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肠套叠鉴别

肠套叠鉴别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因人因病而异,症状体征多样化。诊断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发病急,伴有呕吐和腹痛,同时大便可带血而与肠套叠相混淆。但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含大量黏液和脓血,早期体温即可高达39℃以上,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腹部无肿块扪及,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而肠套叠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偶尔有肠套叠继发于菌痢之后,应加以注意。

2.阑尾炎 2岁以下的婴儿患急性阑尾炎者少见,且阑尾炎一般无血便,其腹部肿块发生较肠套叠为迟,多在阑尾炎未及时手术形成包裹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3.蛔虫性肠梗阻 病儿多有排虫史,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多数可在脐周或右下腹部扪及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X线检查,平片可在肿块处见多条蛔虫影;钡剂灌肠常可见蛔虫团在扩张的肠袢内呈典型的面条状或丛集小圆形充盈缺损。

4.腹型紫癜 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粪便暗红色或血红色,腹部有压痛,但无肿块,可并发皮疹、关节痛或血尿。值得警惕的是,腹型紫癜由于肠功能紊乱,可并发肠套叠,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加以鉴别。

5.出血坏死性肠炎 临床上多表现为便血、腹痛、呕吐。大便呈洗肉水样,伴特殊腐败腥臭味,早期即有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6急性坏死性肠炎

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7过敏性紫癜

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8.其他 尚有绞窄性内疝、肠扭转、结肠息肉等肠道出血性疾病,有时亦可误诊为肠套叠,均可经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仔细鉴别。

肠套叠的西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肠套叠明确诊断后,即应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2.空气(钡剂)灌肠

为早期小儿肠套叠首选疗法,其成功率达77%~97%。

(1)应用指征:肠套叠发病在24~48h,全身情况尚好,无腹膜炎体征,无显著脱水及休克症状者。

(2)方法:为使小儿镇静并减轻肠痉挛,空气灌肠前30min,可给予复方氯丙嗪1~2mg/kg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如患儿过分哭闹,可考虑在全麻下进行整复。病儿安静后,将气囊肛管(Foley氏管)插入直肠内,气囊充气40ml左右堵住肛门,避免漏气,然后将气囊肛管与空气灌肠复位器相接。注气前在X线透视下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及肠管内气体分布情况,然后缓慢注气,从8kPa开始逐渐增高,一般不超过12kPa。严禁注气过快过猛,以免发生肠穿孔。在X线透视下见空气到达结肠脾曲、肝曲时移动较慢,到盲肠部往往停止移动,持续加压数分钟,回盲部可呈较大圆形阴影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同时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内,表示套叠已复位。如肿物阴影消失,但小肠内进入气体很少,则应继续注气,直到大量气体进入小肠为止。因在回回结型肠套叠时,回结套叠虽已复位,而回回套叠仍然可能存在,将会引起肠坏死。

(3)复位成功的判定:肠套叠复位的特征表现有:①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闪光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③腹部触诊原有的肿块消失;④腹痛缓解,病儿停止哭闹,安静入睡;⑤口服活性炭1g,6~8h后排出的粪便内有黑色炭剂,证实肠道已完全通畅。若此时小儿无自动排便,可做直肠检查或灌肠观察大便情况。

行结肠注气整复治疗的儿童均应住院观察,直到排出炭剂后才允许离院。

(4)并发症:肠穿孔为结肠注气复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42%。适应证选择不当,或注气时过猛、过快致压力过高,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肠穿孔的典型表现为:①注气过程中突然出现气体向四周放散的腹腔“闪光”样改变;②肿物阴影模糊不清;③急剧腹胀,腹部变硬,叩诊呈显著鼓音。④腹部透视可见膈肌升高,膈下大量游离气体;⑤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全身情况急速恶化。此时应立即停止注气,做腹穿排气,并迅速准备手术治疗。

(5)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①整复时机选择不妥,发病超过48h较难成功;②技术操作不当,注入空气过量可致肠穿孔,而注入空气不足或不稳定又达不到复位目的;③套管嵌紧或过长;④体温超过38℃,能排除肺部感染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应考虑有肠坏死,注气整复易失败;⑤哭闹不安,腹内压力增加;⑥继发性肠套叠。

