多,除了平时对口腔卫生不重视、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外,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牙周病的发生与肾虚的关系非常密切。

早在明代有位张景岳的医家,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肾虚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经而在脏,盖齿为骨之所终,而肾则主骨也,故曰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凡不由虫而齿为病者,必肾气之不足。

中年过后,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牙齿常感酸痛、松动、咀嚼无力、物体嵌塞、齿龈发炎等。这些症状都在提醒你中年过后要特别注意牙齿的保健。人过中年 牙齿如何保健?

”现代医学研究,据有关牙周病与肾虚的动物实验结果报道,发现肾虚症大白鼠的牙龈炎症明显,牙周纤维排列紊乱,牙槽骨吸收造成牙骨质细胞不活跃,证实了肾虚与牙周病间的因果关系。用了补肾药物治疗后,动物的造牙骨质细胞活跃度增加,牙周膜主纤维排列清晰,成纤维细胞活跃,说明药物有利于牙周组织再生作用。

由此看来防治牙周病,首先要注意口腔卫生保健,必须认真刷牙或漱口,做到每日刷牙或漱口四次(清晨及每餐后),每次时间不少于3分钟。同时,调养肾精治疗肾虚也至关重要。人到中老年,肾亏精损,服用某些补肾固齿类中药方剂,可以扭“亏”为“盈”,起到防治牙周病、坚固牙齿的效果。其次,定期作口腔检查、定期洁牙。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效果还是很好的。这样到老了还会有健康、稳固的牙齿。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保护牙齿的“8020”运动,要求人们到80岁时仍然保留20颗牙齿,目的在于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长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由此看来,“老掉牙”是可以避免的,爱牙护齿从现在做起,老来可有满口好牙;既使已经掉了几颗牙的人,“亡羊补牢犹未晚”,只要积极治疗牙周病,剩下的牙还可以发挥咀嚼功能。

为何老年人易掉牙

为何老年人易掉牙?

人老了,就一定要掉牙吗?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恰恰相反 ,许多人到八、九十岁,牙齿照样很好,“老”而不掉牙;而有些人四、五十岁时,还不到“老”就掉牙了,原因何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牙齿不是“老”掉的,而是牙周病所致。由此看来防治牙周病是保护牙齿健康、延长牙齿寿命的重要措施。牙周病是牙周围组织疾病的统称,包括牙周炎、牙龈炎等,其发生原因很多,除了平时对口腔卫生不重视、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外,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牙周病的发生与肾虚的关系非常密切。

上了岁数老掉牙正常吗

不正常。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有的牙齿会有磨耗,有的牙齿出现裂痕,牙支持组织,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牙槽骨会稍微有点损失。但是这些“增龄性”变化不会导致老年人出现“老掉牙”的情况,导致“老掉牙”的主要原因是牙周疾病。

如果把每颗牙齿的牙根比喻成大树的根,牙支持组织就可以比喻成土壤。牙周组织出现问题,相当于“土壤松了”,时间久了,“树”就倒了。牙周问题其实早就有信号,有些人的症状就是牙龈出血,或者牙龈一过性肿痛等,多数人都不理会,觉得过段时间就好了。实际上,出现牙龈出血或者牙龈肿痛等情况时,牙支持组织已经遭到破坏。此外,牙周疾病对牙支持组织的破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可逆。

为何老年人易掉牙

人老了,就一定要掉牙吗?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恰恰相反 ,许多人到八、九十岁,牙齿照样很好,“老”而不掉牙;而有些人四、五十岁时,还不到“老”就掉牙了,原因何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牙齿不是“老”掉的,而是牙周病所致。由此看来防治牙周病是保护牙齿健康、延长牙齿寿命的重要措施。牙周病是牙周围组织疾病的统称,包括牙周炎、牙龈炎等,其发生原因很多,除了平时对口腔卫生不重视、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外,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牙周病的发生与肾虚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年过后,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牙齿常感酸痛、松动、咀嚼无力、物体嵌塞、齿龈发炎等。这些症状都在提醒你中年过后要特别注意牙齿的保健。

掉牙如何治疗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影响着牙齿健康。

误区一:“老掉牙”很自然。有人认为人老了掉牙是自然规律,也就是俗称的“老掉牙”。其实,掉牙原因是牙周组织发生病理性破坏导致的。骨质疏松等疾病也可能增加掉牙几率。只要预防和治疗,老人仍可保留一口健康牙齿。

误区二:能不拔牙坚决不拔。中医专家认为,牙齿出现问题,尽早治疗和尽可能地保留牙齿是基本原则,但是有些残根、残冠没有治疗价值,应拔除后做修复或种植。特别是糖尿病人经过多次牙周治疗仍然不能控制牙周症状,建议尽早拔除牙齿。

