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平滑肌瘤发病率
食道平滑肌瘤发病率
食管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在食管良性肿瘤中占第一位,占食管壁内型良性肿瘤的3/4,与食管癌之比为1∶127~233。
食管平滑肌瘤一般都比较小,常无临床症状。其实际发病率仍不太清楚,绝大多数作者认为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率应高于文献统计数字,尸检发现率为1100∶1。
有的作者认为尸检中发现的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率可能比较准确,接近实际发病率。但许多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Lewis和Maxfield复习Smith报道的36000例尸检资料,其中只有2例食管平滑肌瘤;Barazyoul报道的18847例尸检中,也只有1例食管平滑肌瘤。Daniel和Williams在一组4000例尸检中,未见食管平滑肌瘤。而据Moersch和Harrington报道,在7459例尸检中发现32例食管平滑肌瘤,发生率为0.4%。
1974年,Postlethwait和Musser对1000例未经任何选择的尸检食管标本做组织学检查,发现51例平滑肌瘤,发生率为5.1%。1981年,Takubo对342例尸检食管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率为7.9%。前者报道绝大多数肿瘤的直径为1~4mm。
Anderon和Pluth(1974)报道的Mayo Clinic的246例食管良性肿瘤、囊肿和重复畸形中,食管平滑肌瘤共145例,食管囊肿55例,食管息肉12例,食管乳头状瘤5例,食管脂肪瘤5例,食管血管瘤4例,食管腺瘤3例,食管颗粒细胞瘤3例,其他食管良性病变14例。其中食管平滑肌瘤占59%(145/246),在全组病例中居首位。
据Seremitis等于1976年的统计,截至1971年底,国外英文及俄文文献共报道食管平滑肌瘤838例,占全部食管良性肿瘤的67%;其中593例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占71%(593/838)。
据近年来的大宗文献报道,食管平滑肌瘤占整个消化道平滑肌瘤的5%~10%,占全部食管良性肿瘤与囊肿的50%~80%。
食道良性肿瘤的症状有哪些?
食道良性肿瘤很少见,在食道肿瘤中仅占1%.发病年龄较食道癌小,症状进展缓慢,病期长.食道良性肿瘤的症状有哪些呢? 在食道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平滑肌瘤,约占90%,此外尚有起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息肉、脂肪瘤、纤维脂肪瘤、乳头状瘤等。
食道平滑肌瘤多见于中年男性。
平滑肌瘤多位于食道下段和中段,绝大多数为单发性。 食道良性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的解剖部位和体积大小。
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马蹄形,有完整的包膜,质坚韧,切面呈灰白色,有旋涡状结构瘤块,直径2~5cm,但有时间可达10cm上,包绕长段食管。
较大的肿瘤可以不同程度地堵塞食管腔,出现咽下困难、呕吐和消瘦等症状。很多病人有吸入性肺炎、胸骨后压迫感或疼痛感。血管瘤病人可发生出血。
瘤体又很小的食管平滑肌瘤病例可定期随诊观察,不必急于施行手术治疗。
瘤体较大临床上呈现症状或虽无症状但发现肿瘤后引致病人心情忧虑不安者,均宜施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
食管平滑肌瘤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食管平滑肌瘤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生于食管固有肌层,也可来自食管壁内的血管肌层和迷走的胚胎肌组织。对食管微小平滑肌瘤的研究显示约74%平滑肌瘤起源于内环行肌,18%起源于黏膜下肌层,8%起源于外纵行肌。肿瘤呈膨胀性向腔内、外生长,97%肿瘤为壁内生长,2%向纵隔生长,1%肿瘤突入食管腔,带蒂如息肉。起源于内环行肌的平滑肌瘤多沿食管长径在肌肉内生长,因黏膜和黏膜下层阻力低而向腔内突出。起源于黏膜下肌层的平滑肌瘤则更易突入腔内,甚至呈息肉状。起源于外纵行肌的平滑肌瘤可向食管外生长,有时被误认为纵隔肿物。
二、发病机制
食管平滑肌瘤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以纵行肌为主,绝大部分在食管壁内,即粘膜外壁在型。个别凸入管腔内呈息肉状,有蒂与食管壁相连,有自口中呕出的报告,这类病人也可能在呕出时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食管平滑肌瘤发病部位国外文献报告以食管下段多见,中段次之,上段少见。国内报告以食管中段多见,下段次之,上段少见。肿瘤数目绝大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多发的数目不定,二至十几个不等。由于病程长短不同,大小差别很大,有人报告最大直径28cm,最小直径1cm,但85%肿瘤直径<4cm。重量最小0.25g,文献报告最重者达5000g。