(6)钡剂灌肠整复要点:在无结肠注气设备时,可应用钡剂代替空气作肠套叠整复。其指征为病程在48h以内,腹部平片梗阻不严重,无腹膜炎体征的回结型肠套叠。将盛钡容器置高于水平体位100cm左右,缓慢注入,同样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整复情况。其穿孔率为0.7%,多发生在未受累肠段。整复后复发率为8%~12%。症状超过48h者,钡灌肠整复失败率为55%。

3.手术整复法

(1)指征:①发病超过48h,或48h以内病情较重疑有肠坏死征象者;②结肠注气(或钡剂)整复失败者;③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手术整复既可明确诊断,并有治疗作用;④小肠型套叠。

(2) 方法:剖腹后探知套叠的部位,用手在套叠的远端将套入部逆行挤出,多数情况下可使套叠完全复位。切忌强行牵拉套叠近端肠段。挤压手法应轻柔,必要时复位到最后部分时可对套入部稍施牵引,以达到完全复位,复位仍感困难时可用小指伸入颈部狭窄环内,使其稍有扩张,并将套入部位与其鞘部肠壁间粘连略加分离,而使复位容易进行,此方法称为Cope法。Duncan报道6例腹部创伤手术后肠套叠,其中5例为小肠型套叠,1例回结型,全部手法复位成功,无1例复发和出现并发症。West提出手术后早期肠功能紊乱,就应考虑术后肠套叠,可及时剖腹手法复位,延误诊断可发生肠坏死。复位后需仔细观察肠管的生机能力和有无器质性病变,如有肠坏死应行肠切除吻合术,复位后阑尾有明显病变时,可将阑尾切除。

4.套叠段切除及肠吻合

(1)指征:①肠套叠不能手术复位者;②套叠伴有肠坏死者;③注气灌肠复位致肠穿孔并肠坏死者;④继发于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2) 方法:取决于病因、病变部位、范围、受累肠段的长度、是否伴肠坏死和病人全身情况。凡恶性病变、肠管已失去活力者,应争取一期切除,尤其成人结肠套叠,恶性率最高,应予切除。累及右侧结肠的套叠可做右半结肠切除。累及降结肠或乙状结肠者行左伴结肠切除。乙状结肠直肠套叠,直肠下部有病变时,宜行经腹会阴切除。如无直肠病变,可做套叠整复后再行前切除。多数结肠套叠呈不全性梗阻,充分的术前准备利于一期切除吻合。结肠套叠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时,多主张行分期手术,先做梗阻近侧肠造瘘,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手术。总之,因恶性肿瘤所致肠套叠均应遵循其手术原则,应广泛切除套叠肠段及其有关系膜淋巴结,避免引起肿瘤在肠腔内外播散,或静脉癌栓脱落的血行播散。若癌肿已经转移扩散,可行肠套叠手法复位后局部切除吻合,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较少见的阑尾套叠常表现为盲肠包块,不易与盲肠癌相鉴别,可做局部切除或盲肠切除,但应该严格掌握其指征。无肠坏死小肠套叠,可先做手法整复,然后行仔细的肠壁触诊,发现器质性病变者应行肠切除。 Weibaecher认为,近年来小肠套叠伴恶性肿瘤者有明显增多趋势,故主张病变解剖部位都应一期切除,不做复位。对胃手术后的急性空肠胃套叠,应及早手术,最常用的方法是整复或加套叠肠段切除,必要时再次行胃切除,改为毕Ⅰ式吻合,去除易发生套叠的输出袢。亦可整复后将输入、输出袢肠系膜缝合或缩小胃肠吻合的处理方法。如原为胃空肠吻合者,整复后加幽门成形。原发性回盲型肠套叠整复后再次复发时可手术复位,同时将末端回肠与盲肠靠拢缝合固定,以防止复发。

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扩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

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

1.小肠型包括空肠套入空肠型、回肠套入回肠型和空肠套入回肠型。

2.回盲型以回盲瓣为起套点。

3.回结型以回肠末端为起套点,阑尾不套入鞘内,此型最多,约占70%~80%。

4.结肠型。

5.复杂型或复套型常见为回回结型,约占肠套叠的10%~15%。

6.多发型在肠管不同区域内有分开的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肠套叠。

肠套叠的危害: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有些季节性的发作-例如春天的发作-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有关。

