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 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反应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 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反应
儿童用药后不是万事大吉,需要密切关注儿童服药后的反应,可以通过笔记形式记录儿童用药量、时间及反应状况。若出现身体不适或病情加重情况后应停止服药,立即就医治疗,并告知医生儿童服药情况,以便医生更快更好的做出诊断。
儿童用药指南
感冒
常伴有头痛、发热、鼻塞、喉痛及全身疼痛等症状。儿童感冒多由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情况下用些抗病毒的药就可以,如双黄连、小儿速效感冒颗粒、板蓝根冲剂等。只要不合并细菌感染,就不要用抗菌素。需要注意的是感冒药中某些成分如麻黄素、伪麻黄片、抗敏安等,对儿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发育等会有伤害,使用时需谨慎。
咳嗽
若有咳嗽症状,因为呼吸道粘膜发炎肿胀,渗出物较多,儿童呼吸道较窄,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发生呼吸困难,这时咳嗽却具有清除分泌物的作用,因此宜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尤其要慎用含有中枢神经抑制剂类成分(如磷酸可待因等)的镇咳药。
胃肠道疾病
便秘、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病。儿童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缓泻剂。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为使用止泻药后虽然腹泻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谨记腹泻不可乱用抗生素。
什么会导致胎儿耳聋
由于用药不当所诱发药源性耳聋是经常可见的,为此,每年统计已有许许多多人为此而受害。可以引起药源性耳聋的药物有链霉素:该药每日2 g,到第四周就可见有91%的病人出现耳聋,当每日用3g,第三周就有耳聋性反应。此外,该药物通过胎盘可诱发先天性耳聋,同时儿童也容易中毒。为此, 孕妇 及儿童用之当慎。双氢链霉素:该药引致耳聋发生率更高,有双耳聋性老年及儿童更易发生,因此,用之当慎。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利尿酸、速尿、阿斯匹林等都可以引起 耳鸣 、耳聋,因此要求密切观察,必要时及时停药。新霉素:如若每日6g以上给药,连续15天以上就可有耳聋、耳鸣,同样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致先天性耳聋,要及时停药。卡那霉素:有报道每天用药1,5 g,总虽不超过40 g时,则中毒性耳聋减少,如若剂量再予以加大会出现永久性耳聋,当 肾功能 不全或老年人,发生机会加大,为此,1日用量不宜超过lg。阿斯匹林:如若较大剂量服用,可出现耳聋、耳鸣、耳胀等症状,因此,要求密切观察或改用抵克力得等药物。红霉素:同样,当剂量增大,1日量大于4 g或肾功能不全时,就会出现听觉障碍。
宝宝用药不当危害多
专家:儿童感冒发热勿盲目用药
儿童面临如此严峻安全用药危机的原因,首先是儿童专用药物匮乏。目前,中国儿童约占总人口数的20%,但属于他们的药物只占总药品数的2%。在“无药可用”的现实下,儿童不得不将针对成人的药物,缩减药量加以服用。但是,儿童不是“迷你版”成人,儿童因其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儿童药物匮乏导致的“成人药物酌量减半”给宝宝健康带来众多危害。
对此专家表示,家长不能贪图方便、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慎用甚至禁用的,比如牛黄解毒片是很多家庭常备的去火药物,但对于儿童来说慎用药物,家长不可图方便给儿童服用。
因此,在上火、感冒等一些领域中,儿童专用药物还是比较多的,父母最好给宝宝选用儿童专用药物,而药性温和的中成药物是则更好的选择。
其次,儿童专用药物品类少之外
儿童用药药量不精准、依赖用药、滥用抗生素等儿童用药不当行为也是导致儿童用药安全危机的重要原因。
广告临床医生表示,儿童尤其婴幼儿对药物使用要求严格,要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绝不能“差不多”,药量不准,不是难以奏效,就是容易引起药物过量而产生不良反应;对于退烧药等不可依赖,要以物理退烧为主并注意用药间隔;而抗生素是处方药,必须经医师诊断后对症选用,不明病情,未经诊断,不要滥用。
可见,家长在儿童用药过程中责任重大,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父母要主动学习科学用药常识,减少用药不当对宝宝健康的危害。
儿童用药不当 频繁用药
药物的使用次数和剂量都是有相关要求的。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更快康复就擅自增加孩子用药次数,或者加大剂量。这些也会加重孩子身体负担,甚至出现副作用。用药频率、剂量都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服药。
儿童白癜风治疗注意事项
1、诊断要明确,这对儿童日后治疗非常关键。根据病情决定如何用药,尤其要考虑到儿童白癜风患者的用药特点及剂量。儿童神经系统、肝脏等生理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在选用药物时既要考虑疾病的需要,又要考虑药物对儿童身体的不利因素。
2、给儿童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儿童白癜风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因为儿童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要随时决定继续用药或调整 用药或调整剂量,使用药更趋合理,争取早日痊愈,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儿童家长要掌握影响药物的因素。如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物联用的相互影响以及儿童白癜风患者的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等。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以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儿童家长需知道用药以安。和疗效并重。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儿童白癜风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安全、有效、可靠的药物,不能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
小儿用药基本原则有哪些呢
一 、药物种类:尽量简单化。一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以免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二是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药名带“复方”两字的要慎用,如复方甘草片,虽止咳效果好,但3岁以下儿童不宜用。