肿瘤大体形状不一,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者,约占全部病例的60%,不规则(生姜形)占10%,马蹄形占8%,其他不规则形如螺旋形、哑铃形、条索形、结节状或分叶状,或环绕食管。
肿瘤表面光滑,有完整纤维包膜,质地坚韧,易与食管黏膜分离。食管平滑肌瘤切面可见纵横交错的肌束,血管稀少,呈灰白色,或带黄色,切面有时可见灶性出血、液化或钙化等。镜下可见束状、编织状或漩涡状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束,细胞呈长梭形,分化良好,胞浆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胞核呈梭形,无异型核分裂象。部分纤维呈黏液样或玻璃样变性,少数可见钙质沉积。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平滑肌瘤不同,食管平滑肌瘤恶变的很少,有报告恶变率约为0.24%~3.3%
得了食道平滑肌瘤应该怎么办
手术治疗:平滑肌瘤虽为良性疾病,但有潜在恶性变的可能。一般生长缓慢,但病变不断进展,较大时可压迫四周组织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除了年龄较大、肿瘤较小、无明显症状、心肺功能差不能忍受手术或患者拒绝手术的可以进行追踪观察外,否则一旦诊断明确,都主张手术治疗。
切口的选择:根据肿瘤部位决定手术途径,因此术前应行具体的X线定位检查。息肉状平滑肌瘤蒂部多在颈部食管,取咽或颈斜切口;位于上段食管的行右侧前外或后外侧切口;位于中、下段的取左或右后外侧剖胸切口。
手术方法:大部分可行粘膜肿瘤摘除术。术前放无侧孔(把胃管远端有侧孔段剪除)胃管。开胸后根据术前X线检查了解的位置,在肿瘤四周游离食管,扪到肿物后,把该段食管用带子轻轻从纵隔牵出,在肿物最隆起,即肌层较薄处,钝性顺肌纤维方向纵行分开肌层,暴露肿物。
找到界面后沿肿瘤外膜仔细分离,避免损伤粘膜。在肿物摘除后,如怀疑有粘膜损伤,把胃管端拉至手术处,其上下端食管用带子暂时阻断,胸内注入温盐水,然后经胃管注入空气检查有无漏气。如有破损,用细针细线修补,结打在腔内。
肌层分开外疏松缝合,如肌层已很薄,可用四周纵隔胸膜,心包或膈肌片缝合加固,必要时可游离肋间肌覆盖。缺损较大的,也可用涤沦片修补,以免术后憩室形成。较大的肿瘤可能游离较长一段食管,一般不会发生食管坏死,文献上报告有游离10cm以上仍恢复良好的。
少数病人(国外大组病例报告占10%,我国522例中为13.2%)需行食管胃部分切除,适应证为:①瘤体大,不规则形,与食管粘膜严重粘连不易分离。②多发性平滑肌瘤不易个别一一切除的。③虽有恶性病而术间又不能依靠冰冻切片排除恶性可能的(冰冻切片鉴别平滑肌瘤及肉瘤较困难,非凡是高分化的平滑肌肉瘤。)④肌瘤合并食管癌或巨大憩室。⑤术间肿瘤与粘膜粘连严重,粘膜破损较多修补不易的。
手术疗效:粘膜外肿瘤摘除术并发症少,效果好,几乎无术后复发,发生食管狭窄或吞咽运动障碍的报道。
非手术观察:该疾病发展缓慢,虽有潜在恶性倾向,但恶变率低,因此对年龄大、肿瘤较小、无明显症状者,可以不手术治疗,而行追踪观察。
食道平滑肌瘤平时吃什么
1.宜吃胶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组织蛋白含量高的食物。
宜吃食物列表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可补充机体所需的蛋白质原,有利于恩病手术以后窗口的修复。500毫升直接食用。
牛奶含有丰富的动物性蛋白质,和植物性蛋白质相比,更容易吸收利用,两盒联合使用可增加原有的蛋白质的利用效价。250毫升直接食用。
豆奶含有植物性蛋白质以及动物性蛋白质,具有增加蛋白质的利用效价的作用,应该多吃。500毫升每日一次。
食道平滑肌瘤手术后何时康复
1、鼻饲阶段术后1~5天:
病人刚好处在手术的创伤期,吻合口尚未愈合,胃肠功能也未很好恢复,消化功能差。其间只能采取鼻饲。就是经鼻放置一根很细并且是特制的营养管直达空肠以输送营养。鼻饲阶段可喂病人混合奶、菜汁、果汁、米汤等,注入量可由第一天的500毫升,分2~3次滴注,以后每天根据病人的耐量增加至1500~2000毫升。滴入时的温度以与体温近似为宜。要求鼻饲营养液尽量达到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盐和水比例适当的要求。
2、流食阶段指术后5~10天:
此间,病人已基本度过了手术创伤期,胃肠功能开始逐步恢复,表现为有食欲、肛门排气。可以先给予白开水少量(3~5汤匙),逐渐增加至30~50毫升,如无明显不适,可给予米汤、蛋汤、鲜奶、鱼汤和各类家禽煨的汤,每次100~200毫升,每天5~7顿。
3、半流饮食阶段从术后第二周开始:
此间,病人术后留置的各种引流管已拔除,静脉输注液体也渐停,除个别高龄或超高龄患者不能下床活动外,大多都可以行走活动,食量逐渐增加。但此期只能少食多餐,以易消化的无渣食物为主(如稀饭、面条、鸡蛋羹、豆腐等),尤其是一些术前食量大的病人切忌大量进食,以免引起消化道并发症或吻合口瘘。