宝宝胃寒呕吐推拿 宝宝胃寒呕吐养护注意

1.呕吐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个症状,又常常是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脑,乙脑和某些急腹症,肠套叠的先兆症状,临床必须注意鉴别。

2.加强对患儿的福利,呕吐时应令患儿侧卧,以防呕吐物呛入气管,造成窒息。


婴幼儿肠套叠如何早期发现

婴幼儿肠套叠在临床上有四大表现:腹痛、呕吐、血样便、腹部肿物。有的病儿并不一定完全具备上述四种表现,所以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在肠套叠的早期,如果病儿营养状况良好,体温也正常,小儿也不会述说腹痛,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小儿的面容苍白比较明显,精神不振也比较突出。

对于婴幼儿肠套叠,关键是提高警惕,在夏秋季千万不可当成一般的痢疾,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痢疾在发病前都有高烧,以后出现脓血、粘液样大便,痢疾小儿多在12个月以上。肠套叠以6个月左右为多见,只要细心观察,完全可以鉴别。

肠套叠还能排大便吗

肠套叠主要是肠梗阻的症状,腹痛呕吐停止大便,也有部分肠套叠表现为不完全梗阻,会有稀便。如果是肠套叠一般都有进食后呕吐。

这种情况一般不是肠套叠,考虑是急性肠炎

建议去小儿内科就诊,如果不放心可以做个小儿肠套叠彩超,排除肠套叠可以口服杜拉宝等止泻药物,配合口服妈咪爱或者丽珠肠乐等肠道活菌,肚脐贴小儿腹泻贴,如果大便次数多建议静脉补液。

肠套叠西医治疗

肠套叠的治疗应因人施治,婴幼儿肠套叠可视病情选择结肠注气整复、手术整复或肠切除吻合。成人肠套叠多有诱发疾病,故应手术治疗,同时处理原发疾病。

1、一般治疗:肠套叠明确诊断后,即应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2、空气(钡剂)灌肠:为早期小儿肠套叠首选疗法,其成功率达77%~97%。

(1)应用指征:肠套叠发病在24~48h,全身情况尚好,无腹膜炎体征,无显著脱水及休克症状者。

(2)方法:为使小儿镇静并减轻肠痉挛,空气灌肠前30min,可给予复方氯丙嗪1~2mg/kg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如患儿过分哭闹,可考虑在全麻下进行整复。病儿安静后,将气囊肛管(Foley氏管)插入直肠内,气囊充气40ml左右堵住肛门,避免漏气,然后将气囊肛管与空气灌肠复位器相接。注气前在X线透视下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及肠管内气体分布情况,然后缓慢注气,从8kPa开始逐渐增高,一般不超过12kPa。严禁注气过快过猛,以免发生肠穿孔。在X线透视下见空气到达结肠脾曲、肝曲时移动较慢,到盲肠部往往停止移动,持续加压数分钟,回盲部可呈较大圆形阴影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同时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内,表示套叠已复位。如肿物阴影消失,但小肠内进入气体很少,则应继续注气,直到大量气体进入小肠为止。因在回结型肠套叠时,回结套叠虽已复位,而回-回套叠仍然可能存在,将会引起肠坏死。

(3)复位成功的判定:肠套叠复位的特征表现有:

①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闪光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

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

③腹部触诊原有的肿块消失。

④腹痛缓解,病儿停止哭闹,安静入睡。

⑤口服活性炭1g,6~8h后排出的粪便内有黑色炭剂,证实肠道已完全通畅。若此时小儿无自动排便,可做直肠检查或灌肠观察大便情况。

行结肠注气整复治疗的儿童均应住院观察,直到排出炭剂后才允许离院。

(4)并发症:肠穿孔为结肠注气复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42%。适应证选择不当,或注气时过猛、过快致压力过高,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肠穿孔的典型表现为:

①注气过程中突然出现气体向四周放散的腹腔“闪光”样改变。

②肿物阴影模糊不清。

③急剧腹胀,腹部变硬,叩诊呈显著鼓音。

④腹部透视可见膈肌升高,膈下大量游离气体。

⑤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全身情况急速恶化。此时应立即停止注气,做腹穿排气,并迅速准备手术治疗。