二、用药时机:先物理治疗。应该先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应该先弄清原因,儿童体温较成人高,体温低于38.5℃时,不必用退烧药,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温。
三、剂型剂量:首选儿童装。在造成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用药过量超过40%。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买“儿童装”,如针对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症,药店里基本都有儿童剂型;若买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药调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折算等方法指导用药。
四、给药方式:首选口服药。儿童科学用药的顺序为口服、肌注、静脉输液。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要挂点滴。婴幼儿输液本就比成人难,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高。用口服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例如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上述就是对孩子用药的基本原则的介绍,现在应该有所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孩子用药的基本原则。
儿童营养不良或是乱用药物导致的
长期食用某些药物,会破坏人体的内脏,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会发生药物性营养不良的现象。比如:可抑制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的肾上腺素、四环素;容易损害肝细胞的利福平和雷米封,他们导致了代谢性营养不良。因为他们阻碍了肝脏的代谢、合成、转化功能,影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利用。
有一些药物对肠胃有着严重的影响。如:易引起肠胃粘膜糜烂、浅表溃疡得解热镇痛药;引起胃肠道出血、溃疡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长期食用这些药物,会对胃肠道壁上皮细胞产生刺激,致糜烂,出现吸收障碍和缺铁性贫血。
有一些激素类药物,会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同时它还会引起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再吸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保证儿童不缺营养元素,服用过量的鱼肝油,造成吸收不良导致腹泻。服用过量的维生素还会导致运动红细胞性贫血症和维生素中毒。过量的食物药物不但起不到补充营养的作用,其副作用还会影响到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所以请家长在给儿童用药的时候要遵照医嘱。密切的观察儿童用药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反映。如发现不良反应和症状及时就医。
儿童吃药千万别过量
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上,公布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对儿童医院的最新监测报告: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这明显高于成人的6.9%。不可否认,尽管由于儿童的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肝脏和肾脏的解毒排毒功能尚未健全,对药物的反应性个体差异较大,使得用药不良反应难以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用药习惯等“人为”因素也是造成不良反应高居不下的原因。其中,过量用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即便是医生都难以迅速计算出一个儿童准确的药物用量,更何况是家长。而一些家长擅自比照成人自行给孩子用药的习惯,显然增加了孩子遭受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另外,重复用药造成的“隐性”用药过量也很常见。例如,感冒、发烧是儿童常见病,而感冒药往往由多种药物成分组合而成,很多感冒药虽然商品名不同,却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同时服用就会造成用药过量。
让儿童用成人药也是造成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例如,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在2008年就宣布2岁以下儿童的感冒药退市,而且要求4岁以下儿童慎用感冒药。但前不久,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质量促进部的丹尼尔•巴德尼采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到美国各大医院急诊室就诊的患儿中,因服感冒药出现副作用的就诊人数虽然比之前减少了一半,但仍超过1200例。很多儿童无疑服用了成人感冒药。
因此,要想尽量保证儿童用药安全,除了呼吁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药厂生产儿童专用药,改变由于儿童药剂量小、利润低而使得儿童药物稀缺、导致使用成人药物替代的现状外,家长提高必要的用药常识也非常重要,绝不能因不忍看着孩子不舒服就擅自加大药量。
儿童用药把握五大原则
原则1:用法用量要精准
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因此,针对小儿用药,要达到用量精准的目的,还要考虑剂型与小儿服用的方便性、接受度等问题。
原则2:早预防、早治疗
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二个医生,多了解孩子的生理特性,有针对性地对小孩易患的疾病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小儿上火,是年轻父母经常忽视的常见疾病,它一般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口舌长疮或者爱哭闹等症,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治疗,殊不知儿童上火不加以控制治疗,往往会引发扁桃体炎、咽炎、肺炎、感冒发烧等症。治疗儿童上火,市面上有很多小儿七星茶等专门针对儿童上火的中成药,药材大多选用药食同源的材料,药性安全温和。
原则3:尽量不混合用药
某些药物与乳制品相结合后会导致药效降低,因此不建议把药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会让药物的剂量相对变高,也建议避免并用。
原则4:推荐使用中药
