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宝宝服药要注意些什么
家长给宝宝服药要注意些什么
用药时机:
先物理治疗。应该先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应该先弄清原因,儿童体温较成人高,体温低于38.5℃时,不必用退烧药,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温。
药物种类:
尽量简单化。一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以免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二是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药名带“复方”两字的要慎用,如复方甘草片,虽止咳效果好,但3岁以下儿童不宜用。
剂型剂量:
首选儿童装。在造成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用药过量超过40%。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买“儿童装”,如针对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症,药店里基本都有儿童剂型;若买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药调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折算等方法指导用药。
给药方式:
首选口服药。儿童科学用药的顺序为口服、肌注、静脉输液。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要挂点滴。婴幼儿输液本就比成人难,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高。用口服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例如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七种症状须停药
如果孩子用药后出现下列症状,应停药并尽快就医。
皮疹:多为药疹,多喝温开水能促进药物排泄,轻者可自行消失。
发热、寒战:有时和皮疹同时出现,为药物过敏。需立刻停药,到医院接受检查。
恶心、呕吐:多为药物副作用。用药前吃点东西,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出现呼吸困难或头痛等症状,可能是过敏,也可能是病情加重,需立刻停药,以免干扰诊断。
如何给小儿喂药?
婴儿不吃药,家长要学会这些喂药的小方法
1、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宝宝怕苦,特别是中药难闻的气味总是让宝宝死活不张口。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
2、给宝宝干吞药片。一般吃药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妈妈眼见宝宝水喝下去了,但药片还在嘴里,于是就要宝宝干吞药片。干吞的药片虽然不在嘴巴里面了,但药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所以还是喝水用药比较好,如果宝宝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就需要妈妈多花心思教导。确实困难,也可以把药片碾碎小片,有助宝宝吞咽。
3、欺骗宝宝药物味道就像糖果 妈妈想尽办法让宝宝吃药,通常会哄说药片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甜甜的。虽然通常宝宝吃下去以后才知道妈妈是骗人的,但毕竟有些儿童用药确实会迎合孩子口味,添加甜味。但这个善意的谎言很容易会让宝宝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4、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药箱,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自己充当“医生”来给宝宝配药。但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用药剂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而有些家长见几天用药没疗效,于是频繁更换其他药物,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这些都是家长们应该警惕避免的。
5、服药时间过长。宝宝感冒,妈妈认为是小事,便自己找药给宝宝吃,一连吃了好几天,病情好像都没有好转。像这种情况,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不然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妈妈都不知道呢。
6、盲目应用退热药 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也会出现发热的体征,但家长千万不能因此而喂小宝宝吃退烧药,部分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都是新生儿的禁用药。处理婴幼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采取物理降温退烧和多喝水,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高烧不退的宝宝应立即送院就医,听从医生指示服用药物。
7、擅自分享处方药 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即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所以家长不能因一时之懒而擅自分享药物。
8、没有依照指示喂药 一些糖浆类药物服用前要先摇匀;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不能用牛奶给宝宝服药……这些服药原则家长应该要提前了解,如果没有按照指示服药,会对药物疗效造成影响。
未满月宝宝拉肚子吃什么药好
1、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药有思密达、健儿止泻颗粒、必奇。服用这类药要注意用法,一是空腹服用,二要强调浓度。空腹是指最好让宝宝在两餐之间服用,已水掺和要根据药物说明。
2、微生态制剂。
常用的药有乳酸菌素颗粒、乳酸菌素片。这类药不能用热水送服,因为这些药是活菌制剂。这类药主要是调理,比如宝宝单纯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可服用,但疗程长。