(5)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

①整复时机选择不妥,发病超过48h较难成功。

②技术操作不当,注入空气过量可致肠穿孔,而注入空气不足或不稳定又达不到复位目的。

③套管嵌紧或过长。

④体温超过38℃,能排除肺部感染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应考虑有肠坏死。

⑤哭闹不安,腹内压力增加。

⑥继发性肠套叠。

(6)钡剂灌肠整复要点:在无结肠注气设备时,可应用钡剂代替空气作肠套叠整复。其指征为病程在48h以内,腹部平片梗阻不严重,无腹膜炎体征的回结型肠套叠。将盛钡容器置高于水平体位100cm左右,缓慢注入,同样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整复情况。其穿孔率为0.7%,多发生在未受累肠段。整复后复发率为8%~12%。症状超过48h者,钡灌肠整复失败率为55%。

3、手术整复法

(1)指征:

①发病超过48h,或48h以内病情较重疑有肠坏死征象者。

②结肠注气(或钡剂)整复失败者。

③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手术整复既可明确诊断,并有治疗作用。

④小肠型套叠。

(2)方法:剖腹后探知套叠的部位,用手在套叠的远端将套入部逆行挤出,多数情况下可使套叠完全复位。切忌强行牵拉套叠近端肠段。挤压手法应轻柔,必要时复位到最后部分时可对套入部稍施牵引,以达到完全复位,复位仍感困难时可用小指伸入颈部狭窄环内,使其稍有扩张,并将套入部位与其鞘部肠壁间粘连略加分离,而使复位容易进行,此方法称为Cope法。Duncan报道6例腹部创伤手术后肠套叠,其中5例为小肠型套叠,1例回结型,全部手法复位成功,无1例复发和出现并发症。West提出手术后早期肠功能紊乱,就应考虑术后肠套叠,可及时剖腹手法复位,延误诊断可发生肠坏死。复位后需仔细观察肠管的生机能力和有无器质性病变,如有肠坏死应行肠切除吻合术,复位后阑尾有明显病变时,可将阑尾切除。

4、套叠段切除及肠吻合

(1)指征:

①肠套叠不能手术复位者。

②套叠伴有肠坏死者。

③注气灌肠复位致肠穿孔并肠坏死者。

④继发于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2)方法:取决于病因、病变部位、范围、受累肠段的长度、是否伴肠坏死和病人全身情况。凡恶性病变、肠管已失去活力者,应争取一期切除,尤其成人结肠套叠,恶性率最高,应予切除。累及右侧结肠的套叠可做右半结肠切除。累及降结肠或乙状结肠者行左伴结肠切除。乙状结肠直肠套叠,直肠下部有病变时,宜行经腹会阴切除。如无直肠病变,可做套叠整复后再行前切除。多数结肠套叠呈不全性梗阻,充分的术前准备利于一期切除吻合。结肠套叠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时,多主张行分期手术,先做梗阻近侧肠造瘘,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手术。总之,因恶性肿瘤所致肠套叠均应遵循其手术原则,应广泛切除套叠肠段及其有关系膜淋巴结,避免引起肿瘤在肠腔内外播散,或静脉癌栓脱落的血行播散。若癌肿已经转移扩散,可行肠套叠手法复位后局部切除吻合,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较少见的阑尾套叠常表现为盲肠包块,不易与盲肠癌相鉴别,可做局部切除或盲肠切除,但应该严格掌握其指征。无肠坏死小肠套叠,可先做手法整复,然后行仔细的肠壁触诊,发现器质性病变者应行肠切除。Weibaecher认为,近年来小肠套叠伴恶性肿瘤者有明显增多趋势,故主张病变解剖部位都应一期切除,不做复位。对胃手术后的急性空肠胃套叠,应及早手术,最常用的方法是整复或加套叠肠段切除,必要时再次行胃切除,改为毕Ⅰ式吻合,去除易发生套叠的输出袢。亦可整复后将输入、输出袢肠系膜缝合或缩小胃肠吻合的处理方法。如原为胃空肠吻合者,整复后加幽门成形。原发性回盲型肠套叠整复后再次复发时可手术复位,同时将末端回肠与盲肠靠拢缝合固定,以防止复发。

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的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95%为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引起发生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继发性的病例,多为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等致肠壁肿胀增厚,可引起肠壁发生肠套叠,有些诱发因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腹泻等可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