误区三:漱口水含漱代替刷牙。中医专家认为,单纯使用漱口水含漱只能去除浮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有些漱口水里含有的药物成分比牙膏里的药物成分高,常用漱口水可能导致口腔菌群失调,引发更多口腔疾病发生。

误区四:洗牙会把牙齿洗松,牙缝洗大。洗牙对预防牙周疾病很有效,可以彻底祛除引发牙周疾病的牙结石。正确的洗牙是洁牙机通过震动使牙结石破碎后脱离牙面,对牙齿和牙龈组织并没有损伤,不会伤害牙齿。

误区五:乳牙迟早要换,儿童龋齿不用管。中医专家指出,很多家长认为,宝宝长虫牙没什么大不了,乳牙迟早都要换。殊不知龋齿破坏牙齿结构,影响孩子的咀嚼和进食,有碍营养吸收和全身发育;严重的龋齿还会影响相应恒牙的发育和萌出,以致恒牙发育缺陷。

以上文章中所描述的五点就是关于掉牙后如何治疗的相关

为何老年人易掉牙

人老了,就一定要掉牙吗?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恰恰相反 ,许多人到八、九十岁,牙齿照样很好,“老”而不掉牙;而有些人四、五十岁时,还不到“老”就掉牙了,原因何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牙齿不是“老”掉的,而是牙周病所致。由此看来防治牙周病是保护牙齿健康、延长牙齿寿命的重要措施。

牙周病是牙周围组织疾病的统称,包括牙周炎、牙龈炎等,其发生原因很多,除了平时对口腔卫生不重视、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外,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牙周病的发生与肾虚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年过后,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牙齿常感酸痛、松动、咀嚼无力、物体嵌塞、齿龈发炎等。这些症状都在提醒你中年过后要特别注意牙齿的保健。

人老了就一定要掉牙吗

牙痛、牙病在过去被认为是小毛病,无关紧要,到了老年,牙周组织萎缩,牙根暴露以致牙齿松动、脱落,也当作是"老掉牙"的现象,不以为然。那么人老了,就一定要掉牙吗?

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恰恰相反 ,许多人到八、九十岁,牙齿照样很好,"老"而不掉牙;而有些人四、五十岁时,还不到"老"就掉牙了,原因何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牙齿不是"老"掉的,而是牙周病所致。由此看来防治牙周病是保护牙齿健康、延长牙齿寿命的重要措施。牙周病是牙周围组织疾病的统称,包括牙周炎、牙龈炎等,其发生原因很多,除了平时对口腔卫生不重视、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外,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牙周病的发生与肾虚的关系非常密切。

早在明代有位张景岳的医家,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肾虚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经而在脏,盖齿为骨之所终,而肾则主骨也,故曰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凡不由虫而齿为病者,必肾气之不足。

中年过后,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牙齿常感酸痛、松动、咀嚼无力、物体嵌塞、齿龈发炎等。这些症状都在提醒你中年过后要特别注意牙齿的保健。人过中年 牙齿如何保健?

"现代医学研究,据有关牙周病与肾虚的动物实验结果报道,发现肾虚症大白鼠的牙龈炎症明显,牙周纤维排列紊乱,牙槽骨吸收造成牙骨质细胞不活跃,证实了肾虚与牙周病间的因果关系。用了补肾药物治疗后,动物的造牙骨质细胞活跃度增加,牙周膜主纤维排列清晰,成纤维细胞活跃,说明药物有利于牙周组织再生作用。

由此看来防治牙周病,首先要注意口腔卫生保健,必须认真刷牙或漱口,做到每日刷牙或漱口四次(清晨及每餐后),每次时间不少于3分钟。同时,调养肾精治疗肾虚也至关重要。人到中老年,肾亏精损,服用某些补肾固齿类中药方剂,可以扭"亏"为"盈",起到防治牙周病、坚固牙齿的效果。其次,定期作口腔检查、定期洁牙。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效果还是很好的。这样到老了还会有健康、稳固的牙齿。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保护牙齿的"8020"运动,要求人们到80岁时仍然保留20颗牙齿,目的在于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长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由此看来,"老掉牙"是可以避免的,爱牙护齿从现在做起,老来可有满口好牙;既使已经掉了几颗牙的人,"亡羊补牢犹未晚",只要积极治疗牙周病,剩下的牙还可以发挥咀嚼功能。

​防止老掉牙方法是什么

老年人由于牙齿周围肌肉发生萎缩、牙齿磨损严重等,易发生龋病和牙周病,科学研究表明,这是造成老年人易掉牙、牙齿缺失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老年人除应积极治疗牙病,选择合适的牙膏、牙刷及正确刷牙外,还要坚持固齿活动。如叩齿:每日早晚空口时,上下牙齿反复撞击各200次;按摩牙龈:在牙齿无软垢、牙结石、炎症的情况下,漱口后用洗净的食指或拇指轻轻按摩牙龈,每日三次,最好在饭后进行,每次上下10-15次。也可将大蒜头洗净捣烂,加少许水调成糊状,敷在牙龈上,每次约10分钟,或用带辣味的鲜萝卜代替,既有杀菌消毒、保护牙床、预防牙周病的作用,又能促进牙龈的再生。