3、抗生素类。
这类药品种很多,主要针对细菌性肠炎。这类药在临床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滥用现象很普遍,家长记住不能重复使用、不规律用药等。
4、中药类。
这类药在临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服药的时候让宝宝配合,小儿腹泻宁糖浆避免了宝宝服药时引起呕吐。通过外贴肚脐给药的药,例如小儿敷脐止泻散有散寒、消食、止泻、止脘腹疼痛、止呕的功效。
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拉肚子除了饮食要调节好外,用药也是很关键的,因为这关系到宝宝的健康成长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在用药前咨询医生,给与相应治疗。
宝宝服退烧药别超过3天
38.5℃以下
不要急于给宝宝退烧
发烧可以说是宝宝们都会遇到的坎儿,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但由于许多家长缺乏对发烧的正确认识,一遇到宝宝发烧就会紧张得要命,这不仅使之产生了许多误区,影响了宝宝的康复,有的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对此,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李继玲表示,遇到宝宝发烧的情况,家长其实不必太过紧张,对宝宝来说,发烧是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会充分调动孩子的免疫系统,发烧时间只要不过长就没有关系。“宝宝发烧在38.5℃以下时,不要急着给宝宝吃退烧药,可以多让宝宝喝些白开水,并尝试物理降温,比如在脑门上敷凉毛巾、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
李继玲还说,物理降温不易发生不良反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退烧方法,但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就要考虑给宝宝使用退烧药了。同时,家长应该知道的是,宝宝体温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也会出现一些波动。例如傍晚时,宝宝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宝宝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如果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宝宝的体温也会明显升高一些。不过,这些时候体温升高只是暂时的、幅度不大的波动,只要他们吃饭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他症状,通常也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使用退烧药 不宜持续服用超过3天
在给高热小儿使用退热药时,家长应该注意药物的选择。
李继玲说,小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宝宝发烧时千万不要让其服用成年人的退热药,因为这些药物刺激宝宝的肝肾。“给宝宝服用退烧药时,一定要选用小儿专用的退热药,如泰诺林、美林等副作用较小的药。”
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李继玲提醒家长还应注意掌握药量。因为任何退烧药都不宜大量服用,特别家长在使用退烧药时,不宜持续让宝宝服用超过3天。另外,给宝宝服用退烧药后,要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并细心观察宝宝对退热药有无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甚至哮喘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查找发烧原因 不要轻易配吃消炎药
不少家长认为,宝宝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发烧,就要在服用退烧药时,配些消炎药吃,否则就是治标不治本。其实不然。
李继玲认为,抗生素不杀病毒,如果发热是病毒感染所致,那么服用抗生素不仅没效果,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听力等方面的损伤。“家长最好能带宝宝去医院做个血常规检查,它能帮助判断宝宝发热到底是病毒感染引起,还是细菌感染所致,待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否服用消炎药。”
其实,对于宝宝来说,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只有找到病因,才能更好地使用药剂。李继玲建议家长,宝宝发烧时,最好不要不经医生诊断就擅自给宝宝服用退烧药,这样很可能会掩盖一些原发病的症状。“如果宝宝发热了,最好能及时带他去看医生。”
宝宝使用退烧药不宜持续超过3天
在给高热小儿使用退热药时,家长应该注意药物的选择。
小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宝宝发烧时千万不要让其服用成年人的退热药,因为这些药物刺激宝宝的肝肾。“给宝宝服用退烧药时,一定要选用小儿专用的退热药,如泰诺林、美林等副作用较小的药。”
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李继玲提醒家长还应注意掌握药量。因为任何退烧药都不宜大量服用,特别家长在使用退烧药时,不宜持续让宝宝服用超过3天。另外,给宝宝服用退烧药后,要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并细心观察宝宝对退热药有无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甚至哮喘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宝宝便秘常见原因
过量补钙
春天,人的生长速度较快,为了宝宝能长大高个,有家长在给宝宝吃奶粉时额外补钙,使得过多的钙和蛋白质里的磷、酪蛋白结合,形成称为“钙皂”的硬块,大量形成导致宝宝大便干燥甚至便秘。
憋便
宝宝外出游玩时,人为地抑制便意或玩耍时精神高度集中而不能感觉到便意,致使大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另外,有些宝宝平时没有清晨大便的习惯,在学校时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憋住大便,从而造成便秘。
药物副作用
阳春三月,细菌和病毒也会复苏滋长,宝宝免不了会生病,在给宝宝服用某些药物时,其中的某些成分会使肠蠕动减少而导致便秘。
