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临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祛风降湿
足临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祛风降湿
因胆经不通而造成的水湿风气,可按摩足临泣祛风降湿,因为足临泣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为木,而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丘墟穴传来,输出位置正是足临泣,因此刺激能运化风气,冷降水湿,起到祛风降湿的作用。
方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婴儿鼻窦炎怎么治疗呢
(1)公英地丁酱 【组成】嫩蒲公英30克,嫩紫地丁30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排脓。 【用法用量】蒲公英、地丁洗净,放入沸水煮开烫熟,切细蘸酱食。
(2)苍耳子茶 【组成】苍耳子6克,茶叶6克。 【功能主治】祛风通鼻窍。 【用法用量】两物置杯中,泡开水代茶饮。
(3)葱白汁 【组成】葱白10克。 【功能主治】祛风通窍。 【用法用量】葱白捣烂,绞汁,涂鼻唇之间,每日2次;或用开水冲后, 乘温熏口鼻。
(4)茶柏散 【组成】上等龙井茶30克,川黄柏6克。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解毒排脓。 【用法用量】共研细末。以少许药未嗅入鼻内两侧,每日多次。
(5)葫芦酒 【组成】苦葫芦子30克。 【功能主治】通鼻窍。 【用法用量】葫芦子捣碎置瓶中,加150毫升醇酒浸泡7日。去渣后,少少纳入鼻中。每日2~4次。
(6)老干丝瓜末 【组成】老干丝瓜2克。 【功能主治】化瘀解毒。 【用法用量】将老干丝瓜干烧灰存性为末。每次服15克,每日早晨用开水冲服。
(7)黄连、辛夷花各3克,冰片0.6克共研细末,取适量药末吹入鼻腔,每日2-4次,适于急性鼻窦炎者。
(8)鱼腥草、东风桔根各30克,野菊花24克,豆豉姜、丝草各15克。入地金牛根6克,每日2次水煎服。适于急性鼻窦炎者
(9)麻黄、辛夷、甘草、茶叶各等量,水煎后过滤,每日3次点鼻。适于慢性鼻窦炎者。
(10)鱼脑石粉9克,辛夷6克,细辛3克,冰片O.9克,共研细末,每日3次吹鼻。适于慢性鼻窦炎者。
(11)麦门冬、石豪各5克,知母、黄芩、栀子、百合各2克,辛夷、枇杷叶各2克,升麻l克。每日2次水煎服。适于慢性鼻窦炎者,疗效理想。
虚症
(1)辛荑花煲鸡蛋 【组成】辛荑花10~20克,鸡蛋2只。 【功能主治】解毒,通鼻窍,滋阴。 【用法用量】用辛荑花、鸡蛋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2)大蓟根鸡蛋 【组成】鲜大蓟根60克,鸡蛋3只。 【功能主治】润肺解毒,育阴止血。【用法用量】上2味同煮至蛋熟即成。每日1次,连服1周。
角膜炎用什么眼药水
1、银翘荆防汤治角膜炎
处方组成:银花、板蓝根、蒲公英,连翘、荆芥、防风、柴胡、黄芩、桔梗,薄荷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表型,证见黑睛生翳如点状、黑芒状或连缀成片,视物模糊,白睛赤脉,畏光流泪,涩痛难睁,舌苔薄黄,脉浮数。
2、羌活防风汤治角膜炎:
处方组成:羌活,防风、桔梗、荆芥、白芷、柴胡、前胡;黄芩、板兰根、菊花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主治浅层点状角膜炎。
中医辨证治疗角膜炎的方法
一:银翘解毒汤治角膜炎:
[处方组成]银花,连翘,粉丹皮,板蓝根,栀子,蝉衣,荆芥,大青叶,桔梗,木通等。
[用法用量]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30分钟左右,取药液200毫升,加水再煎取药液150毫升,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治角膜炎属于风热湿毒型。
二:银翘荆防汤治角膜炎:
[处方组成]银花、板蓝根、蒲公英,连翘、荆芥、防风、柴胡、黄芩、桔梗,薄荷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表型,证见黑睛生翳如点状、黑芒状或连缀成片,视物模糊,白睛赤脉,畏光流泪,涩痛难睁,舌苔薄黄,脉浮数。
三:羌活防风汤治角膜炎:
[处方组成]羌活,防风、桔梗、荆芥、白芷、柴胡、前胡;黄芩、板兰根、菊花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主治浅层点状角膜炎。
快速找到足临泣位置 止痛