婴幼儿脏器娇嫩,发育不完全,适合使用药性温和、刺激少、副作用小的药物。大多中药都具备这个特性。并且随着中药技术的发展,在服用方法、口感、剂型上都比较适合小儿使用。如小儿经常感冒发烧,可使用感冒灵冲剂、小柴胡等;拉肚子,可使用保济口服液;上火了,可考虑使用小儿七星茶等。
原则5:必要检查避免误吃
(1)药物种类是否正确。(2)是否标示有特殊注意事项。(3)是否仍在保质期。(4)药量是否正确无误。(5)大人双手是否清洗干净。
儿童用药四原则
用药时机:先物理治疗。应该先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应该先弄清原因,儿童体温较成人高,体温低于38.5℃时,不必用退烧药,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温。
药物种类:尽量简单化。一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以免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二是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药名带“复方”两字的要慎用,如复方甘草片,虽止咳效果好,但3岁以下儿童不宜用。
剂型剂量:首选儿童装。在造成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用药过量超过40%。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买“儿童装”,如针对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症,药店里基本都有儿童剂型;若买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药调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折算等方法指导用药。
给药方式:首选口服药。儿童科学用药的顺序为口服、肌注、静脉输液。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要挂点滴。婴幼儿输液本就比成人难,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高。用口服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例如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盐酸伊托必利片的注意事项
1.本品可增强乙酰胆碱作用,故在使用时应当注意。
2.使用本品效果不佳时,应避免长期无目的地使用。
儿童用药:儿童服用本品的安全性资料尚未确立,应避免服用。
老年患者用药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下降,常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在服用本品后需仔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采取减量或停药等措施。
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给药剂量要准确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只是在身高、体重、外形上不同,其内在各系统不同,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育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肝、肾是人体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儿童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在应用药物时应关注其对孩子肝、肾功能、生长发育的影响;儿童给药量需按照体表面积、年龄或体重计算。因给药量大或静点速度过快,导致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家长请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增加或减少给药剂量。
常见药物注意事项
发烧不一定就要用抗生素
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与否需遵循医嘱,尽量选择毒副反应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可引肾及耳毒性;氯霉素易引起灰婴综合征;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孩子骨骼发育。如确有应用指征时,应监测血药浓度,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腹泻不一定要用止泻药
儿童腹泻时可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适量补充液体防止脱水,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使用止泻药后腹泻虽可得到缓解,但可能会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
镇静催眠药的应用
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等效应。儿童有高热、过渡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使用镇静药可以使患儿得到休息,以利病情恢复。低年龄的患儿有时对CT、核磁、心动彩超等检查存在恐惧心理,水合氯醛胶浆是常用的镇静剂,正常剂量安全,且不影响宝宝智力、身体发育。只有孩子睡着后,安静地接受检查,才能通过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清晰诊断病因。在此提醒您,水合氯醛胶浆虽说比较安全,但过量使用也会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一定要遵医嘱,不可滥用。
不要谈激素色变
糖皮质激素类药,常用的有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是人体或动物体内常见的激素或激素类似物,具有应用领域广泛、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应用这类药物时,必需严格遵循医嘱,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不宜骤停,以免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症状。
维生素类、微量元素合理使用
维生素类、微量元素不应作为补剂给儿童长期服用。在儿童服用前,应谨遵医嘱,必要时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适量补充,不然有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用药后密切观察孩子状态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建议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先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该药品常见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不良反应多数情况下停药后会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