频繁使用消毒剂
宝宝常生病,有些家长认为是生活环境不够“干净”所致,因此经常使用消毒剂,这就不利于甚至是破坏肠道菌群,导致菌群失调,影响肠道内纤维素的败解。
小儿支气管炎慎用抗生素
小儿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宝宝,由于整个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免疫力弱,抵抗力比较差,更容易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所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常高于成年人。支气管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陈德晖指出,小儿支气管炎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注意宝宝的日常护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平时要留意宝宝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彻底治疗。
小儿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有些家长看到宝宝咳嗽、发热就以为是感冒,到医院就诊才发现宝宝患了小儿支气管炎。陈主任介绍,小儿感冒与小儿支气管炎症状比较相似,确实难以区分,约30%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多数小儿支气管炎正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
通常我们说的感冒是指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情况下,宝宝如果只是感冒了,咳嗽症状往往较轻,间断咳嗽,没有气紧,而小儿支气管炎时,咳嗽症状较重,痰量较多或没有痰的连续痉挛性干咳,有些宝宝还会气促和发出“嘶嘶”的喘息声音,医师听诊可发现肺部较粗大的、不固定的湿罗音。
“小婴儿,尤其是3个月左右的小BB得了支气管炎,常伴有发热或者体温不升、气紧、喘鸣、呼吸急促等症状。”陈主任还提醒家长,宝宝吃不好睡不好等都有可能是支气管炎的征兆。
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不可盲目使用抗生素
不少人一提到感染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使用抗生素,殊不知抗生素适用于细菌、胞内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合并了细菌感染者,对单纯病毒感染无治疗意义,并可带来潜在的耐药率增加风险。
临床上大部分小儿支气管炎采用口服用药和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一般情况下不需使用抗生素。
“大部分家长对药物的药理性质不是很明确,尤其小婴儿的用药特点、剂量与成人不一样,因此不建议自行使用止咳药和消炎药给宝宝服用。”陈主任说,市面上的一些咳药水,大多含有镇咳成分,患有支气管炎的宝宝用了这些药物可能表面上咳嗽频率减少,但常会导致咳嗽排痰的能力更差,痰液堆积可会堵塞气管从而危及宝宝的生命。
小儿支气管炎如果得到正确治疗,疗程一般在7~10天会明显好转。家长在给患病宝宝服药的时候需谨记,不可在服药两三天后看到症状有所缓解就减药、停药。
预防小儿支气管炎要注意生活细节
1.注意清洁,保持环境卫生;保证有适宜的温度,随气温变化适时加减衣物。
2.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要避免接触被动吸烟的环境。
3.加强锻炼,提高宝宝免疫力。
4.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切忌因既往病史而过度忌口。
5.留意宝宝的身体状况,定期对宝宝做健康检查。
1岁半宝宝低烧咳嗽应该怎么办
家长应该带宝宝到医院给宝宝检查一下血常规,看一看宝宝发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还是其它原因。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度,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才能做到对症治疗,家长不要自行用药。首先避免接触传染,即避免和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不去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染机会。要改善居住环境,使房间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平时注意体格锻炼及加强营养。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身体耐寒能力等。按医嘱按时给宝宝服药,要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宜食流质或软食等易消化的食物,应少食多餐,有热时可以用物理疗法和酒精降温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家长可以带宝宝查一下血常规,看看宝宝是什么感染,对症下药,平时多给宝宝喝温开水,平时多给宝宝喝温开水,多给宝宝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饮食清淡一些,别太油腻,宝宝咳嗽时家长可以给宝宝拍拍背,有时间用冰糖和梨给宝宝熬点水。
可以让宝宝吃点感冒药,像护彤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就挺管用的,如果有发炎还要吃点消炎药,严重了要去看医生的,宝宝感冒的时候还要让宝宝多喝水这样有利于病毒的排出让感冒好的快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感冒是小儿的常见病,不要着急的,正常护理就可以了。注意多给宝宝喝开水,可以用生姜和红糖一起煮水给宝宝喝的,这个是可以缓解的哦。如果是严重的感冒的话可以给宝宝吃点感冒清热冲剂等中药进行治疗。
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一定要先去医院去看看,做一个常规的检查,不要让宝宝熬夜,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注意宝宝的饮食,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吃辛辣的食物,还有不要吃算的食物,在睡觉得时候要时时刻刻的在宝宝的身边看着,不要出现别的什么状况,平常的时候一定要多让宝宝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