在《图翼》书中对足临泣有说到其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而《金鉴》一书中则提到足临泣: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的作用,可见足临泣具有止痛的功能。
位置: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
1、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2、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3、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足临泣为什么能回奶
足临泣为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回乳,目眩,头痛等。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乳汁不同与肝胆经不畅有关系,刺激胆经上的足临泣,能疏通胆经气血,消胀回奶,促进乳汁畅通,并且有效治疗断奶或乳汁郁积所致的乳房胀痛。在刺激足临泣时配以头临泣穴,这样一头一尾,疏通气血的功效会更好。
地五会是什么意思 地五会的配伍功效
地五会穴配耳门穴、足三里穴:治耳鸣、腰痛。
地五会穴配睛明、瞳子髎、风池:有祛风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地五会穴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
地五会穴配光明穴:治疗眼痒眼痛。
地五会穴配天池、委阳、阳辅、申脉、足临泣:主治腋下肿。
地五会穴配耳门、足三里:主治耳鸣、腰痛。
地五会穴配膻中、乳根、足三里、足临泣:治疗乳肿痛。
角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除了采用西医治疗外,角膜炎还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治疗角膜炎的中医验方有以下3种:
1、银翘荆防汤
处方组成:银花、板蓝根、蒲公英,连翘、荆芥、防风、柴胡、黄芩、桔梗、薄荷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表型,证见黑睛生翳如点状、黑芒状或连缀成片,视物模糊,白睛赤脉,畏光流泪,涩痛难睁,舌苔薄黄,脉浮数。
2、银翘解毒汤
处方组成:银花,连翘,粉丹皮,板蓝根,栀子,蝉衣,荆芥,大青叶,桔梗,木通等。
用法用量: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30分钟左右,取药液200毫升,加水再煎取药液150毫升,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治角膜炎属于风热湿毒型。
3、羌活防风汤
处方组成:羌活、防风、桔梗、荆芥、白芷、柴胡、前胡、黄芩、板兰根、菊花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主治浅层点状角膜炎。
伏兔的作用功能主治 伏兔穴的作用功能主治
伏兔穴是治疗下肢麻痹的常用穴,同时对肠胃也有积极的调整作用,经常刺激该穴位,可以起到散寒化湿,疏经通络的作用,能促进下肢膝盖及双脚的气血循环,对腰痛,膝冷,膝关节炎,荨麻疹,疝气,脚气等症有一定疗效;长期按压该穴位,能舒筋活血,对于全身血液循环不良等病症亦具有良好的保健调理功能。
足临泣回奶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足临泣回奶的具体位置
足临泣在人体足背外侧,第四,第五跖骨结合部位的前方凹陷处,左右各一。
快速取穴法:侧坐位,当小趾向上翘起时,可看到第5趾长伸肌腱,在肌腱的外侧,按压有痛感即为本穴。
足临泣为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回乳,目眩,头痛等。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乳汁不同与肝胆经不畅有关系,刺激胆经上的足临泣,能疏通胆经气血,消胀回奶,促进乳汁畅通,并且有效治疗断奶或乳汁郁积所致的乳房胀痛。在刺激足临泣时配以头临泣穴,这样一头一尾,疏通气血的功效会更好。用拇指指腹揉按足临泣穴,头临泣穴,做圈状运动,力度以产生酸胀,微痛感觉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长期坚持按摩,不但能帮助回奶,对乳房也有很好的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