此外,平时少用牙签剔牙,用浓茶漱口自然脱去残留在齿缝里的食屑。这些措施可有效地防止人老掉牙。

这些老人病跟老没关系

老得掉牙:牙菌斑是罪魁祸首

很多老人认为“老掉牙”是正常现象。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孙正教授表示,牙不是“老”掉的,而是因为口腔问题导致的,牙龄和寿龄可以一样长。

导致掉牙的主要口腔问题是龋齿和牙周病,而导致龋齿和牙周病的“元凶”其实就是牙菌斑——不同细菌组成的“细菌社区”。如果平时刷牙不正确、不到位,牙菌斑未及时清除,牙齿周围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出现牙周病。另外,牙菌斑牢固地附着在牙面上,细菌摄入唾液中的糖,分解糖产酸,这些酸会破坏牙齿,最终成洞形成龋齿。一些慢性牙周炎到老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孙正教授指出,牙齿保健应该要像我们爱护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从日常的细节开始。每天早晚认真刷牙,刷牙时间不少于两分钟。儿童和老年人要选用含氟牙膏,预防蛀牙。

另外,每半年或一年要做口腔检查。牙周病有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咬食物如苹果、馒头或者是刷牙时牙龈出血,早发现早治疗。牙有缺失应及时进行修复。

老眼昏花:黄斑变性捣的鬼

视力下降、看东西视物变形,眼前还有一团黑影,很多人认为这是身体衰老的正常现象。殊不知,这并非“老”的缘故,很有可能是老年黄斑变性捣的鬼。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黎晓新教授表示,老年黄斑变性就是由于黄斑区的细胞病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眼病,多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身上。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老年黄斑病变预兆就是看东西视物变形,视力正当中会出现一块黑团状盲点。一些老年人患上此病后,往往认为是白内障导致,还有很多老年人误以为是“老眼昏花”,这样就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老年黄斑病变的黄金治疗时间为发病后三个月内,如及时正确治疗,可大大减小失明风险。”

预防老年黄斑病变,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切忌“目不转睛”,经常眨眼。中老年人应多吃柑橘类水果,多喝水,不熬夜。50岁以上老人、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和吸烟史,每年一次眼底检查必不可少。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在5~7年后几乎都会出现老年黄斑病变,最好是3个月做一次检查。一旦出现看东西变形、有黑影,应马上就医。

人老耳背:不良习惯是帮凶

中华医学会全国耳科学组组长孙建军表示,跟掉牙和眼花相比,听力的确会随着年龄老化而逐渐下降,但不良的生活习惯起到了“帮凶”作用。

很多人常戴耳机听音乐,在公交车内、地铁里、喧闹的大街等嘈杂环境中,更是将声音调得很大;还有人喜欢睡前戴着耳机听音乐,并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喜欢将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就好像是把一个强声声源放置在耳内。这种不良的用耳习惯将会导致听力下降。

另外,某些药物对耳朵的伤害更易被忽视,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它们会损害内耳(包括耳蜗、前庭),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同时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睡眠不足也可导致内耳供血障碍,引发听力损伤。

要年老后最大限度保护听力,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勿将声音开得过大;服用耳毒性药物时,谨遵医嘱,千万不能自己乱买乱吃,尤其是本身就有耳病或肾功能不良者更需在意。另外,不要常用耳挖勺、火柴棒等硬物掏耳,以免碰伤耳道,引起感染。一旦患中耳炎等耳病,应及时就诊。

相关推荐

​老年人如何预防掉牙

老年人缺牙并不是生理现象,掉牙是你个人生活问题导致的。因为科学发现,老年人并不会出现生理性的掉牙现象,也就是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掉牙的。老年人的牙齿周围的肌肉萎缩,再加上牙齿的磨损也增加了,因此,就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牙齿的疾病,而牙齿疾病发生后,就会出现了掉牙的表现。老年人掉牙,牙齿缺失的情况下,则可能会有更主要的因素。而实际上,老年人除了能配合极好的治疗外,还有一个就是选择合适的牙膏。选择合适

60岁老人牙齿一点点掉正常吗

医生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人体口腔健康有一个衡量的标准:“8020”,即到80岁时人体口腔还有20颗健康的牙齿。因此,“老掉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对于老年人来说,牙齿脱落多是由牙周病引起的,老年人由于年轻时不注意维护口腔清洁卫生,导致常年患有牙龈炎、牙周炎等牙周疾病,并且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最终造成牙周病侵蚀牙齿,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等。