首先,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要知道什么是小儿肠套叠。其实小儿肠套叠就是指患儿的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发的疾病。小儿肠套叠占肠梗阻发病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十五。目前医学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小儿肠套叠,慢性小儿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的小儿肠套叠。急性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期一种特有的疾病,以四个月到十个月左右的婴幼儿比较多见,孩子两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小儿肠套叠的发病逐年减少。目前小儿肠套叠男女发病之比为二比一或是三比一。绝大数小儿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小儿肠套叠比较少见,不及小儿肠套叠总例数的十分之一。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另外,关于小儿肠套叠的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小儿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小儿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小儿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医学研究表明,小儿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如果小儿肠套叠患儿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症状,或灌肠复位失败,需行剖腹探查。小儿肠套叠术前应予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和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小儿肠套叠术中须探查是否存在诱发肠套的器质性病变。小儿肠套叠复发率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发生于小儿肠套叠患儿首次发病当天,大多数则在六个月内复发。小儿肠套叠复发者往往没有固定套入部,同一小儿肠套叠患儿可复发多次。小儿肠套叠手术复位或行肠切除者较少复发。与首次发病者比较,无手术治疗史的复发小儿肠套叠,灌肠复位成功率几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复发小儿肠套叠患儿通常就诊较早,症状较轻,仅表现为不适和烦躁。需要注意的是,复发小儿肠套叠应考虑存在肠道病变可能。胸腹部手术术后均有继发肠套叠可能。小儿肠套叠患儿术后出现肠梗阻表现时,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绞窄性肠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术前明确小儿肠套叠诊断。大多小儿肠套叠术后肠套叠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平均十天时间左右。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综上所述,我们的家长们要知道当遇到自己的宝宝发生小儿肠套叠,一定不要慌张,首先便是要及时送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然后确定治疗处理办法,帮助宝宝舒缓痛苦。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引起的

肠套叠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95%为原发,多见于婴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容易引起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的继发性病例,多为年长儿,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成为肠套叠的起点;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致肠壁肿胀增厚可以引发肠套叠。另外有些促进因素,可以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腹泻等,可以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相关推荐

小儿肠套叠如何进行防治

肠套叠典型表现有腹痛、呕吐、黏液血便、腹部肿块。腹痛多为阵发性疼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四肢躁动,全身冷汗约持续数分钟,可突然安静,如此交替发作,反复不止。腹痛发作时常伴有呕吐,次数频繁。病初起大便可能正常或稍稀,继而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果酱样。当小儿哭闹时,腹部常可摸到腊肠样、硬而光滑能活动的肿块。小儿肠套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极易使肠管套叠部分的肠系膜血液循环受阻,肠壁发生

肠套叠的病因

1.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

肠套叠要不要动手术

肠套叠超过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或者虽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已有肠坏死或者穿孔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根据患儿全身情况,及其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路术等。

肠套叠复发了是不是要手术切除肠管

患儿复发时症状和体征与初次发生时几乎相同,汲取从上次肠套叠发作中的经验,缩短出现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间间隔对于治疗肠套叠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发生肠套叠放射学复位成功率不会降低,仍可首选放射学复位。

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日前,刚出生6个月的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随即,医生们利用空气整复法为其进行了治疗,加上腹外手法推拿,孩子病症很快消失,当即停止了哭

小儿肠套叠会自己好吗

肠套叠一旦形成,仅有很少部分的肠套叠可自行复位,大部分情况需要紧急复位治疗,紧急复位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灌肠疗法,在肠套叠四十八小时之内,全身状况良好,腹部不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下,可采取气钡灌肠治疗。如果是肠套叠时间超过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或病情严重有肠坏死或肠穿孔等情况,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导致小儿肠套叠疾病的原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

怎样才能防止肠套叠复发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消化能力较弱,适应食物的变化能力比较差,而小儿的生长发育较快,需要相对较多的营养物质,这样消化系统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遇到刺激,很容易引起腹泻和蠕动功能紊乱,同时抗御疾病的能力也很弱.而小儿的回盲部尚未固定,移动性较大,所以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当肠套叠复位后,如果肠套叠的原因不能解除,很容易复发,有时甚至形成习惯性肠套叠,这也是肠套叠复发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肠套叠发生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饮食改变

饮食改变可能是造成小儿肠套叠的原因之一。出生后4~12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肠套叠原因是什么呢

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急性常见于4~10个月婴儿,慢性常见于成人 ,慢性与肿瘤等有关。 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