4、正常饮食阶段此阶段一般从术后的第四周开始:
此间,大多数病人已出院在家休息,由自己的亲人照顾。这时可尽量扩大饮食范围(除油炸和甜食),除医师出院时特别强调不能食用的食物外都可进食,并可指导病人做一些适当的体力活动,以利消化吸收。该期有少数病人可能会出现上腹饱胀、腹泻、吐酸水等症状,可服用药物。如用药后症状仍不缓解,患者可到医院诊治。
食道平滑肌瘤的症状
食管平滑肌瘤可长期不呈现临床症状,而在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时被偶然发现,平滑肌瘤长大后一般超过5cm,可呈现胸骨后饱胀、疼痛压迫感和轻度吞咽梗阻感。食管钡餐造影X线检查可显示边缘光滑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其上下缘与正常食管壁交界处呈锐角,肿瘤区食管粘膜皱襞被肿瘤撑平而消失但无破坏,吞咽动作可能见到平滑肌瘤随食管上下移动。
临床常见的食道良性肿瘤按发生部位分为腔内型、黏膜下型和壁间型。腔内型包括良性息肉和乳头状瘤;黏膜下型包括血管瘤及颗粒细胞成肌细胞瘤;壁内型最常见为食道平滑肌瘤。食管良性肿瘤当肿块较大时可不同程度的堵塞食管腔,出现咽下困难、呕吐、消瘦、胸骨后压迫感或疼痛感等症状。
食道良性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的解剖部位和体积大小。较大的肿瘤可以不同程度地堵塞食管腔,出现咽下困难、呕吐和消瘦等症状。很多病人有吸入性肺炎、胸骨后压迫感或疼痛感。血管瘤病人可发生出血。
瘤体又很小的食管平滑肌瘤病例可定期随诊观察,不必急于施行手术治疗。瘤体较大临床上呈现症状或虽无症状但发现肿瘤后引致病人心情忧虑不安者,均宜施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
食道平滑肌瘤手术恢复
食道癌术后需禁饮食,一般3~4天后,肠蠕动恢复,拔除胃管,第五天可进无渣流质饮食。以水为主,每次50毫升,每2小时一次。第六天进流质饮食,以米汁主,每3小时一次,每次100毫升。第七天以鸡蛋汤,稀饭为主,每次200毫升。每4小时一次。一般于术后第十二天进半流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食道癌病人手术后饮食应循序渐进、少量多餐,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食道癌术后,患者的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状态被改变,胃在胸部,迷走神经被切断等,使患者的消化功能出现一定的改变,所以饮食习惯上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术中迷走神经别切断,术后患者往往没有饱和饿的感觉,故饮食应少量多餐,不能等到饥饿才进食,视情况一天进食6-7次;因为神经的切断和位置的改变,患者术后胃的排空功能可能会较差,故餐后适当散步,促进消化和排空。正常的胃食道抗反流机制在手术中被破坏,胃内容物容易反流,易引起吻合口炎、吻合口出血,严重者可能出现误吸反流物引起肺炎甚至窒息。故餐后散步,避免卧床;晚上睡钱2小时禁食,睡觉时尽量把床头抬高15度,避免胃内容物反流。术后恢复顺利,一般三周左右可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有可能出现吻合口狭窄,但进食固体食物时对吻合口有一定的扩张作用,故术后不要长期半流饮食。
首先,食道癌手术后是要禁食水的,当医生说可以饮水时,可以喝少量的水,但要注意不能烫,以免刺激食管粘膜。
其次,在术后3~4天,肠蠕动恢复后,遵医嘱可以进流食,以米汤、鸡蛋汤、稀饭为主,一般每3~4小时一次,根据情况每次100~200毫升左右为宜。
再次,术后10余天以后可以进半流质饮食,但要注意食物不宜过烫、过硬,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这一段时间最好坚持时间长一点,不要急于进普食。
毕竟,手术后的食道与正常的食道是不同的,对于食道癌术后的患者来说,饮食宜少量多餐、循序渐进,以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
在哽噎严重时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避免进食冷流食,放置较和时间的偏冷的面条、牛奶、蛋汤等也不能喝。因为食道狭窄的部位对冷食刺激十分明显,容易引起食道痉挛,发生恶心呕吐,疼痛和胀麻等感觉。所以进食以温食为好;不能吃辛、辣、臭、醒的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同样能引起食道痉挛,使病人产生不适。对于完全不能进食的食道癌病人,应采取静脉高营养的方法输入营养素以维持病人机体的需要。
对于已确诊的早、中期食道癌病人应抓紧时机全面地给病人增加营养,给病人含有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软食或半流食,尽可能利用其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多补充营养,使病人有一个较好的身体状况,以便能接受手术治疗或化疗、放疗。饮食中当病人出现哽噎感时,不要强行吞咽,否则会刺激局部癌组织出血、扩散、转移和疼痛。