老掉牙可能得了风湿病

风湿病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多在患过中耳炎、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病1-4周年发生的。青少年因抵抗力较弱,易得这类病。体质差的人也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得病机会也多。防止风湿病关键是要防止链球菌的感染。平时,我们不仅要排好学习、工作、劳动、休息和饮食,还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容易引起风湿病的病症应治疗彻底。如患了风湿病,应及时治疗,并注意休息,避免经常发作和病情的加重。年纪轻轻就

怎么预防老了掉牙的问题

牙齿在我们每个人的嘴里从小到大,总共经历过三次的更替第一次是长出乳牙,第二次是乳牙的脱落,第三次便是成人现在嘴里的牙齿。牙齿的成分是钙质,每个人的牙齿也是有寿命的。到老的时候我们的牙齿还会继续的脱落。下面的几种方法可以防止老了掉牙。一、剔牙。 在咀嚼食物过程中,牙齿间隙经常夹进食物的纤维 (如韭菜、芹菜、瘦肉等),它们对牙齿和牙周组织都有损害,应及时剔出,但要注意不要过于经常剔牙,这样牙缝有被撑大

牙病重在预防

有哲人说:“一个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柔弱?舌头。什么东西最坚强?牙齿。”问:“是牙齿先掉,还是舌头先烂?”结论是牙齿先掉,因为柔弱胜刚强。其实,致使牙齿先“坏”的真正原因是龋病(蛀牙)和牙周病等,牙病可以预防,有效预防重于治!龋齿是致龋菌将食物残渣酵解产酸,酸逐渐腐蚀牙齿而形成龋洞。龋齿预防主要措施为:均衡饮食,减少甜食和含碳酸饮料的食用次数,食后清水漱口;早晚正确刷牙;及早窝沟封闭防龋。牙周病易防难

​老年人如何预防掉牙方法

1、早晚刷牙,盐水漱口。老年人要坚持每天早晚用温水刷牙,临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重要。此外,一日三餐后可用淡盐水漱口,漱口时要借用水的冲力尽量将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清除。2、叩齿运舌。从中医的角度讲,适当叩齿和运舌都是口腔保健的好方法。叩齿就是让上下齿“打架”,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0下;运舌则是将舌头在嘴里来回转动,促进唾液分泌,对预防黏膜性口干有一定效果。3、按摩牙龈用拇指和食指顺着一定的方向按摩牙

牙周病才是掉牙的罪魁祸首

很多人认为,一到中老年,身体各个机能都开始老化,牙齿开始松动,并开始脱落也属正常现象。那么,是否真的老掉牙是必然的呢?其实不然,牙周病才是掉牙的罪魁祸首。一、细菌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牙为什么会渐渐地脱离牙床而掉落?原因是牙周组织被细菌产生的毒素“溶解”,与牙齿分离开了。聚集于牙垢、牙菌斑、牙石“温床”上而孳生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释放毒素。牙龈最容易受到细菌毒素的侵蚀,产生炎症,并逐渐蔓延到牙根、

牙病治疗有哪些

国人目前的牙病主要分为4类:第一类是蛀牙(也就是龋齿),患病率为50%,平均每个成年人嘴里都有2.5只蛀牙;第二类是牙周炎,患病率为80%;第三类是畸形牙,患病率为50%,此种牙多为内进外出;第四类是缺牙,内地65岁以上人士多数都缺牙,平均每人嘴里的牙齿保有量仅为8颗。牙周疾病主要是由口腔内的细菌如菌斑、细菌和它的衍生物、抗原等对牙龈组织的刺激,引起牙周组织破坏的一种疾病。牙周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

老年人掉牙怎么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为:到80岁至少保存20颗能够正常咀嚼、保证生理需要的功能牙,维持最基本的口腔功能状态或通过最低限度的修复,尽可能恢复口腔功能,保持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患各种牙病的情况非常严重。在接受调查的65—74岁的2.3万多名城乡居民中,10.51%的人满口牙一颗不剩,仅有57.68%的人有20颗以上的恒牙,仅存的天然牙

怎么预防老了掉牙的问题

一、剔牙。 在咀嚼食物过程中,牙齿间隙经常夹进食物的纤维 (如韭菜、芹菜、瘦肉等),它们对牙齿和牙周组织都有损害,应及时剔出,但要注意不要过于经常剔牙,这样牙缝有被撑大的可能。二、经常叩齿。 自古以来,善养生的人都强调“齿宜常叩”。清 晰,饮食未进,牙和牙龈经脉未充,轻轻叩齿,能促使其血脉畅通, 用以保护牙齿。“清晰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其方法是 “口唇微闭,先叩臼齿50下,次叩门齿5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